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历代名贤确论卷五十五

先主 后主

攻刘璋【子西 东坡 子由】

荆州闗侯【子西 少游 子由】

孙权称尊孔明不与之絶【子西】

庞统中流矢卒【子西】

张温败【子西】

汉业【刘禹锡 温公】

后主即位改年【子西】

陈寿谓蜀不置史注记无官【子西】

法正报德与怨【子西】

攻刘璋

子西论先主置酒大会于涪曰涪之役陋何足论哉至于乐与不乐之义则有可得而言者传曰师有功则奏凯歌又曰战胜以丧礼居之二义孰是吾闻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其战也本所以忧民之忧其胜也不得不乐民之乐故师有功则奏凯歌此无足怪者然道失而后德德失而后仁仁失而后义义失而后礼道至于礼其去本逺矣而况于兵乎欲战胜以丧礼居之亦无足怪者言乐与不乐皆未之尽也古之处此者外则歌舞而内以丧礼居之

东坡严颜诗曰先主反刘璋兵意颇不义孔明古豪杰何乃为此事刘璋固庸主谁为死不二严子独何贤谈笑傲碪几国亡君已执嗟子死谁为何人刻山石使我空涕涙吁嗟断头将千古为病悸子由诗曰古碑残缺不可读逺人爱惜未忍磨相传昔者严太守刻石千岁字已讹严颜平生吾不记独忆城破节最髙被擒不辱古亦有吾爱善折张飞豪军中生死何足怪乗胜使气果若何斫头徐死了无怒我岂畏死如儿曹匹夫受戮或不避所重壮气吞黄河临危闲睱有如此览碑慷慨思横戈

荆州闗侯

子西论鲁肃以荆州借备曰汉时荆州之地为郡者七刘表之殁南阳入于中原而荆州独有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备之南奔刘琦以江夏从之其后四郡相继归附于是备有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之地曺仁既退闗侯周瑜错处南郡而备领荆州牧居公安则六郡之地备已悉据之矣其所以云借者犹韩信之言假也虽欲不与得乎鲁肃之议正合良平蹑足之几而周瑜独以为不然屡胜之家果不可与料敌哉

少游论鲁肃以荆州借备曰鲁肃劝吴以荆州之地借先主先主因以取蜀吴王悔之归咎于肃夫以肃之筹畧过人而其昧有至于此乎以臣观之吴王虽不欲借荆州以资先主不可得也肃之策善矣何则是时曹氏已据中原挟天子以令天下毅然有幷吞诸雄之心袁绍吕布皆为擒灭其能合从并力以抗之者独仲谋与玄德耳此所谓胡越之人未甞相识一旦同舟而遇风波则相应如左右手势使然也吴人虽欲不借荆州以资先主其可得乎且吴不借荆州则先主必还公安不然则当杀之二者皆不可也昔髙祖入闗与秦父老约法三章秋毫无所犯秦民大恱项羽虽徙之于汉中而髙祖还定三秦如探囊中物耳何则秦民之心已系于汉也方先主东下荆州之人归者十余万或劝速行以据江陵先主曰举大事必以人为主今人归吾何弃去是时先主若在公安吴为仇也夫以董卓之罪上通于天王允以罪诛之而李傕郭汜纠合党与犹能为之报仇何则卓虽凶逆亦一时之望也先主以宗室之英名盖当代士之归者如水之赴海乌林之役曹公以百万之众沿江而下非其雄畧则周瑜水军岂能独胜耶吴若杀之豪杰四面而至必矣孙氏之亡可立待也由是言之先主借荆州之事拒之则为仇杀之则招祸因而借之则可以合从幷力而抗曹公肃之为吴策者岂不善乎然则周瑜尝欲徙先主置吴盛为筑宫多其美女玩好其策如何此又大不可也先主常见其髀肉生慨然流涕叹功业之不建其在许也曹公与之出则同舆与之坐则同席竟亦不留此其志岂以美女玩好老于吴者邪史称曺公闻孙权以土地借备方作书落笔于地彼知先主得荆州辅车之势成天下未可以遽取也由是言之借荆州之事岂惟刘氏所以取蜀亦孙氏之所以保吴者矣

