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終、眾
家大人曰:終,詞之「既」也。僖二十四年《左傳注》曰:「終,猶已也。」「已止」之「已」曰「終」,因而「已然」之「已」亦曰終。故曰,詞之既也。《詩·終風》曰:「終風且暴。」毛《傳》曰:「終日風為終風。」《韓詩》曰:「終風,西風也。」此皆緣詞生訓,非經文本義。終,猶「既」也。言既風且暴也。(《箋》曰:「既竟日風矣,而又暴疾。」此因經文下有「且」字,故增「既」字以成其義。而不知經文之「終」即「既」也。《爾雅》曰:「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穀風,北風謂之涼風,西風謂之泰風,焚輪謂之頹,回風為飄。」以上六句,通釋詩詞,而不及終風。又曰:「日出而風為暴,風而雨土為霾,陰而風為曀」以上三句,專釋此詩,而亦不及「終風」,則「終」為語詞明矣。下文「終風且霾」、「終風且曀」,義並與此同。)《燕燕》曰:「終溫且惠,淑慎其身。」言既溫且惠也。(《正義》曰:「終當顏色溫和,且能恭順。」失之。)《北門》曰:「終寠且貧,莫知我艱。」言既寠且貧也。(《箋》曰:「君於己祿薄,終不足以為禮,又近困於財。」失之。)《伐木》曰:「神之聽之,終和且平。」言既和且平也。(《那》曰「既和且平」,是也。《箋》曰:「神若聽之,使得如誌,則友終相與和而齊功也。」失之。)《甫田》曰:「禾易長畝,終善且有。」言既善且有也。(《正義》曰:「終至成善,且收而大有。」失之。)《正月》曰:「終其永懷,又窘陰雨。」言既長憂傷,又仍陰雨也。(《箋》曰:「終王之所行,其長可憂傷矣,又將仍憂於陰雨。」失之。)「終」與「既」同義,故或上言「終」而下言「且」,或上言「終」而下言「又」。說者皆以「終」為「終竟」之「終」,而經文上下相因之指,遂不可尋矣。又《葛藟》曰:「終遠兄弟,謂他人父。」言既遠兄弟也。(《傳》曰:「兄弟之道已相遠。」《箋》曰:「今已遠棄族親。」已,亦「既」也。《正義》曰:「王終是遠於兄弟。」失《傳》《箋》之意矣。)《鄭·揚之水》曰:「終鮮兄弟,維予與女。」言既鮮兄弟也。(《箋》曰:「後竟寡於兄弟之恩。」訓「終」為「竟」,失之。)《定之方中》曰:「卜雲其言,終然允臧。」然,猶「而」也(見「然」字下)。言既而允臧也。(此言文公既遷而得吉,信如卜所雲也。終然,猶「既而」也。《列女傳·節義傳》曰:「昔吾先君莊王淫樂,三年不聽政事。終而能改,卒霸天下。」言既而能改也。《正義》曰:「終然信善,非直當今而已。」則誤以「終」為「終竟」之「終」矣。)說者以「終」為「終竟」,亦失之。引之謹案,《載馳》曰:「許人尤之,眾稚且狂。」眾,讀為「終」。(古字多借「眾」為「終」。《史記·五帝紀》:「怙終賊刑。」徐廣曰:「終,一作眾。」《詩·振鷺》:「以永終譽。」《後漢書·崔駰傳》「終」作「眾」。《韓策》:「臣使人刺之,終莫能就。」《史記·刺客傳》「終」作「眾」。)終,既也。稚,驕也。(《管子·重令篇》:「工以雕文刻鏤相稚。」尹知章注:「稚,驕也。」《莊子·列禦寇》篇:「以其十乘驕稚莊子」。)此承上文而言。女子善懷,亦各有道,是我之欲歸,未必非也。而許人偏見,輒以相尤,則既驕且妄矣。蓋自以為是,驕也;以是為非,妄也。毛公不知「眾」之為「終」,而雲「是乃眾幼稚且狂」。許之大夫,豈必人人皆幼邪?
