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谷山笔麈卷之九  官制

汉时,有中书,有尚书。霍山录尚书,有上书言其罪者,山屏不奏其书,后上书者尽奏封事,辄使中书令出取,不关尚书,可见尚书是士人,中书则宦官也。及江左以后,乃以中书、尚书列为两省,中书传命,尚书受而行之,则尚书外廷吏也。又设翰林学士于禁中,专掌制命,而中书亦少疎矣。及元设中书省,而以尚书隶之,则中书外廷臣也。今之内阁,则汉之尚书令、唐之中书省,而司礼中官,则汉之中书令也。

汉制,大将军位三公下,及窦宪伐匈奴还,位次太傅,而在三公之上。自是,东汉官制:太傅第一,大将军次之,太尉次之,司徒故丞相也,又次之,司空故御史大夫也,又次之。

东汉以三公为三司,邓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自是,江左以来有「仪同」之名。西汉有三府:丞相、御史大夫、大将军也。其后增二将军,谓之五府。东汉有五府:太傅、大尉、司徒、司空、大将军也。

西汉所谓三公者,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而已。其后,以大将军代太尉,而以大司马号冠之,然犹一官耳。东汉承元、成之旧,以司徒代丞相、司空代御史大夫、司马代太尉为三公,而大将军位三公之上,与司马为二官矣。曹操为丞相,位三公之上,而丞相与司徒亦为二官矣。东汉之末,以太傅总百揆,为首相,太尉次之,司徒次之,司空次之,而大将军号或在太傅之下、太尉之上,有五公矣。晋初,以太师、太保、司徒、司空为文官公,而以左右光禄大夫开府者为从公;大司马、大将军、太尉为武臣公,而以骠骑、车骑开府者为从公,有八公矣。已而齐王冏之徒又自为丞相,不在八公之数,则又冗矣。官制之滥,至于公孤盈朝,安所称治体也。

汉顺帝时,武都太守赵冲平羌有功,诏冲督河西四郡兵,为节度,节度之义昉此。质帝时,以参抚为中郎将,督扬州军事,都督之义昉此。

汉灵帝时,以黄巾之乱,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首,诸校尉皆统于硕,即大将军亦领属焉,此后世监军之始也。

六朝官制不甚可知,惟梁武帝定九品十八班,粗可考识,然亦滥矣。十八班者,以丞相、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为十八班;其次,开府仪同为十七班;其次,尚书令、左右光禄大夫为十六班;其次,尚书、左右仆射、中书监为十五班;吏部尚书为十四班;中书令、列曹尚书为十三班;侍中散骑为十二班。当时三司以下,尚书令、仆射皆号为宰相,而其品乃如此。太尉、司徒、司空谓三司,三司常置,大将军以上不常设。仪同者,诸将军以下体与三公同也。然以三公、卿、监、尚书为外朝,门下省为内朝。盖门下已重矣。是时南北官制颇同,北朝重门下,三公令仆非冠以侍中之号则不得筦枢,盖门下乃真相也。

江左自陈氏受禅,国之政事,并由中书,有舍人五人分掌二十一局,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司,尚书听受而已,此中书之重也。北朝则重门下,三公、尚书非带侍中衔不得闻政,此门下之重也。唐则并重,已而递重,已而重中书云。

北朝官制,自大丞相以下,有太宰、三师、大司马、大将军、三公。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也,准古,上公非勋德不居,大将军、大司马谓之二大,二大之下乃为三公,三公者,太尉、司徒、司空也。夫三公古之极品,其上乃增如许,其滥而不经如此。皆由僭窃之臣位宠已极,递相崇称,遂为定制耳。

唐时,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日赴朝,号常参官;武官三品以上三日一朝,号九参官;武官五品以上五日一朝,号六参官;其文武官九品以上,则朝朔望而已。

唐初,宰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及裴炎为中书令,始迁政事堂于中书省,盖两省共聚一堂也。其制度不可晓。

唐初三省之制,尚书省有令、仆射,以太宗尝为尚书令,避不复设,以左右仆射为长;中书省之长为中书令,即隋之内史;门下省之长为侍中,即隋之纳言,皆正宰相也。武后初年,改尚书省为文昌台,仆射为左右相,六曹为天地四时六官,门下省为鸾台,侍中为纳言,中书省为凤阁,令为内史。中宗复辟,乃复旧名。玄宗即位,又改中书为紫薇省,门下为黄门省,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然仆射虽改丞相而不同中书、门下,即不称为宰相。及天宝元年,又改侍中为左。

