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张礷传

张日韦,字明仲,莒州日照县人。博学广闻,正隆五年(1160)中进士。调任陈留主簿、淄州酒税副使,课税增加了许多,被迁为昌乐令。又改任永清令,补尚书省令史,再任太常博士,兼国子助教。服父丧,服满,调任山东东路转运副使,再召入朝任太常丞,兼左善赞大夫。章宗被封为原王时,他又兼原王府文学。章宗被册封为皇太孙,张日韦又担任左赞善大夫,转任左谕德,兼太常丞,又派他担任宋国报谕使。到盱眙时,宋人请他赴宴,张日韦说:“皇帝去世,殡葬期间,不能去。”当受赏赐时,也不舞蹈拜赐,宋人佩服他懂得礼仪。出使回朝后,迁为太常少卿,兼修起居注。又改任礼部郎中,修起居注如故。再迁任右谏议大夫,兼礼部侍郎。

明昌二年(1191),太傅徒单克宁去世,章宗要亲自动手给他烧饭祭祀,当时,孝懿皇后的灵柩殓而未葬,张日韦上奏说“:皇上仁慈,追念功臣,恩礼隆盛深厚,谁不感动激励。但太祖的正常祭祀,尚且暂停,如果给大臣烧饭,于礼不妥。如今已降下旨意,圣意深厚,人人皆知,请依从典礼规定,则两全其美了!”章宗听从他的建议。

有人又上奏书主张废除提刑司。张日韦上疏说:“陛下即位,为民便利,更定法令,设立新制,谋划达数十百条之多。提刑司的设立,是治政的大事,如果被浅薄的议论所动摇,在朝廷内外就难以取信。唐开元年间,有人请求选用守令时,停止用采访使。姚崇上奏说‘:设有十道采访使,尚且未能使用人完全合适,天下有三百余州,县又比州多几倍,怎么可能让守令完全称职。’因此,提刑司的任命,一定不能废除,要选择合适者加以任用,这是民众的大利,也是治国的长远计策。”于是,他列举了汉刺史的六条上奏。皇帝说“:卿所说的正和我的心意相合。”

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孙即康审讯镐王永中一事回奏,有诏令加以复审,群臣推荐张日韦和兵部侍郎乌古论庆裔处置。皇帝让参知政事马琪对张日韦说:“百官举荐你核实镐王一事,务必不要委屈他,也不能有损于国法。”皇帝便向宰臣们说:“镐王比永蹈罪轻。”马琪说:“人臣不得叛乱。”于是永中的案件做了决定。

霍王从彝的母亲早死,温妃石抹氏把他抚养大,明昌六年温妃去世,皇帝问张日韦从彝应当怎样服丧。张日韦上奏说:“亲母要穿齐衰服三年,用桐杖布冠,这是礼仪规定。从彝为近亲,地位尊贵,以上压降下者,和一般臣子不同,请让他在未安葬以前穿白布衣服戴绢巾,埋葬以后只穿素色制服到守制期满,朝会时随从穿上吉服。”皇帝便同意按他的意见去办。

承安元年(1196)八月初五,皇帝召张日韦来到内殿,问他“:南郊大祀之礼,今年费用不足,等待他年举行可以吗?”张日韦说:“陛下即位到现在已有八年了,大祭礼一直没有举行,应当尽快进行。”皇帝说“:北方未安宁,在斋祭时,如果出现意料不到的奏报,怎么办?”张日韦说:“怎么能够用预先揣测的事情而影响国家大典的举行呢?如今黄河安流,年成丰收,正是合适的时候啊!”皇帝又问“:僧人道徒三年一次考试,八十人里才取用一个,不是过少了吗?”张日韦回答说:“这些人是浮游取食之徒,无益而有害,不应当再增加了。”皇帝问“: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都是有名的贤君,他们却寿命不长,虽说是偶然的,似乎也另有原因吧?”张日韦说“:三位君王矫枉过正。现在我们对佛道采取既不毁坏废除,也不加以崇奉的办法,是比较适中的。”当年,郊祭了上帝。

不久,翰林修撰路铎主张胥持国这个人不能再任用,其中也谈到董师中奔走于胥持国和丞相襄的家里的事情。皇帝说“:张日韦父子必定不肯这样做。”承安三年(1198),任命张日韦为御史大夫,他再三恳求辞去,不被允许。第二年,因奏事不合事实,被免去一官,解职。又起用任安武军节度使。退休后,依例给予半俸。过了许久,张日韦不再请求,便停止了。

张日韦自从妻子死去之后不再娶妻,也没有侍妾,他在家和儿子行简谈论古今之事。孙子们在他们身旁诵读,直到半夜才停止,习以为常。他历任太常寺和礼部官职二十多年,最懂得古今礼学,家法成为当时士族们的典范。他儿子为张行简和张行信,张行信另有传记。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九·塔海·宋濂
  卷七十五 前凉録六·崔鸿
  ●卷一百五十四·徐梦莘
  卷二十·王夫之
  卷十七·商辂
  卷之三百五十一·佚名
  卷之一百十三·佚名
  卷之二百四十三·佚名
  资治通鉴考异卷二十九·司马光
  今献备遗卷三十·项笃寿
  六七二 广西巡抚李世杰奏缴应禁各书缮单呈览折·佚名
  房景先传·魏收
  张孟男传·张廷玉
  卷二百四十二·杨士奇
  目录·叶隆礼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王十朋

