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丘隅意见

自注疏成,而汉注废矣;自大全成,而宋注又废矣。故类书者僻方初学之便,无闳览慎思之益也。 

今字学不讲,点画失据,朝廷诰制独用中书字体,古法帖遂尽弃不行。《洪武正韵》又止用于章奏,而生徒未尝遵守,学官无所驳正,甚非所以广同文之化也。故字学宜以唐《石经》与《正韵》为法,而诗赋家亦宜以正韵与唐礼部韵并行也。

古人制作,事事精于后人,惟历法则后日益精详。

内六卿分职守令,则六卿之责皆萃焉。外三司分职守令,则三司之责皆萃焉。故非才识不可以漫授,非久任不可以责成。今既不择人又不久任,故日益贪肆无忌,百姓日嗷嗷难堪矣。

古者大行有大谥,小行有小谥,盖当实示训且劝惩在也。今制官非翰林者不得谥,文则已不得其情矣。又必待其子弟乞请而后得之,则又非所以示公也。惟当令礼部以大臣,宜得者即疏请,下部院核实,与九卿翰林博议,然后断自圣裁而赐之。其子弟不敢乞请,不当与而乞请者亦必不行,庶几昭天下之大公,而激劝臣节者不小矣。

古者《尔雅》列诸小学,益识名物便训诂,自童于始也。《释名广雅》、《尔雅翼》、《独断古今注》诸书,皆《尔雅》之绪余也。今士习草略登仕太易,五尺童子即记诵陈言,以幸一旦之遇,而古今名物无一识者。此习俗之大患,士所以鲜经世之学也。

洪武时,用税户人才,始严震直、沈玠之类,即汉赀郎之意也,与近时入粟买官者殊矣。

今天下民贫极矣。窃观民所由贫者,五水旱一也,遇盗贼起者二也,赋役日繁重三也,吏贪暴四也,风俗侈五也。水旱者,天也;盗贼者,不可豫谋者也。赋役亦有必不可已者。救时急务,惟惩贪禁侈而已。俗侈起于京师,吏贪始于上官。今戚里仿大内,大家仿戚里,众庶仿大家,习以成风,传式海内。故京师不禁而欲禁四方,法未有能行者也。自守令以上至于藩臬,又至于卿寺,皆递相贿赂,以求迁补。故不禁上官而禁小臣,法未有能行者也。故谚曰:“得诏书但挂壁。”其此之谓哉!

考《会典》所载屯粮,当天下赋税十之三四。以今事势观之,则可行于腹里卫所,而极边卫所未能尽举也。盖虏势日益猖獗矣。战士不解甲而卧,即有田安得耕?且牛种器具何给也?即能尽给之,乘间而耕,亦不过充虏马一夕之秣耳。故极边屯田未可尽举也。

司马光曰:“天下之财,不在官则在民。”今上不在官,下不在民,盖尽归权臣之家矣。此韩非所谓中饱者也。中饱者必病痞塞,谓上下不通也。

往年边士戕主帅,其渐不可长也。始见于甘州,再见于大同,顷南亦又见告矣。苏州、山西者逆事已着,幸不流血公庭耳。夫朝廷以名义法纪治天下,若是者尚有名义法纪邪?故当事者日益难处,养奸则国纪大削,伸法则事变立起。于是苟且姑息之习多,励精明作之政难矣。

近时,上官鲜综核之法,下吏多苟简之政,议者谓官不久任是矣。然未究其本也,何也?久任之法,在上不在下,在近不在远。今自卿寺以上,阅官如传舍,阙一官必补一官,循其资品以递相迁补。若是则久任,法安可行乎?故曰:“在上不在下,在近不在远。”

国初盐法主于纾边急,非必尽笼天下之利也。其始商人输米不多,获利甚大,故商贾得厚利,九边恃缓急,祖宗大计也。自余盐之议行,而盐法坏矣。顷者,余盐之外,名目复有四五,而盐法益大坏矣。盖行盐之地犹故也,食盐之人又犹故也。而盐出者日益多,盐安得不贱?贱则不售,不售则商人失利。故虽有边急,商人不乐中纳,此盖法意失而缓急不可恃矣。苏氏谓事有千百之患,以目前小有利而为之者此也。往者论盐法之弊,率谓豪势者占中卖窝。今遇召纳之时,应命者常不及数,求卖窝者而不可得矣。边事尚何赖邪?

