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何妥传

何妥,字栖凤,西城人。

他的父亲细胡因经商进入西蜀,于是就在郫县安家,侍奉梁朝武陵王萧纪,主管金帛交易,因而成为巨富,号称“西州大贾”。

何妥小时就机警聪敏。

八岁,游国子学,助教顾良对他开玩笑说:“你既然姓何,不知是‘荷叶’之‘荷’?还是‘河水’之‘河’?”何妥应声说道:“光生姓顾,不知是‘眷顾’之‘顾’,还是‘新故’之‘故’?”众人都为他的灵活机变感到诧异。

十七岁时,何妥因灵巧机敏侍奉湘东王萧绎。

后来,湘东王知道他聪敏,又召为诵书,侍奉于左右。

当时兰陵人萧..也有隽才,住在青杨巷;何妥住在白杨头。

人们因此就说:“当今世上有俩隽才:一个是白杨头何妥,一个是青杨巷萧..。”他就是如此受到世人赞誉。

江陵沦陷后,周武帝特别器重他,命他为太学博士。

后宣帝继位,打算同时册封五个后妃,以此征求儒生辛彦之的意见。

辛彦之回答道:“皇后和天子同是尊贵之躯,不可同时立五个。”何妥驳斥说:“上古帝喾有四个妃子,舜也有两个。

后妃哪有什么定数呢?”因此,何妥被封为襄城县伯。

隋高祖受禅,何妥被授予国子博士,兼通直散骑常侍,晋爵为公。

何妥生性急躁,也颇具口才,喜欢评议人物。

当时,纳言苏威曾对皇上说:“我的先父常常告诫我说,只要通读《孝经》一卷,就足以立身治国,何必多学!”皇上觉得他说得在理。

何妥为此向皇上进言道:“苏威所学,不只《孝经》一卷。

他的先父倘若确实说过这话,那么,苏威就没有听从父训,这说明他不孝顺;假如他父亲根本没有说过这番话,那么,他就是公然在皇上面前说谎话,这说明他不忠诚。

既不忠,又不孝,这种人怎么能侍奉皇上?况且孔子曾经说过:‘不读《诗经》,就无话可讲;不读《礼记》,就不能立身行事。’苏绰教子怎么竟然违反圣人的训导呢?”苏威当时身兼五职,皇上十分亲近、器重他。

何妥因此对皇上说,苏威不可信任。

又因为主管天文、律度的都不称职,何妥又提出八件事向皇上奏道:其一,我听说善于识别人才的就是贤哲,一国之君要做到这点就更加困难。

孔子说:“正直的人放在邪恶的人上面,百姓就会信服;反之,把邪恶的人放在正直的人上面,百姓就不会信服。”由此看来,政治安定,必须慎重地选拔、使用人才。

所以,推荐贤才的受重赏,埋没贤才的应杀戮。

看看现在的用人情况,确实不同此,不管是奸佞还是正直,也不管是贤能还是愚笨,他们对于想要推崇的人,一启用就委以重任;对于想要压抑排挤的人,就叫他到老也只能做个郎官这样的小辟。

人们不能心服,实在是因此而造成的呀。

我听说在朝廷上授予爵位,是希望大家都奖赏他;在大街杀人,是希望人们都能唾弃他。

我看皇上十分关注诉讼案件,爱民如子,每次处理案件,无不亲自征求大家的意见,不滥用刑法,这是皇上的圣明之处啊!对待诉讼案件能如此,授人爵位也应该如此。

如果您心里记着谁有什么丰功伟绩,就可以提拔、重用。

从这以下,如要选拔重要官员,必须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不应该偏信某一个人的推举。

那么,在上者不徇私,在下者无报怨。

其二,孔子说:“经常审查朋党,那么,罪人就无人袒护了。”孔子又说:“君子讲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却不讲团结。”这里所所说的勾结,就是结党营私。

他们对心里所喜欢的人,即使他已经荣华富贵,仍然加以提挈;对心里所厌恶的人,即使他已经处于卑微、屈辱的境地,也要拼命加以诋毁。

那些小人一旦被提拔重用,必定相互勾结、袒护,那么,欺君之心顿生;而那些官卑职小的人既然身受屈辱,就必然会生怨气,怨言自然就产生了。

诚望您能广泛查访,不要使小人结党营私成为一种风气,应亲自施以恩威。

国家的忧患,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其三,我听说舜曾举荐十六个人,即所谓“八元”、“八恺”。

