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年
(壬午)二十二年清道光二年
春正月
1月1日
○丁未朔,頒賜老人別歲饌,仍命存問,年例也。
1月4日
○庚戌,特旨以朴宗喜,金基常爲承旨。
○咸鏡監司李勉昇,以鏡城、富寧兩邑海尺渰死九十四名,船隻破傷二十五隻,啓,命別加顧恤。
○應資老人下批,百歲者四十九人。
1月8日
○甲寅,政院啓言:「兵曹判書韓致應家,去夜失火,所佩命召及印信,竝入於燒火中云,命召印信,何等愼密嚴重,而有此失火,當重勘。」敎曰:「若以所重而言,則非推罷可止,若謂之無妄,則與不謹而閪失逈異。而況深夜火患,至於人命之致傷乎?置之。」仍命改造命召及印信。致應連疏請勘,始許遞。
○以許溟爲咸鏡北道節度使。
1月9日
○乙卯,慶尙假都事,以監司李在秀,卒逝,啓。
○以沈象奎爲禮曹判書,金魯應爲漢城府判尹,金相休爲慶尙道觀察使。
1月10日
○丙辰,以李肇源爲兵曹判書,朴崙壽爲工曹判書,洪奭周爲弘文館提學。
1月11日
○丁巳,停諸道春操。
1月12日
○戊午,以洪羲臣爲吏曹判書,李憲琦爲司憲府大司憲。
1月13日
○己未,大司成洪起燮疏略曰:
伏覩太學壁上,有因傳敎揭板者。蓋以年前一二儒生之侵詆朝臣,深慮不靖之漸,亟降匪怒之音,乃於常目之地,至設先甲之令。臣非不知其時處分,曲有斟量,觀於太學諸生疏批中揭板事,豈指眞箇士論之敎?聖意只將痛禁其托挾雜之類耳。然人情難曉而易惑,王政端本而後末,賢關敎化之所由始也。今不能端其士趨,徒欲以法禁,驅而齊之者,朝家處分,終有舍本事末之歎。蔽一言曰,設禁非聖世之事,又非太學之所宜有也。伏乞特命還收。
批曰:「揭板事,豈得已也?風習人心,日趨於澆漓挾雜之私,每托於士論,故欲爲痛禁而有是也。眞正士論,朝家豈有摧折之理乎?今見爾疏,所言甚是,揭板特許還收。然萬一因此復有如前假托挾雜之弊,則斷當加倍嚴處。爾以此批,曉諭多士,仍載太學故事。」
○陳奏正使李好敏等,以自燕離發,馳啓,仍以爲:「去年十二月初三日,到北京,陳奏文,自禮部直奏,皇帝覽過後,下禮部,査明具奏禮部。使通官等,傳言:『本部今方査例該使臣處,當初誣奏之帶來與否,探問以來。』云,故卽爲謄給一本,而幷與封世弟奏文,亦爲謄出,傳納於郞中安志處,俾知誣獄根因。禮部又要見戊申討逆奏文,故亦卽謄送,而以今番辨奏中所入之鏡、夢二賊,已入於該奏文之由,詳細指示。又使任譯等,連加密探,則禮部漢尙書汪廷珍以爲,欽定冊子,事體自別,遽難刊正,滿尙書文孚以爲,今以前後奏文觀之,則忠逆之判,昭然無疑,刪去其句語,允合從實。且有雍正年間恩准之例,據此回奏,未爲不可。相持之際,郞中輩左右周旋,畢竟詢同,搆出奏稿,十七日始乃登奏,當日依議奉旨,今番事之如是順成,誠爲萬幸。」
1月15日
○辛酉,詣孝禧殿,行望祭。
