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山笔麈卷之十一 筹边
权不可中制,兵不可遥度,故曰:阃以外将军制之。非重之也,乃使不得辞其责也。后之当事者,乃取境外之事而任之于庙堂,则分阃有所逃其咎矣,岂得为胜筭哉?然则庙堂之责何如?曰:六辔在手,四牡就驾。有如代骥而驰,终日不能一舍,非御道也。边臣曰:「虏可和也」,庙堂曰:「喏。」不更以战挠之;边臣曰:「虏可伐也。」庙堂曰:「喏。」不更以和挠之。战而得有赏,否则罚,和而得有赏,否则罚,庙堂之责在二字尔,吾安知战,吾安知和,而为彼解脱地耶?故赏赍者,庙堂之六辔也。
今世荐边材,多以骑射为名,非所以取人也。吴起将战,左右进剑,起曰:「将者,挥桴提鼓,临敌决疑,一剑之任,非将事也。」古之大将亲兵,尚不一剑为能,况今幕府分符之任,盖欲其运筹制胜,折冲樽俎,而以弓矢之能器之乎?士大夫偃蹇仕途,迟途末路,至以臂鞴决拾希于一割,亦足羞也。
汉高帝曰:「为天下安用腐儒也!」此言诚过,然天下事为迂措大所坏者不少矣!试举一事:如唐之中叶,田氏虽据魏博未敢失礼,使朝廷恩威明布,自当折服,而黜陟使洪经纶者,乃下符罢其军四万,使之还农,田悦,阳罢而阴聚之,以激军士之怨,于是合从诸镇,以拒王师,跋扈一方,竟不能制,则经纶之举激之也。今有元勋世臣专任万里之外,朝廷不以威德钤制,使之斗死,而使一二白面书生日操惠文三尺,摘其微细,使其局蹐俯仰,救过不赡,非便计也。幸国家法制素严,伏不敢动,此等纨绔庸流亦无兵力可恃,万一有不逞之材,挟积愤之志,结率夷酋以求缓旦夕之死,则昆明滇、粤之间,化为方外,一向背间尔。书生不知大体,误国家事往往如此,令人短气。
万历甲戌,东虏王台擒叛酋王杲以献,台官已为都督,当加一品勋阶,吏部议上,拟加柱国,有旨,加台龙虎将军,台大感悦。蛮夷之长,即俨然称公卿,殊亵朝廷之体,而彼又不知为何官也,龙虎将军者,公卿无此官,以号蛮夷,彼以其名壮,必甚自喜,而与名器无损。人之识趣高下,于此逈然。
万历甲申,云南擒岳凤等九人以献,许以不死。及入京师,政府于射堂面鞫,劳以花币,曰:「且有爵赏。」明日,午门受俘,戮于西市。予以为此非体也。因忆唐高宗时,西域思结都曼谋反,苏定方讨平之,献俘长安,法司请行刑焉,定方曰:「臣许以不死,故都曼出降,愿敕其生。」高宗从之。盖中国制御四夷,全在恩信,不信则失恩,失恩则伤体,降而杀之,非示恩也,许而背之,非示信也,堂堂天朝,不能以兵力取胜,诱降小夷,致而杀之,不但失恩、失信,亦损威甚矣。军中机宜或用权谲,朝中政体则贵正大,不然则非体也。甲申之举,其亦未闻定方之言者耶?
万历辛卯,西虏火罗赤据有捏工、莽喇二川,侵扰河、湟,西边震动。朝廷遣安肃郑公洛率兵经略,而以泾原魏公学曾总督三边军务。郑公主和,魏公主战,庙堂主郑,台谏主魏,乃下九卿集议。予从诸公入,诸公皆有成画,不过借廷议为名以塞台谏之口,而予不知也。因窃问诸公:「今日之事何所可议?虏若入犯,无纵敌不击之理,虏若不入,无出塞追捕之理,古人所谓来则御之,去不穷追,已成千古断案,何所疑而议也?仆以文史之臣,不闲军旅,诚无以佐诸公之后。惟是礼官所司在正名义。今将章奏文移中议更数字,国朝体统极尊,远过前代,况此等小夷,鞭笞可使,如许其纳款,请无曰『和』,以『抚』字代之,如许用兵追讨,请无曰『战』,以『剿』字代之。王者之师,有征无战,『战』字且不可轻下,况招纳犬羊就我豢哺,安得以『和』字为言?二字失体,请速更之。」诸公相视而笑。自是奏疏中亦稍有改政者矣。其后日本之役,至有阴为和亲之计以误朝廷者,岂但称名之谬而已!
