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谷山笔麈卷之十  谨礼

本朝承胜国之后,上下之分太严,二祖、仁、宣时犹与侍臣坐论,英庙稚年即位,相接颇稀,以后中贵日倨,堂陛日隔,即密勿大臣,无坐对之礼矣。今上礼御儒臣,优于前世,讲筵接以揖让,称以先生,皆殊礼也。第行在讲幄,岁时从相君以下与赐服食,每有宣赐,相君第具一公疏上谢,遣阁校领至私第,竟不诣廷一拜,即次日进讲,亦不一叩首,窃甚以为嗛。古人君臣之礼极严,即万石君传所载:「上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如在上前。」其恭谨如此。今平交执友有所问遗,未有见而不一揖者,况君上之赐,直受而无一言,心何以安?业从众人之后,不敢有异,惟御赐颁及,无问服食时鲜,即一鱼一蔬,皆顿首拜受,焚香献之祖考,乃敢尝尔。又目睹江陵一事,如班赐诰命,百官朝服,唱名给散,而内阁不出,止遣典籍代领。夫赐命之典,古之所谓虎拜稽首者,内阁到桥南不数武,而安坐阁中,使从吏代受,甚非事君之礼也。

凡臣子对君称谓有体,李泌对德宗曰:「臣若苟合取容,何以见肃宗、代宗于天上?」此称谓法也。凡人言死则曰「见某于地下」,人主之祖、父则曰「见于天上」,此不可不知。嘉靖中,上在西城召太医令徐伟入胗龙脉,进殿蒲伏膝行,见上倨坐小床,龙衣曳地,不敢以膝压衣,奏曰:「皇上龙衣在地上,臣不敢前。」上遽以手抠衣,出腕而胗,伟但一时语耳。出至直庐,手札赐内阁曰:「伟适胗脉,称『衣在地上』,足见忠爱。地上,人也,地下,鬼也。」云云。赏赉甚厚。伟见札惶惧失色,自谓若有神佑,设使误称「地下」,罪万死矣。盖世庙严而多忌,误有所犯,罪至不宥,而伟偶中上旨,非虑所及,故且喜且惧耳。此与泌「天上」之称,亦偶合矣。

万历丁亥,有言者请复午朝,疏入,报闻,未有成命也。一日,同沈公在部,将至巳刻,忽传午朝,追班百官且惊且喜,踉跄奔趋,行至东长安门,已闻鼓声,则益张皇疾奔,惟恐后至,予且行且告沈公:「此未必朝,且恐有他,礼官姑徐行以俟,不可争先而进,以骇瞻望,政使失朝,所失反小。」沈公以为然。及至赏房,各部诸公皆已先至,而驾竟未出也。入内探之,茫无影响,乃钟鼓司内使误闻传说,直上鸣鼓,而会极门内使因即扫除内座,以待临幸。总之,皆误也。此亦讹言之妖矣。大臣当此类事,不宜轻遽。

予在南宫,一日早朝后至,点查列名,当事中贵遣阁校来言:欲隐予名,以是市交。予亟遣人驰谢曰:「失朝事小,欺君罪大,忝为大臣,岂敢以欺自处?可列吾名以上,如有所隐,当上书自首,反于中贵不便。」其人惭惧而止。盖失朝之罪不过夺俸,何忍以是欺上?且中贵以此市交,他日请托横至,何以应之?正宜谢绝为当耳。

