●附录一
《御史台精舍记》,崔纂,梁升卿书。读其文,则于佛可谓笃信者矣。
《唐书》列传云:桓彦范等当国,畏武三思,使阴伺其奸。而三思恩宠日盛,反以彦范等计告之,遂迁。三思速杀彦范等,以绝人望,因荐其外兄周利贞以害彦范等。又云:贬襄州刺史,以谯王事当死,赖刘幽求、张说救护得免。后宰相,陷幽求岭表,讽周利贞杀之,不果。又与太平公主逐张说。其余倾邪险恶,不可胜纪。世言佛之徒能以祸福怖小人,使不为恶,又为虚语矣。以斯记之言,验所为可知也。故录之于此。其碑首题名多知名士,小字颇佳,可爱也。(《集古录》。)
《御史台精舍记》,唐中书令崔撰,梁升卿八分书。汉承秦制,御史为丞相贰,其后以寺隶之。然立精舍以居,书传所见最先包咸东海立精舍教授,在西汉末。顾谓此佛之所舍,昔汉处摩腾洛阳西建精舍为始,误也。按释书以静居为精舍,致一为精,不使杂也。古之斋心服形,其居必有可默存者,今人犹辟屋为斋,谓如斋戒以守,独不可以精舍名乎。萧摹之请兴塔寺精舍,谐二千石;庾子舆造佛寺,因立精舍岭南原;明僧绍住山栖云精舍,此皆谓梵所居。然书生立学,昔传此名,岂致道之所,惟精一得之耶!昔魏武尝曰:‘谯东五里卜筑精舍,秋夏读书。’其后徐度折节,学问精舍;唐僧渊立精舍豫章;阮孝绪以一鹿车为精舍;徐伯珍立精舍祛蒙山;陈立精舍讲授;张邵、戴禺立黄鹄山竹林精舍;张汉直其弟出精舍数里遇之,则古人于其居以名自警,思致其精也。后世便以为精舍皆寺。之嗜利蔑学,其可责以此哉。(《广川书跋》。)
汉史列传具载包咸、刘淑、檀敷、李充所立精舍,而唐御史台精舍,史阙弗录,盖彼四人者,皆以讲授诸生,此则以奉浮屠氏,故略之耳。幸有此碑,可存当时故事也。(《黄文献公集》。)
唐史称梁升卿善八分,《东封朝觐碑》声华为一时冠,此帖亦可宝也。独御史台持宪之地,乃立精舍,倡诸系者,礼佛忏悔。昔狱吏命祝咎繇,范孟博犹非之,况佞佛乎!崔中令固盛言,因利结四方缘矣。不知附禁脔事发,曳银铛,时佛亦当庇引之否?为之一笑。(《州山人四部稿》。)
此梁升卿追书崔文。人品殊污人齿颊,而升卿尚迫书其文,何也?岂唐世重佞佛,之立精舍于御史台,适投时好耶!但升卿分隶声动一时,《东封朝觐碑》史册称之,今观此碑,名不虚耳。碑阴题侍御史并内供奉,殿中侍御史并内供奉、监察御史名,共六百余人,参差不齐,分书者五六人,余皆正书。书有法,不似后世胥吏书也。(《石墨镌华》。)
碑阴题名表其上格曰侍御史并内供奉,列卢怀慎等名。中格曰殿中侍御史并内供奉,列崔等名。下格曰监察御史,下有一并字,下缺不全,列陆景初等名,其卢、崔、陆三人姓名,并八分书,盖梁笔也,余则正书,乃后人续书之者。碑额空处,前后皆有刻,前刻监察御史及姓名,后刻知杂侍御史及姓名,有‘白天宝元载以后’七字。按天宝三年始改年为载,不当云元载,恐是追书。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曰:唐有三院御史,侍御史谓之台院;殿中侍御史谓之殿院;监察御史谓之监院。读此文,知唐时御史台有狱,又于其旁立精舍,援引释典,以劝人回心作善。然考之《旧唐书》,开元十四年崔隐甫为御史大夫,在职强正,无所回避。自贞观年李乾为御史大夫,别置台狱,有所鞫讯,便辄系之。由是自中丞、侍御史以下,各自禁人,牢扉常满。隐甫引故事,奏以为不便,遂掘去之,则其狱来几而废。又言:温造为御史中丞,大和二年十一月,宫中昭德寺火,宰臣、两省、京兆尹、中尉、枢密,皆环立于日华门外,令神策兵士救之,唯台官不到。造奏以台有系囚,恐缘为奸,追集人吏堤防,所以至朝堂在后,则又不知何时而复置也。(《新书隐甫传》云,其后患囚往来,或漏泄,复系之厨院云。)
宋时亦有台狱,曾肇记云,始自开宝五年。(《金石文字记》。)
唐自贞观中李乾为御史大夫,别置台狱,囚当讯就近拘系之,其渐也,侍御史东西推、监察御史纠视刑狱,各禁其囚。迨武后时,来俊臣、侯思止皆为御史,制狱之外,台狱圜扉恒满,崔隐甫总台务,言于朝,掘去,于是旁列精舍,以释典忏之,崔为文,梁升卿害以八分。开元十一年勒诸石,碑阴列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并内供奉衔,题名仅卢怀慎、崔、陆景初三人亦升卿分书。自怀慎以下正书百二十二人侍御史也,自以下正书百八十四人殿中侍御史也,自景初以下正书三百四十七人监察御史也。碑额又有天宝元载以后侍御史、知杂侍御史、监察御史共五十人,而碑之左右椎拓不及焉。中有薛亻品亻品者二名重文,碑凡三见,此唐一代所仅有也。升卿自监察御史历殿小侍御史,迁侍御史,再遥太子右庶子。(《曝书亭集》。)