誰
《說文》曰:「誰,何也。」常語。
《爾雅》曰:「誰昔,昔也。」郭注曰:「誰,發語辭。」《詩·墓門》曰:「知而不已,誰昔然矣。」鄭《箋》用《爾雅》。邵氏二雲《爾雅正義》曰:「《釋詁》云:『疇,誰也。』誰、疇,一聲之轉,詩言『誰昔』,猶《檀弓》言『疇昔之夜』也,故為發語辭。」
孰
《爾雅》曰:「孰,誰也。」常語。
孰,猶「何」也。家大人曰:孰、誰,一聲之轉。「誰」訓為「何」,故「孰」亦訓為「何」。《晉語》曰:「惠公出共世子而改葬之,臭達於外。國人誦之曰:『孰是人斯,而有是臭也?』」孰,何也。斯,詞也。言何是人而有是臭也。(韋注:「孰,誰也。斯,斯世子也。誰使是人有是臭者,言惠公使之也。」於《傳》意不合。)《越語》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言有君如是,何可不為之死也。(韋注:「孰,誰也。誰有恩惠如是君者,可不為之死乎?」亦未合。)昭二十五年《公羊傳》曰:「孰君而無稱?」言何君而無稱也。《論語·八佾》篇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楚辭·九章》曰:「孰兩東門之可蕪?」《呂氏春秋·知接》篇曰:「孰之壤壤也,可以為之莽莽也?」(兩「之」字皆訓為「是」。)「孰」字並與「何」同義。又《大戴禮·曾子製言》篇曰:「則雖女親,庸孰能親女乎?」庸、孰,皆「何」也。(盧辯注:「庸,用也。孰,誰也。」皆失之。互見「庸」字下。)連言「庸孰」者,古人恒有復語。若《莊子》言「庸詎」矣。又書傳中言「孰與」者,皆謂「何如」也。《廣雅》曰:「與,如也。」《秦策》曰:「秦昭王謂左右曰:『今日韓、魏孰與始強?』對曰:『弗如也。』王曰:『今之如耳、魏齊,孰與孟嘗、芒卯之賢?』對曰:『弗如也。』」《齊策》曰:「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趙策》曰:「趙王與樓緩計之曰:『與秦城何如不與?』」(今本「不與」下衍「何如」二字,辯見《讀書雜志》。)是「孰與」即「何如」也。故《漢書·司馬相如傳》:「楚王之獵,孰與寡人?」《史記》作「何與寡人」。
者、諸
《說文》:「者,別事詞也。」或指其事,或指其物,或指其人。或言「者」,或言「也者」,(《禮記·檀弓》:「魯人有周豐也者。」)皆常語也。又為起下之詞,或上言「者」而下言「也」,或上言「也者」而下言「也」。(《易·係辭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亦常語也。字或作「諸」。《禮記·郊特牲》曰:「不知神之所在,於彼乎?於此乎?或諸遠人乎?」或諸,即「或者」。僖九年《左傳》曰:「以是藐諸孤。」藐,小也(見《廣雅》)。藐諸,即「藐者」。藐者孤,猶言「羸者陽」耳。(杜以「藐」為「縣藐」,「諸」為「諸子」,非是。辯見《經義述聞》。)《爾雅·釋魚》:「龜:俯者,靈。仰者,謝。前弇諸(句),果。後弇諸(句),獵。」諸,亦「者」字。
者,猶「也」也。《禮記·射義》:「射之為言者繹也。」猶曰射之為言也繹也。《鄭語》:「公曰:『周其弊乎?』對曰:『殆於必弊者。』」言殆於必弊也。又書傳中凡言「何者」者,並與「何也」同義。《論語·陽貨》篇:「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者,與「也」亦同義,故皇侃本作「惡利口之覆邦家也。」
諸
《士昏禮記注》曰:「諸,之也。」常語。《鄉射禮注》曰:「諸,於也。」亦常語。
《小爾雅》曰:「諸,乎也。」《詩·日月》曰:「日居月諸,照臨下土。」毛《傳》曰:「日乎月乎,照臨之也。」《禮記·祭義》曰:「齊齊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諸其欲其饗之也。」又曰:「孝弟發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蓃狩,修乎軍旅。」諸,亦「乎」也,互文耳。故《祭義》「勿勿諸其欲其饗之也」,《禮器》「諸」作「乎」。《樂記》「理發諸外」,《祭義》「諸」作「乎」。
