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拣魔辨异录卷二
魔忍曰。祖有信心铭近千言。其略曰。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要知临济德山千奇百怪处。不过驱学者丧尽心智。与此数语符合耳。彼义学之徒解曰。至道本无难易。但不拣择即是。譬夫画龙。头角牙眼一一相似。惟不能行雨。所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非宗旨何以辨之。
魔忍谓临济德山千奇百怪处。不过驱学者丧尽心智。与此教语符合。夫丧尽心智。尚未知曾得个大死大活否。曷由即与此数语符合。然虽大死大活。慧命既续之后。洞山云。相续也大难。涌泉云。我四十九年在这里。尚自有时走作。汝等诸人莫开大口。见解人多。行解人。万中无一个。古德言语切实如此。亲尝甘露味人。出口自是不同。岂若魔忍辈轻谈般若。虽曰此中岂有阶级渐次。然而无渐次中。大有渐次。没阶级处。大有阶级。唯证乃知。谈何容易。魔忍之论。譬如书生纸上谈兵。数行之间。便身经大小百余战。辟土开疆十万里矣。还当得实事否。且临济德山。门庭施设。原不过接引初机。所以欲令学人丧尽心智者。欲令学人自悟自性也。即其入门便棒。两堂同喝等。觌面相呈。当阳指示处。尚属光影边事。较璨大师铭语落处。犹是望长安而西笑。何况三元三要等一串络索。且古德岂喋喋利口胜人者。特欲人於言思绝处。一念回光。即同本得耳。若魔忍辈所说三元三要等。不过欲天下后世。推伊为明宗旨人。欲人向伊边讨个宗旨的关节。显得伊是善知识。如此心行。纵使说得天雨[曼-又+万]陀罗华。亦是子不语怪。何况不过乌焉成马。有甚了期。一群盲驴。聚头打谜而已。且陈烂葛藤中。寻出什么宗旨来。又将这个宗旨去辨别那陈烂葛藤中打之绕者。此为拣择耶。不拣择耶。此不过斥密云一棒到底。为貌似璨大师之不拣择而非真龙。其头角牙鬣虽似。不能行雨。不如他得了宗旨。是个真龙。分得出青黄皂白。人有向伊开口者。与他宗旨合。则是善知识。与他宗旨不合。便是学人。将此诳惑闾阎耳。如此。先未曾发个净信。又说甚信心铭。璨大师明明说个唯嫌拣择。而伊则专事拣择。明明说个但莫憎爱。伊则全是憎爱。只就语言文字边会取。其为魔外。已是自己供招确凿。
魔忍曰。五祖观六祖偈毕。乃云亦未见性在。及其三鼓入室。征至应无所住。言下大彻。则亦未见性之语。皎然明白。后世装点云。故意不许以息其争。而谓袈裟遮围。不欲人见。非以世俗流布。诬谤祖师耶。夫既曰入室。闭门足矣。何至遮遮掩掩。欲隐弥露乎。此无他。只欲於本来无一物上作解会。而袈裟遮围处。注脚不行。强作此语耳。可发千古一笑。
密云悟。据大藏中坛经所载。谓五祖一日忽见六祖。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言。汝知之否。六祖曰。弟子亦知此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知觉。后五祖见法众总惊。无不嗟讶。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在。众人疑息等语。辟魔忍。后世装点云。故意不许以息其争之语。亦是钉桩摇橹。古今传记。不可信者甚多。虽史家载笔。尚多讹传。况空山衲子。得诸往昔之传闻者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亦未见性在。自属铁案。但魔忍禀伊师魔藏之说。谓落空亡外道。必待袈裟遮围。五五二十五。细宗密旨。入室传示之后。然后卢行者於黄梅边得个宗旨。如此涂污。不但未了黄梅亦未见性之旨。实於曹溪本来无一物。未曾梦见。则虽说得袈裟遮围处。与多子塔前因缘。毫厘无差。亦是学语之流。何况伊所谓袈裟自一条至二十五条。每条各五。各各四长一短。颠倒参错。开阖变化。默印吾人本具之广大心体。种种魔说。驾虚凿空。作为实法乎。伊师魔藏。既斥本来无一物为空亡外道。伊又斥为着在净边。殊不思曹溪初见黄梅时。黄梅令随众作务。曹溪曰。弟子自性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黄梅曰。这獦獠根性太利。着槽厂去。经八月。乃有各述心偈之事。八月以前。曹溪之言具在。何得又有落空着净。种种狐疑耶。总为欲证其三鼓入室。别有细宗密旨之魔说。遂不顾谤祖之罪。肆无忌惮耳。
