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雍也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禅解】

只是论“临民”之道,不是去批点子桑伯子。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禅解】

无怒、无过,本觉之体;“不迁”、“不贰”,始觉之功,此方是真正好学。曾子以下,的确不能通此血脉,孔子之道,的确不曾传与他人。

有所断故,名为“不迁”、“不贰”。若到无所断时,则全合无怒、无过之本体矣。孔子、颜渊,皆居学地,人那得知。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清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禅解】

卓吾云:夫子论仲弓如此耳。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禅解】

颜渊心“不违仁”,孔子向何处知之?岂非法眼、他心智耶?

“三月”者,如佛家九旬办道之期。“其心”、“其余”,皆指颜子而说,只因心“不违仁”,得法源本,则其余枝叶,日新月盛,德业并进矣。此方是“温故知新”。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禅解】

有志气,有节操,羞杀仲由、冉求。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禅解】

说一“命”字,便显得是宿业,便知为善无恶果。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禅解】

乐不在箪、瓢、陋巷,亦不离箪、瓢、陋巷,箪、瓢、陋巷,就是他真乐处。惟仁者可久处约,约处就是安处利处。若去箪、瓢、陋巷非可乐,则离境谈心,何啻万里。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禅解】

从性天生文章,便是“君子儒”;从文章著脚,便是“小人儒”。即下学而上达,便是“君子儒”;滞于下学,便是“小人儒”。若离下学而空谈上达,不是“君子儒”,亦不是“小人儒”,便是今时狂学者。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禅解】

卓吾云:真能得人。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禅解】

道不可须臾离,信然信然,何故世人习而不察,日用不知。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禅解】

“质”如树茎、“文”如花叶,还有一个树根。由有树根,故使茎枝、花叶皆是一团生机。“彬彬”者,生机焕彩也。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禅解】

卓吾云:不直的都是死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禅解】

知个甚么?好个甚么?乐个甚么?参!

卓吾云:不到乐的地步,那得知此?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禅解】

“不可语上”,须以上作下说、为实施权也。“可以语上”,方知语语皆上,开权显实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禅解】

晓得民义,便晓得鬼神道理。惟其晓得,所以能“敬”能“远”,非以不可知而“敬”之“远”之也。不能“先难”,便欲商及获与不获,知难非难,则请事斯语,欲罢不能,岂获与不获,可动其心!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禅解】

形容得妙。“智者”、“仁者”,不是指两人说。“乐”者,效法也。智法水,仁法山。法水故动,法山故静。动故乐,静故寿。

山水同依于地,动静同一心机,乐寿同一身受,智仁同一性真。若未达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则“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矣。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禅解】

总是要他“至于道”耳。

吴因之曰:齐固要脱皮换骨,鲁也要涤胃洗肠。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禅解】

此问大似禅机。盖谓君子既依于仁,设使仁在井中,亦从而依之乎?夫子直以正理答之,不是口头三昧可比。

陈晏昭曰:“宰我此问,深得夫子之心。盖在夫子,设使见人坠井,决能跳下井中救出。但此非圣人不能,不可传继,故夫子直以可继可传之道答之。如大舜方可浚井,以听父母之?,彼有出路故也。若寻常孝子,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矣。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禅解】

“学于文”,乃就闻以开觉路,不同贫数他宝。“约以礼”,乃依解而起思修,所谓“克己复礼”,不同无闻暗证,所以“弗畔”。“畔者”,边畔。以文字阿师,偏于教相之一边暗证禅和,偏于内观之一边,不免罔殆之失也。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子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禅解】

卓吾云:“子路不说”,全从夫子拒弥子来,意谓既曰“有命矣”,缘何又见南子?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禅解】

“博施”“济众”,果地化他之德,“欲立”、“欲达”,因中二利之始。子贡求之于果,不知明其真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是以己及人,正是自、他不二。只向一念观心处下手也。“立”,即不思议止;“达”,即不思议观。

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观心则易,故去“能近取譬”,是“仁之方”。“方”,法也。

“立人”、“达人”,正是“博施”“济众”处.“尧舜犹病”,正是“欲立”“欲达”处。“仁”,通因果;“圣”,惟极果。尧舜尚在因位,惟佛方名果位耳。

猜你喜欢
  卷七十一 易七·黎靖德
  灵台·佚名
  卷十七·魏了翁
  提要·吴澄
  隐公·隐公四年·左丘明
  卷二百三十二·佚名
  卷四·佚名
  卷十五·道世
  卷五·道世
  阿速达经正文·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六·唐慧琳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讲要·太虚
  增壹阿含经卷第一·佚名
  佛说兴起行经卷下·佚名
   第八十三則 雲門古佛與露柱相交·胡兰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苍蝇·周作人

    我们说爱,爱——切众生,能爱在山林里的猪。美和生命的破坏者,用了人力以外的,我诅咒你的全灭,我能爱狼和大蛇,我憎恶他们,我诅咒他们。我不能爱那苍蝇。大小一切的苍蝇们,但是我——却觉得不能全爱。中国人的好朋友的苍蝇们啊

  • 卷五十一·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五十一 明 曹学佺 编 中唐五 皇甫冉【字茂政润州人】 与张补阙王链师同舟南下杂题 朝朝春事晩泛泛行舟远淮海思无穷悠扬烟景中幸将仙子去复与故人同高枕随流水轻帆任远风钟声野寺迥草

