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和《谷梁传》
第一节 《公羊传》《谷梁传》著作和传授
《春秋》三传的次第,根据陆德明(六朝陈至唐太宗时人)《经典释文序录》,为《左传》《公羊》《谷梁》,因此后代讲“三传”,多依此为次序。
《左传》为先秦著作,最初是用西汉以前文字,如小篆或大篆写的。大、小篆对西汉当时通用隶书说,是古文字,所以叫“古文”。《公羊》和《谷梁》,先是口耳相传,到汉代才写成定本,自然是用当时汉隶写的,所以叫“今文”。
《公羊传》的传授,据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序》唐徐彦《疏》所引戴弘序说:
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共弟子齐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
《公羊传·隐公二年》“纪子伯者何,无闻焉尔”
何休注也说:
其说口授相传,至汉,公羊氏及弟子胡毋生等乃始记于竹帛。
“生”是“先生”之意,胡毋生就是胡毋子都。由此可以证明,《春秋公羊传》到汉景帝时才写定。
唐杨士勋《春秋谷梁传序·疏》云:
谷梁子名淑(案“淑”,当依《谷梁校勘记》作“俶”),字元始,鲁人。一名赤。
(颜师古《汉书艺文志注》又以为名喜)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故曰《谷梁传》。传孙卿,孙卿传鲁人申公,申公传博士江翁。其后鲁人荣广大善《谷梁》,又传蔡千秋。汉宣帝好《谷梁》,擢千秋为郎,由是《谷梁》之传大行于世。
由这二段文字看,有两点和现今研究结论不同。一点是《公羊传》《谷梁传》同出于子夏的传授,这点未必可信,以后再谈。一点是《谷梁传》作者为谷梁俶(一名赤),他是子夏弟子,自是战国初人,比《公羊传》到汉景帝时才写定的应早若干年,而且写于战国初,应该是用古文写的,这一点更难相信。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说“谷梁赤乃后代传闻”,杨士勋很可能是贞观时人,陆德明在贞观十六年前已经高年逝世,未必能知道杨士勋所说《谷梁传》传授内容。陆德明说“谷梁赤乃后代传闻”,或者另有所据,所以他定三传次序,以《谷梁传》在最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不相信杨士勋的说法,认为“《谷梁》亦是著竹帛者题其亲师,故曰《谷梁传》”。下文可以证明《谷梁传》成书更在《公羊传》之后。
第二节 《公》《谷》同出子夏的不可信
关于《公羊》,据戴弘《序》,“子夏传与公羊高”。 关于《谷梁》,据杨士勋《疏》,“谷梁子受经于子夏”,则是《公》《谷》同源,同出于子夏的传授。同一《春秋经》,子夏自然可以授与不同弟子,但只应大同小异,互有详略,不能自相矛盾,更不会自相攻击。如今我们研究《公羊传》和《谷梁传》,发现不但两传矛盾之处很多,而且有《谷梁》攻击《公羊》处,兹略举三例。
第一例,《春秋经·隐公五年》:
九月,考仲子之宫。
《公羊传》说:
考宫者何?考犹入室也,始祭仲子也。桓未君,则曷为祭仲子?隐为桓立,故为桓祭其母也。然则何言尔?成公意也。
《谷梁传》却说:
考者,成之也,成之为夫人也。礼,庶子为君,为其母筑宫,使其子主其祭也。於子祭,於孙止。仲子者,惠公之母。隐孙而修之,非隐也。
试比较两传,大不相同。第一,解释“考”字不同,《公羊传》以为“考宫”是把仲子神主送入庙室而祭祀它;《谷梁传》却认为这是完成以妾为夫人之礼。第二,对仲子这人认识不同。《公羊传》认为仲子是鲁惠公妾,《谷梁传》却认为鲁孝公妾,惠公庶母,同时也是生母。第三,《公羊传》认为“考仲子之宫”是完成隐公让位桓公的夙愿,无可非议。《谷梁传》却认为隐公为孙,违背“於孙止”的礼而祭祀庶祖母,应该被谴责。同一子夏所传,而矛盾如此,岂非咄咄怪事?
第二例,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和楚成王战于泓(今河南柘城县北三十五里),因为宋襄公不想在敌人半渡时以及立足未稳时发动攻击,两次失掉进攻得胜机会,讲究“蠢猪式的仁义”,结果吃了大败仗。《公羊传》极度夸奖宋襄公,说什么“虽文王(周文王)之战不过此也”。《谷梁传》却提出作战原则:“倍则攻(我军倍于敌人,便发动进攻),敌则战,少则守”,认为宋襄公违背这原则,简直不配做个人!责骂得何等慷慨!对同一人的同一行为,评价完全相反,《公羊》是捧上天,《谷梁》却贬入地,岂能出于同一师传?