○京各司各營,進辛巳會計簿。〈時在黃金二百二十三兩七分,銀子四十萬二千四百二兩零,錢文六十三萬二千五百十五兩零,綿紬一百二十九同三十七疋零,木七千四百三十同四疋零,苧布一百四同四疋。布子四百一同三十四疋零,米十九萬一千一百一石零,田米四萬九千三百六十八石零,太三萬三千四百八十五石零,皮雜穀二萬三千三百八十八石零。〉
1月17日
○癸亥,以金魯敬爲司憲府大司憲。
1月18日
○甲子,召對。
1月20日
○丙寅,次對。領議政金載瓚啓言:「爵賞,人主礪世之具,聖朝命德之本也。臣之立朝,在於英廟朝末年,而每見朝班大臣外,一品纔三數人。今則至於十四人之多,而正卿則爲十六人,亞卿則過五十人矣。昔聞肅廟朝,一品爲十一人,伊時朝臣,以赤芾三百,陳疏獻戒。若使以古視今,將以爲何如?而大將軍告身,不直一醉者,不幸近之矣。此蓋由於歲首陞擢,歲以爲課,董役執事,輒皆進資,以致仕路無漸,位著太濫。昔以許曄、李海壽之宿德雋望,皆以通政三十年,而終以此觀之,官方之不古,已無可言,日前兩戚臣之幷除承旨,不稽履歷,出自中批,其爲拂群情累聖德,是豈細故也哉?凡於大小差除,必愼必簡,仍飭兩銓之臣,俾各精白對揚。」敎曰:「當留念矣。」又啓言:「貪吏,卽民國之讎也。使生民必死者,貪吏也,致國家必亡者,貪吏也。自古懲貪之法,嚴如治逆者,以其罪逆耳。在漢則贓則腰斬,在皇朝則四十貫以上斬,在國朝則仁厚立國,未嘗輕戮群下,故只令子孫,勿許淸顯而已。而今則竝與法令,壞了無餘,未嘗有一吏之以贓伏法者,惟意剝割,略無顧畏,將見民必死國必亡,而更無以誰何矣。凡其按廉之道,非繡衣則無以爲也,必以剛核公明之人,另爲抄擇,分送諸道,隨卽執奏,必以當律,亟正其罪。」允之。又請飭各道營穀挪移發賣,戶惠廳外受之弊,一切禁斷,申明各司卯酉仕之法。幷從之。
○備局,以御史可合人金蘭淳、朴齊聞、任俊常、洪學淵、李彦淳、南履懋、洪勝圭、趙寅永、權敦仁、徐左輔抄啓。
1月22日
○戊辰,以韓致應爲刑曹判書,趙得永爲司憲府大司憲,金履陽爲左賓客,李相璜爲左副賓客,洪羲臣爲右副賓客,李惟秀爲咸鏡南道節度使,具信喜爲全羅道兵馬節度使,李汝節爲左道水軍節度使。
1月24日
○庚午,以李肇源爲弘文館提學。
○設柑製于泮宮。昨年條追設也。居首金鍏直赴殿試。
1月26日
○壬申,以韓致應爲判義禁府事。
1月27日
○癸酉,設人日製于泮宮。
○諮議李友信卒。友信,故名臣植,後也。受業於止庵金亮行之門,學術醇正,操履端飭,固窮讀書,無仕進意,甚爲士友所推重。遂膺旌招之禮,堅辭不至,未究其用,世皆惜之。
1月28日
○甲戌,以沈象奎爲戶曹判書,李好敏爲議政府右參贊,李羲甲爲刑曹判書,朴齊聞爲議政府檢詳。
二月
2月1日
○丁丑朔,王世子攝行孝禧殿朔祭。
2月2日
○戊寅,詣璿源殿,行別茶禮,以正宗大王舟梁舊甲也。二品以上入參服色,依肅廟己巳年例,以翼善冠、無揚黑圓領袍、靑鞓素玉帶,行禮,而應參諸臣,以無揚黑團領、烏紗帽、黑角帶行禮,從禮曹言也。
○詣孝禧殿,行別茶禮。
2月7日