唐高宗以郭待举、岑长倩、郭一正、魏玄同为相,以其资任尚浅,未可与诸相同名,且令预闻政事,与中书、门下同受进止平章事,此平章之名所由起也。此时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为真相,同三品者次之,同平章者又次之。至宋时,遂以同平章事为正相,而以参知政事为次相,然则宋之参知政事即唐之平章也。

萧梁有寿光殿学士之号,殿学之名始此。

唐初设弘文馆,有学士、直学士之号,中宗在位,用上官昭容之言,置大学士四人,以象四时,直学士八人,以象八节,学士十二人,以象十二时,每游幸禁苑,无不毕从,赋诗属和,使昭容第其甲乙,文采流传虽有足观,其实非士流之荣也。大学士之名起此。至宋时,即以为宰相兼官矣。

唐时学士院在禁中,凡十厅,南厅五间,北厅五间,中隔花砖道,承旨居北厅第一间,其任最重。

唐制,中书、门下二省皆供奉外官,随朝士入见,谓之内供奉,随翰林院班者,谓之翰林供奉。盖今两殿、两房皆翰林供奉之遗法也。

自唐中叶以后,学士之权重于宰相,如陆贽之在奉天,郑捆之在贞元,裴洎、 【「洎」,原讹作「拍」,兹据旧唐书裴洎传改。】 李绛在元和之初,皆以帷幄密谋决军国大计,用人行政,惟所献替。及其为相,宠遇反不若焉,即有所建白,视在北门亦若少减。地之亲疎不同也。汉所谓不任三公,政归台阁,政如此。

唐时,铨选之法,三品以上册授,五品以上制授,六品敕授,皆由尚书省奏拟,文属吏部,武属兵部,尚书曰中铨,侍郎曰东西铨。神龙、景云之间,嬖幸用事,选举混淆,无复纲纪。睿宗即位,乃以宋璟为吏部尚书,李义、卢从愿为侍郎,姚崇为兵部尚书,陆象先、卢怀慎为侍郎,而文武二选皆称公平矣。彼时尚书侍郎分主选法,品藻甄识,各尽其察,故称平也。后世以天下士人之众委之一人,责既太重,明亦难周,士之不得于仕者必多矣。

景云元年,薛讷为幽州镇守经略大使,此节度使之名所由起也。天宝以后,其任愈重,受命之日,赐双节,专制军使,行则建节,树大纛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宋时,其权虽轻,而拜节之礼犹重,节出,拆阁毁屋以示不屈。本朝制臣,各赐旗牌制勅,虽名器不同,而意象相似,然其权任则不及远矣。

唐制,节度使掌兵事,观察使掌民事,故租、庸催征皆牒观察使司,此初制也。两河藩镇各据疆理,租、庸贡赋不入三司,不知观察之权亦复何在。盖亦有节度兼其职者矣。

天平节度使。天平即淄、青,淄、青即平卢也。平卢在永平。安禄山既平,肃宗干元元年,节度使王玄志死,朝廷遣中使往抚将士,就察军中所欲立者授以旌节,于是裨将李怀玉杀玄志之子,推侯希逸为使,朝廷因而授之,此军中废立之始也。未几,希逸渡海而南,据有淄、青、沂、密、青、齐六州之境,犹冒平卢之号。已而怀玉复逐希逸,复并、登、莱、棣四州,赐名正己。及李灵曜之乱,诸道合兵攻之,所得之地,各为己有,正己又得曹、濮、徐、兖、郓五州,乃自青州徙东平居焉。正己即怀玉也,传师道、师古,及纳而诛,因赐郓号为天平军,故淄青、平卢、天平,其地不同,其为一军之名一也。

高宗仪凤元年,遣大臣分道巡抚,以宰相来恒为河南道大使,薛元超为河北道大使,左丞崔知悌、司业郑祖玄为江南道大使。后又谓之存抚,即今巡抚之所由起也。

唐初,遣御史按察十道,即今之巡按。立二十四府都督察所部刺史以下,即今之巡抚。都督旋废,按察复停。其后,改为五十四道,各置采访使,以刺史领之,又一变也。

宋时,宣抚之体甚重,即今之总制也。郑刚中为宣抚副使,大将吴璘官至少师,请讲钧敌之礼,刚中曰:「少师虽尊,犹都统制耳,倘变常礼,是废军容。」璘乃惶恐听命。近日边帅有爵至三公者,于制府大臣皆用属礼,即此体也。