子西论使闗侯争荆州并与吴连和曰曹公征汉中先主闻之与吴连和分荆州是矣引军还蜀非也是时蜀有南郡之地而先主以蜀兵五万居公安若进据襄阳闗侯帅五万之众以袭许卷甲疾趋五日而可至事成则天下未可量不成则汉中之师不攻而自退此兵法所谓攻其所必救者初曹公征栁城备劝表以袭许及备据荆州亦不能办此信天命有在哉

子由论先主为闗侯伐吴曰事固有当作而不可作者矣智者论其公私权其轻重而可否可决也蜀先主之于闗侯名虽君臣义则父子也先主入蜀而侯攻曹仁于荆州吴乗其敝侯以败死先主欲为侯报雠义不可已也然吴蜀之于魏国小而兵弱本以汉季君臣之分缔交相亲与魏为敌则报雠之义其公且重者在魏也释魏而事侯之怨则为失所先后矣先主之在白帝也吴之君臣惧而乞和若以雠魏之重俛而从之义无不可也先主念侯之厚拒而不许君臣之义则至矣奋不虑害兵败而继之死忘两国之大计而狥一夫之遗怨则未为得矣诸葛孔明有言法孝直在必能止君此行虽行亦必不至于败然则孔明亦以伐吴为失计矣

孙权称尊孔明不与之絶

子西曰或曰孔明之不絶吴权耶正耶曰正也非权也六国之时诸侯皆僭矣孟子以为有王者作不皆比而诛之必教之不从而后诛之然则未教之罪王者所不诛孔明之势既未能有教吴则吴之僭号疑未可以遽责此王者之法也非权也

庞统中流矢卒

子西曰庞德公以孔明为卧龙以士元为凤雏则士元之齿当少于孔明孔明卒时年五十四而士元先卒二十有二年则士元物故尚未三十也岂不惜哉建安二十四年先主始王汉中是岁闗侯卒明年黄忠法正卒又明年张飞卒又明年马超马良卒基业未就而一时功臣相继沦谢如有物夺之者明年后主践阼而旧人独有孔明赵云后七年云卒又五年孔明卒而勲旧于是乎尽正卒时四十五超四十七良三十五自余不着其年飞传称少与闗侯俱事先主侯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则飞卒时年纔五十许霍峻年四十此数杰者皆以髙才早世而谯周至七十余而终天不祚汉明矣

孔明言张温败

子西曰善恶太明诚取败之道然人之祸败有以其道得之者有不以其道得之者若张温之败可谓不以其道矣尚安可以推求其故哉

汉业

刘禹锡蜀先主庙诗曰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司马温公蜀论曰昭烈以败亡之余羇旅汉南而能屈体英杰要结同志摧沮勍敌因败为功颠沛之际不忘德义美矣刘璋昧弱侮而兼之遂奄有巴蜀君临一隅安乐公材虽不中然委任贤相抗衡中国及姜黄用事而面缚为虏宜矣

后主即位改元

子西曰人君继体踰年改元而章武三年五月改为建兴此陈寿所以短孔明矣以吾观之似不为过古者人君虽亡尚未即位也明年正月行即位之礼然后书即位而称元年后世承袭之初固已即位矣称元不亦可乎故曰不为过也古者人君袭位未踰年不称君故子猛不书王子般子亦不书公后世承袭之初固已称君矣称元不亦可乎故曰不为过也春秋之时未有一年而二名者如隠公之末年既名之为十一年矣不可复名为桓公元年自纪元已来有一岁而再易者矣有一岁而三四易者矣岂复以二名为嫌而曰不可乎故曰不为过也非特此也今之所谓元年与古异矣古之所谓元年者某君之一年也故必踰年而后称之如前所云后世所谓元年者某号之一年耳嗣位而称之可也踰年而后称之亦可也