○癸未,華寧殿展拜服色,問議大臣,領議政金載瓚,左議政南公轍,右議政林漢浩,俱以爲,當引朱子墨衰入廟之禮,依日前眞殿別茶禮時服色爲之,從之。
2月8日
○甲申,以金履陽爲禮曹判書。
○敎曰:「今年何年?初不謁陵則已,咫尺園所,不爲展省者,揆以人情天理,其果何如也。亦豈以親心爲心之義乎?陵園事體,與廟宮,稍有不同,雖以視事服,行禮於園所,似無甚不可者。歷展及服色當否,大臣禮堂,詢議。」領議政金載瓚,判府事金思穆,左議政南公轍,右議政林漢浩,俱以爲今年之園所展省,出於感舊甲而伸聖慕,誠是天理人情之所不容己,服色之以視事服權宜行禮,恐無不可。「禮曹判書金履陽以爲:」英廟戊寅山陵幸行展謁翼陵時,以視事服行禮,舊章可旁照矣。「敎曰:」歷謁及服色,僉議詢同,園所當親祭矣。「
○召見回還陳奏三使臣。正使李好敏曰:「今番陳奏,事埋本直,彼人所見,亦知其忠逆之別,故僉議詢同,卽許準請。而猶以所刪板本之未得賫還爲鬱。呈文禮部。則答以爲『旣蒙皇恩之準許,則本國似當有謝恩之擧,其時奏文,或咨文間,更爲陳請,未爲不可』云。故臣等有難强迫,不復呈文而還矣。」
2月10日
○丙戌,以李鶴秀爲吏曹參議。李相璜爲議政府左參贊,李肇源爲弘文館提學,金魯敬爲刑曹判書,趙義鎭爲公淸道兵馬節度使,李忠運爲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
○次對。飭濬川之法,從大臣所請也。議政金載瓚啓言:「鄕軍停番,若非自上特敎,則卽是以遇歉蠲惠之意,不歛軍錢,只停上番之役而已。自近年以來,爲大農,經用之不敷,自下仰請,或二年停番,甚至於五年停番,合爲七年。而輦轂之下,無宿衛之制者,已萬萬踈虞,況歛軍錢而補經費,不但有傷於國體,豈可使聞於後人哉?且訓局軍兵,替當兩營,軍役無以支堪,莫不怨咨云,此豈細故哉?今年則已爲歛錢,入用雖無可追,而自明年,卽令依舊徵番之意,分付禁御兩營,更無敢以生財之方,輒發停番之請,仍爲各營定式。」允之。
2月13日
○己丑,敎曰:「陳奏使復命矣。誣奏句語之載於《通考》者,亦得刊去,可以有辭於萬世。本事雖與直爲所重有異,似當不可無上告之擧,時原任大臣處詢問。」領議政金載瓚以爲:「待刊印文蹟出來,上告太廟,禮不容已。四臣受誣,到今洞雪,宜有致侑之擧。」判府事金思穆以爲:「上告之擧,恐不可已。」左議政南公轍以爲:「此事溯本而論,則關係於建儲之大義,而彼中冊子,但書四臣之名,聖敎中『與直爲所重有異,』誠爲至當。宗廟之禮,至重且大,上告一款,臣則存十分審愼之意,有不敢遞然仰請。四臣致侑,臣亦以爲甚好。」右議政林漢浩以爲:「姑俟刊改文蹟之出來,如領相所見矣。」敎曰:「上告事,諸大臣之議,雖各不同。然百年未遑之卞奏,今旣爲之。且釐改之請,亦得準許,則在我國已快伸。至於續刊早晩,旣非在我之事,亦無不改之理。遲待其續刊而不爲上告,亦涉悵菀,告廟一款,卽行爲宜。今望癸祝文中,令文任,添措辭撰進,以爲兼行告由之地。」又敎曰:「忠獻公金昌集,忠文公李頣命,忠愍公李健命,忠翼公趙泰采祠版,竝遣承旨致祭。」又敎曰:「酬勞之典,式是成憲。陳奏正使李好敏,副使趙鐘永,書狀官李元默,竝加資,當該任事譯官,問名,竝一體加資。」好敏加正憲,鐘永加嘉義,元默加通政。