第三例,《春秋经·宣公十五年》云:
冬,蝝(食谷物虫)生。
《公羊传》云:
未有言“蝝生”者。此其言蝝生者何?蝝生不书,此何以书?幸之也。幸之者何?犹曰受之云尔。受之云尔者何?上变古易常,应是而有天灾,其诸则宣于此焉变矣。
所谓“上变古易常”,何休注云:“上谓宣公,变易公田古常旧制,而税亩。”《公羊传》作者认为,由于鲁国初次实行按田亩收赋税制度,上天于是降蝝为灾,鲁国实该受罚。幸而这种天罚还不大。这种解释,讲天人关系,一点不合科学道理。但《谷梁传》却说:
蝝非灾也。其曰蝝,非税亩之灾也。
这是对《公羊传》的批判和驳斥。一个说,蝝生由于实行“初税亩”;一个说,蝝生不是由于实行“初税亩”。假如这截然相反的两说都出子夏,子夏是孔门弟子,后期大儒,这便是他自己打自己一掌响亮的耳光。我想,子夏不会做出这等事。
总之,无论公羊高或者谷梁赤,都未必是子夏学生。托名子夏,不过借以自重罢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公羊传注疏》说:
今观传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宫子曰”,又有“高子曰”“鲁子曰”,盖皆传授之经师,不尽出于公羊子。定公元年传“正棺于两楹之间”二句,《谷梁传》引之,直称“沈子”,不称“公羊”,是并其不著姓氏者,亦不尽出公羊子。且并有“子公羊子曰”,尤不出于[公羊]高之明证。
这一段话证明,《公羊传》不出于公羊高,自然更非子夏所传了。
《四库提要·春秋谷梁传注疏》又说:
《公羊传》“定公即位”一条引“子沈子曰”,何休《解诂》以为后师(案:此条在《公羊传·隐公十一年》“子沈子曰”下,何休注云:“子沈子,后师。”),此传“定公即位”一条亦称“沈子曰”。《公羊》《谷梁》即同师子夏,不应及见后师。“初献六羽” 一条(案:在隐公五年),称“谷梁子曰”,传既谷梁自作,不应自引益说。且此条又引“尸子曰”。尸佼为商鞅之师,鞅既诛,佼逃于蜀,其人亦在谷梁后,不应预为引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论正确。无论《公羊》《谷梁》既不出于子夏所传,《谷梁》更不作于战国。《公羊传》若说作于汉景帝时,大致可信。至于《谷梁传》肯定又晚于《公羊传》。
第三节 《谷梁传》出于《公羊传》后
上文第二节第三例论“蝝生”,《谷梁传》的论点是:“其曰蝝,非税亩之灾也。”因为鲁宣公十五年,初次实行按田亩收税制,《公羊传》以为这是“变古易常”,因之遭致天遣,罪有应得。《谷梁传》加以驳斥,认为蝝生和税亩无关。一定先有某种论点,然后才有人加以反对。由此足以证明,《公羊传》在前,《谷梁传》在后。现在再根据宋人刘敞《春秋权衡》所提证据略加介绍并予修正补充:
第一证,《春秋·隐公二年经》:
无骇帅师入极。(“骇”,《谷梁》作“侅”,同。)
《公羊传》说:
无骇者何?展无骇也。何以不氏?贬。曷为贬?疾始灭也。(中略)其言入何?内大恶,讳也。
《谷梁传》说:
入者,内弗受也。极,国也。苟者以入人为志者,人亦入之矣。不称氏者,灭同姓,贬也。
我们试比较二传同异,有相同处,两者都对“经”文“入”字和“展无骇”(侅)省称“无骇(侅)”加以解释。但《谷梁传》说得比较明确,极可能是采用《公羊传》的论点加以补充。《公羊传》只说贬不称氏,因为痛恨在春秋时代开始灭人之国。《谷梁传》却说“不称氏者”,因为所灭是同为姬姓之国。解释“入”字,《公羊传》只是讳内大恶。什么是“内大恶”,毫无交代,使后人如坠五里雾中。《谷梁传》却认为鲁隐公及无骇以强大军力开进别人之国,别国之人并不愿接受这种敌军。并且警告说,你以开入他国为心,别国也会将大军开进你的国家。两相比较,《谷梁传》似乎采择《公羊传》而加以修饰润色罢了。
第二证,《春秋·隐公八年经》:
冬十有二月,无骇卒。(“骇”,《谷梁》作“侅”,同。)
《公羊传》云:
此展无骇也。何以不氏?疾始灭也,故终其身不氏。
《谷梁传》则说:
无侅之名未有闻焉。或曰,隐不爵大夫也。或说曰故贬之也。
《谷梁传》对无侅之死,既不书氏,又不书日,提出三种假设。第一种假设,无侅并没有名声。然而这是说不通的,因为在隐公五年他曾统率军队灭亡极国。第二种假设,隐公志在让位桓公,不给大夫以上歌以爵位。这话也不正确。五年经有“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九年经有“挟卒”,凡鲁臣于《春秋》书“卒”者,都是卿大夫,隐公既代行国政,岂能“不爵大夫”?第三种假设,似乎《谷梁传》作者明知这二种解释难通,因不得不用“或说”,“或说”明明是抄袭《公羊传》,只是文字简省而已。
第三证,《春秋·庄公二年经》说:
夏,公子庆父帅师伐於余丘(阮刻本无“於”字,今据《校勘记》补)。
《公羊传》说:
於余丘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国之也。曷为国之,君存焉尔。
意思是鲁庆父所伐者仅是邾国的一邑叫於余丘。《春秋》应写伐“邾娄之於余丘”。邾君当时在於余丘,于是把於余丘看为邾之国都,因而不书“邾娄”国名。《谷梁传》却说:
国而曰伐。於余丘,邾之邑也。其曰伐,何也?公子贵矣,师重矣,而敌人之邑,公子病矣。病公子,所以讥乎公也。其一曰,君在而重之也。
《谷梁传》在“伐”字上做文章。“伐”是有特别意义的词,一般攻夺一个地方,不用“伐”字。此次攻打邾国於余丘一地,却用“伐”字,因为公子庆父为统帅,人既贵重,军队也多,,而且以庆父的高贵身份和邾国一小地为敌,未免太不值得,因此讥讽公子,也所以讥讽庄公。又引一说,“君在而重之也”这是采用《公羊传》的“君存焉尔”的理由而变其词。