近日大臣,多因子被攻击称病求去,尽废面辞之礼,闻命之日,促装就道,早夜启行,帷车而出,故旧官僚或不及面。具疏辞谢,往往自谓得请,故作出樊之态,此皆内含悻愤,外示狷洁,既非人情,亦非臣礼,吾甚不取也。辛卯九月,九疏陈请,蒙恩予告,敕使再临,予方以为荣宠,而诸公狃于故习,谓予必朝发夕行,不肯信宿。予笑曰:「何为乃尔?人臣位至上卿,得请而去,主上恩礼周渥,有光行色,此在古人,方且侈为画图,耀诸简册,有何不荣?而故为悻悻之迹!吾必不然。」翌日,具疏陈谢,又三日,具疏辞。疏中数语曰:「江湖迹远,虽稍隔于瞻依;臣子情深,实无分于去就。举头见日,终身戴天,击壤可以咏太平,呼嵩可以祝圣寿。」末缀数联,劝上讲学勤政,早正大本云云。又数日出城,以日高登车,送客满路,皆与揖别,惟请告之礼不设酒尔。是日,诸公以予必循故事,未明而出,皆遣吏持刺候于郊门,及至日高未出,乃始趋至城外,相候一别。予谓,去就之礼,自觉不差。惟葛端肃公去时颇同此意,他公皆不尔也。

建言

今制,相传台谏风闻言事,考之令典,无所证据,心窃疑之。后读唐史,武后以术制诰下,谏官御史得以风闻言事,自御史大夫至监察御史,得互相弹劾,率以隐诐相倾覆,此风闻言事之始也。夫人之功罪必有其实,按名责实,犹恐不称,况以风闻?武后之令,盖罗织告密之别名耳,而承平之世习为典故,不知其出于此也。

门籍之名起于唐,其制,记官爵姓名,一月一易,非迁解不除,即今制也。第彼时有门籍者,皆得出入殿廷,直至御前,如其无门籍者,如有急奏,许门司仗家引奏,无得关碍。故贞观以来,群臣士庶皆得进言。李林甫擅权,群臣奏事有不谘宰相者,则托以他事阴中之,然犹未敢明禁百司之奏事也。元载为相,乃请百官论事先白长官,宰相定其可否,然后奏闻,则明为杜塞言路之谋, 【「之谋」,天启本作「权谋」。】 载之拒谏擅主,又甚于林甫矣。尝虚心论之:谏官御史有所论列,先白宰相,非体也;六曹郎吏有所建白,不关长官,亦非体也。何也?台谏职在言责,于天下事无所不当论,如必先白宰相,则言责杜矣,故不可也;郎官职在官守, 【「郎官」,天启本作「郎吏」。】 其所守之官,即长官之职也,有所建白,当先咨之长官,长官不能行,然后闻之于上可也,如必越职有言,而不使长官与闻,则官守亦紊矣,故不可也。台谏不白宰相谓之尽职,郎吏不白长官谓之越职,相似而实不同。但以元载之奸,意在塞谏,非为官守言责计也。

宋孝宗时,因补阙薛叔似论列时相,谓曰:「卿等以补阙、拾遗为名,专主规正君上,不任纠劾,今所奏乃类弹击,甚非设官命名之意。」盖拾、补两省僚属,官为侍从,与台谏不同,故孝宗以此谕之。本朝六科给事中, 【「给事中」,原作「给事」,兹据天启本改。】 沿门下旧僚,主于封驳,各道御史,沿台官之旧,主于弹击,今皆以纠劾为事,亦非设官意也。

宋理宗置籍中书,记谏官御史言事,岁终考其成绩,此法甚善。若使铨曹年例考察,皆取任内建白以为上下,而不必以暧昧之过、飞摇之辞为定官之殿最,即有分处,亦将无辞矣。

唐史一事甚类今日。中丞姚廷筠奏:「比见诸司不遵律令格式,事无大小,皆悉闻奏,至修一水窦,伐一枯木,皆取断宸衷」云云。盖上要下烦,上烦下乱,若米盐琐细一一上闻,则所遗者反大矣。一则法网太密,不得伸缩,一则大臣权轻,不得展布,其究反成弥文,无益于国也。

明刑

古时受赃,法极重,如唐肃宗上元间,或告宰相第五琦受人金三百两,遣御史按之,遂坐长流,可谓重矣。近世,赃吏受财五百以上,法方遣戍,其泛指赃数不可核实者,即至千万,不过罢免。又肃宗时,宦官受财为人求官于宰相吕諲,事觉,宦官杖死,諲亦罢免。近时,中贵请托宰相,如取如携,纵遇事发,不过革退,未闻杖死,亦未有连坐宰相者。盖今之人情似刻而实纵,今之法纪似密而实疏也。