諸,之乎也。急言之曰「諸」,徐言之曰「之乎」。《禮記·檀弓》曰:「吾惡乎哭諸?」又曰:「《書》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歡。有諸?」(凡言「有諸」者,放此。)《文王世子》曰:「君王其終撫諸?」僖二十三年《左傳》曰:「天其或者將建諸?」《論語·雍也》篇曰:「山川其舍諸?」此皆「之乎」二字之合聲。
諸,語助也。文五年《左傳》:「皋陶庭堅不祀忽諸!」服注曰:「諸,辭。」(見《詩·邶·柏舟正義》。)
之
之,言之間也。若「在河之洲」之屬,是也。常語也。之,指事之詞也。若「左右流之」之屬,是也。亦常語。之,是也。故《爾雅》曰:「之子者,是子也。」亦常語。
之,猶「諸」也。諸、之,一聲之轉。《禮記·少儀》曰:「仆者負良綏,申之面。拖諸幦。」《孟子·滕文公》篇曰:「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之,亦「諸」也,互文耳。故《詩·伐檀》篇「寘之河之側兮」,《漢書·地理志》「寘之」作「寘諸」。襄二十六年《左傳》「棄諸堤下」,《五行志》「棄諸」作「棄之」。
之,猶「於」也。諸、之,一聲之轉。「諸」訓為「於」,故「之」亦訓為「於」。《禮記·檀弓》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言於死而致死之,則不仁。於死而致生之,則不知也。鄭訓「之」為「往」,失之。《大學》曰:「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言於其所親愛而辟也。鄭訓「之」為「適」,亦失之。《大戴禮·事父母》篇曰:「養之內,不養於外,則是越之也。養之外,不養於內,則是疏之也。」之,亦「於」也,互文耳。
《呂氏春秋·音初》篇注曰:「之,其也。」《書·西伯戡黎》曰:「殷之即喪。」言殷其即喪也。(《微子》曰:「今殷其淪喪。」)《詩·旄邱》曰:「旄邱之葛兮,何誕之節兮!」上「之」字,句中語助也。下「之」字,則訓為「其」。言旄邱之葛,何疏闊其節而不相附。(毛《傳》:「誕,闊也。」)以喻衛之諸臣,何多日而不相救也。《碩鼠》曰:「樂郊樂郊,誰之永號?」言樂郊之民,誰其悲歎而長號者。明皆喜樂也。(《箋》訓「之」為「往」,失之。)《禮記·檀弓》曰:「公再拜稽首請於屍曰:『有臣柳莊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聞之死,請往。』」言聞其死也。《郊特牲》曰:「天子樹瓜華,不斂藏之種也。」言天子但樹瓜華以供食而已,不收藏其種,以與民爭利也。(《正義》曰:「不收斂久藏之種。」失之。)昭十六年《左傳》曰:「斬之蓬蒿藜藋而共處之。」言斬其蓬蒿藜藋也。《莊子·至樂》篇曰:「壽者??,久憂不死,何之苦也。」言何其苦也。《荀子·王制》篇曰:「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之所以,其所以也。《詩·采綠》曰:「之子於狩,言篸其弓。之子於釣,言綸之繩。」之,亦「其」也,互文耳。(《一切經音義》一引《易注》曰:「綸,經理也。」綸之繩,理其繩也。)故《孟子·公孫醜》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周官·載師》注引此「為之氓」作「為其民」。「之」可訓為「其」,「其」亦可訓為「之」,互見「其」字下。
之,猶「若」也。《書·盤庚》曰:「邦之臧,惟女眾。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罰。」言邦若臧,邦若不臧也。《牧誓》曰:「牝雞之晨,惟家之索。」言牝雞若晨也。《洪範》曰:「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於而家,凶於而國。」言臣若有作福作威玉食也。《金縢》曰:「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圭,歸俟爾命。」言爾若許我也。又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言我若弗辟也。僖三十三年《左傳》曰:「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宣十二年《傳》曰:「楚之無惡,除備而盟,何損於好。若以惡來,有備不敗。」成二年《傳》曰:「大夫之許,寡人之願也。若其不許,亦將見也。」皆上言「之」而下言「若」。之,亦「若」也,互文耳。《荀子·正名》篇曰:「假之有人欲南而惡北。」《性惡》篇曰:「假之有弟兄資財而分者。」假之,皆謂「假若」也。