○禮曹啓言:「告廟祭,今十五日望祭兼行,而英廟壬子,卞誣告廟時,只告於當室矣。今番事體,無有異同,似當只告於景廟室,英廟室矣。」從之。
2月14日
○庚寅,以權丕應爲吏曹參判,沈能岳爲參議,李存秀爲司憲府大司憲。
2月15日
○辛卯,詣孝禧殿。行望祭。
2月17日
○癸巳,先是,成均館以儒生捲堂所懷啓以爲,國使東還,史誣歸正。而近有儒生申鼎朝等,投通,泛以聲討龜,佐爲名,而反似陰護,所引古語,無非怪駭。大抵包匈蓄憝,換肚於一鏡,含譏帶嘲,借詞於德隣,文勢閃映,若可以左右通看,而語脈綢繆,自見其首尾相應。有曰天吏滅親,有曰空名《春秋》,有曰釀成疑事,有曰正僞始卞,有曰杞、宋文獻,尙不足言,有曰天未定矣,人可勝乎?有曰皇華賢勞,不欺者天,此等遣辭,實莫測其肺肝之所在。而最其中周公,虞,舜數句語,尤涉於至尊敬之地,渠雖無難肆筆,拶逼天日,而臣等骨顫毫淅,有不敢形容其語意。噫!其悖矣。抑又有突兀說出,不可以左右看者,其曰新雄之亂名而書諸簡者,此何謂也?《綱目》之特書揚雄,蓋正莾大夫之罪,則鼎朝指何事,區別漢新,而指誰爲莾大夫之亂名歟?其曰管、蔡之囂。不敢流其言者,此何謂也?管、蔡流言,乃聖人處變之不幸,鼎朝何故,必引管、蔡,指何事爲不敢流言之證歟?其曰奸泰助桀逆麟右呂者,此何謂也?觀其語勢,在乙巳以前,距戊申尙遠,則曰泰曰麟曰桀曰呂所指者何人何事?矛盾如彼,糢糊如此。而繼又曰,幾乎渭不濁涇,莠不亂苗,幾乎云者,庶幾而未就之辭也。然則涇渭莠苗,至今歸之未分之科歟?嗚呼!渠亦兩聖朝雨露涵育中一物耳。作於其心,發於其言,懷邪逞慝,一至於此,亦獨何哉?臣等雖未知鼎朝等此通,果出誰手,而若鼎朝自作,則是鼎朝爲凶人也,其或別有窩窟,陰挾嘗試之計,巧行訛誘之術,則是鼎朝爲凶人所陷也。「敎曰:」取覽通文,胡亂不倫,不可解見,極可駭惡之外,揭板還收,曾未幾日,便有此事,其可謂國有法紀乎?申鼎朝等,自秋曹,捉來嚴問。「秋曹啓言:」申鼎朝屢度盤問,托以不文,推諉於韓鼎鎭,取來鼎鎭之家中私稿,筆跡脗合,始乃輸款。「云,敎曰:」鼎朝則借製冒錄,萬萬無狀,鼎鎭則製給通文,胡亂不倫沒覺之類,別無隱情,泮儒之所註解,誠亦太過。竝嚴刑絶島爲奴。鼎朝配珍島郡金甲島,鼎鎭配康津縣古今島,兩司交章,請拿鞫,不允。
2月18日
○甲午,以宋穉圭爲司憲府大司憲。
2月19日
○乙未,詣華城行宮,經宿。
○詣華寧殿,行酌獻禮。
2月20日
○丙申,詣健陵、顯隆園展謁,親祭還次華城行宮。
2月21日
○丁酉,還宮。
2月22日
○戊戌,敎曰:「祗謁先園,愴慕冞增,洪奉朝賀,貞敬夫人祠版,遣承旨致祭。」
2月23日
○己亥,健陵,親祭時,獻官及守陵官以下,施賞有差。
2月24日