魔忍曰。夫拈花一宗之始入震且也。不契於君。不甚信於缁素。不着闻於朝野。是故达摩以之而受毒。二祖毙於刑。璨大师混迹於潜山。兢兢业业。与道自匿。故曰慎勿言自我所得法来也。
拈花一宗四字。即是魔说。释迦以四十九年所说。诚恐恒河沙世界。尽未来际。一切诸众生。迷头认影。以心意识测其所说。各封己见。自立为宗。於是拈出一花。於百万人天中。直捷提持。迦叶尊者。亦是忍俊不禁。破颜微笑。岂曰这便是个宗。相与诳吓闾阎。只为多此一举。留下许多络索。直至於今。如魔忍辈不了汉。又在花边拈边。成个不快漆桶。韩大伯有云。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然则提个宗字。释迦早为皱眉。何况说一说二。岂舍此别有。故曰拈花一宗耶。柳自有此拈花一宗后。子孙蕃衍。别子为祖。继别为宗。遂有二宗三宗。以至五宗耶。其去达摩所破之六宗。得毋更不堪也。又谓始来震旦。不契於君。不信於缁素。不着闻於朝野。是故达摩以之受毒。二祖毙於刑。璨大师混迹於潜山。兢兢业业。与道自匿。此等语句。真成世谛流布矣。魔忍好以世典附会禅宗。然即以儒门论之。如史记孔子世家。载颜子曰。夫子之道大。故天下莫能容。其语即不可信。不似颜子之言。其问答亦不似孔颜心行。论语中。便不得有此种议论。道者。人之所共由。千万世之所同具。岂得在一人为独大。而天下莫容哉。况乎宗门。益为可发一大笑。达摩未来震旦。震旦遂无佛法耶。若然。则达摩实实将得个佛法来也。且如世尊所拈之花。达摩未来震旦以前。为有花耶。为无花耶。震旦之花。不因达磨来而始有。则佛法岂是达摩来而始有耶。若於世尊所拈之花。生殊特想。不信即是震旦所有种种诸花。不见人问青原。如何是禅。曰碌砖。又问如何是道。曰木头。青原之碌砖木头。又是达摩从西天带来。一种禅碌砖道木头耶。若谓碌砖非禅。木头非道。青原不应造大妄语。如谓青原是实语者。则震旦之人。与碌砖木头相安久矣。碌砖木头。伊亦无欠无余。不见碌砖木头。有甚兢兢业业。与道自匿之处。何得无端谤毁达摩。及可璨两大师。得了个什么拈花一宗。寝食不安。坐立不稳。自祸不了。贻累后人。
魔忍曰。六祖诞生之际。祥光烛天。感异僧与之安名。应跋陀三藏戒坛之识。闻金刚而发悟。闻涅盘而能讲。至於示现。则目不识丁。使其稍涉学地。虽万卷何难。顾时当如此耳。后之看不识丁者。遂借口於卢公。吾将请试之。闻诵而能讲。如卢公乎。闻音而发悟。如卢公乎。说法如云雨。如卢公乎。偈颂之圆妙昭彻。如卢公乎。楞严曰。想明斯聪。情幽斯钝。夫真不识丁者。良以情尘固蔽。与之语世谛浅小。且瞶瞶焉。瞪目直视。况无上妙道乎。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於此阎浮提界。有大果者。必有先兆。如小草落实於土中。一样勾萌甲拆。而人不见。若大竹生笋。则虽犹在土中。而数日前。地面早已大坼。惯掘笋者。一望而知。子产所谓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其死如此。其生何独不然。然此皆是生灭边事。譬如作梦。锦帐香重重。固是一梦。席地幕天。亦是一梦。其梦中作么生处。锦帐围香。与幕天席地。都没交涉。若以曹溪始生之际。祥光烛天。异僧安名。跋陀留谶。闻金刚而发悟。闻涅盘而能讲。种种灵异边求曹溪。谓曹溪传佛心印。实由再来。不可勉强。即是向绣帏金鸭边寻好梦。谓好梦不由合眼而得矣。岂知人人具足。个个不遗。只愁不肯合眼。不愁不会作梦。使曹溪无此许多灵异。渠实实到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田地。亦能米白一节。即成香饭。若无曹溪自性自度之力。虽有种种灵异。管取又过一生在。世间如曹溪种种灵异。而不如曹溪自性自度者。历劫以来。决定不知凡几。特既不曾成个曹溪。则亦不传於后世耳。何得以传佛心印。诩为再来。捏天下人之目。使之生花乎。至谓曹溪目不识丁。为时当如此。益属怪僻。夫苍颉造字。以代结绳。其功用之大。虽非一切器具所可比。然与制耒以耕。制室以居。制裘葛以衣。制炰燔以食。究是同途同类。未有字以先。岂无贤圣。既有字以后。贤圣岂在字中。贤圣用字。非字用贤圣。即以儒门论。亦在知得行得尽周孔所垂字中之意。不在识得尽周孔所用以托意之字。何况宗门。识字不识字。有何交涉。不见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请问识字之识。离得这心意识之识么。若离不得。则损法财。灭功德。正谓这个识。