唐代宗时,优崇宦官,公求赂遗,无所忌惮。宰相尝贮钱阁中,每赐一物、宣一旨,无空还者。出使所历州县,移文取货与赋税同,皆重载而归。德宗知其弊,有中使受方镇之赂,杖而流之,自是皆莫敢受,可见中官求索乃古今通弊也。近世此风尤甚,阁部大臣奉旨、宣赐、问劳,皆厚有赠遗,即传一旨至部,亦不空还。在今视为固然,不以为异,其实,中涓奉旨临问,大臣即少有劳遗,亦不为过,惟不当苦索耳。至于宣索州县,毒流吏民,则蠹政之大者。乃至勋臣持节册封亲王,索至千金不已,文臣为副使,杯盘花币亦皆不受,相悬如此。彼诚何心,独不知愧。此皆所当惩革者也。

元载为相,主书卓英倩窃权用事,士之求进者,非结英倩无由自达。元和初,有堂后主书滑涣久在中书,与权珰相结,宰相议事,有与内中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罪发赐死,籍其家财,可数千万。此辈近亦有之。中书省吏谓之主书,堂后主书尤其亲密,即宋之堂后官也。此辈外挟宰相以要士夫,内挟中贵以钤宰相,一时不得,则血脉不通,政多龃龉,此其数千万宜尔。

咸通中,路岩为相,颇通赂遗,左右用事,言者请破边咸一家,可赡军二年。边咸者,岩之亲吏也,与卓英倩、滑涣同。考之近事,亦颇有之,如权相纪纲号七与九者,破其家赀,不当赡一军二年之费耶?

窦参为相,其族子名申者为给事中,招权受赂。参每迁除朝士,常与申议,申因先报其人,时以喜鹊目之。及参赐死,申亦杖杀,喜鹊亦自不吉如此。今之卿相子弟为喜鹊者,可以戒矣。

德宗既贬窦参,欲籍其家,陆贽谏曰:「在法,反逆者,尽没其财,赃污者,止惩所犯,皆须结正施刑,然后收籍。今罪法未详,已存宽贷,若簿录其家,恐以财伤义。」德宗不听,竟赐参死而籍其家。唐法如此者多矣。盖籍没之法,因种族其家,然后奴婢货财皆为官有,若其罪未至族,则家固无恙,从而籍之,不相中矣。近日一事与此相类,而在事之臣无引贽语以进者,刑政一失,其可收乎?

宪宗既诛李锜,有司籍其家财,学士裴洎、李绛请以逆人资财赐浙西百姓,代今年田租,宪宗嘉叹,即从其言,此事可以后法。盖割剥六州之民以富其家,故即以其所有,宽六州之民也。近日江西、湖广乃以二相籍没,累及阖省,而所籍之财尽入内帑,于主德民瘼均有损焉。使当事诸公肯举李锜故事为明主告,未有不嘉叹也,而坐视无策,付之窃叹,惜哉!

汉时籍没臣民,以其妻女没为官婢,所谓鬼薪、白粲之类,在诸司官府充造作之役,非没为宫女也。及唐时,籍没大臣,以其妻女没入掖廷,谓之填宫,色才出众者,往往得侍人主,此最无道之甚者。本朝绝无此法,惟叛逆之家男子给配功臣为奴尔。正大仁厚之体,自三代以来所仅见者,不可不知也。

