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凡例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凡例

一每卷之首以书名卷次顶格写姓氏为纲标出地名人名为目并低二格写纲目大书纲目下注语俱另起双行细书各低二格以便擡写姓氏下总书地名地名下各叙得姓缘由及支分派别人名下撮其人官阶事实为传

一八旗满洲大臣官员勲劳懿行俱详载於

国史馆功臣传及八旗通志列传此书每姓之中应择勲业最着者冠於一姓之首畧举梗概作传其余无事蹟可立传及科尔沁撤回者俱附载於各姓各地方篇末

一满洲大臣官员凡应立传之人自其得姓以来至雍正十三年以前物故者依次撰入其有始归顺之人虽系平等官职而其後人勲业昭着者并其後人一并撰入

一满洲内始立姓始归顺之人其所居地名可考者俱逐一开载以昭族望其地名无实据可凭者惟开载姓氏旗分官爵以备族姓之源

一纂辑姓氏俱按原籍地名分类编辑即如瓜尔佳氏有居苏完者则标出苏完字様居叶赫者则标出叶赫字样各为一帙至於每一地方止一二人或三四人并原籍无考者难以另按地名分帙则标出各地方字样统将一姓中之散处杂地者彚载於内共为一帙应立传者立传应附载者附载仍於本人名下注明原籍其原籍无考者亦一并注明

一凡初来归依有名位可考者通行载入外其有自始归依之人以及後世子孙俱无名位者伊等自有家谱可考概不登録惟系希姓虽无名位亦载一二人以存其姓

一纂修姓氏俱将所隶旗分开载人名之下其有一姓分隶数旗者将某与某旗某人同族注明以备稽考

一满洲内有

赐姓者应详书

赐姓原由仍附书本姓内以昭世系

一汉军蒙古旗分内有满洲姓氏实系满洲者应仍编入满洲姓中

一满洲族姓甚繁而一姓之中所居地名不一此书应将所居地名先标於一姓总纲之下使展卷了然

一满洲各族内有旗分移易者应书现今旗分并注明移易情由其年岁久远无卷案可查而本家记载详悉者亦与添入

一满洲八旗内有同姓而不同宗者有本属同姓同宗而其支族别为一姓者应於本姓内详晰注明以严族姓之辨

一八旗满洲族姓有本人忘其姓氏祖居及归顺情由又无凭可查者概不载入其归顺情由虽无可考而功业显着者仍应载入并注明於各小传之下

一世职衔汉名已奉

诏精骑尼哈番定为子阿思哈尼哈番定为男阿达哈哈番定为轻车都尉拜他拉布勒哈番定为骑都尉拖沙拉哈番定为云骑尉汉文内应一并改正以遵

今制

乾隆五年十二月初八日

奏定蒙古高丽尼堪台尼堪抚顺尼堪等人员从前入於满洲旗分内历年久远者注明伊等情由附於满洲姓氏之後其间有不能画一之处爰列条例於左

一包衣佐领及管领下人员内有北京尼堪三藩尼堪阿哈尼堪若一概载入与原奏三项尼堪不符应裁

一满洲旗分内蒙古尼堪台尼堪抚顺尼堪姓氏照满洲例有名位者载无名位者删

一八旗高丽隶满洲旗分年久且人数无多虽无名位亦行载入惟阿哈高丽开入佐领管领下者已经分晰不便载入

一满洲姓氏原有希姓若蒙古高丽尼堪其姓氏外藩各省俱有只应论其有名位与否不便列为希姓

一蒙古高丽事蹟多与满洲相同应照满洲姓氏式样编载惟尼堪等姓军功显着者甚少其有事蹟可考及三品以上大员俱书列於卷首余皆叙载於後

一纂辑八旗氏族通谱钦奉

谕旨原令记载姓氏不使淹没虽叙其事蹟官爵不过畧书梗概以便成书凡查考各项世职根由自有内阁吏部兵部档册可凭不得执此为据

一京堂以上大员品秩不一故注明所隶衙门以便叙次其郎中以下等员俱属附载概不书写衙门

一外省督抚以下司道以上俱系大员故注明省分其知府以下等员概不书写省分

一京都各省俱有都统副都统之名若不注明省分难以分晰除在京之都统副都统不书旗分外其外省之都统副都统及将军提镇俱注明驻劄地方

一世职内有奉侍

圣躬得授世职者立传有袭次已完

勅书虽已交部本家尚能记载立功情由有凭可查者亦立传至无军功得授世职者并袭次已完

勅书交部无凭可查者俱入附载

猜你喜欢
  ●卷二十·周密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一·徐乾学
  宋史全文卷三十四·佚名
  卷之四百九十四·佚名
  第六章 徽商的政治态度·佚名
  卷九·吕中
  卷六十七·佚名
  序·[清]刘健
  卷二百八十·杨士奇
  唐纪十二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中贞观十五年(辛丑、641)·司马光
  卷二十七·佚名
  卷五十九·佚名
  卷四·佚名
  古史考·章宗源
  卷一·叶隆礼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赵闻礼·唐圭璋

      闻礼字立之,号钓月,临濮人。曾官胥口监征。  玉漏迟  絮花寒食路。睛丝罥日,绿阴吹雾。客帽欺风,愁满画船烟浦。彩柱秋千散后,恨尘锁、燕帘莺户。从间阻。梦云无准,鬓霜如许。  夜永绣阁藏娇,记掩扇传歌。剪灯留语