何得自弃龙宫宝藏。伸手向贫子乞一文耶。人即果如曹溪闻诵而能讲。果如曹溪闻音而发悟。果如曹溪说法如云雨。果如曹溪偈颂圆妙昭彻。而不如曹溪自性自度。亦祇是万劫系驴橛。天地县隔在。又何得向此等处觅曹溪。无你寻摸处。且情尘固蔽。又与识字不识字何干。识字则愈易滋其情尘固蔽。或有之矣。若以情尘固蔽。为不识字之罪。则真所谓张公吃酒李公醉也。且如曹溪不识字。亦情尘固蔽耶。不识字而瞶瞶於世谛。则或有之。若无上妙道。不在字中。不可以识识。岂与识字不识字有交涉哉。魔忍不过斥密云不识字。又谓识字人方能悟道。取悦当时士大夫之无识者。使之疑天童而亲己。乃一俗物耳。谓之曰魔。尚属儌幸 云门说法。如云雨绝。盖记云门不肯以语言系缀人。故一说之后。都不存省。不许偖者纪录。故谓之如云雨绝。言如雨既离云。便不再到云上。即李白诗雨落不上天之意也。何得云说法如云雨。又按南史。谢灵运讥孟顗曰。学道当须慧业。丈人生天在灵运前。成佛当在灵运后。刻本传讹。丈字讹为文字。遂成学道当须慧业文人。魔忍涉猎世典。而又不深晓。乃窃取谢灵运之谬论。又属谬论中之讹传。发此一段魔说。良可喷饭。即以识字论。伊又何尝识字。
魔忍曰。淮阴侯破赵。出背水阵。令[禾*((白-日+田)/廾)]将传飱。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徉应曰诺。既而果以克赵。诸将问曰。兵法右背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偱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与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夫五家宗旨。备在四七二三诸祖临机与夺之中。盲师无眼。自不能见。而谓曹溪以后。厥旁岐。厥奇名异相。不惟不知临济诸宗。且未识曹溪。已上为何等语也。呜呼。
引淮阴背水阵事。不过谓五宗语脉。皆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耳。夫不向银山铁壁。死尽偷心。固不得[囗@力]地一声。五花八裂。然谓此四七二三。临机与夺。即是宗旨。则何异宝鼠璞为玉璞。转讥密云为盲师无眼。自不能见。而谓曹溪以后。厥旁岐。厥奇名异相。不唯不知临济诸宗。且未识曹溪以上为何等语。如此妄说。真所谓以不狂为狂者矣。夫厥旁岐。厥奇名异相。即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种种善权方便是。魔忍死在厥旁岐。厥奇名异相等字下。不知厥旁岐。厥奇名异相。即是自己口中所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之注脚也。然则不特不识曹溪。并亦不识临济在。则所谓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亦是念言语汉。何尝向从上古德处。得半杓来。譬如不识淮阴用兵。应时及节处。专一背水阵。将见尽驱入水。成王寻王邑昆阳故事耳。且此事说个宗。早已不本分。无可奈何。强名为宗。乃又生出临济诸宗。谓之一宗。已钝置煞人。那堪说个诸宗。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可以诸宗涂污之耶。五官百骸。八万四千毛孔。祇得一个身。厥旁岐厥奇名异相。只得一个善权方便。谓此八万四千毛孔之身为实相。不可也。谓此厥旁岐厥奇名异相之善权方便为实法。其又可乎。
魔忍曰。达摩东来六世而有曹溪。自曹溪而后分为两支。其一曰青原思。思出石头。为曹洞宗之祖。其一曰南岳让。让出马祖。为临济沩仰云门法眼四宗之祖。礼曰。别子为祖。继别子为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今达摩之道。以南岳为别子。临济又南岳后之别子也。五宗既定。当各宗其始别之祖。故源流始於临济。於义为安。不知广通何所据依。而曰挽祖回风。直接大鉴。若谓泝流穷源。则西天始於迦叶。东土始於达摩。通乃上弃迦叶达摩之元祖。下忘临济始别之本宗。而中继六祖。将何为者耶。况其言曰。马祖以下。纵横肆出。厥奇名异相。罗笼天下学者。则抹杀宗旨之罪明甚。三峰力辨之。触其忌讳。遂致相责。连篇累牍。至今日而不已。盖不察三峰之用心也。传曰。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近世传佛心宗者。诚能好三峰之道以自辅。俾其考定乃祖乃宗法与名位。则曹洞沩仰可以并美。噫。亦晚矣。