万历丙子五月,鱼台隋府为山西佥事,以残暴罢官,里居横甚。旧所从师某为邑丞,老年八十余,府欲夺其产,致之于狱,其人遣子上书,讦府不法事。上时年十四,览疏震怒,使中官问辅臣曰:「人之为恶,至于如此,且辱其业师,大不可容,其逮下吏。」相公上札奏,以为府罪固不可恕,第其怨家之言,恐未必实,且告讦之门不可轻开。事遂不行。府盖蒲州张相君门人也。是年十月,山东抚臣奏:昌邑令孙鸣凤居官贪鄙,窃取帑金,及迁官去任,道中榷吏卒金,人二两。上览其疏,持示辅臣,且笑且怒,曰:「道榷吏金,与盗何异?」江陵奏曰:「方今法纪粗张,而贪风未止,若要天下太平,须是百姓得安,若要百姓安生,须是官不要钱。」上曰:「先生言是。昨览其疏,此人乃进士出身,何其无耻如此?」江陵复奏:「此人惟自恃进士出身,故敢如此放肆,不然,亦尚不敢。今后皇上用人,惟当考其功能,不必拘以资格。若奉法守分,不肯要钱,就是异途下僚,亦当显擢,若贪赃坏法,不守官常,即高第贵游,亦当重处。」上曰:「善。」即此二事,见上聪明天纵,汉昭不及也。

万历甲申,江右中丞曹君大埜论劾临江知府钱若赓杀死无辜至二百有奇,上大怒,下所在逮治。数月不报,有旨数趋阁臣,令从重问拟,江右勘者论以永戍。上意少之,使中官持本送阁,命票极刑。阁臣再三执奏,上不可,手批「决不待时」。阁臣再奏:「若赓所犯不至此。即处以极刑,亦缓至秋后,方今春和发育,望体生物之仁。」上命中使语阁臣曰:「彼残许多人命,都是秋后否?彼奈何不体生阳发育之心?」阁臣无以对。已而又上揭力救,词至迫激。上不得已,从之,令监候处决。时以主上恩威并用,人心悚服。盖上春秋已长,明习治体,加意元元,痛绝酷烈,此本盛德事,第一二老臣恐开轻杀之端,再三执奏,其实若赓之罪,死有余辜,不足惜也。予尝与相知论此事,以为劾之者与救之者皆非也。何也?若赓性本残刻,当江陵末政,以此求知,又怙同里相公之势,恣行无忌,曹中丞者,平日不敢戒谕,至养成其恶,度不可已,不得不劾,又恐其有内主轻论,不足以伤,则摭拾如许,以重其罪,安得有二百人命可轻易登于奏牍?且一郡守三年杀人命如许,为抚按者所主何事,而不早觉察?故曰:劾之者非也。人主受中贵之言,以为文吏持柄相党护,乃一郡守杀人二百而阁臣、法司、台谏相率救之,上以为何如?且若赓有罪人也,所争法比轻重之间,而今上有党护之疑,后即有无罪被诬者,亦不可救矣。此谓为有罪者决网而为无罪者设冤也。又有甚焉,老成虑事,恐开妄杀之端是矣,令人主曰:一郡守杀人数百而罪不至死,使为天下主者妄杀一人则亢然争之,是天子不如郡守专也,此念一动,后即用重典绳下,亦不可救矣。此止轻杀之端而开重法之原也,故曰:救之者非也。一介诸生,叨有民社之寄,视民命如草菅,是诚何心?而救之者又何心?果有鬼神,无阴谴耶?予为此说,非刻也,厚也。钱,四明人,余阁学之邑子而新都许阁学之门人也。

唐开元中,刺史杨浚坐赃当论死, 【「当论死」,原本作「当死」,兹据天启本改。】 上命杖之六十,丞相裴耀卿上疏:「决杖赎死,恩则甚优,解体受笞,事颇为辱,止可施之徒隶,不当及于士人。」玄宗习见武后之朝笞挞公卿有如徒隶,而忘其非法也,耀卿一言,遂停此法。有宋三百余年,未尝及朝士,可谓有礼矣。近代建言得罪之臣,往往赐杖,大廷遍体系累,不以为辱,而天下以其抗疏成名,羡之如登仙,是古人之所为辱,乃今之所为荣也,岂盛世所宜有哉!大抵上之所赏,即下之所誉,则以其赏为荣,而不然者,则赏亦辱也;上之所刑,即下之所毁,则以其刑为辱,而不然者,则刑亦荣也。夫使上之刑赏不足为荣辱,而士之荣辱制于下之毁誉,则国是将日非矣。有识之士可不为寒心哉!

