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董心葵事记

董心葵,武进人;农无力,商无本,工无艺,士无学。见贫贱人,怜之;见富贵人,骄之。复嗜赌,呼卢客盈座,以朱提之多寡次上下;谓之曰:你见吾有银百万,与天子坐讲金华殿也。其志念如此。

年逾三十,糊口几不周;乃为一友坐粮艘至京,且携家室借寓于长巷中。时荩熹庙初年也。与一篦头刘姓者,各内室而合外门。心葵之妻与刘之妻,结为姊妹;彼有一女、董有一子,盟为婚媾。心葵则游浪以度日,给口之外,不能赢一铢。刘姓者,魏忠贤微时,素为栉沐;得时后,则无从望见颜色。一日,魏游海甸,为野便;刘适过其傍,亟呼之曰:刘篦头不来服事我!刘跪禀云:不敢。魏最喜与故人话旧,亦喜所识穷乏示恩施与。乃问曰:尔识字否?对曰:不能。曰:数目字可能?曰:幼时曾读千字文、百家姓,十百千万,能举笔搦之。魏曰:可矣。吾今欲于琉璃桥北盖造无梁药王庙一座,尔主收砖、收灰、发价,记数明白,到衙门领银。刘叩首而去。归,商之心葵;与共肩其任,为之召窑户、课灰商、构匠工、画规式,擘画董率,期年而后成。在魏费银二万,而支放领取,刘俱自为主裁,不与心葵分权;在心葵,亦无从稽其羡入。事成之后,刘仍为旧业而已。

一日,京师中有姓冉者,事关人命,词入东厂,魏心利其富。冉因刘篦头介绍,通冉驸马为一族,以驸马而寝其事。魏心衔之,细访驸马之来由,则刘之指教也;因大怒,唤入东厂,拳勇致其命,竟不得归其尸。心葵与刘妻无从询耗。一月后,妻亦殒于室;心葵襄理丧事。后并其室为一家,不意床下覆金一釜,计三千金;方悟刘为大有心人,其以我为浮浪,共事一年而不同心以示也。家计虽窘,不敢轻发。

一日,偶入顺城门,过石虎胡衕,见有延陵会馆,门欹墙折;入内纵观,草满阶除,壁扫龙蛇,坐屋见天,倾廊积地。盖缘神、熹二宗四五十年,连为道学先生居内。初则门槅为薪,继而椽柱不惜;前人席遮穿漏,后人则折三并二:俭啬鄙陋。官于此屋争品,屋亦因此官而告颓。风雨之际,立为走出,以避狂骤;更防倾倒,以全生命。心葵曰:此奇货可居也。乃罄其三千而整葺焉。门楣轮奂,堂宇宏深;邃室仍分内外,卧榻各有东西。秋壑之半间,牙签之架可抽;郿坞之金穴,百万之藏莫窥:真是金马玉堂之紫府矣。延陵尊爵,屈指伊谁。时阳羡之周将介枚卜,敦请而奉为主室;始而骇,继而戚,后则安焉。敬之爱之、尊之好之,千金万金之托、一言九鼎之信,内外事委任而授教焉。由是,三公入座,上揖其履;翰铨台省,恭听其声。戚畹勋班,常为好会之主爵;厂司珰卫,时领樗蒲之旺稍。考选讲盈千盈万,金喏有神手挽回;厂审系出生入死,当场惯微言解散。凡进长安之牍,必投之以为主人;凡与解鞍陈情者,趾相错也。然心葵亦温温自守,绝不作矜张状;大小礼节,必曲致以友朋之谊。至其家和好如归;宿之再宿,必恳留。穷途,亦肯赠;仕宦中往还,甚有负其千百者。干办之能,周后知之;内廷衣饰,时敕尚衣咨其料理。皇亲周云路,则又倚为左右手。如是者数年。又最所不可及者,不愿以一官羁其身,布衣而已。

十五年壬午十月初十日,大兵入塞;十三日,始知确报。帝震怒,御文华殿;有献策者,许直入,阍卒阻之者斩。童心葵以布衣进,赐坐、赐点;问修练、储备外,州县果否实做?今何堵御?趋勤王,心葵亦无他策,以套语奏,叩辞。宣谕:事急再进;竟成礼退。向日梦语,竟如其言也。

延儒再召,曾再遣橐归。公即每责赍橐之仆,谓贿致多金,必奴辈诳诱;后遂留京邸,尽寄心葵家,二年中亦不计数矣。延儒于十六年六月初一日出都,行李故为萧减,筐箱几件;所藏于心葵家者无限也,后尽归之流贼。当蒋拱宸疏参延儒,上提问心葵:延儒得银起用为几人?曰:不记也。时御案有缙绅一部,上自掷下;心葵即指一叶曰:福宁道施元征是也。缇骑逮问。心葵遂下狱,城陷而狱释。

顺治三、四年,有外来马兵不过三十余人,宿其外庭,索食索料;心葵应不给,因相哄。心葵曰:尔杀我!彼即曰:杀则何如!遂杀之。兵亦他去,不知何来也。  

猜你喜欢
  列传第九 滕穆王瓚嗣王纶·魏徵
  卷一·常璩
  ●卷二百九·徐梦莘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七·李心传
  大明孝宗敬皇帝宝训卷之一·刘健
  延平二王遗集·陈匪石
  卷之四·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五·佚名
  卷之一百·佚名
  明名臣琬琰録卷十五·徐紘
  中兴小纪卷六·熊克
  后集卷十四·宋名臣言行录
  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范晔
  张礷传·脱脱
  陈庆尧·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五·志第二·柯劭忞