○庚子,備局因東萊府使李德鉉狀啓啓言:「對馬島主入往江戶,今已還島,亦爲生子於江戶云。島主還島後,問慰本有約條,當以渡海磨鍊。而至於生子致慶,雖曰近年所無,旣有古事之可據,在彼別無隱情,在我不過遵禮,則不必强塞。亦令兼附渡海譯官,自該院差出,使之趁期下送。」從之。
2月25日
○辛丑,命圻內設賑七邑,救急六邑,關東淮陽等最歉七邑大同,待秋上納,備局因各道啓請稟施也。
2月26日
○壬寅,設式年監試初試。
2月28日
○甲辰,敎曰:「近年以來,每欲一番洞諭而未果。一自祗謁陵園,益不勝耿耿者,卽䄄子女事也。渠輩果何干犯,一曲海島,天日不見?嫁娶不議,而人倫廢矣,風雨不庇,而男女幾於混處矣。囚首鬼形,啼呼凍餒,欲生而不得生,欲死,而不得死,尙忍言哉?尙忍言哉?嗚呼!我先王,以篤友之聖德,庇保其父於必死之日,此一國臣庶之所共欽仰者。顧予否德,沖歲嗣緖,竟使不免於罹辟。而況其捏合於邪獄而殺之者,又萬萬不近理者乎?設有干涉,罪止其身足矣。竝其無干之支屬,縶禁拘迫,使其生不如死,不亦甚乎?摠而言之,由予否德,不能善繼而善述也,寧不怵然悚恧乎?矧當此年,孺慕之懷,自覺疊疊。今不明示予心,更待何日?其令王府,䄄子女所居圍籬防守,卽爲撤去,俾其任便居住,自同常人。其男女婚娶之需,自內備下,亦令宗親府主管,從速擧行。嗚呼!今玆之擧,寔推本我先大王篤友之聖心,而以示我萬世子孫也。」
2月29日
○乙巳,金吾堂上聯疏,請寢䄄子女所居圍籬撤去之命,批曰:「卿等,豈以此爲不合於天理人情乎?抑有怵於流俗浮動之言而然乎?勿煩。」時原任大臣,聯箚請寢,批曰:「此事亦云晩矣。古之大臣,於此等處,尙咈人主而勸其全保,卿等於此,反效流俗之見,不肯將順而成就之乎?竊爲卿等慨惜也。」
三月
3月1日
○丙午朔,詣孝禧殿,行朔祭。
○諫院〈正言韓弘敎,李冕植。〉聯疏,請寢䄄子女圍籬撤去之命,不允。
3月2日
○丁未,敎曰:「處分之如何,固無論,守土之臣,只當朝廷之命奉行而已。非三司非法官,而何敢自謂執藝乎?此風矯革然後,朝廷可尊,人心可定。此狀啓還給,江華留守尹魯東,施以削職之典。」又以金吾郞,不能擧行,命拿處。
3月3日
○戊申,以宋冕載爲江華府留守。
○禮曹,以多士上言,請故水使李儒秀妻邊氏烈行,故廣興守李建冑孝行,竝旌閭,從之。
3月5日
○庚戌,承旨李止淵啓言:「故諮議李友信,家本貧寒,無以營葬云。曾在旌招之列,合有優恤之典。」敎曰:「量宜助給事,分付道臣。」
3月6日
○辛亥,左議政南公轍,陳疏乞遞,賜批許副。
○以鄭尙愚爲議政府右參贊,朴崙壽、李肇源爲左右副賓客,洪奭周爲全羅道觀察使。
3月9日
○甲寅,詣孝禧殿,行練祭,祗送虞主于弘化門內。
3月10日
○乙卯,練主題主官金啓溫加嘉善,監造官奉常寺正朴基宏加通政,守陵官享官以下,施賞有差。
○以趙貞喆爲吏曹參判。
3月11日
○丙辰,以朴宗正爲司諫院大司諫。