大臣贵官有不可不慎者,世殊不知趋避,殊可骇汗。试举一事:南齐尚书令王晏推奉明帝谋废翰林,而事多专决,为上所忌,乃轻浅无防,意望开府,数呼相工自视,云:「当大贵。」与宾客语,好屏人请间,明帝闻之,疑其欲反,遂召而诛之。公卿大臣当权位隆盛时,与技艺星相等谈及数接昵客造膝密语,皆所当忌。

王剧为凤阁舍人,王勔为荆州刺史,王助为监察御史,皆王勃兄弟,文中子之孙也。当武后之朝,以刘思礼谋反株连,皆至族诛。勔、助出妄引,若剧掌铨选,进用由思礼,未必不与其谋,宜其及也。大贤之后,文雅之族,一旦横罹楚毒,至于赤族,其非高阳之世可知矣。近时一二名家子弟,妄交侠邪,轻扞文网,幸遇仁明之代,免于重典,使当虐政之朝,嗟乎殆哉!以此言之,子安之溺海,未为不幸也。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一十二·志第六十五·礼十五等·脱脱
  卷第二百五十九 唐紀七十五·司马光
  卷一五四 梁紀十·司马光
  卷一二三 宋紀五·司马光
  卷第二百一十四·胡三省
  春秋战国异辞卷三十七·陈厚耀
  宋史全文卷二十一下·佚名
  卷之二百七十六·佚名
  皇王大纪总目·胡宏
  平定金川方略卷十·来保
  卷三十五·高士奇
  太宗本纪·宋濂
  李贞佐传·张廷玉
  卷六十九·雍正
  三、尼布楚交涉·蒋廷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解人颐 懿行集·钱德苍

    圣谕广训第一条 敦孝弟以重人伦 圣祖皇帝临御六十一年,法祖尊亲,孝思不匮,钦定《孝经衍义》一书,衍释经文,义理详贯,无非孝治天下之意。故圣

  • 赌棋山庄词话序·谢章铤

    少学倚声,苦无师授。取竹垞词综读之,曼声绰态,啭玉圆珠,使人荡气回肠魂销而不能已。循念茹荼食蓼,无酒裙歌扇之欢,以发其哀丽跌宕之致,即强习之而不肖也,辍弗讲。长游维扬,山川佳丽甲天下,青帘画舫,歌吹往来。每当风日晴和,烟

  • 秋色·闻一多

    (芝加哥洁阁森公园里)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陆游紫得象葡萄似的涧水翻起了一层层金色的鲤鱼鳞。几片剪形的枫叶,仿佛朱砂色的燕子,颠斜地在水面上,旋着,掠着,翻着,低昂着……肥厚得熊掌似的棕黄色的大橡叶,在绿菌

  • 前集卷二·孙存吾

    钦定四库全书元风雅前集卷二     元 傅习 编张野夫夀李秋谷璿阶曾共近清辉一旦云鹏九万飞再入中书今亦有两封上国古全稀霜侵吟袖趋朝去香惹宫袍侍讲归同使斯文跻夀域且休回首北山薇元明善寄翰苑诸公苍烟绿树满

  • 第八十八卷 文苑 一 五·缪荃孙

    常 州 府 五 清(下)周仪周仪,阳湖人。嘉庆元年举人。大挑选安徽训导,擢陕西山阳县知县。地贫瘠,民间例供官之薪炭棚架,皆罢之。或曰:俗好讼,宜少立威,自见于上官。仪曰:吾老矣,乃复与少年辈争声名耶?江宁邓廷桢见仪啼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八 昆虫草木略五·纪昀

    昆虫草木略 【五】虫类○虫类(臣)等谨按郑志合虫鱼为一部尔雅释虫释鱼各为一篇今谨依尔雅之例分为二部云永嘉八辈蚕一曰蚖珍蚕三月绩二曰柘蚕四月初绩三曰蚖蚕四月末绩四曰爱珍五月绩五曰爱蚕六月末绩六曰寒珍七月末绩