上面的几条证据,足以证明《谷梁传》系在看到《公羊传》后才写定的
第四节 《公》《谷》二传评价
《春秋》三传,《左氏传》以叙事为主,甚至有《春秋经》所没有的,即所谓无《经》之《传》。解释“书法”的话不多。《公羊传》《谷梁传》却不如此,以解释《春秋经》文为主,叙史事绝少,不是史书,而是所谓讲“微言大义”的“经”书,而所谓的“微言大义”,大半各逞胸臆,不合本旨。我们把《春秋经》开始一句“元年春王正月”六个字,用三传的文字各列于下,读者比较以下,便可得出应有的结论。
(一)《左氏传》:
惠公元妃(犹“元配”)孟子。孟子卒,继室(续娶也)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字)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嫁给鲁惠公)。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奉桓公为君,隐公代行国政)。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二)《公羊传》: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治理也)国而反之桓(桓公)。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据何休注,桓已被立为太子。)其为尊卑也微,(据何休注,声子和仲子都不是夫人,而是媵妾)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引也)隐(隐公)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辅佐)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据何休注,仲子位次高于声子)。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三)《谷梁传》:
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焉成之?言君之不取为公也。君之不取为公何也?将以让桓也。让桓正乎?曰不正。《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不正而成之,何也?将以恶桓也。其恶桓何也?隐将让而桓弑之,则桓恶矣。桓弑而隐让,则隐善矣。善则其不正焉何也?《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先君之欲与桓,非正也,邪也。虽然,既胜其邪心以与隐矣,己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与桓,则是成父之恶也。兄弟,天伦也。为子受之父,为诸侯受之君。己废天伦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若隐者,可谓轻千乘之国,蹈道,则未也。
以上三传文字,《谷梁传》最长,不计算标点,净得二百二使二字;《公羊传》次之,净得一百九十五字;《左氏传》最少,净得七十一字。以内容论,《左氏传》叙述隐公是续娶姬妾(非“夫人”)所生,桓公则是继配夫人所生,因年幼小,所以隐公为政而奉桓公为国君。简单明白。解释经文,仅仅“不书即位,摄也”六个字。《公羊传》文字将近《左氏传》三倍,除说明“大一统”(“大一统”这个观念,要在秦、汉以后才能有,这就足以证明《公羊传》不出于子夏),还有所谓“子以母贵,母以子贵”的原则。文字拖沓,很难使人读下去,没有文学价值。《谷梁传》要比《公羊传》文字长,是《左氏传》的三倍多。所谓“《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是抄自《论语·颜渊》篇,把孔丘的话,改“君子”为《春秋》罢了。《公》《谷》二传,废话多,史事少,所谓大义,也未必是大义,更未必合乎《春秋》作者本旨。那么,三传的价值由此可以知道了。宋人叶梦得说得好:“《公羊》《谷梁》传义不传事,是以详于经而义未必当。”
第五节 《公羊传》《谷梁传》在汉代
《公羊传》和《谷梁传》在汉代都立了学官,写《春秋公羊传》的,最初是胡毋生,同时有董仲舒和公孙弘。公孙弘以儒者为丞相,封为平津侯。董仲舒三次对策都引《公羊》而以己意说它。如解“春王正月”说: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月之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
这真是以《公羊传》的文章程式对大家对答汉武帝的贤良策问。董仲舒《对策》还说:
《春秋》大一统者,田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谊”通“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同“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同“僻”)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听了这话,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公羊学对中国政治史、学术思想史影响最大、最深的一件事!