  • 第五回 私行主投宿问更 打柴儿杀鸡换妻·蒲松龄

    话说万岁过了梅岭山,山下有个周家庄,庄里曾有个周员外,仗义疏财,极其好善。他的夫人姓刘,生下一个儿子,名唤周元,字宗宝。自从员外故去,家业飘零,终日靠儿子打柴度日。也是天向好人,合该他时来运转。这日天色将晚,周元不见归家,刘

  • ●卷四 地理第三·徐时栋

    徐国地方五百里,是在今为江苏之徐州,安徽之凤阳,与其泗州。泗州之北八十里,有古徐城焉。淮水在其南。其东南有涞水。济水迳其北。其西北有徐陂,历涧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淮。其北三十二里,则徐君葬焉。是有延陵季子挂剑之台

  •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九十六·佚名

    万历八年二月辛未朔日食○升四川副使周大烈为甘肃行太仆寺卿广东副使孙錝为山东右参政河南开封府知府薛纶为狭西副使○复除刘汉儒为山西右参政赵岩为江西佥事○降广东副使王乾章辽东行太仆寺少卿刘凤朝俱为佥事乾章福

  • ·谕各社家长·丁曰健

    查姚前道任内谕各社家长,以各庄丁口万人千人、最少数百人,贼虽多不过数十、少仅十余人;尔族丁十倍于贼,贼虽强焉敢伺夜深入?此必有与贼通者。通贼者非他,即本族、本庄贫乏人耳。若辈无业忍饥,富者不肯赡给,故怨

  • 韦机传(附韦岳、韦景骏传)·刘昫

    韦机,雍州万年人。祖父韦元礼,隋朝浙州刺史。父亲韦恪,洛州别驾。韦机,贞观年间为左千牛胄曹,充任大使前往西突厥,以册封同俄设为其最高统治者可汗。碰到石国反叛,道路阻绝,三年不能返回。韦机把衣裳撕成片,记录出使沿途经过的

  • 罪惟录选辑二·查继佐

    罪惟录选辑二传(一)诸王列传抗运诸臣列传  ·诸王列传·  潞王翊鏐  ·潞王翊鏐潞王翊鏐,穆宗第三子;与神宗同母。隆庆元年,册封,国卫辉。一再传王由□,性慈易,有贤声。甲申国变,诸大臣议称尊南都。会

  • 第二十二章 禅宗:静默的哲学·冯友兰

    "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已经是第二十八代。达摩于梁

  • 《公羊传》和《谷梁传》·佚名

    第一节 《公羊传》《谷梁传》著作和传授《春秋》三传的次第,根据陆德明(六朝陈至唐太宗时人)《经典释文序录》,为《左传》《公羊》《谷梁》,因此后代讲“三传”,多依此为次序。《左传》为先秦著作,最初是用西汉以

  • 天品第十五·佚名

    所有菩萨住初地,发信心行般若行。为求无上菩提故,亲近善友及智者,大智功德云何获,当从般若波罗蜜。如是一切诸佛法,功德皆从善友得。修行六度般若行,一一回施於菩提。佛蕴非有不可求,勿为初地如是说。菩萨修行功德海,救度世间

  • 佛说如来成道经·佚名

    脚踏千福轮行身披□□□□□□□□之瓶。胸前万字了了分明。背上圆光晃照晖盈。师子王颊毛蠡旋生。出广长舌。遍覆幽冥。照曜无极。胜日之明。见佛光者。永不死生如来。槃而不死。涅而不生。搅之不浊。澄之不清。担复

  • 舆地广记·欧阳忞

    区域志。北宋欧阳忞撰。三十八卷,附札记二卷。欧阳忞,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无此人,此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忞,欧阳修从孙,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从序所见,作者为考辨古代州郡之演变沿革而作,成书于政和(1111

  • 蒙求集注·李翰

    晋李瀚撰。宋徐子光注。2卷。李瀚《蒙求》是一本供初学者认字的书,它取古人事迹写成四字韵语,以便记诵,皆以对偶成文。徐子光注,以每二句为一节,各为之注,把《蒙求》所言事迹皆详为注解,虽稍嫌冗蔓,而援引赅博,亦颇精

  • 大书长语·费瀛

    书论。此书卷一为正心、识字、师授、心悟、通变、结构、真态、神气、乘兴、贵熟等十则,凡二十一则。他认为“草书千字不敌楷书十字,楷书千字不敌大书一字,愈大愈难”,故主张为大书者当先端正认识。一则“学书自做人始,做人

  • 金箓祈寿三朝仪·佚名

    仪中称“启皇明之一统”。本仪当出自明。述为皇帝祈寿仪。

  • 伤寒括要·李中梓

    伤寒类著作。明李中梓撰。二卷(另有三卷,方二卷本)。中梓有《内经知要》已著录。李氏曾撰有《伤寒授珠》十卷,毁于兵燹,后将其内容删繁去重,择其精萃,十存其二,而无遗漏,名曰“括要”,撰成于清顺治六年(1649)。首列总

  • 北征录·金幼孜

    明金幼孜撰。一卷。永乐八年(1410),成祖北征阿鲁台,幼孜扈从出塞。自二月十日出征,至七月十六日回京,于行军途中据鞍起草。详记成祖言行与作战情况,以及行军路程、气候、见闻,实为随军日记。为研究明与蒙元残部斗争以

  • 佛说四十二章经解·智旭

    经题七字。通别合举。人法双彰。经之一字是通名。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同名经故。佛说四十二章六字是别名。异众经故。就别名中。佛为能说之人。四十二章为所说之法。佛者。梵语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谓自觉。觉他。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