蕃人以茶为命,中国以茶易马,非徒资战用,且以制其死命也。国初立金牌之制,名曰差发马,所以尊朝廷体统最善也。乃后蕃族日有变易,金牌之制难据矣。于是有轮年招易之规。招易者即互市之遗意也,此于体统已失矣。顾自正德后废给银之令,行抽分之法。于是官商皆得易马,而善马尽易于商茶矣。夫抽分法偶因官帑,一时之匮暂为权宜之处耳。乃至今循而不改何哉?

晁错谓中国之长技五,匈奴之长技三。今虏则兼中国之长技矣。昔不知攻城,今能攻城矣;昔不习步战,今能步战矣;昔不用银币,今其俗贵银币矣;昔遇人无生还者,今见少壮者即掠之去矣;昔不知文儒,今喜文儒信用矣。此其志安可量也?

汉儒所言即可行,所学即可用。贤良文学时与诸大夫廷论可否,计匈奴则绌,丞相议盐铁则绌大。夫盖学出专门,人有定见也,此岂唐宋士所有哉?国朝士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其英华者即唐之溺于词章矣。其好名者即宋之袭谈性命矣,然实效则不逮汉儒远矣。

汉开河西五郡号曰断匈奴右肩,国家河西五郡如汉时,而京东又有朵颜三卫,则虏之左右肩俱断矣。此以形势制御之策也。自俺答之横也,西并海西诸虏,又西破洮岷诸蕃,而虏全一右肩矣。东收山后诸贼,又东结朵颜,则又全一左肩矣。故虏益盛,边陲日益多事,盖其势然也。

谋国者皆曰:“倭寇东南,虏患西北。”然此外虞易计也。今导倭者漳人也,导虏者边人也,吾不能自有其民,使其叛而导倭导虏焉。是则大可虑者矣。今内地盗贼在在有之,若迫于饥寒聚,而苟一日之生者犹不难处也。顾今号为白莲、玄狐、黄羊,教者皆挟妖术以诱惑愚民如往时。干州曹县者不可畏邪?今其徒日益延蔓,百姓不敢告,有司不敢发,是隐忧深,祸不知何所极也。

边事之坏极矣,其大者有五功,罪不实一也,赏罚不信二也,刍粮不得实惠三也,按伏修边冒破四也,文移牵制失事几五也。而功罪不实为大,功罪不实则迹涉欺罔,而士萌幸心,豪杰解体矣。

国初重兵聚京师,天下有事,外兵不能制者则出京军讨之,谓之天兵。顷者,虏一犯京师辄多调边兵入卫,恐边兵之轻京师也。即不得已则调山西、辽东者入援可也,又不得已则调及延绥。若宁夏则已远,况甘肃远在万里者乎?不然暂以边兵入卫,而亦暂出团营兵分戍诸边,即一二年而营兵与边兵同矣。今营兵多而不练,虚费无益,顾令边兵轻京师,岂国家之利哉?

选贡法所以及时用才也。三途并用,法所以激劝吏治也。自学校士多,于是岁贡者多衰老之人。自进士科重,于是科贡者无自信之志,豪杰所为孤愤而太息也。余以为先选贡而后可以行三途,积十余年而后可以见成效。论治安者无逾于此矣。

今天下田粮诡寄欺隐之弊日甚矣。富者或坐享无税之田,而贫者多空输无田之税。富者税少则差轻,故益富;贫者税多则差重,故益贫。此不均之弊也。欲救今日之弊,使贫民实受其惠,其惟均地均粮乎?