宗门法嗣。称为父子。盖父子之义。生身所自。法嗣之义。无生身所自。固非但有假名而无实义。要知实义即是假名。然必悉如世法高曾祖考子孙曾元。斤斤论之。所为痴人前不可说梦。至若礼记所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等说。盖因古之中华。与今之塞外部落。相去不远。不得不各君其国各子其民。既各君其国各子其民。则不得不有宗法。以为大宗小宗之别。使大宗世其爵土。以育小宗。小宗守其名义。以奉大宗。故曰。宗。尊也。后世封建变为郡县。而儒门犹以古之宗法。理今之族人。亦是痴人前不可说梦。今魔忍谓南岳为别子。临济又南岳后之别子。五宗既定。当各宗其始别之祖。更是痴梦说痴梦矣。夫别子也者。支子也。庶子也。支庶之名。以有嫡子而起。别於嫡子。故曰别子。今曹溪法嗣四十三人。究竟四十三人中。何人是其嫡子。何人非其嫡子。乃以青原南岳俱作别子论可乎。又诋广通直接曹溪之说。为抹杀宗旨。又斥其上弃迦叶达摩之元祖。下忘临济始别之本宗。夫论自性自度。则非从人得。并不得谓己得。且释迦与己。等是无得。亦不可云从释迦得。亦不可云非从释迦得。然而得无所得。莫不欢喜赞叹感激。无可名言。则曰释迦牟尼佛大慈悲父。若如魔忍之论。则称释迦牟尼为大慈悲父者。便是灭煞从上古德。而昌认西天第三祖以下为儿孙耶。若论宗旨。不得举一。若云门庭施设。则厥奇名异相。无所不可。况所云宗旨。亦是奇名异相。亦是门庭施设。若作实法会。并门庭施设亦非。乃欲天下后世宗徒。并好伊师之说。考定乃祖乃宗法与名位。牵连一坑埋却。不识伊乃祖乃宗法与名位。是何等邪魔外道。古人云。临济小厮儿。亦具一只眼。伊虽欲牵之入火坑。临济固是如水不可入。如火不可近。如地不可舍。如风不可捉也。
宗门不涉文字。固不得以文字辨论。但魔藏父子。动即援引世典。差排牵合。又不得不即以世典明其舛谬。以解无学者之惑也。夫宗法之宗。与宗门之宗。不过宗字偶同。其实方底圆盖。宗法之宗。宗者尊也。如周天子则为大宗。为天下之所尊。若鲁若卫。则为别子。为小宗。为一国之所尊。其在异姓。如太公望开国於齐。则为大宗。为一国之所尊。若丁若桓。则为别子。为小宗。为一家之所尊。至於禅宗宗字。与宗法有何。交涉。宗者。总持之谓也。到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为一总持。涅盘不二。不知其名。强名曰宗。是故教曰说通。宗曰宗通。宗之为言。如是如是。达摩破六宗而为教外别传之一宗。大鉴大通分为南宗北宗。其后南宗又分为曹洞临济沩仰云门法眼五宗。盖皆唱导一时。为人所钦仰。而推崇之为某宗而已。与嗣续之义何涉。如何牵合傅会。历代无识哑羊。輙欲攀古名宿为之祖父。以为世荣。误认禅门宗字。与宗法宗字同义。於是议论蜂起。聚讼不休。遂成五家各有宗旨。各传其子孙。齐文定旨。逐语分宗。口传耳授。意想识知。将曹溪一味醍醐。化为五般毒药。吁可叹也。殊不思宗法必合考妣而论之。以分宗子别子。禅门何由强同。即景德传灯录。有旁出法嗣之名。亦属谬见。佛说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又曰。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稍涉旁岐。即属外道。安得有旁出而又可谓之法嗣之理。此事无边而不中。可曰旁乎。不出而不入。可曰出乎。密云悟付法藏留为旁出一枝。即属智眼不明。魔藏父子乃欲考定宗法。自立为临济正宗。种种贪嗔痴相。不过欲讳却旁出二字。而不自知其说之谬戾至於此极也。魔藏辈每斥密云目不识丁。不知伊识丁之害。大至绝人慧命。小亦累人笑而齿冷。
魔忍曰。六人共证一体。如初祖皮肉骨髓。以拣道之偏全。其意固不在是。辟书未免随语生解耳。昔者雪窦显公典客太阳。客与论赵州宗旨。曰法眼禅师昔邂逅觉铁嘴於金陵。问曰。赵州栢子因缘还记得否觉曰。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法眼拊手曰。真自师子窟中来。觉公言无此语而法眼肯之。其旨安在。显对曰。宗门抑扬。那有规辙乎。有苦行名韩大伯者。貌寒寝。侍其旁。輙匿笑而去。显怒曰。我对客语。尔敢慢笑。何耶。对曰。笑知客智眼未正。择法不明。显曰。岂有说乎。对以偈曰。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犹向枯桩旧处寻。显阴异之。结以为友。嗟夫。韩大伯者。固奇矣。而显公受善迁过。更不可得。真古今杰士哉。