陈寿谓蜀不置史注记无官

子西曰礼记人君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史书之周礼建官备矣独不闻有所谓左右史者虽有太史然不以注记为职是时诸侯皆有史岂天子独阙乎春秋之时卜田宅者占云日者皆称太史则太史殆阴阳家流然书赵盾者书崔杼者亦称太史则太史又似掌注记者盖方是时学者通知天人而卜兴废者亦不纯用蓍龟太史伯以祝融之功而推楚国之必兴太史赵以虞舜之德而占陈氏之未亡其论谊证据有絶人者故阴阳注记得兼掌之汉司马谈父子为太史令以论著为己任而又掌天官则兼掌之効于兹可见魏晋之际始置著作郎自是太史之职分而为二孔明之时未也按后主景耀元年史官奏景星见于是大赦改元而曰蜀不置史妄矣

法正报徳与怨

子西论孙盛非诸葛亮不罪法正太横曰秦昭王以范睢之故至质平原君移书赵王以求魏齐之首李广诛霸陵尉上书自劾武帝诏曰报恩复雠朕之所望于将军也复何疑哉国初郭进为山西巡检民诉进畧夺其女太祖怒曰汝小民也配女当得小民今得吾贵臣顾不可邪驱出之而三人者卒皆有以报国古之英主所以役使豪杰彼自有意哉孙盛所见者小矣

历代名贤确论卷五十五

猜你喜欢
  卷三百三十一·列传第九十·脱脱
  第六回 下朝鲜贝勒旋师 守甯远抚军奏捷·蔡东藩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六十九·佚名
  双槐岁钞卷第四·黄瑜
  一 内务府总管嘎噜等奏覆校尉服色请照曹玺呈进缎样织造摺·佚名
  七九八 军机大臣奏查明四月至六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裁等交部察议片·佚名
  七八四 军机大臣奏吴树萱等呈请自备资斧充当全书处分校片·佚名
  何妥传·魏徵
  百家奴传·宋濂
  第二节 玛志尼创立“少年意大利”及上书撒的尼亚王·梁启超
  卷一百二十五之六·雍正
  卷一·陈骙
  141.瓦岗军开仓分粮·林汉达
  七年·佚名
  二十八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七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文潞公集文彦博字寛夫介休人少从颍昌史炤学炤母异之曰贵人也仁宗时及进士第知翼城县判绛州除监察御史进龙图阁直学士封潞国公以太师致仕元祐初司马光荐复命

  • 印象·闻一多

    一望无涯的绿茸茸的—— 是青苔?是蔓草?是禾稼?是病眼发花?—— 只在火车窗口像走马灯样旋着。 仿佛死在痛苦底海里泅泳—— 他的披毛散发的脑袋 在噤哑无声的绿波上漂着—— 是簇簇的杨树林钻出禾面。绿杨遮着作工的——

  • 卷二百七十五·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七十五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四十五 吴景奎 喻鸠 东村五亩园荒秽久不治荷锄种豆苗爱此膏土肥森然已甲坼保之若婴儿羣鸠竞拂羽俛啄思无遗傍麾虽稍却投闲复

  • 台湾关系文献集零十九·佚名

    数典不忘坂尾开族立嫡立嗣宗规职员执照数典不忘始祖讳禄,从晋元帝南渡,任安东琅玡王府参军,除给事黄门侍郎。以□杜■〈山上〈弓殳〉下〉功,迁招远将军、散骑常侍,充合浦太守。太宁三年,诏归;奉敕守晋安郡,因家焉。追封晋安郡

  • 历代名贤确论卷七·佚名

    武王克商【东坡】伯夷叔齐【昌黎 皮日休 栁识 李德裕 刘敞 颍滨 章表民 东坡 荆公 郑獬】克商东坡曰武王克殷以殷遗民封纣子武庚禄父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武王崩禄父与管蔡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

  • 六朝通鉴博议卷八·李焘

    (宋)李焘 撰淮北四州民不乐属魏常思归江南上诏李安民督诸将徃迎之安民赴救迟留南归者皆为魏所掠杀建元二年冬十月淮北四州民不乐属魏常思归江南上多遣间谍诱之于是徐州桓摽之兖州民徐猛子等所在蠭起为冦盗二年三月摽之