宁夏隔黄河策应亦难,榆林经沙漠输免不易。河西又孤悬万里之外,虏数扼其吭而困之。遂至商旅不行,城门昼闭,此可不为寒心哉!十年以来,三边徭赋驿传率并加于西凤汉中三郡。三郡之民日益困瘁,流离无复生人之乐矣。

自边粮纳价而边仓虚,自盐粮有包揽而虚出多守,臣所以忧困乏而难接济者此也。白渠不引泾水,故水利不多;不开三门津月河,故舟楫不通,关中所以忧岁荒而难生计者此也。

大宁者,膏沃阨塞要地也,故设一都司守之。自都司移于保定也,而大宁故地尽弃之朵颜,朵颜虽内属而阴持两端。往岁虏自喜峰口潮河川诸处直犯京师,其经由皆从朵颜三卫地,实朵颜人导之也,此真肘腋之患也。而真、保定又有散处达官达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皆不可不深虑而预防也。

今进士科太重矣。欲矫其弊,即不得行三途并用法。则莫若减进士名数,至于极少,或增而至于极多,少则一科不过三、四十人或百人而止。夫进士少,则内外诸官不免用科贡之土,即使抚按所举与部院所陟,尽进士也。而科贡之举而陟者,亦参半焉。何也?科贡人多故也。况进士者又未必尽举陟乎?多则一科五六百人或至七八百人。夫进士多,则内外诸官大率皆进士之科得之者易,而视之者轻矣。用之者多,而不才者亦不少矣。即使抚按所举与部院所陟,亦尽进士也。而进士之劾而黜者,亦参半焉。何也?进士人多故也。况科贡者又未必尽劾尽黜乎?如是则虽不行三途法,亦自无偏重之患,资格之弊,而举劾黜陟无不公,士风吏治无不兴矣。

今天下法多废格,拟议失伦,非其智弗逮也。大率是非违于利害,事几蔽于嫌疑,执守夺于权势,出入乘于喜愠,深文起于矜名,厚诬失于偏听。有一于此,法无弗敝矣。

律可以兼六经,六经不可以兼律。盖律者六经之权也,故曰:“《春秋》者经中之律,律者法中之经,皆圣人精意之所在也。”

今边议十九,及于长城必曰:“干沟涧未尽城。”又曰:“青沙岘不可城。”然虏一大举即决墙,夷堑长驱而入,不必干沟与青沙岘也。故筑城乘障者,为传警清野之赖耳,非万全决胜之策也。

猜你喜欢
  卷八十九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司马迁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八·李心传
  第一百十八回 闹京畿两路丧师 投使馆九人避祸·蔡东藩
  卷九·张九成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五十二·佚名
  ◎国史馆长介寿之小启·李定夷
  二百一十一 苏州织造李煦奏熊赐履家中情况并宣谕著曹(兆页)照看伊子摺·佚名
  一五四 履郡王永珹等奏酌拟存留武英殿修书处库贮各种书籍折·佚名
  十国春秋卷九十三·吴任臣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司马迁
  杨维桢传·张廷玉
  太史公书名考·司马迁
  卷八十九·佚名
  杨维桢·周诒春
  二十二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黄昇·唐圭璋

      昇字旸,号玉林。胡季直云:玉林早弃科举,雅意读书,吟咏自适。游受斋称其诗为为晴空冰柱。楼秋房闻其与魏菊庄友善,并以泉石清士目之。有绝妙词选二十卷,散花庵词一卷。   贺新郎   题双溪冯熙之交游风月之楼   倦

  • 卷十二·陈耀文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花草稡编> 钦定四库全书 花草稡编卷十二 明 陈耀文 辑 小令 庆金枝           张子野 山围画障风溪弄月清溶漾玉楼苕馆人相望下箬醲醅竞欲金钗当 使君劝醉青娥唱分明仙曲云中响

  • 卷十五·本纪第十五·宣宗中·脱脱

        ◎宣宗中   兴定元年春正月己卯朔,宋遣使来贺。癸未,宋使朝辞。上谓宰臣曰:“闻息州南境有盗,此乃彼界饥民沿淮为乱耳。宋人何故攻我。”高琪请伐之,以广疆土。上曰:“朕意不然,但能守祖宗所付足矣,安事外讨