无善也。无过也。并无善无过之无亦无也。无无既无。才名初发心住。三藏十二分千七百则公案。道是善则皆善。不待成卷成则。成句成字而后善。举笔沁墨。落纸成点而已善。开口转喉。出气发声而已善。道是过。则皆过。亦不待成卷成则。成句成字而后有过。举笔沁墨。落纸成点已成大过开口转喉。出气发声已成大过。於此尚未荐取。便欲谈宗说旨。尽成世谛流布矣。何有吾宗。所以法眼益觉铁嘴论赵州栢树子公案。觉谓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法眼拊手啧啧。叹为真自师子窟中来。而韩大伯并不肯雪窦宗门抑扬无轨辙之语。爰有苍鹰擒兔顽犬寻桩之喻。魔忍乃谓雪窦迁善改过。夫韩大伯何善而雪窦何过耶。其意不过暗刺天童辟书之为饰非拒谏。不知其为埋没雪窦。埋没韩大伯。埋没觉铁嘴。埋没法眼。埋没赵州。埋没达摩。埋没栢树子。鹰兔犬。埋没魔忍自己本命元辰。特教密云悟一橛头硬禅。逞智作威。一棒直打到底耳。夫一棒亦可为躲跟窠臼。然一棒又岂非直透三关。若因一棒打着色身。而色身中是见非见。善见过见。炽然发露。於是疑之谤之。诬之陷之。不知柱杖子早已勃跳上三十三天。恁尔向旧处捉搦。真韩大伯所为猎犬无灵性也已。
魔忍曰。马大师阐化於江西。南岳问众曰。道一为众说法否。众曰。已为众说法。师曰。总未见人持个消息来。众无对。因遣一僧去。嘱曰。待伊上堂时。但问作么生。伊道底言语记将来。僧去。一如师旨。回。谓师曰。马师云。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曾少盐酱。师然之。此一语。是塞心性义路之锢鏴。摧生死魔军之利剑。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指南车也。金刚棘蓬。穿人鼻孔者。自此而始。但不可向痴人说梦耳。
心性义路。即是唯识真诠。生死魔军。即是涅盘佛果。古德云。若取一法。不成法身。若舍一法。不成法身。若欠一法。不成法身。若剩一法。不成法身。安得厌离心性义路。而为锢鏴以塞之。自塞。则为怖头。塞他。则为狂药。况诸佛在众生生死海里。众生在诸佛无生死门中。佛见若起。即为是魔。魔罥若空。即为是佛。欲断生死。即不了生死。既了生死。乃本无生死。又何得有所为摧生死魔军之利剑乎。况义路乃识神生死本。唯了达心性。则义路即是涅盘。今混心性义路而一之。不知既曰心性。何云义路。既曰义路。何云心性耶。生死者。众生见耳。不了生死而欲断生死。期为魔见。今以生死为魔军。可见其未了生死。夫天地万物。并在生死海内。岂得斥之曰魔。足知伊之为魔眷属。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者。横该十方一切处。竖彻三际一切时。皆是心。皆是佛。故曰。如牟尼珠。体非一色。如宝丝网。层映相连。是为圆宗。不出而不入。安得有指南车之可喻。如以指南车喻。则此圆宗。是有一定之所。而马祖此句。实有直指之能。能所双黏。圆宗顿泯矣。夫唯这个。唯证乃知。不可以语言文字传。虽有无碍辨才。不能使未证者。因吾语言文字而证。若其因之而证。还是伊自心自证。否则说者彻底说破。听者依然囫囵。转碍伊正见。所以古人有父母所生口。终不为汝说之语。令人自心自证。善权方便。则以无义味语。置伊八识田中。如金刚圈。如栗棘蓬。吞不得。吐不得。到得真参实悟。报恩有分。此正古德无缘之大慈。同体之大悲。岂欲将此穿人鼻孔。操纵自由。是何心行耶。且此数句。与马祖上堂。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曾少盐酱。有何交涉。马祖阐化江西。南岳以无人持个消息来。遣一僧往。蓦问作么生。马祖乃作是语。盖其境智融通。理事无碍。丝毫不离本分。即便以本分事接人。随缘应机。答此蓦问作么生之僧耳。何尝谓此一语。可以蔽塞义路。斫断生死。有指人成佛之能。可为穿人鼻孔之具。流传数千百年。宗旨自此始立耶。如魔忍者。正是痴人说梦。乃转谓痴人前不可说梦。何其谬也。圆悟云。若向下委曲提持。则敲床竖拂。瞬目扬眉。或语或默。说有说无。若向上提掇。如击石火。似闪电光。有时行棒。有时行喝。有时箭锋相拄。有时佛眼觑不见。虽然如是。犹有向上向下。忽遇其中人。却没许多般事。只是现成。所以道。山是山。水是水。天是天。地是地。不移易一丝毫。正当恁么时。还委悉么。万邦有道归皇化。偃息干戈乐太平。圆悟此则语句。学人荐得。自知马大师落处。直是现成。魔忍说妙谈元。皆为实法。