朱彝尊云:唐自贞观中,李乾为御史大夫,别置台狱。崔隐甫总台务,言于朝,掘去。于是旁列精舍,以释典忏之。按《旧唐书》隐甫为御史大夫在开元十四年,碑云长安初,白右补阙拜殿中侍御史,至止之日,其构适就。是去台狱作精舍在隐甫为御史大夫二十余年以前,何得云自隐甫始也。(《金石存》。)
文云左台精舍者,诸御史导群愚之所作也。长安初,自左补阙拜殿中侍御史,至止之日,其构适就。盖自武氏称制。告密之法炽,罗织之经行,日杀无辜,如对羊豕。其后周兴、侯思止、来俊臣之徒相继付诛,用刑稍平,而岁系台狱者犹以千计。于是执法之吏,于狱旁作精舍,假佛法以忏之。虽云导人作善逭灾,亦痛逝者之含冤地下,不得已而为资其冥福也。(《潜研堂金石文跋尾》。)
碑高四尺一寸,广三尺七寸三分,十八行,行三十字,隶书。额题‘御史台精舍碑’六字,篆书。在西安府学。碑阴高二尺七寸,广二尺五寸,三十一行,分作三截书,每截字数自十二至三十三不等,其两侧,一五行,行五十七字;一六行,行六十字,各不等,正书。
按碑题御史台精舍,《长安志》载皇城承天门街之西,第六横街之北御史台。
元和四年,御史台佛舍火,罚直御史李膺一季俸料,此佛舍似即碑所谓精舍也。
文为中书令崔任殿中侍御史日所纂。之宫中书令在先天元年八月,其任殿中侍御史以修《三教珠英》得迁在神龙以前,其罢中书令流窦州在开元元年七月,行至荆州赐死。此碑立于开元十一年,距其纂文之日又十九年,不知何因而追书其文以刻石也。书碑者梁升卿,《唐书》附《韦抗传》,工八分书,历广州都督。
碑阴题名上截凡侍御史并内供奉一百二十二人、殿中侍御史并内供奉四百九十七人,下截及左右棱不书官位者一百十九人,中间搀入‘郑韬会二十七日寓直’一行,左侧题一百三十三人,右侧题侍御史兼殿中一百三十八人,碑额题监察御史四十二人,碑阴额题知杂事御史五十一人,而知杂事御史之下有云白天宝元载已后,则非开元十一年一时所刻矣。揣其情,当由御史台官因崔为中书令,追书之文,欲刻台中而未果,至开元十一年始为刻石,距之死又十一年矣。碑阴题名重复,自再见以至三见四见者,不一而足,或因前后屡任则屡书之,然亦不尽符合者,今撮举数人与两《唐书》传考之,如额真卿再见,传云:开元中举进士,四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转侍御史。据碑侍御史内不列真卿名,殿中侍御史及知杂侍御史有之。苗晋卿三见,传载进士擢第,由万年县尉迁侍御史,此后不云再任御史。王维三见,传云:开元九年进士,历监察御史。后亦不云再任。杨慎矜再见,传云:开元中拜监察御史,丁父忧。二十六年,服阕,累迁侍御史,授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数年,又专知杂事。天宝二年,权判御史中丞。
是不止于再任矣。余如鲜于仲通、揭孤通理、李彦超、苗廷嗣、徐履道、王翼、张利贞、达奚皆再见,赵广微三见,李彦允四见,皆无传可考,无从定其合否。
大抵此碑出于吏胥工人之手,殆不足深据也。题名中凡单名者,姓下阙一格书,令与二名者齐,此例始见于此。(《金石萃编》。)
猜你喜欢 志第十七 五行上·房玄龄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叛臣·欧阳修 第二十七回 得良将北方靖寇 信贪臣南服丧师·蔡东藩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佚名 卷之三百三·佚名 尚史卷十四·李锴 二百五十二 曹(兆页)奏陈武进县华子文案由摺·佚名 六朝通鉴博议卷九·李焘 卷五十五·班固 第三章 入伍前后·冯玉祥 萧恒德传·脱脱 天全土司传·张廷玉 邓元锡传·张廷玉 商文毅疏稿跋·商辂 卷一百五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