《汉书·艺文志》还有董仲舒的《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用《公羊》来判断官司。《汉书·董仲舒传》还说他“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来求雨或者止雨,今天看来,是怪诞之极!汉朝人喜欢援引《公羊》,有得福的,也有得祸的,各举一例,以窥见《公羊春秋》在汉代的影响。
汉武帝卫皇后所生太子,被江充所陷害,逼得发兵,兵败逃亡,终于自杀。汉昭帝始元五年,有人冒充卫太子上朝廷自诉,“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丞相、御史、中二千石止者,立,莫敢发言”。当时隽不疑为京兆尹(相当今日北京市长)后到,便叫人把那冒充者捆绑收押。隽不疑说:
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据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汉武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
因此,“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当然,真卫太子已自杀,冒充者纵是真卫太子,他便该立为汉帝,不但汉昭帝帝位危险,而且霍光等辅佐大臣也难以自立。隽不疑援引《公羊传》收押冒充者,实际上安定了汉昭帝和当时大臣之位。由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为不及也。(以上皆见《汉书·隽不疑传》)蒯聩是卫灵公的儿子,因想杀卫灵公夫人南子未成而逃亡,卫灵公死,蒯聩之子辄得立,而《公羊传》说:
然则辄之义可以立乎?曰:“可。”“其可奈何?”不以父命辞王父(祖父)命,以王父命辞父命,是父之行乎子也。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是上之行乎下也。
这便是《公羊传》之义。
另外有个眭弘,又叫眭孟的,也是汉昭帝时人,当时发生一些怪现象,如大石头自己直立,枯木复生等,眭孟竟推董仲舒《春秋》之意,认为“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于是上书,建议昭帝“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推自封百里”。结果这班人全都送了性命。
汉人解说《公羊春秋》如此怪诞,得福既不合《春秋》本旨,得祸简直是自讨苦吃。其他如公孙弘,虽然也援引《公羊传》,但这人是个两面派,善于投机,这是他所以取得拜相封侯的关键所在。
在汉武帝时卫太子学习《公羊》之后,兼习《谷梁》,其后学者不多。到汉宣帝时才又盛行。
第六节 结论
《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既不是史书,也谈不上文学价值,一般人可以不读。但要研究中国经学史、政治思想史、学术史,却不可不读。下列几本书是必须参考的:
(一)《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129-182年)解诂,唐徐彦(唐朝末年人)疏。
(二)《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甯(339-401年)集解,唐杨士勋(唐太宗时人)疏。
(三)《春秋繁露注》,清凌曙(1775-1829年)注。
(四)《春秋繁露义证》,近人苏舆(死于民国初年)著。
(五)《春秋公羊通义》,清孔广森(1752-1786年)著。
(六)《春秋公羊义疏》,清陈立(1809-1869年)著。
(七)《谷梁补注》,清钟文烝(1818-1877年)注。
猜你喜欢 第五卦 需 水天需 坎上乾下·佚名 卷五 时则训·刘安 卷七·佚名 平书订卷四 建官第三中·李塨 孟子精义卷五·朱熹 第七篇 箴言 第七十八章 莫柔于水·林语堂 第十八章 2·辜鸿铭 春秋谷梁传谳卷三·叶梦得 卷四·乾隆 真理与错误·梁漱溟 与众采女游居品第八·马鸣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一·欧阳竟无 达摩宝传下卷·悟真子 密宗道次序·太虚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