魔忍曰。大师应般若多罗之识。为震旦第一法王。观其施设。如石季伦燕客。虽厨厕[(白-日+田)/廾]秽之地。罗列杂宝。客随手而得之。徃徃揖婢为夫人。错愕迁避。自谓入崇之室。及其登广筵。罚巨觥。照以明月之珠。使绿珠歌於前。十丈珊瑚。一击粉碎又不觉爽然自失。此大智之得於扭鼻而失於最后之一喝。临济所谓吹毛用了急须磨是也。夫虎豹之威。信乎其猛矣。或不免於戈戟。吞舟之鱼。信乎其大矣。或难逃於巨浸。骐骥之驹。瞬目而驰千里。人得而縻之。以其迹在耳。惟龙则不然。大而溟渤。小而杯盎间。莫不卷舒自得。排山岳。兴云雨。过而不留。变化而莫穷。得此道者。谓之龙奋迅三昧。马大师其是乎。变三十四祖之法式。融其弊。扫其辙。若疾雷之破山。使心性解路之偷心。闻之立死。如金翅鸟王。直取龙吞。然后翱翔九天。不住虚空。不离於空。不为空性之所留滞。我为法王。於法自在。不特龙变而已。后来临济云门沩仰法眼各建宝幢。不过一为拈出。岂於三日耳聋外。别有宗旨哉。然则今之不透重关。认悟中迷为实法者。与客之登厕得宝时节等耳。
无论马祖未尝变三十四祖之法式。莫谤马祖。且三十四祖。何尝有甚法式。莫谤三十四祖。无论谓三十四祖有辙可扫。有毙可融。是谤三十四祖。即谓三十四祖无辙可扫。无毙可融。尚是谤三十四祖。何也。尚落个无字在。乃谓马祖融三十四祖之毙。扫三十四祖之辙。为震旦第一法王。不啻斥马祖是震旦第一大魔矣。从上古德。俱登一际解脱之门。尽受平等菩提之记。至於任性卷舒。随缘接物。各各时节因缘不相同。是以各各语默作止不相袭。譬如东西南北。不得谓此方胜於彼方。地水火风。不得谓此大高於彼大。尽是门庭边事。不关涅盘妙心。若马祖门下八十四员善知识。个个堪作十方导师。固是马祖钳锤不同。要亦是一时法会因繇。德星会聚。是诸人等各各自性自度。得无所得。岂是马祖曾经个个教以无文密印。双头独结。种种作为实法耶。夫唯这个。向之即背。近之即离。取之即失。急之即迟。千圣拱手而无计较。一门深入而忘觉知。中心自证。不从人得。有何法式之可言。又有何毙何辙。可融可扫哉。夫垢净虽曰不二。然举屠坊酒肆中语。唐突佛祖。譬如不齅芬陀利而齅伊兰。不成鼻功德。晋书石崇传。何堪引喻马祖施设。但以施设言。却正可以豪富喻。多财之人。自必百事易遂。却与身心性命有何交涉。门庭施设。亦复如是。要之与这个。料掉没交涉。魔忍乃铺张扬厉见得伊师所建宗旨。源远流长。直从马祖得来。以此为压倒密云之具。实为邪说。又斥密云为不透重关认悟中迷为实法。夫不踏末后一关。虽菩提涅盘真如佛性。赵州谓之贴体衣服。犹为实法。盖有一丝头。即是一丝头。一丝不圆。一丝是实法。一微尘处未了。一微尘是实法。以此检点他人。谁能避其舌锋者。虽然。自眼未开。莫问他目。如魔忍者。六根尚未断。五戒尚未持。身居迷中之迷。而责人悟后之悟。亦可嗤也。以迷人空故。起我见之愚。随情生执。以迷法空故。违现量之境。逐块弄丸。纵使检点得毫厘无差。正所谓如虫食木。犹奴数钱。与自己何益耶。
百丈野鸭子公案。魔藏颂曰。野鸭子。飞过去。捩转鼻头哭笑处。是伊会也又深明。劈破囫囵未相许。却把住。道道 魔忍曰。劈破囫囵未相许。若人悟得。不劳再参。
自他俄立。逆顺随兴。一念堕常。即为物转。故谓之劈破囫囵而马祖不许。亦为依稀似曲。然若如是。不合於囫囵中妄建宗旨。妄起分别。妄谓千问千打为一橛头硬禅。妄立一○为千佛万佛之祖。妄作双头独结四法交加细宗密旨等诳惑闾阎。若如是。方且不肯灭却野鸭子。以伸自己。岂肯灭却瓣香来处。以伸自己。道人行处。如火消水。箭既离弦。无返回势。金既出矿。永无入矿之期。木若作灰。再无成木之理。然则伊所为劈破囫囵未相许者。祇道百丈鼻头不痛后。尚自囫囵。未曾劈破。直待振威一喝。三日耳聋。然后一时百杂碎。大机大用现前。能作龙奋迅三昧也。岂不是全离本分。一向认奴作郎。脚跟不点地。於此一蹉失。豪厘有差。天地悬隔。直至於欲凭口头滑利。灭却目不识丁老禅和。使天下后世。无复称为愈己。如此作为。不道伊魔力不能横绝四海。只是业识茫茫。无本可据。自悞悞他。涂污慧命。夫唯这个。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是以皆在也。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以皆是也。一毫端建宝王剎。是以碎入微尘。