唐制,御史台有侍御史六人,以久次者一人知杂事,谓之杂端,不出累月,迁登南省,故亦谓之南床,殿中监察以下,皆禀而随之。盖御史之长,即今之京畿河南道也。

监察御史里行, 【「唐之监察御史」,原作「御察御史」。兹据天启本改。】 以其资历尚浅,未正除御史,先令于御史班内行也。今之试御史,其原盖出于此。

汉之中书令,本宦官也,至江左而为宰相;唐之枢密使,本宦官也,至五代而属外朝。官名之沿革如此。

五代以枢密使为内辅臣,宰相为外辅臣,而枢密之权重于宰相,如宰相兼枢,则得颛大政,如罢枢密之权,但为宰相,其任反轻,亦如唐之左右仆射也。郭崇韬之于庄宗,安重诲之于明宗,皆以佐命元功入为枢密,刑赏陟黜,无不由之,其势然也。后晋太祖惩其横肆,遂废枢密,以印付中书,而宰相之任始专矣。二人勋名相似,际遇亦同,皆以刚愎自用,久擅大权,丛怨四海,以及于祸。总之,不学无术,未闻大臣之道已矣。

唐初枢密之设,盖于政事堂后列五房,有枢密房以总曹务,乃宰相文书之所也。宣宗以后,始设东西枢密两院,以宦者为使,而枢密之任归之,其权与宰相等矣。唐庄宗即位,以豆卢革、卢程同平章事,郭崇韬、张居翰为枢密使,则始以外官为之,而枢密之任亲于宰相,以其与闻密勿也。有宋建国,因五代之旧,以中书为相,枢密为将,谓之两府,而宰相之权重于枢密矣。

唐时,金吾卫属南衙,即今之锦衣,羽林卫属北衙,即今之东厂。李辅国欲选羽林骑士五百以备巡逻,盖欲以北牙禁旅侵南牙之职,故宰相李揆急奏止之,辅国又置察士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察听细事,有所追索,诸司无敢拒者。鱼朝恩专权,亦于北军置狱,使坊市恶少年罗告富室,没其家赀,则成化间之西厂矣。

唐末,两枢密使及左右中尉柄事禁中,与宰相表里,号为中贵,亦称内大臣。枢密即今司礼,中尉即今东厂也。

元用御史台言,各路按察巡行郡邑之法,设官八员,二使留司,副使以下,每岁二月分巡按治,十月还司。已,又改为肃政廉访司,即今按察分巡之规也。其时,按察司官属御史台,即今御史巡历、分巡从行之法,然彼时行台官僚自大中丞以下全设如内,今惟以御史巡按,无行台之设,而巡抚中丞以保厘为职,虽有行台之号,其实不相蒙也。大要本朝之制,以行省为藩司,廉访为臬司,行司为都阃,而中丞同事一方,参有御史之体而不相统摄。此官守之因革于元者也。

元时风宪之制,在内诸司有不法者,监察御史劾之,在外诸司有不法者,行台御史劾之,即今在内道长,在外按台之法也。惟所谓行台御史者,竟属行台,岁以八月出巡,四月还治,乃长官差遣,非由朝命,其体轻矣。本朝御史 【「本朝御史」,天启本作「本朝风宪之制,御史」。】 总属内台,奉命出按,一岁而更,与汉遣刺史法同,唐、宋以来皆不及也。

今之指挥使司,即元之万户府也。元人既平江南,于浙东一道置三万户府,高邮、泰州置两万户府,扬州、建康、镇江置七万户府,杭州行省置四万户府。其体貌责任若今都阃之体而权力倍之。国初卫所之设,权力亦重,后稍陵夷,至于今日,其号为指挥者,以金紫之服,低眉俯首、奔走使者之前,若隶卒然,使折冲捍卫以展报国之猷,其将能乎?

春秋时,县大而郡小。秦并天下,郡大而县小。汉有郡国,皆统于州,然州乃分部之名,或十二,或九,及南北分裂,天下至百余州,而郡犹属焉。隋并天下,废郡而存州,州即郡也,炀帝又改州为郡,而州之名废。唐初,又罢郡置州,而郡之名废,其实一也。宋、元以来,设府于州,府即州也。本朝以州属府,则分而为二矣。此郡县名实之辨也。

宋时,大县四千户以上选朝官知,小县三千户以下选京官知,故知县与县令异。县令即古长吏之职,知县则以京朝官之衔知其县事,非外吏也。朝官、京官亦自有别。

元大德七年,郭守敬以先朝旧德,累请谢事,不许。自是,凡翰林、太史官不得致仕,遂着为令。彼所谓翰林者,兼有书画供役之流,所谓太史,即今之钦天台官,非词林也。今制,台官世业天文,不与大察,其年高自愿致仕则听,否,虽七八十岁不解其官,自郭太史始也。