○禮曹以各式年京外忠、孝、烈、狀報政府,分等抄啓。忠臣旌閭秩。〈京居贈參議李士珪,丁丑虜亂扈從沁都,殉節者也。〉孝子旌閭秩。〈京居故通德郞兪彦淳,故郡守鄭維,故士人李堂九,故折衝宋奎輝,開城府故士人秦景舜、梁濟均,忠原故童蒙洪此奇,永同故士人金良榘,藍浦故通德郞李基周,全州故郡守李汝忠,扶安故士人金履孝,迎日故士人金仁學,三陟故學生洪啓夏,平壤故參奉金宗澤,咸興故學生李益孫,富寧武人鄭彭重,安邊故士人金彦濟。〉孝女旌閭秩。〈京居故學生李維妻金氏,楚山故士人尹基顯妻金氏。〉孝婦旌閭秩。〈溫陽故士人李培夏妻南氏,江界無役宋泰文妻申姓。〉烈女旌閭秩。〈京居故學生尹致準妻林氏,故學生黃奎鈾妻許氏,故進士權賚妻李氏,故僉正李秉淳妻金氏,故學生朴齊衡妻李氏,故折衝皮尙一妻尹氏,故學生林日淳妻尹氏,故學生趙漢錫妻權氏,贈參議李士珪妻李氏,故將仕郞安國均妻李氏,故折衝金順孫妻金氏,故吏姜寬得妻方姓,開城府故士人金履瑞妻梁氏,故士人玄錫祺妻金氏,廣州府故學生金致彦妻趙氏,江華府故劉義泰妻河氏,木川故通德郞金義淵妻李氏,淸州故士人李集璜妻李氏,靑陽故良人李重馥妻金姓,稷山故良人李士玉妻白姓,全州故士人宋規煥妻安氏,玉果故良人金夢愛妻金姓,錦山故士人朴希默妻金氏,光州故士人崔弘淳妻申氏,淸道故士人李宅俊妻郭氏,蔚山故學生許塾妻李氏,山淸故士人閔百祿妻盧氏,河東故士人崔浩妻金氏,其女兄故士人金尙讃妻金氏,寧海良人金文在妻私婢一烈,襄陽故士人鄭用觀妻申氏,三陟故良人崔明倫妻朴姓,原州故通德郞朴東肇妻李氏,洪川故士人許殷洙妻李氏,長淵故士人金在重妻李氏,載寧幼學康彛根妻李氏,平壤故士人張禮維妻李氏,館軍朴允建妻朱姓,殷山故士人李再倜妻金氏,成川故良人李廷沃妻趙姓,德源故武人南允福妻李氏,咸興故士人朴尙駱妻金氏。〉孝子贈職秩。〈京居故進士金善民,任㠎。故通德郞申晧,開城府故士人金彦璋,公州故士人閔鎭運,木川故通德郞金義淵,天安故同知李大亨,淸州故通德郞李尙復,扶餘故士人黃載謙,全州故別將金養直,故士人金亨福,光州故士人金光儁,其弟故士人光源,永川故士人李時復,淸道故士人李宅俊,寧越故學生嚴健中,橫城故幼學申昅,其弟故同知
猜你喜欢 卷四百六十三·列传第二百二十二·外戚上·脱脱 1942──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壬午·郭廷以 五 音乐·陈寅恪 ●崇祯实录卷之六·佚名 一百八十六 曹(禺页)奏请圣安并报江宁雨泽摺·佚名 一百四十 江宁织造曹寅奏料理文册事竣即将入觐摺·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一 载记八·纪昀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八 宋纪十四·纪昀 两汉笔记卷九·钱时 世家卷第六 高丽史六·郑麟趾 卷八十·张守节 于谨传·李延寿 泰不华传·宋濂 王一亭·佚名 三十五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