之,猶「則」也。僖九年《左傳》曰:「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晉語》曰:「華則榮矣,實之不知。」之,亦「則」也,互文耳。
之,猶「與」也。《書·立政》曰:「文王罔攸兼於庶言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又曰:「其勿誤於庶獄,惟有司之牧夫。」皆謂有司與牧夫也。(某氏《傳》曰:「惟慎擇有司牧夫而已。」)《考工記·梓人》曰:「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謂作其鱗與而也。而,頰毛也。(鄭注:「之而,頰領也。」以「之而」二字連讀,失之。辯見《經義述聞》。)《禮記·月令》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於參保介之禦間。」謂保介與禦者之間也。(鄭注:「保介,車右也。置耒於車右與禦者之間。」「與」字正釋「之」字。段氏若膺《禮記》校本,謂「之禦」當為「禦之」,非也。辯見《經義述聞》。)文十一年《左傳》:「皇父之二子死焉。」二子者,公子穀甥、司寇牛父也。言皇父與此二子皆死也。(賈注曰:「皇父與穀甥、牛父三子皆死。」杜注同。)成十六年《傳》:「潘尫之黨。」襄二十三年《傳》:「申鮮虞之傅摯。」謂潘尫與黨,申鮮虞與傅摯也。
之,猶「兮」也。昭二十五年《左傳》曰:「鴝之鵒之,公出辱之。」三「之」字,並與「兮」同義。
之,語助也。《詩·君子偕老》曰:「比兮比兮,其之翟也。」其之翟,其翟也。之,語助耳。《蓼莪》曰:「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言不如死久矣也。《禮記·射義》「公罔之裘」,鄭注曰:「之,發聲也。」僖二十四年《左傳》「介之推」,杜注曰:「之,語助。」凡《春秋》人名中有「之」字者,皆放此。
旃
旃,之也,焉也。《詩·陟岵》曰:「上慎旃哉!」毛《傳》曰:「旃,之也。」《采苓》曰:「舍旃舍旃。」《箋》曰:「旃之言焉也。舍之焉,舍之焉。」之、旃聲相轉,旃、焉聲相近,「旃」又為「之焉」之合聲。
是、氏
《廣雅》曰:「是,此也。」常語。
是,猶「於是」也。《書·禹貢》曰:「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言於是降丘宅土也。《詩·葛覃》曰:「是刈是。」《正義》曰:「於是刈取之,於是煮之。」
是,猶「寔」也。《詩·宮》曰:「是生後稷。」言薑原寔生後稷也。字或作「氏」。《大戴禮·帝係》篇曰:「黃帝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句)。氏產青陽及昌意。」言寔生青陽及昌意也。《禮記·曲禮》曰:「五官之長曰伯,是職方。」言寔主東西二方之事也。《論語·季氏》篇曰:「求,無乃爾是過與?」言爾寔過也。寔,字亦作「實」。僖五年《左傳》:「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實,亦「是」也,互文耳。「是」訓為「寔」,故「寔」亦訓為「是」,見「寔」字下。
是,猶「之」也。《詩·氓》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言反之不思也。《大戴禮·文王官人》篇曰:「平人而有慮者,使是治國家而長百姓。」使是,使之也。襄十四年《左傳》曰:「晉國之命,未是有也。」言未之有也。「是」訓為「之」,故「之」亦訓為「是」,互見「之」字下。
是,猶「祇」也。《論語·為政》篇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言祇謂能養也。「是」與「祇」同義,故薛綜注《東京賦》曰:「祇,是也。」
是,猶「則」也。《大戴禮·王言》篇「教定是正矣」,《家語》作「正教定則本正矣」。《鄭語》曰:「若更君而周訓之,是易取也。」韋注曰:「更以君道導之,則易取。」