唐、宋时,州郡有孔目之吏,亦谓之都吏,言一孔一目无不总也。后以之名官。

月俸

唐时,一品月俸八千,后以防阁庶仆俸银杂用,以月给之,总称月俸,为钱三万一千。比以今制,俸薪直堂筭之数亦相仿,然唐时犹有职田禄米,一品岁七百石,此为优尔。及至大历以后,权臣月俸有至九十万者,刺史亦皆十万,则不啻倍蓰矣。

开元二十四年,定百官月俸:一品月三十千,二品月二十四千,递至九品,月一千九百有奇。大历十二年,加京官俸,三公、宰相每月各一百二十贯文,中书、门下侍郎月各一百贯文,递至杂职,月各一贯九百余文。一贯当是一千。开元之制与今略相仿,大历则溢三倍矣。

唐时,百官皆有职田,其名有二:一谓之职分田,一品十二顷,至九品二顷而止,皆给百里内地;一谓之永业田,一品六十顷,至九品二顷而止,即口分、世业之意也。永泰元年,军兴费剧,百官请纳职田以充军粮, 【「粮」,天启本作「饷」。】 而此不可复矣。宋时犹有公田。惟本朝官仰俸薪,别无给赐,郡邑所在,田皆起科,亦不闻有公田之名。惟边方大将有养廉地土,颇收其入,以代公费,有职田之遣耳。

唐世俸钱,自会昌以后,不复增减,三师二百万,三公百六十万,侍中百五十万,中书令、两省侍郎、左右仆射百四十万,尚书、御史大夫百万,节度使三十万,盖计一岁言之也。万当为十缗,二百万则二千缗矣。至北汉刘崇以太原一道正位建国,宰相月俸止百缗,节度使止三十缗,较之唐末已为太减矣。乃今一统之盛,宰相月俸犹不能半此,则近代之俸可谓至薄也。

郭子仪自河中入朝,代宗命宰相置酒其第,一会之费至十万缗,准今银数当作十万两也。亦太甚矣。

代宗时,回纥以马万匹来市,有司患其太多,请市千匹,郭子仪恐违其意,自请输一岁俸为国市之,当时马价,一匹值四十缣,计马万匹当用四十万缣,子仪一岁之俸能市万匹,其时将相之富,可想见矣。史记子仪月入俸钱二万缗,缗为一千,一岁俸入,即今二十四万两矣。

长庆元年,王承元移镇,以钱百万缗赏镇州将士,刘总辞镇,以钱百万缗赏幽州将士。百万缗,当为银百万两也。唐之滥费亦太甚矣。使在今日,以二镇费二百万金,安所措给?第以前段月俸准之,当是十万耳。

唐自中叶以后,军士骄横,赏赉无纪。穆宗即位,神策军士人赐钱五十千。敬宗即位,力不能继,神策军士人赐绢十疋,钱十千,畿内军士又减五千。李逢吉之策也,稍能裁,时人善之,然较之往代已为滥矣。宋时,每遇南郊庆礼,大赉六军,至以费用浩烦,久虚大礼,此亦五代积习所致也。我朝养军之费虽不减于前代,而赏赉之格,所损不啻十倍,法可谓善矣。

猜你喜欢
  圣安本纪卷之四·顾炎武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六十·乾隆
  卷之四十三·佚名
  卷之三十三·佚名
  第二卷 署廨·缪荃孙
  九八八 军机处为御制《宋孝宗论》刻于文溯阁碑阴事致盛京将军咨文·佚名
  卷十一·班固
  十国春秋卷三十九·吴任臣
  卷五十四 杨震列传第四十四·范晔
  樊子盖传·魏徵
  崔亮传·李延寿
  王绂传·张廷玉
  卷五十一·杨士奇
  琉美修好条约·佚名
  仪制九·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六十二回 堕奸谋阖宫被劫 立异姓二帝蒙尘·蔡东藩

      却说钦宗闻京城已陷,恸哭未休,忽卫士等鼓噪进来,求见钦宗,钦宗只好登楼慰遣。凑巧卫士长蒋宣到来,麾众使退,并拟拥护乘舆,突围出走。孙傅、吕好问在旁,以为未可。宣抗声道:“宰相误信奸臣,害得这般局面,尚有何说!”孙傅又欲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七十·乾隆

      五季  【己汉干祐二年是酉嵗凡四国三镇】春二月汉以静州【本靖邉军五代时改置故城在今绥徳州米脂县】定难军  汉诏以静州定难军李彜殷上表谢彞殷以中原多故有轻傲之志汉人故以恩泽羁縻之【李氏世据银夏渐