万历壬辰,倭寇朝鲜,朝廷遣兵援,恐其不胜,欲调播酋杨应龙兵东救朝鲜。又听一妄男子上言,欲发暹罗之兵,使由海道捣其巢穴,庙堂以为奇策,识者闻之,无不骇笑。播酋不奉汉法,阻兵拒命,朝廷遣使即讯,数年不出,此何等情形也,乃欲调其甲士出入中土,窥见虚实,纵使有功,何以善后?此岂制播酋之方?至于暹罗小国,僻在海南,日本视之,何啻培塿?而欲使捣其国都,是以蠛蠓入鼎也!匪独如此,纵使播酋恭顺,暹罗盛强,势亦不能。何也?由蜀至辽,一经两海,水土不习,强弱亦异,而暹罗小国乃在占城之南,琉球之西,三十余年不通朝贡,使者佩虎符而往,将安问津?况能发其兵乎?此等见解,如醉如痴,谋国若斯,不败何为?国家福德,天实默佑,非人力也。方议调兵时,有一当路过东,驻车相访,语次,叹曰:「暹罗可调否?恐其兵入中国,多所蹂践,奈何?」予笑应曰:「暹罗知在何方?取得来再虑未迟。」此公亦未披舆图,不知暹罗所在也。因忆唐元稹为宰相,会成德王廷凑反, 【「王廷凑」,「廷」原作「庭」,兹据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二新唐书卷二百十一王廷凑传改。】 围牛元翼于深州,官军不能解,乃用于方计,遣客间说贼党,使出元翼,又赂吏兵令史,伪出告身二十通,令以便宜给赐,事闻,稹遂罢相。此政与遣程鹏举觅兵暹罗事类。
国家制御四夷自有正体,封贡之典,职在礼官,征讨之法,职在枢府,譬如青鸟司春,玄鸟司闭,各有职掌,不可紊也,累朝相沿,着为成法。如西之哈密,南之交趾,北之顺义,皆枢府所有事,而封贡题请,则皆属之礼部,旧牍具在,可考览也。万历甲午以后,辽左卫师,司马石公欲以封贡啖倭,救失补败,且欲身任其事,以自为功。亦不想职掌沿革各有司存,而礼部一二正卿,苟欲避谤辞难,为自免之计,亦不言职掌在本部也,乃使兵部题请,成封贡之议,及事败势颓,兵臣伏罪,而礼臣无恙焉。自为善矣,其如职掌之紊何?夫兵臣不知职之在人而任之于己,礼臣明知职之在己而委之于人,皆所谓溺其职者也。公卿台谏亦无一人详考旧牍而知其责之所在者,使兵臣误而罹于法,礼臣误而免于罪,近于七圣皆迷之境矣。士大夫高谈虚拱,不亲世事,其流弊至于如此。
日本关白封贡之议,一时台谏部司上疏力谏,日无虚牍。争之诚是也,然皆揣摩情形,泛论事理,至于日本沿革,绝不考究,有谓祖宗绝其封贡,二百年来不与相通者,览之为之失笑。日本在洪武初年虽绝其贡,至永乐以后,即以金印诏书封其国王,每朝易位,辄赐日字勘合若干号。六年一贡,赍勘合而至,人舡贷物皆有定数。至嘉靖二十九年入贡以后,始不来耳。奈何谓二百年来不许通贡?又倭中自有国王、州郡官长,类如朝鲜,可考而知,亦不问其颠末,而从一二舶商之言,所指地方官职,皆以洪荒劫造未经缔构者,尤可笑也。四夷封略在礼部客司,大司马石公徒欲取効目前,不暇深考,竟不知日本为何国,关白为何人,盈庭之言,皆如啽呓,以此御难,何以为国?可为仰屋窃叹者矣!
汉武、唐高征讨四夷,发兵动数十万, 【「动」,天启本作「动至」。】 不知粮饷军装若为供需。今方隅有警,遣一大将将数千人往,犹以樵苏为虑,万历倭夷之警,东援朝鲜,至征天下兵不能四万,古今物力何以相悬若此?攻城之法,有当急者,有当缓者。夫在我为老师,在彼为穷寇,张一面之网以移其必死之心,其城可破也,激之则败矣;在我为声罪之师,在彼有不赦之辟,急之则变从内生,不战而溃,缓之则彼得为谋,其势日成,故不可不急也。朔方哱酋之变,使总督大臣提兵急趋,掩其未备,数夕之间可以授首。而游却无定,逗挠不前,师老财殚,贼势日盛,向非国家福力、庙社之灵,其不为唐之北庭、宋之灵夏者,能几何哉?