  • 一四六八 直隶总督梁肯堂奏本年并无查缴《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一四六八 直隶总督梁肯堂奏本年并无查缴《通鉴纲目续编》折乾隆五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直隶总督臣梁肯堂跪奏,为遵旨汇奏事。恭照乾隆四十八年三月内奉上谕:前因披阅《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于辽

  • 一○○一 军机大臣奏拟写彭元瑞办理四库全书谕旨进呈片·佚名

    一○○一 军机大臣奏拟写彭元瑞办理四库全书谕旨进呈片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初八日据侍郎彭元瑞告称:面奉谕旨,令其办理四库全书。臣等拟写谕旨进呈。谨奏。(军机处上谕档)

  • 绎史卷六十五·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宋子罕为政左传【襄公六年】宋华弱与乐辔少相狎长相优又相谤也子荡怒以弓梏华弱于朝平公见之曰司武而梏于朝难以胜矣遂逐之夏宋华弱来奔司城子罕曰同罪异罚非刑也専戮于朝罪孰大焉亦逐子荡子荡射子罕

  • 三○、孔门传经辨·钱穆

    《弟子列传》有商瞿,记传《易》系统。余考孔子以前,无所谓六经也。孔子之门,既无六经之学,诸弟子亦无分经相传之事。自汉博士专经授受,而推以言先秦,于是曾、思、孟、荀退处于百家,而孔子之学乃在六艺,而别有其传统。而孔门之

  • 第十五章 36·辜鸿铭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辜讲孔子说:“高尚而聪明的人忠诚可信,而不仅仅是坚持不懈。”

  • 卷三·毛奇龄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广听録卷三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泰誓惟十有三年孔传谓是文王之年文王受命至九年而卒武王三年服毕观兵孟津又一年伐纣合十三年而后儒多非之蔡注因改作武王卽位之十三年予谓蔡注未必是孔传未必非者武王不

  • 卷七·佚名

    <经部,诗类,毛诗李黄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七    宋 李樗黄櫄 撰定【丁佞仄】之方中美卫文公也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处漕【音曹】邑齐桓公攘戎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得其时制百姓说【音悦

  • 通变论·公孙龙

    【原文】曰:二有一乎?曰:二无一。曰:二有右乎?曰:二无右。曰:二有左乎?曰:二无左。曰:右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与右可谓二乎?曰:可。曰:谓变非变,可乎?曰:可。曰:右有与,可谓变乎?曰:可。曰:变奚?曰:右。

  • 大司徒·佚名

    大司徒的职责,掌管天下各国土地的地图与记载人民数[的户籍],以辅助王安定下天各国。依据天下土地的地图,遍知九州地域面积之数,辨别各地的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的名称与所出产之物,辨别天下的诸侯国和王

  • 卷九·王引之

    終、眾家大人曰:終,詞之「既」也。僖二十四年《左傳注》曰:「終,猶已也。」「已止」之「已」曰「終」,因而「已然」之「已」亦曰終。故曰,詞之既也。《詩&middot;終風》曰:「終風且暴。」毛《傳》曰:「終日風為終風。」《韓詩

  • 宗镜录卷第二十五·延寿

    夫一代时教。了义诸经。虽题目不同。能诠有别。皆目一心之旨。终无识外之文。凡挂一言。尽归宗镜。横周法界。皆同此释。如称妙法莲华经者。妙法即是绝待真心。称之曰妙。莲华以出水无著为义。即喻心性。随流堕凡而不

  • 机锋转语认作实法其害甚大·印光

    及至曹溪以后,禅道大行,不立文字之文字,广播寰区[1]。解(知解)路日开,悟门将塞。故南岳、青原诸祖,皆用机语接人,使佛祖现成语言,无从酬其所问。非真了当[2],莫测其说。以此勘验,则金鍮(tōu黄铜矿石)立辨,玉石永分,无从假充,用闲(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