      ○历二   △仪器   西域仪象   简仪之制:四方为趺,纵一丈八尺三分,去一以为广。趺面上广六寸,下广八寸,厚如上广。中布横车光三、纵车光三。南二,北抵南车光;北一,南抵中车光。趺面四周为水渠,深一寸,广加五分。四

  • 卷下·彭时

    辛巳年七月二日,昭武伯曹钦反。钦,太监吉祥之犹子也。吉祥在宣德、正统中,屡领兵出征,麾下多达官,骁勇善战,结以恩惠久矣。天顺初年,与石总兵成迎复功,亦恃有此。钦以此骤升伯爵,颇骄恣。锦衣卫指挥逯杲发其事,稍裁抑之,遂有反谋

  • 卷之二百八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第十一卷 水系·缪荃孙

    江苏东南滨海,为大江下游。故言水者,当以江为干,以海为委,先海示所宗也,次江举其要也。自江以北,地势较鲁、皖为低,故鲁南、皖北诸水皆壑入焉。水之自鲁南来者,曰泗、曰沂、曰沭;自皖北来者,曰淮,而淮为大。古泗、沂皆会淮入海。

  • 赵[日巨火]传·魏徵

    赵[日巨火]字贤通,天水西人。 祖父赵超宗,魏国的河东太守。 父亲赵仲懿,尚书左丞。 赵[日巨火]小时父亲就去世了,他侍奉母亲很孝顺。 十四岁,有人盗伐他父亲坟墓上的树,赵[日巨火]对墓痛哭,把伐木者扭送到官府。 他见了魏国

  • 晋纪九孝怀皇帝中永嘉三年(己巳、309)·司马光

    晋纪九 晋怀帝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 [1]春,正月,辛丑朔,荧惑犯紫微。汉太史令宣于修之,言于汉主渊曰:“不出三年,必克洛阳。蒲子崎岖,难以久安;平阳气象方昌,请徙都之。”渊从之。大赦,改元河瑞。 [1]春季,正月,辛丑朔(初一),火星犯

  • 卷三十八·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三十八宋 赵汝愚 编天道门灾异二上仁宗论火灾地震   韩 琦臣闻动民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先儒之谠议也故宋景公以荧惑守心不忍移臣庶之咎子韦称君有至德之言荧惑必徙三舍此则以实应

  • 十三年·佚名

    (辛亥)十三年大明宣德六年春正月1月1日○丙寅朔,上率群臣行賀正禮,御勤政殿受群臣賀禮,倭客三十七人亦隨班。始用新制雅樂,儀章聲樂,粲然可觀。百官遂行中宮及東宮賀禮,宴于思政殿打毬,大君以下諸宗親及竹城君安孟聃入侍。賜六

  • 二十年·佚名

    (癸未)二十年清光緒十一年春正月1月1日初一日,癸未。詣仁政殿,親上致詞箋文、表裏于大王大妃殿、王大妃殿。仍受賀,頒赦。敎文若曰:三陽泰運載回,迓天休於千秋萬歲。兩殿臨御彌久,瞻母儀於五紀四旬。慶湊一時,誥宣八域。恭惟『

  • 提要·胡瑷

    【臣】等谨案洪范口义二卷宋胡瑗撰瑗有周易口义已着録是书文献通考作洪范解朱彞尊经义考注云未见今其文散见永乐大典中尚可排纂成书周易口义出倪天隠之手旧有明文晁公武读书志谓此书亦瑗门人编録故无铨次首尾盖二书同

  • 法行第三十·荀况

    [题解]作者认为本篇所称述的言行都是值得效法的行为准则,故以“法行”命篇。[原文]30.1公输不能加于绳(1),圣人莫能加于礼。礼者,众人法而不知,圣人法而知之。[注释](1)公输:即公输般,春秋时鲁国人,又称鲁班,是著名的巧

  • 卷之一·张居正

    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臣张居正等谨案虞书虞,是帝舜有天下之号。这书共有五篇,都是虞舜时史官所作,以记当时之事者,故总谓之虞书。尧典尧,是唐尧。典,是典籍。这第一篇典籍,载唐尧的事,所以谓之尧典。【原文】曰

  • 通典·杜佑

    唐杜佑撰。200卷。我国第一部论述历代典章制度之专史。 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化,上起传说中的唐虞,下讫唐肃宗、代宗时。作者综合群经诸史和历代文集、奏疏等,参以《大唐开元礼》,征引200余种史籍,分类编纂,自大历元年(

  • 初真十戒·佚名

    道教戒名。据《云笈七签》卷四十所载,初真十戒即:“第一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第二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第三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第四戒者,不得败人成

  • 正一指教斋清旦行道仪·佚名

    正一指教斋清旦行道仪。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系早期天师道斋仪。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述科仪,所祭神与《正一指教斋仪》同,仪中包括读词、四方朝等。

  • 锋剑春秋·佚名

    《锋剑春秋》或谓黄淦撰,约作于嘉庆初期,晚出本改名为《后列国志》、《万仙斗法兴秦传》。由《秦始皇平话》发展而来。书述天运轮回,生杀有定,嬴秦必将一统六国,生灵难免涂炭。孙膑欲报父兄仇,救燕齐民,逆天而行,与王翦、海潮

  • 敦煌坛经·佚名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

  • 华严略疏·佚名

    佛典章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前者首残尾存,尾题:《华严略疏卷第一》,有题记:“比丘法渊供养流通。”卷中有朱笔校改字。后者首尾俱全,首题:《华严略疏卷第三》;尾题:《略疏卷第三》。有题记:“渊许”。两件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