王都据定州,外结契丹为援,明宗遣王晏球讨之,晏球知定州有备,未易急攻,乃陈师困城,为持久之计,而与平卢相应,邀击契丹,尽歼其众。都徘徊孤城,四顾无与,其下遂翻城以应,而都自焚矣。近日宁夏之围,李如松、董一元二将邀击虏兵以绝其援,亦此类也。
唐高宗时,李谨行为大将,东讨高丽,其妻刘氏留代奴城,高丽引兵攻之,刘氏擐甲率众守城,虏不能下,上嘉其功,封燕国夫人,亦健妇也。万历壬辰,宁夏作乱,参将萧如熏妻杨氏尽出簪环以劳军士之妻,帅之守城,贼攻围数月,竟不能下,事闻,赐诰封焉。杨氏,故大司空肤施杨公兆女也。
互市之名起于开元,突厥毗伽可汗遣使入贡,请于西受降城为互市,岁赍缣帛数十万匹就市戎马,以资军旅,且为监牧之种,由是,国马益壮焉。当时以互市得马为监牧之资,今日以互市得马为边军之累,何其相反如此?无他故,监牧之政不修耳。
唐时册突厥默啜为可汗,以阎知微、田归道为使,知微见默啜,舞蹈吮其靴鼻,归道揖不拜,为陈祸福,几为默啜所杀。可见,不辱君命,士之上节也。隆庆辛未,虏酋纳款,册为顺义王,酋不知王为何官,谀者绐之云:「礼秩与代王等,边吏当拜。」及参政朱裳往诣其帐,迫使下拜,裳恐和事不成,遂屈膝焉,此边将所共见者。其后官虽不起,然未尝正其罪而废之,亦失刑矣。
唐至中叶,西域诸国并入吐蕃,与唐为敌。其北为回纥,举引弓之民盘据大漠,乃匈奴突骑之旧也;其西为大食,大食并波斯、突骑施之地,东尽葱岭,西南际海,万有余里,亦大国也;其西南为天竺,即今乌斯藏之地,乃佛土也;其东南为云南,即六诏之地。吐蕃冯陵上国,殆无虚岁,突骑一出,直入三辅,周之犬戎、秦之义渠,不若是之迫也。李泌建议,欲南服六诏,北和回纥,西招大食、天竺,以困吐蕃,此奇策也。夫以夷攻夷,乃中国之形,中国不用,而使夷狄用之以困中国,则倒置矣。汉通西域,所以断匈奴右臂,唐通云南,所以断吐蕃右臂,而后制胜有方也。今也不断其臂而又续之,其为夷计不亦工乎?何谓续其右臂?胡王南牧,假道具食,使之由河西而南,又使筑宫事佛,屯聚青海之上,以属之张猎而南合诸番,是续虏之臂也。
唐庄宗追契丹于易州,随其行止,见其野宿之所,布遍于地,回环方正,皆如缩剪,虽去,无一枝乱者,叹曰:「虏用法严,乃能如是,中国所不及也。」胡人用兵,初无纪律,但其法难犯尔。 中国法纪不明,赏罚无章,虽日讲云鸟之陈,谈龙虎之韬,犹画饼也。
金之破辽,犹不敢轻举伐宋也,及使者往返既数,道路险易、朝廷治否、府库虚实,渐得要领,而南侵之志决矣。中国底里不可使外夷知之。彼以纳贡为名,往返出入,或有密图山川、潜窥虚实,即平时贡夷,犹不可不备,况当倭虏内讧,兵出境上,而容其谍使入都,使之侦探,可谓至愚矣。
南宋时,元兵南下,诏中外不许传播边事,此虽末世之政,然于军国机密亦不可不知也。近日都下邸报有留中未下先已发抄者,边塞机宜有未经奏闻先已有传者,乃至公卿往来,权贵交际,各边都府日有报帖,此所当禁也。幸而君上起居、中朝政体明如悬象,原无可掩。设有造膝附耳之谋不可使暴于众,居然传播,是何政体?又如外夷情形,边方警急,传闻过当,动摇人心,误大事矣。报房贾儿博锱铢之利,不顾缓急,当事大臣利害所关,何不力禁?
韩侂冑出师数遍,自悔失图,私出家财二十万以助军兴,而募人持书赴金求知,然竟不免于函首,谋之不臧,自贻伊戚,宜矣。侂冑专权纳贿,家累巨亿,二十万固所能办。近有当事大臣,非遭强敌之势,而欲为和敌之举,非有侂冑之资,而欲为捐金之谋,知其不必又不能也。且侂冑输家财助军以掩其败,而后人盗公帑贿虏以文其欺,是又侂冑之罪人矣。平生气节名世,何其堂堂,而甘心为此,哀哉!
万历甲申,长安有七子之目,万历辛卯,长安有八犬之目,皆时相入幕之宾也。八犬事连山人,下狱实状,为一犬所卖,别易一人以进,其人不甘,上疏自白,时人谓之「易犬」云。 【此段原脱,据天启本补入。】
华亭之富埒于分宜,吴门之富过于江陵,非尽取之多也。苏、松财赋之地,易为经营,江、楚旷莽之墟,止知积聚耳。而彼以之败,此以之存,岂岁星长在吴耶?夫得地者得人,得人者得天,天亦何时定也? 【此段原脱,据天启本补入。】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十一 李光弼·欧阳修 卷二百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张廷玉 卷六十八·杨士奇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十四·佚名 卷十九·黄震 第七十四册 记天命朝事十二件均无年月·佚名 通志卷八十二·郑樵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五十二·杜大珪 卷二十五·傅恒 後記·汪越 魏澹传·李延寿 晋纪三十一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丁酉、397)·司马光 附录(二) 读崔述《洙泗考信录》·钱穆 卷三十二·孔毓圻 前清的内务府衙门·齐如山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