是,猶「夫」也。《禮記·三年問》曰:「今是大鳥獸。」《荀子·禮論》篇「今是」作「今夫」。《荀子·宥坐》篇曰:「今夫世之陵遲亦久矣。」《韓詩外傳》「今夫」作「今是」。《墨子·天志》篇曰:「今是楚王食於楚之四境之內,故愛楚之人。」《荀子·榮辱》篇曰:「今是人之口腹。」《富國》篇曰:「今是土之生五
穀也。」並與「今夫」同義。《孟子·公孫醜》篇曰:「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是小丈夫,夫小丈夫也。「是」訓為「夫」,故「夫」亦訓為「是」,互見「夫」字下。
是故、是以,皆承上起下之詞。常語也。
時
《爾雅》曰:「時,是也。」《書·堯典》曰:「黎民於變時雍。」
寔、實
《爾雅》曰:「寔,是也。」(《詩·小星傳》同)《春秋》桓六年:「寔來。」《公羊傳》曰:「寔來者何?猶曰是人來也。」《穀梁傳》曰:「寔來者,是來也。」「寔」與「是」同義,故《秦誓》「是能容之」,《大學》「是」作「寔」。經傳作「實」者,借字耳。(《易·既濟》九五:「實受其福」。《坊記》「實」作「寔」。《詩·小星》篇:「寔命不同。」《韓詩》「寔」作「實」。《燕燕》篇:「實勞我心。」「實」本亦作「寔」。《韓奕》篇:「實墉實壑,實畝實藉。」鄭《箋》:「實,當作寔。趙、魏之東,實、寔同聲。寔,是也。」《覲禮》:「伯父實來。」鄭注:「今文實作寔。」皆當以「寔」為正字,「實」為借字)。
只(簡繁轉換有誤此節待校正)、旨、咫、軹
《說文》:「隻,語已詞也。」《詩·燕燕》曰:「仲氏任隻。」《馢·柏舟》曰:「母也天隻,不諒人隻。」(毛《傳》:「母也天也,尚不信我。」)字亦作「軹」。《莊子·大宗師》篇曰:「而奚來為軹。」(崔駰注:「軹,辭也。」)《楚辭·大招》句末皆用「隻」字。
隻,亦句中語助也。《詩·樛木》及《南山有台》《采菽》並曰:「樂隻君子。」《北風》曰:「既亟隻且。」《君子陽陽》曰:「其樂隻且。」字亦作「旨」。《左傳》襄十一年、二十四年及昭十三年,引《詩》並作「樂旨君子」。
隻,詞之「耳」也。襄二十七年《左傳》曰:「諸侯歸晉之德隻,(杜注:「隻,辭。」)非歸其屍盟也。」隻,猶「耳」也。《晉語》曰:「文公學讀書於臼季,三日,曰:『吾不能行咫(句),聞則多矣。』」咫,與「隻」同。言吾但不能行耳,所聞則已多矣。(韋注:「咫,咫尺間。」失之。又案,今本「不能行」下有「也」字,後人妄加之也。行下有「也」字,則「咫」字當下屬為句。韋解「咫」字,亦當在句末矣。今注在「咫」字下,故知「咫」字上屬為句,而「行」下本無「也」字也。今刪去「也」字。)《楚語》曰:「是知天咫,安知民則。」咫,亦與「隻」同。(韋注:「咫,言少也。此言少知天道耳,何知治民之法?」失之。)
咫,詞之「則」也。《賈子·淮難》篇曰:「陛下於淮南王,不可謂薄矣。然而淮南王,天子之法(句),咫蹂促而弗用也。皇帝之令(句),咫批傾而不行也。」又曰:「陛下無負也如是(句),咫淮南王,罪人之身也。淮南王子,罪人之子也。」又曰:「是立咫泣沾衿,臥咫泣交項。」以上諸「咫」字並與「則」同義。故《連語》篇:「牆薄咫亟壞,繒薄咫亟裂,器薄咫亟毀,酒薄咫亟酸。」《新序·雜事》篇「咫」並作「則」。
啻(施智反)、翅、適
《說文》:「啻,語時不啻也。」《一切經音義》卷三引《蒼頡篇》曰:「不啻,多也。」《書·多士》曰:「爾不啻不有爾土。」《無逸》曰:「不啻不敢含怒。」《秦誓》曰:「不啻如自其口出。」《多士釋文》曰:「啻,徐本作翅。」《孟子·告子》篇曰:「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莊子·大宗師》篇曰:「陰陽於人,不翅於父母。」翅,並與「啻」同,字亦作「適」。家大人曰:《說文》:「適,從辵啻聲。」適、啻聲相近,故古字或以「適」為「啻」。《秦策》曰:「疑臣者不適三人。」不適,與「不啻」同。故高注讀「適」為「翅」。《史記·甘茂傳》作「疑臣者非特三人」。非特,猶「不啻」也。《孟子·告子》篇曰:「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適,亦與「啻」同。故趙注曰:「口腹豈但為肥長尺寸之膚邪!」「但」字正釋「適」字。而孫宗古不為「適」字作音,蓋已不知其為「啻」之借字矣。又曰:《莊子·胠篋》篇:「蹠之徒問於蹠曰:『盜亦有道乎?』蹠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案,「何適而無有道邪」,本作「何適其有道邪」。適,與「啻」同。言豈但有道而已哉,乃聖、勇、義、知、仁五者皆備也。後人不知「適」與「啻」同,而誤讀為「適齊適楚」之「適」,因妄改之耳。《淮南·道應》篇作「奚適其無道也」,「無」字亦後人所改。《呂氏春秋·當務》篇作「奚啻其有道也」,(《魯語》「奚啻其聞之也」,句法正與此同。)足正後人妄改之非。而陸氏《莊子釋文》不為「適」字作音,則所見本已非其舊矣。