  • 第二卷·况周颐

    光绪初元,以曾惠敏言,选派部员傅云龙、缪佑孙等出洋游历。丁丑归国,云龙、佑孙各着有日记,可资考镜。佑孙阶主事,游历俄国。甫抵俄境,谒某总督,已出见矣,忽返身入,遣侍者语翻译曰:“此人戴白顶,官太小,我见之何为?曩吾在中国,见金将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三十五·佚名

    万历四十三年八月乙亥朔云南楚雄府地震其声如雷居民惊殒○大学士方从哲吴道南连<锍-釒>催请都察院署印官以乡试期迫而题监临御史差无人故也吏科署科事右给事中韩光祐亦言之○户部覆延绥巡抚马从聘<锍-釒>言该镇所

  • 卷之五百八十七·佚名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二月。丁巳朔。祭先师孔子。遣恭亲王溥伟恭代行礼。早事  ○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乙酉皆如之。内记  ○命协办大学士鹿传霖、度支部左侍郎绍英、前往

  • 第一节 债权之物体·佚名

    第一款 货币第二款 利息第一款货币第一则例刑部覆奏:两江总督陶澍等议覆给事中孙兰枝奏纹银出洋,请明定例第一条。查白银一项,虽非铜铁制造军器者比,惟内地物产,应供内地之用,若私运出洋,则内地转形支绌,应如该督所议,另立治罪

  • 卷二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二十三 【起乙酉汉景帝元年 止壬子汉武帝元光六年】凡二十八年 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唐虞以来人君即位书元未有建号改元之事自汉文帝有後元年景帝因之改中元复改後元至武帝有建元

  • 绎史卷一百·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春秋遗事新书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曰呜呼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吏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者数百人被服而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吾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馂昼学道而

  • 礼经会元卷三上·叶时

    宗 叶时 撰齿德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年之贵乎天下乆矣古之教者习乡尚齿故党正属五百家之民因十二月之蜡以乡饮酒之礼而行于党序之学教之以尊长敬老而孝弟之道行焉一命受职

  • 书义断法卷二·陈悦道

    元 陈悦道 撰夏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刋木奠高山大川禹贡一书载禹敷治水土之法史官既以详载其事而于其篇首复以二语总括之盖洪水横流九州一壑予乗四载犹虑草木之畅茂道梗不通遂随山泽而焚之以刋其壅蔽此一时之权宜也九州

  • 处处品第十·佚名

    佛告族姓子。何谓如来所作事业。如来事业有三十二。何谓三十二,则以佛无上之慧。处处如有知。非处如有知。有限无限有为无为靡不通达。彼何谓处。何谓无处。所言非处。无家救济。身行恶。口言恶。心念恶。欲得可意所欲

  •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三卷·慧远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三卷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自下第三辨解脱相。迦叶先请。唯愿重说。对前辨体说以为重。下佛先叹。后为辨释以义相从。于中有其九十四句。随别细分有一百九句。第二十二无逼切中别有七句。第二

  • 卷之十二·铁壁慧机

    嘉兴大藏经 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卷之十二嗣法门人幻敏重编颂古(拈别评征代)举昭觉勤禅师住东京天宁凡垂问学者拟议则一拳。颂杜撰阿师斗子禅往来恒过小街前等闲不与称相识问着还他只一拳。举圆悟

  • 卷五·佚名

    嘉兴大藏经 屾峰宪禅师语录屾峰宪禅师语录卷五门人(智质 智原)同参住云门显圣寺语录山门门庭阔大直透长安八字打开不劳弹指曳拄杖便入。韦驮童真七世权衡两土大哉韦天宜善保护从今北郁单越也要宽肠大肚。佛殿昔日

  • 后山谈丛·陈师道

    四卷。宋陈师道 (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今徐州)教授,徽宗时,官至秘

  • 上清天宝斋初夜仪·佚名

    上清天宝斋初夜仪,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宋元上清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卷首有短序称:「上清天宝斋者,学道之人求仙要诀。学受上清毕法之后,得行此斋。」又称此斋法 「先为帝王国主祈福,次为

  • 须溪四景诗集·刘辰翁

    宋诗别集。4卷。刘辰翁(号须溪)撰。刘辰翁是宋代遗民中颇有影响的词人及诗文家。有《须溪集》200卷,但久已散佚。今本《须溪集》10卷,是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须溪四景诗集》则有传本,并收入《四库全书》。

  • 虚空藏菩萨陀罗尼·佚名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   纯咒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