  • 卷九十一·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九十一罗隠隠字昭谏新登人本名横十上不中第遂更名从事湖南歴淮润皆无合久之归投钱镠累官钱塘令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盐铁发运副使著作佐郎奏授司勲郎梁祖以谏议大夫召不行魏博罗绍威推为叔

  • 卷二十·志第一·天文·脱脱

        ◎天文   自伏羲仰观俯察,黄帝迎日推策,重黎序天地,尧历日月星辰,舜齐七政,周武王访箕子,陈《洪范》,协五纪,而观天之道备矣。《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故孔子因鲁史作《春秋》,于日星风雨霜雹雷霆

  • 第三十四回 战阳城辽兵败溃 失建州闽主覆亡·蔡东藩

      却说义成节度使皇甫遇,与濮州刺史慕容彦超,往探敌踪,行至邺县漳水旁,正值辽兵数万,控骑前来。遇等且战且却,至榆林店,后面尘头大起,见辽兵无数驰至,遇语彦超道:“我等寡不敌众,但越逃越死,不如列阵待援。”彦超亦以为然,乃布

  • 卷之十七·佚名

    成化元年五月丁未朔○戊申敕代世子成炼曰得大同守臣奏四月二十一日世子偕广灵王慱野王和川王送丧出城良久方还 祖宗故事世子郡王出城必先差人奏请今乃輙自出城故违朝命朕念亲亲姑置不究敕至世子与诸郡王宜深自省改今

  • 卷之一百七十七·佚名

    光绪十年。甲申。春正月。丁丑朔。上诣奉先殿行礼。内记  ○遣官祭太庙后殿。外记  ○率王以下文武大臣。诣慈宁门。庆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礼成。御太和殿受朝贺。  ○诣大高殿寿皇殿行礼。内记 

  • 六六五 两江总督萨载奏江宁书局续缴应毁书籍情形折·佚名

    六六五 两江总督萨载奏江宁书局续缴应毁书籍情形折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初十日两江总督臣萨载谨奏,为续缴应毁书籍,仰祈圣鉴事。窃照一切诞妄著作,钦奉上谕,予限二年,实力查缴,并收藏悖逆之书,及早呈缴,仍免治罪。等因。钦此。

  • 侯安都传·姚思廉

    侯安都字成师,始兴曲江人。世代都是郡中显姓。父亲侯文捍,年轻时任州郡一级官吏,以忠诚谨慎闻名,侯安都地位显赫以后,他官至光禄大夫、始兴内史,俸禄刚好二千石。侯安都擅长隶书,会弹琴,读了不少书籍,所作的五言诗,也很高洁美好

  • 和凝传·欧阳修

    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人。他的九世祖逢尧当过唐朝的监察御史,他的后世不再学儒学。凝的父亲矩,嗜酒成性,不拘小节,然而喜欢礼遇文士,每次都倾其所有来交友,所以凝得与文士交游。凝幼年聪明,形神秀发。考中进士,梁义成军节度使贺

  • 岁华忆语·夏仁虎

    夏仁虎自叙余家金陵,地当都会,为士大夫渊薮。风俗习尚,华而不侈。佳时令节,人家祭祀宴乐,及里巷间往来酬酢之礼,故多鄙俚,足资谐笑,然亦往往而近于古。盖先民敬爱亲乐之意,恒于是乎寄焉。语曰:“百姓足而后知礼义。”

  • 卷十四·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十四衍教所由生之义礼仪礼贾公彦注疏序曰周礼仪礼发源是一理有终始分爲二部并是周公摄政致太平之书周礼爲末仪礼爲本本则难明末则易晓【臣】按先王之治天下以至易简者立其体以至周详者达其

  • 卷十二·李光坡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述注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述注卷十二安溪李光坡撰○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地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坡谓邦礼有五独言掌吉礼者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举首以该终也建立也保安也正伦理则立笃恩义

  • 我自己的长短·梁漱溟

    我的长处,归结言之,可有两点:一点为好学深思,思想深刻;一点则为不肯苟同于人。至于短处,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大概说来就是自己不会调理自己、运用自己。头脑好像一条长的绳索,发挥放射出去,就收不回来,如我之好犯失眠症即其显证

  • 太虚启事(五则)·太虚

    一大兴教论:如火如荼大计划,旋乾转坤大经略,生死存亡大关键,椎心泣血大呼吁,一劳永逸大建设,有志竟成大誓愿,时乎时乎不可失,吾人其发奋图之!(见佛教月报四期)二“佛法征实以神通为宗,能显现事相故,喻如科学”。此依因明宗因喻三段

  • 学佛先从做人起·太虚

      在佛典里有这样的两句话:‘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天在座的诸君,已是一个人世间的人,又能来到这儿听讲佛法,因此,我今天特提出此“学佛先从做人起”来讲。我们还保存著这人的身体,但在世间的难疗的生死中,我们说不定会堕

  • 曹溪大师别传叙·佚名

    吾始祖传教大师之航海求法于唐也。其所传者三。曰台教。曰密乘。曰禅门。此时本邦唯有华严.唯识等教。而未曾知法华妙旨.密乘奥义。故专主张台教.密乘。而禅门但列相承谱而已。古称三藏十二分如画龙。直指之旨如点睛。其

  • 上清豁落七元符·佚名

    列符图。后有考证文字,称前七图为七元符,后六符出《消魔经》,最后一符为酆都符,引《真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