衹、多
《詩·我行其野》曰:「成不以富,亦衹以異。」毛《傳》曰:「衹,適也。」常語也。字或作「多」。襄二十九年《左傳》:
衹見疏也。」正義「衹」作「多」,云:「多見疏,猶《論語》雲『多見其不知量也』。服虔本作『衹見疏』,解云:『衹,適也。晉、宋、杜本皆作『多』。古人多、衹同音。」家大人曰:襄十四年《左傳》,荀偃曰:「吾令實過,悔之何及?多遺秦禽。」多,讀為「衹」。衹,適也。言若不班師,則適為秦所禽獲而已。杜注曰:「恐多為秦所禽獲。」非也
。又昭二十五年《公羊傳》,子家駒曰:「季氏得民眾久矣,君無多辱焉。」多,亦讀為「衹」。言君無適自取辱也。昭二十九年《左傳》曰:「君衹辱焉。」是也。《釋文》「多」字無音,蓋不知為「衹」之借字。引之謹案,定十五年《左傳》:「存亡有命,事楚何為?多取費焉。」多,亦讀為「衹」。言事楚,則適自取貢獻之費也。昭十三年《傳》曰:「衹取辱焉。」二十六年《傳》曰:「衹取誣焉。」定四年《傳》曰:「衹取勤焉。」哀十四年《傳》曰:「衹取死焉。」文義正相合也。哀八年《傳》:「不足以害吳,而多殺國士,不如已也。」多,亦讀為「衹」。言不足以害吳人,而適傷魯之國士也。僖十五年《傳》曰:「晉未可滅而殺其君,衹以成惡。」哀十三年《傳》曰:「無損於魯而衹為名。」文義正相合也。《釋文》「多」字無音,皆失之。
適
適,謂「適然」也。《詩·伐木》曰:「寧適不來,微我弗顧。」昭十七年《左傳》曰:「鳳鳥適至。」是也。
適,猶「是」也。《荀子·王霸》篇:「孔子曰:『審吾所以適人(句),適人之所以來我也。』」上「適」字訓為「往」,下「適」字訓為「是」。言我之所以往,即是人之所以來,不可不審也。《呂氏春秋·胥時》篇曰:「王子光見伍子胥而惡其貌,不聽其說而辭之。曰:『其貌適吾所甚惡也。』」言是吾所甚惡也。劉歆《與揚雄書》曰:「今聖朝留心典誥,發精於殊語。欲以驗考四方之事,適子雲攘意之秋也。」言是子雲攘意之秋也。
適,猶「若」也。《韓子·內儲說》:「鄭袖誡禦者曰:『王適有言,必亟聽從王言。』」言王若有言也。又曰:「秦侏儒善於荊王左右,荊適有謀,侏儒常先聞之。」言荊若有謀也。《外儲說右》篇:「國羊謂鄭君曰:『臣適不幸而有過,願君幸而告之。』」言臣若不幸而有過也。
識
識,猶「適」也。家大人曰:成十六年《左傳》:「識見不穀而趨,無乃傷乎?」言適見不穀而趨也。《晉語》作「屬見不穀而下」,韋注曰:「屬,適也。」「適」與「識」之同訓,猶「適」與「直」之同訓也。《孟子·告子》篇曰:「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言豈直為尺寸之膚也。(直,如「直不百步耳」之「直」。)識、直二字,於古音屬職部。「適」於古音屬錫部。「適」之為「識」,猶「適」之為「直」也。「識」與「適」同義而不同音。《九經古義》謂「識」當為「適」,非也。
屬(音燭)
屬,適也。成二年《左傳》曰:「下臣不幸,屬當戎行。」杜注曰:「屬,適也。」昭四年《傳》曰:「屬有宗祧之事於武城。」《魯語》曰:「吾屬欲美之。」韋注亦曰:「屬,適也。」
屬,猶今人言「適才」也。《晉語》曰:「屬見不穀而下,無乃傷乎?」韋注曰:「屬,適也。」《史記·留侯世家》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
屬,猶「祇」也。昭二十八年《左傳》及《晉語》並云:「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厭而已。」言祇取厭足而已也。韋注曰:「屬,適也。適小飽足,則自節止。」近之。杜以「屬」為「足」,古無此訓,非也。
止