  • ●同异录卷下论述下·陆深

    臣深释曰:道无精粗,法有伦要,故析为下篇,并皆奇文奥义,可以考见古今之物情习俗,盖有神明之道焉。各仍旧篇,故曰论述。 ○杨时《求仁齐记略》 吾邑距中州数千里之远,舟车不通,缙绅先生与一时怀德秉义之士,足以表世范俗者,皆无自而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二十七·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吴正宪公充墓志铭李清臣熈寜元丰间天子本道德以制作宪度官共其事吏食其力兵闲教令民顺职业后先小大治有条次已而年榖屡登府库羡溢风俗醇朴四夷宾服有相臣充实左右天子协济文武自初暨厥终靡不在事岁已未秋

  • 刘行本传·魏徵

    刘行本,沛人。 父亲刘瑰,仕梁朝,历任职务都很清显。 刘行本开始当武陵国的常侍。 碰上萧修以梁州投降北周,行本于是与叔父刘潘一起归顺北周,寓居于京兆府的新丰。 他常以读书为事,忘记疲劳,虽然缺衣少食,仍安然自若。 他生性

  • 刘温叟传·脱脱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为人厚重方正,举动遵循礼法。是唐朝武德功臣刘政会的后代。其叔祖刘崇望,任唐昭宗的宰相。其父刘岳,任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书法。刘岳退居洛中时,对家人说:“我的儿子风

  • 完颜阿邻传·脱脱

    完颜阿邻本姓郭,因为立功而一同被赐姓为完颜。大安年间,李雄招募兵士,阿邻和完颜仲元等一起应募,多次立功。宣宗即位后,被任命为通州防御使。金宣宗迁都汴京时,阿邻改任同知河间府事兼清州防御使,带领部众驻守于清州、沧州,控

  • 卷九上·沈枢

    钦定四库全书 通监总类卷九上     宋 沈枢 撰谏诤门 魏任座之言直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於羣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

  • 卷五十七·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五十七宋 赵汝愚 编百官门给舍下上哲宗再论安焘除命   王岩叟臣累言安焘之进不能恊公议不能重朝廷不能服四夷又告命不由门下书读无以正法度无以持纪纲无以敕羣臣所系甚大至今未蒙省纳施

  • 卷第三·太安万侣

    日本書紀卷第三 神日本磐余彦天皇 神武天皇神日本磐余彦天皇。諱彦火火出見。彦波瀲武鸕鷀草葺不合尊第四子也。母曰玉依姫。海童之小女也。天皇生而明達。意礭如也。年十五立爲太子。長而娶日向國吾田邑吾平津媛。

  • 孟子纂笺卷十·詹道传

    元 詹道传 撰万章下凡九章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聴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濵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亷

  • 雍也第六·智旭

    【子曰:&ldquo;雍也可使南面。&rdquo;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ldquo;可也简。&rdquo;仲弓曰:&ldquo;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rdquo;子曰:&ldquo;雍之言然。&rdquo;】【禅解】只是论&ldquo;临民&rdqu

  • 卷五·杨简

    钦定四库全书慈湖诗传卷五      宋 杨简 着卫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 卷六·严虞惇

    <经部,诗类,读诗质疑>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六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王 郑谱曰王城者周东都王城畿内方六百里之地其封域在禹贡豫州太华外方之间北得河阳渐冀州之南始武王作邑於镐京谓之宗周是为西都周公摄政五年成

  • 释道家精神义·钱穆

    分目一、《庄子》内篇言精字义二、《庄子》内篇言神字义三、《庄子》书言精神二字与儒家言齐圣二字之比较义四、《老子》书言精字义五、《老子》书言神字义六、《庄子》外杂篇中精字神字及精神二字连用义七、《管子》

  •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十二·海明

    當陽玉泉嗣法門人印正等編書問與雪灘陳太史壬申冬,初寓白下極,談「向上一著,如空合空,似水投水」,甚適貧道披百結衣、喫瓔珞粥之苦心意,欲與閣下再打者鼓笛,方辦故園行腳,不期機緣,偶就俶裝。即行後,靜菴拈出閣下所惠扇頭,上布施

  • 吾吾类稿·吴皋

    元代诗文别集。3卷。吴皋撰。原书自明初就已亡佚不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吴皋诗120余首,杂文十余篇,重编为《吾吾类稿》3卷。卷首有胡居敬序,梁寅序,张美和序。据胡居敬序,吴皋所著诗文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