  • 卷三十三·孔毓圻

    钦定四库全书幸鲁盛典卷三十三纂修幸鲁盛典诗【并序】翰 林 院 编 修【臣】文 岱【臣】闻崇儒重道乃治世之规释奠临雍为帝王之盛业溯自羲轩而下洎乎书诰以还心传如一俟后圣而不疑斯文在兹推孔子为尤盛庙崇曲阜

  • 卷九十四·佚名

    △初分求般若品第二十七之六尔时具寿善现复告天帝释言:憍尸迦。汝先所问菩萨摩诃萨所行般若波罗蜜多。当於何求者,憍尸迦。菩萨摩诃萨所行般若波罗蜜多。不应於色求。不应於受想行识求。不应离色求。不应离受想行识求。

  • 大般若經第二會序·欧阳竟无

      [一]唐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觀夫委契中道攄妙軌於無垠.流賞一歸漾玄津於有截.何嘗不首情而汲悟卽事以   排疑.疑繁而誨自廣悟初而訪逾篤.所以重指鷲阿再扣龍衆.慧命相聚則善現居宗.   法忍爲羣則妙祥端首.旣

  • 卷第十四·祖琇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十四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唐 总章元年。追僧道会于百福殿定夺化胡经真伪。百官临证。僧法明者预选入。方三教首座议论纷纭。明察其非是。即排众出曰。老子化胡成佛之际。为作华言化之耶。

  • 刻贤首五教仪跋·续法

    昔世尊正觉始成。十身初满。即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由众生妄想执着。故如来於无言说中。示其言说。一以畅自本怀。显人人有此德相。一以机之利钝不同。教设偏圆。接引有

  • 证道歌注(知讷述)·佚名

     宋 知讷述 苏州灵岩妙空佛海和尚注证道歌序余尝览吾家。渔猎文字语言。极多。而腾耀古今。脍炙人口者。亦少。至於永嘉着歌以证道。悭於二千言。往往乳儿灶妇。亦能钻仰此道。争诵遗章断稿。况在士夫衲子。蚁慕云骈

  • 御制拣魔辨异录卷二·雍正

    魔忍曰。祖有信心铭近千言。其略曰。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要知临济德山千奇百怪处。不过驱学者丧尽心智。与此数语符合耳。彼义学之徒解曰。至道本无难

  • 东瀛识略·丁绍仪

    清丁绍仪撰。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八卷。一建置、疆域,二粮课、税饷, 三学校、习尚,四营制、屯隘,五海防、物产,六番社、番俗,七奇异、兵燹,八遗闻、外纪。作者游台湾,就所见闻之记录。

  • 文心雕龙义证·詹锳

    《文心雕龙义证(全3册)》编写的总原则是“无徵不信”。笔者希望能比较实事求是地按照《文心雕龙》原书的本来面目,发现其中有哪些理论是古今中外很少触及的东西;例如刘勰的风格学,就是具有民族特点的文艺理论,对于促进文学

  • 修真九要·刘一明

    道教炼养著作。1卷。作者是清代的刘一明。此书系作者传述其师砻谷老人之说。共九要为:勘破世事第一,积德修行第二,尽心穷理第三.访求真师第四,练已筑基第五,和合阴阳第六,审明火候第七,外药了命第八,内药了性第九。作者认为修

  • 瘸李岳诗酒玩江亭·佚名

    元明之际杂剧剧本。简名《玩江亭》。撰人姓名不详。旦本。剧写金童玉女思凡,下界为牛璘、赵江梅夫妇。牛璘为赵江梅临江建一亭,名为“玩江亭”。赵江梅生辰时,两人在亭上饮酒作乐。铁拐李奉东华君之命前往点化,劝牛璘随他

  • 明本排字九经直音·佚名

    二卷。不着撰人名氏。有人认为是南宋孙奕(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撰。《宋史·艺文志》载有许奕《九经直音》九卷,许奕当是孙奕之误(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证》、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此书为蒙童读本,内容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