《詩·草蟲》曰:「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毛《傳》曰:「止,辭也。」
所
所者,指事之詞。若「視其所以,觀其所由」之屬,是也。常語也。
所,猶「可」也。《晏子春秋·雜篇》曰:「聖人非所與嬉也。」非,猶「不」也。言聖人不可與戲也。《墨子·天志》篇曰:「今人處若家得罪,將猶有異家,所以避逃之者矣。今人處若國得罪,將猶有異國,所以避逃之者矣。今人皆處天下而事天,得罪於天,將無所以避逃之者矣。」所以,可以也。《莊子·知北遊》篇曰:「人倫雖難,所以相齒。」言可以相齒也。《鹽鐵論·未通》篇曰:「民不足於糟糠,何橘柚之所厭?」言何橘柚之可厭也。《史記·淮陰侯傳》曰:「非信無所與計事者。」言無可與計事者也。《漢書》「所」作「可」,是其證矣。「所」與「可」同義,故或謂「可」為「所」,或謂「所」為「可」,互見「可」字下。
所,猶「若」也,或也。《書·牧誓》曰:「爾所弗勖,其於爾躬有戮!」言爾若弗勖也。(《史記·周本紀集解》引鄭注曰:「所,言且也。」義亦相近。)《詩·牆有茨》曰:「所可道也,言之醜也。」言若可道也。僖二十四年《左傳》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言若不與舅氏同心也。《論語·雍也》篇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言予若否也。又宣十年《左傳》曰:「所有玉帛之使者則告,不然則否。」言若有玉帛之使也。《孟子·離婁》篇曰:「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言國之或存者幸也。
所,語助也。《書·無逸》曰:「烏呼,君子所其無逸。」言君子其毋逸也。君子,謂人君也。所,語助耳。(鄭注:「君子,謂在官長者。所,猶處也。」皆失之。)《禮記·檀弓》曰:「君之臣免於罪,則有先人之敝廬在。君無所辱命。」言君毋辱命也。(鄭注:「無所辱命,辭不受也。」則「所」乃語助,猶言君毋辱命耳。)成二年《左傳》曰:「能進不能退,君無所辱命。」義與此同。襄二十七年《公羊傳》曰:「無所用盟,請使公子襜約之。」言毋用盟也。(何注:「無用為盟。」)昭二十五年《傳》曰:「君無所辱大禮。」言君毋辱大禮也。
矧
《爾雅》曰:「矧,況也。」常語。
矧,猶「亦」也。《書·康誥》曰:「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言元惡大憝者,亦惟此不孝不友之人。又曰:「不率大戛,矧惟外庶子訓人,惟厥正人,越小臣諸節,乃別播敷,造民大譽,弗念弗庸,{疒眾}厥君。」言不率大戛者,亦惟此{疒眾}厥君之人。下雲「亦惟君惟長」,文義正相近也。《君奭》曰:「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言亦咸奔走也。
矧,猶「又」也。《大誥》曰:「寧王惟卜用,克綏受茲命。今天其相民,矧亦惟卜用。」言又亦惟卜用也。《酒誥》曰:「女劼毖殷獻臣,侯、甸、男、衛,矧大史友、內史友,越獻臣、百宗工,矧惟爾事,服休服采,矧惟若疇,圻父薄違、農父若保、宏父定辟:矧女剛製於酒。」矧惟,又惟也。下雲「又惟殷之迪諸臣惟工」,是也。《召誥》曰:「今衝子嗣,則無遺壽耇,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謀自天。」言既曰稽古人之德,又曰稽謀自天也。以上二條,皆非「況」之一訓所能該也。
爽
爽,發聲也。《書·康誥》曰:「爽惟民,迪吉康。」又曰:「爽惟天其罰殛我。」皆是也。某氏《傳》訓「爽」為「明」,則義不可通。凡書言「洪惟」、「爽惟」、「丕惟」、「誕惟」、「迪惟」、「率惟」,皆詞也。解者皆失之。
庶
《論語·先進》篇曰:「回也其庶乎!」《易·係辭傳》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詩·兔爰正義》引《易說》曰:「庶,幸也。幾,覬也。」)《爾雅》曰:「庶,幸也。庶幾,尚也。」常語也。
尚上
《說文》曰:「尚,庶幾也。」字亦作「上」。《詩·陟岵》篇「上慎旃哉」,《漢石經》作「尚」。《詩·小弁箋》曰:「尚,猶也。」常語。
《說文》曰:「尚,曾也。」又曰:「曾,詞之舒也。」
逝噬