    钦定四库全书 东坡诗集注卷三 宋 王十朋 撰 游览 游径山【十朋按径山事状云径山乃天目东北峰也中有径路後通天目故谓之径山】 衆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中涂勒破千里足金鞭玉????相回旋人言山住水亦住下有万古

  • 第九回 再会重逃·蒲松龄

    按下方娘子教子不提。且说张鸿渐在徐员外家,又是四五年了。那十五年的夫妻,倒离别了十年有余;十五年的父子,并不识面:如何不想! [呀呀油]我那妻,我那妻,娶了四载就别离。又过了十一年,在灯下才一聚。我那儿,我那儿,并不识模样瘦

  • ●卷一百十八·徐梦莘

      炎兴下帙十八。   起建炎二年八月二十一日癸酉,尽十月二十六日丁丑。   二十一日癸酉殿中侍御史马伸上言乞罢黄潜善汪伯彦。   殿中侍御史马伸上言陛下龙飞河朔近得黄潜善汪伯彦以为辅相一意委任不复致疑然

  • 台湾关系文献集零九·佚名

    柚村文选录汤彝台湾内附考附论海寇考壬辰征台记附论市舶考台湾内附考台湾相传为古毘舍耶国,在福建东南大海中,西界于漳,南邻于粤北,与闽安相值。其水道则东连日本、朝鲜,南接琉球、吕宋、暹罗、噶啰吧、荷兰诸国。幅员南北

  • 卷之九百四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二节番社·佚名

    第一 碑文第二 碑文第一碑文台湾县正堂章,为恳饬埔界等事。干隆二十年四月二十四日,蒙本府宪锺信牌饬知,奉蒙藩宪德、巡抚部院锺、总督部堂咯批:本县勘详东方木烧椩寮一带,与内门之头、二、三重埔及龙潭口、金牧椅等处埔地

  • 卷十一 晋语五·左丘明

    臼季举冀缺〔原文〕臼季使①,舍于冀野②。冀缺薅③,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从而问之,冀芮之子也,与之归,使复命,而进之曰:“臣得贤人,敢以告。”文公曰:“其父有罪,可乎?”对曰:“国之良也,灭其前恶,是故舜之刑也殛

  • 西域传序·李延寿

    《夏书》称:“西戎就是序。”班固说:“安置并依顺序排列,不是炫耀武功让他们进贡物品。”汉代最初开通西域,共有三十六个国家,之后,又分立五十五个王,设置校尉、都护来安抚他们。王莽篡位后,便与西域断绝往来。到了后汉,班超到

  • 尹伸传·张廷玉

    尹伸,字子求,四川宜宾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承天府推官。后历任南京兵部郎中、西安知府、陕西提学副使、苏松兵备参政。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不阿谀逢迎,三任皆是弹劾自己而辞官。天启年间,起任原职,分守贵州威清道。贵

  • 蔡道宪传·张廷玉

    蔡道宪,字元白,福建晋江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任长沙推官。长沙这地方多盗,而且与豪民私通。道宪查出通盗豪民,令他们带罪立功。强盗刚劫掠富人家财物分赃,后面就来人收走了这些财物。道宪把被劫富家召来认领,大家都感到惊

  • 平书订卷十二 河淮第八·李塨

    平书曰:南方之水利不必言矣,北方苟如吾制田之法,沟洫开、陂塘作、水道通,亦不必言矣。所虑者河淮耳。河自宋南徙,吞淮入海,近代迁徙无恒,为患日甚。然河虽为患,而淮无恙也,今则河淮交横,上以阻漕,下以病民,岁糜金钱数百万,而终不得

  • 卷一·毛奇龄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广听録卷一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予七岁受尚书是时当崇祯之末经师苐授宋儒蔡沈注本无余事也稍长闻有为古今尚书辨者而疑之然是时守功令赴试虽稍稍旁及他说而究无成学旣则丁国变流离走四方偶有论及亦无书

  • 提要·方苞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仪礼析疑      礼类二【仪礼之属】提要【臣】等谨案仪礼析疑十七卷国朝方苞撰苞有周官集注已着録是书大指在举仪礼之可疑者而详辨之其无可疑者并经文不録苞于三礼之学周礼差深晚年

  •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六卷·一行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六卷沙门一行阿阇梨记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余阿阇梨所传漫荼罗图位具列如左上方        右方       左方          下方○如来如意宝      △能授一切尊(

  • 大乘起信论义疏下之下·慧远

    净影寺沙门慧远撰自下第二明对治邪执。于中两门分别。一者明种种邪执不同。显示正义。二者随文解释。就初中有三。一者就事识中对治邪执。显示正义。二者据妄识中对治邪执。显示正义。三者约真识中对治邪执。以显正义

  • 泉州府志选录·佚名

    本书不分卷,选自清乾隆二十八年黄任与郭赓武重修、同治九年知府章倬标等补刊之「泉州府志」。原书列有四十六门类,凡七十六卷、卷首一卷。,本书所选有关台湾史料,改以志地、志事、志人分目,而殿以「志余」六则。首为「志地

  • 六研斋笔记·李日华

    笔记。明李日华著。四卷,又《二笔》四卷、《三笔》四卷,共十二卷。《四库全书总目》谓:“日华工于书画,故是编所记论书画者十之八。词旨清隽,其体皆类题跋。盖锦贉玉轴,流览既久,意与之化,故出笔皆辄肖之也。其他所记杂事,亦楚

  • 决定毗尼经·佚名

    即《大宝积经》第二十四优婆离会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