尽大地是一只眼。是以圆融无际。抽刀断水水复流。劈之不破。一月普现一切水。破处皆圆。然则劈破囫囵之说。果何处安着耶。即谓指百丈飞过去也一句说。亦属不了之谈。何得谓若人悟得不劳再参。至於古德机用。虽复千变万化。不过建化门庭。一时老婆心切。亦或逢场作戏。本非如实极谈。若非一切遣。即是一切立。与本分没交涉。本分风光。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若将门庭边事。认为本分。以贪痴爱水。违顺想风。於垢净识地。发恚嗔愚火。迷人空则起我见。迷法空则障圆闻。机用愈深。去道愈远。尽属凡因。岂成圣果。夫圣凡情尽。始许问津。若离圣逐凡。已违起信初地。向后尚何可言哉。极其所至。如魔藏父子竟成小人之无忌惮。学者安可不猛省。故曰参须真参。悟须实悟。从初彻一切空有。切须脚头稳实。
魔忍曰。马祖以三瓮酱寄百丈。可疑也。百丈上堂一时打碎。又可疑也。不疑马祖百丈。而疑先师以三数表法。可谓不善疑矣。不善疑而求善悟。譬若首燕而之越也。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瞥有一豪起处。悉落见闻。从分别生。俱非真实。若不达无相即相。则是取相凡夫。若了相即无相。则成唯心大觉。既不可取相求悟。亦不可离相思空。不即不离。觉性自现。韩简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象既虚妄。何况从象滋生之数。这个若可以数表。则不当云不二法门矣。夫不可有二。故曰唯此一事实。不可有一。故曰不二法门。百万亿那由他算数譬喻之所不能及之多。即此一是。不可有一之一。百万亿那由他算数譬喻之所不能及之多是。多无自性。即一为多。一无自性。即多为一。一亦不立。多尚何存。多既森罗。一自显现。为一为多。莫非幻住。於多於一。皆达真源。是故非多非非多。非一非非一。今魔藏以三数表法。将以表何法耶。夫法者。百万亿那由他算数譬喻之所不能及。三数何其少。不可有一。三数何其多。如上种种言多言一。皆是虚妄。从分别生。非为真实。於百丈打破酱瓮公案。尚属不快漆桶。多嘴阿师。况於三瓮酱上从三起义。谓从黄梅三击碓出。因而黄蘗三顿棒。兴化三拈香。如此拈弄。直是痴狂。未知百丈打碎酱瓮。可是三棒否。百丈耳聋。固是三日。马祖之喝。何以不三。黄蘗闻举。应当三吐其舌。野鸭子当是三只。捩鼻大痛。当是三捩。归寮哀哀痛哭。当是三声。适才哭而今笑。当是三笑。所以后来开堂说法曰。三十年不少盐酱。想马祖知其悟得三数。遂以三瓮酱遗之。可惜两堂无一人能如藏忍父子得知三数表法者。於是百丈一齐打碎。酱不得吃。马祖於是不复再遣人遗以盐三斤耶。藏忍两盲驴。闻此不知亦发一笑否。
魔忍曰。三问三打。古今惟黄蘗一人。又止於接临济一用。若再问。则效颦者蜂然而起矣。况千问千棒。万问万打。可至今日而无弊乎。昔者昭觉勤禅师常曰。近来诸方尽成窠臼。五祖下我与佛鉴佛眼三人结社参禅。如今早见漏逗出来。佛鉴下。有一种作狗子叫。鹁鸠鸣。取笑人。佛眼下。有一种觑灯笼露柱。指东画西。如眼见鬼。我这里且无这两般病。妙喜曰。击石火。闪电光。引得无限人弄业识。举了便会了。岂不是佛法大窠臼。勤不觉吐舌。乃曰休管他。我以契证为期。若不契证。断不放过。妙喜曰。契证即得。若只恁么传将去。举了便会了。硬作主张。击石火。闪电光。业识茫茫。未有了日。勤深肯之。噫。证之一字。惟宗旨可以辨验。否则金鍮混杂。孰敢谁何。
己眼不明。终无为人之分。若使顶[宁*页]上具眼衲师。任尔如何盖覆。如铜铁金银。入垆便晓。垆无分别之意。火无辨验之心。垆火何尝预立个法门。以待铜铁金银之就勘。若别有勘铜铁金银法门。便不成垆火了也。大慧杲远逊其师圆悟勤处。即此便见。明明向伊道以契证为期。若不契证。断不放过。犹道。若只恁么传将去。举了便会了。硬作主张。击石火。闪电光。业识茫茫。未有了日。此语圆悟勤何由深肯。即当曰深肯其语。知他圆悟勤是何心行。从上古德。接引学人。皆是应时及节。随病发药。至於契证。离却六祖只合自性自度一语。有何奇妙秘密之旨。可以自我度他。若有。即是魔说。即是实法。自救不了。如何为人。魔忍乃以密云千问千打万问万打为有毙。而谓证之一字。必宗旨可以辨验。否则金鍮混杂。孰敢谁何。夫密云千问千打。万问万打。固是金鍮混杂。然犹是金则从他金。鍮则从他鍮。若魔忍以作为实法为宗旨。则自己通体是鍮。却欲辨他孰为金孰为鍮。化他鍮令成金。岂非业识茫茫。未有了日。譬如身在岸上。则能拯人以出於水。若自己没顶入水。