逝,發聲也。字或作「噬」。《詩·日月》曰:「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言不古處也。《碩鼠》曰:「逝將去女,適彼樂土。」言將去女也。《有杕之杜》曰:「彼君子兮,噬肯適我。」言肯適我也。《桑柔》曰:「誰能執熱,逝不以濯。」言不以濯也。「逝」皆發聲,不為義也。《傳》《箋》或訓為「逮」,或訓為「往」,或訓為「去」,皆於義未安。
率
率,用也。《詩·思文》曰:「貽我來牟,帝命率育。」毛《傳》曰:「率,用也。」《正義》曰:「《釋詁》云:率,由,自也。由、自俱訓為用,故率為用也。」(案,「帝命率育」,謂天命用此來牟養萬民也。《箋》曰:「率,循也。天命以是循存後稷養天下之功。」失之。)家大人曰:《書·堯典》曰:「蠻夷率服。」率,用也。言為政如此,則蠻夷用服也。(某氏《傳》曰:「相率而來服。」失之。)又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率,用也。百獸用舞,猶上文言神人以和耳。又《皋陶謨》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下二句相對為文。「率」與「允」,皆用也。(說見「允」字下。鄭《注》曰:「百獸相率而舞,眾正之官信得其諧和。」皆失之。鄭注見《周官·大司樂疏》。)《盤庚》曰:「率籲眾戚,出矢言。」率,用也。籲,呼也。戚,貴戚也。矢,誓也。言民不肯遷,盤庚用呼眾貴戚之臣,出誓言以曉喻之也。(誓言,猶誥言也。《爾雅》:「誥,誓,謹也。」郭注曰:「皆所以約敕謹戒眾。」是也。某氏《傳》曰:「籲,和也。率和眾憂之人,出正直之言。」皆非是。《尚書後案》已辯之。)《多士》曰:「予惟率肆矜爾。」率,用也。肆,緩也。言予惟用肆赦矜憐爾也。《君奭》曰:「予惟用閔於天越民。」句法與此相似。(《傳》曰:「我惟循殷故事憐湣汝。」失之。辯見《經義述聞》。)《呂刑》曰:「故乃明於刑之中,率乂於民棐彝。」率,用也。言能明於刑之中正,用治於民,輔成常教也。(《傳》曰:「循道以治於民。」失之。)《詩·載見》曰:「率見昭考,以孝以享。」亦謂用見昭考也。「載見辟王」,「率見昭考」,皆指諸侯言之。(《箋》曰:「伯率之見於武王廟。」增「伯」字以成其義,失之。)
家大人曰:率,語助也。《文選·江賦》注引《韓詩章句》曰:「聿,辭也。」「聿」與「率」聲近而義同。《書·湯誓》曰:「夏王率遏眾力,率割夏邑,有眾率怠弗協。」(馬注:「眾民相率怠墮不和同。」失之。見《史記·殷本紀集解》。)《君奭》曰:「率惟茲有陳,保乂有殷。」(陳,道也。言惟茲有道諸臣,能保乂有殷也。率,語助耳。王肅注曰:「循此數臣有陳列之功。」失之。辯見《經義述聞》「我祖厎遂陳於上下。」)《立政》曰:「亦越武王,率惟敉功,不敢替厥義德,率惟謀從容德。」(案,敉,安也。功,事也。言武王惟安其故事,不敢廢文王之義德。又惟謀從寬容之德也。兩「率」字皆語助。某氏《傳》曰:「武王循惟文王撫安天下之功。」「循惟謀從文王寬容之德。」皆失之。)《逸周書·祭公》篇曰:「俾百僚乃心率輔弼予一人。」(孔晁注:「使百官相率輔弼我。」失之。)以上諸「率」字,皆語助耳。解者皆失之。
式
式,語詞之「用」也。《詩·斯幹》曰「式相好矣」,是也。常語也。
式,發聲也。《爾雅》曰:「式微式微者,微乎微者也。」《詩·式微箋》用《爾雅》云:「式,發聲也。」
猜你喜欢 国风·唐风·佚名 卷十六 君奭第十八·孔颖达 法行篇第三十·荀况 提要·陈士元 提要·王夫之 卷五·胡广 卷十六·佚名 卷上·佚名 卷七·佚名 附錄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四·欧阳竟无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九·圆悟克勤 由第二次庙产兴学运动说到第三届全国佛教徒代表大会·太虚 佛说忠心经·佚名 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佚名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卷第一·窥基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