而自夸有辟水珠。呼在岸在水之人。随伊所向。则其为非拯人出水之人。而为引人入水之魔。必矣。三问三打。何所见古今只黄蘗一人。黄蘗平生。何所是只接临济一用。个事。岂在册子上考究得者。三问三打。如使黄蘗负堕。那许他偶然一用。若果接得临济。何妨千问千打。万问万打。此事从册子上得来者。古人皆斥为念言语汉。何况从册子上查考故事。威音那畔。今世门头。种种事相。百万亿那由他算数譬喻之所不能及。其载在册子上者。乃恒河里一沙耳。即载在册子。而目光未到。不会装入茫茫业识中者。当不知凡几。乃欲据两眼如豆之光。查看所得者。以评论个事。岂非轻谈般若乎。古德云。诸祖共传诸佛清净自觉圣智。真如妙心。不同世间文字所得。若有悟斯真实法性。此人则能了知三世诸佛。及一切众生。同一法界。本来平等常恒不变。是知吾宗本无有旨。言旨即已非宗。无可名言。强名宗旨。以离却心意识故。今乃以心意识所造之双头独结等。辨验一切众生心意识。如打谜。如射覆。中者。则谓之契证。宗风扫地矣。此事岂可意解情求。若以意解情求。如将兔角之弓。架龟毛之箭。以无手之者。拟射碎须弥之山。似倾压沙之油。点无烟之火。贮漏卮之内。欲照破铁围之暗。徒役狂心。无有是处。今以狂心所造之狂华。饮人狂药。令人同狂。以为宗旨。以为契证。将使末学受其无穷之遗毒。如欲仰报佛恩。安得不思回狂澜於既倒。反覆辨论。其能已乎。
魔忍曰。余救五宗。祸患死生。不暇措意。但恐百千世后。不复知有扬子云。为可叹耳。
常寂光中。毗卢顶上。有甚祸患死生。说甚措意不措意。魔忍自夸其因救五宗之故。不措意於祸患死生。又以后世人之不知为可惜。复自托於扬子云。以见后世之必知。请问此等语言。在常寂光中。毗卢顶上。有可着处否。不污浊否。虽然。伊恐百千世后。不复知有扬子云。岂知百千世后。必知有扬子云。犹夫百千世后。必知有魔忍。此则自因生自果。理合遗臭万年。无可如何者也。扬子云者。王莽之大夫也。其急欲貌为孔子。正与魔藏父子急欲貌为临济同。其作法言仿论语。作太元经仿周易。正与魔藏父子妄立双头独结等。为达摩西来宗旨同。其作剧秦美新。正与魔藏父子作五宗原五宗救同。魔藏父子。特不及扬子云博学多闻耳。然扬子云陷身乱贼。为忠臣孝子所羞称。魔藏父子倒戈乃祖乃父。为宗徒中之败类。其罪正同。伊欲自比扬子云。供招已定。可为千秋铁案 华严经云。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应发如弟子心。所有训诲无违逆故。应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发如养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应发如佣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应发如除粪人心。离憍慢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量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应发如旃陀罗心。离憍慢故。应发如牸牛心。无威怒故。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志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夫佛之诚言。承事善知识当如是。今五宗救中。呵骂讥诮乃祖密云悟之语。不一而足。显悖佛教。尚何论宗旨。实属法国土背道之臣。大乘家邪见之子。
御制拣魔辨异录卷二
猜你喜欢 法华经传记卷第六·佚名 地藏法门·李叔同 卷第五·佚名 隱元禪師語錄卷第十四·隐元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八·佚名 第十三章 大云林园之奉献·佚名 第十三卷·佚名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五·欧阳竟无 注维摩诘经卷第七·僧肇 序·霁仑超永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佚名 优婆塞戒经卷第二·佚名 佛说慈氏菩萨陀罗尼·佚名 卷第十六·呆翁行悦 新华严经论 第二十五卷·李通玄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