我想他的贤明,要比今天的人高,但舜仍然择才而用,不致混乱,才使国家四境安定,各种事功都作得好。

而今官职极多,但用的人却很少,有人身兼数职。

是国家缺少人才?还是人才都不行?如此大国,有才能的人确实不少,可是,他们纵使有才能,也缺乏仕进的机会。

东方朔曾说:“器重,他会成为将帅;鄙弃,他就只能成为奴隶。”的确如此啊。

现在的一些官员,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和才能,既没有吕望、傅说的才能,却自负有傅岩、滋水的傲气,不考虑责任重大,而只怕管的事不多,安于宠幸,玩忽职守,终致失败,实在是上述原因所造成的。

《易经》说:“鼎的脚一旦折断,里面的食物就会倾出,那情形一定狼藉不堪。”这就是说,那些脚本来就不胜重任。

我听说需要竭尽全力才能举重的人,不能委以重任。

我恳请您另选贤良,并依据各自的才能让他们分管有关事务,使之各有余力。

诚如此,凡事就能获得成功。

其四,我听说《礼记》上曾说:“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搞旁门左道而扰乱政治者必须杀头。”孔子说:“沿袭旧的习惯、制度,何必改作。”我发现这么多年来,改作的实在太多了。

至如范威改作漏刻仪,十年也没成功;赵翊改进尺秤,历时七年才定下来;公孙济研制医方,迂腐荒诞,结果耗资巨万;徐道庆根本就不懂地理,白白地耗废国家的俸禄;常明更改历法,历经数载;王渥更改官名与物名,曾使许多文物失去了标准和法度;张山居本来就不知道星位,此前在太常寺指手划脚;曹魏祖也不知北斗,而今居然官居太史。

他们这些人没有谁不是凭借可怜的迂见,妄自尊大,沽名钓誉,且相互诋毁、欺蒙的。

我请求从今以后,如有这类情况的,如其言得不到验证,必须加以重罚,庶可使他们有所畏惧,不敢轻率地上奏简章。

其他文字多不记载。

当时苏威权兼数司,而先前曾隐居武功县,所以何妥说他自负有傅岩、滋水之气,以此引起皇上注意。

何妥书上奏给皇上后,苏威对他怀恨至极。

开皇十二年(593),苏威定考文学,又与何妥互相诋毁、攻击。

苏威勃然大怒说:“没有何妥,不必担心无国子学博士!”何妥应声说:“无苏威,也不必担心无人管理国家大事!”因此,何妥与苏威有矛盾。

这以后,皇上命令何妥考定钟律,何妥又上表奏道:我听说人世间光明,就会产生礼乐;地府幽冥,就会产生鬼神。

那么,能感动天地鬼神的,没有什么能和礼乐相比。

我又听说礼乐推行到一定程度,就会使人民无怨无争,拱手之间天下即可安定,这就是礼乐产生的效应。

我听说,音乐有两类:一类是奸声,另一类是正声。

大凡奸声动人,就让人增长邪气,邪气进一步扩展,婬乐于是产生了。

正声动人,就会产生顺气,顺气进一步扩展,和乐于是产生了。

所以好的音乐一旦风行,就会使伦理清白,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安宁。

孔子说:“抛弃郑声,疏远奸人。”因而郑、卫、宋、赵之声一出现,对己则可以引发邪恶,对外则伤害他人。

所以,宫调泛滥就会荒婬,他的国君也变得骄奢婬逸;商调泛滥就会产生邪恶,官员们也就贪赃枉法;角调泛滥就会产生忧患,百姓就会有怨愤之心;徵调泛滥就会产生哀怨之情,那么国家必定会祸事蜂起;羽调一乱会出现危险,那么国家一定财源匮乏。

如果五调都乱了,那么离国家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

魏文侯问子夏说:“我恭恭敬敬地听古乐却想睡觉,听郑国、卫国的音乐反而不知疲倦,这是为什么呢?”子夏回答说:“一般说来,古乐以《文始》为先,《大武》为后,常听古乐可以修养身心,治理家国,并使天下平均。

郑国、卫国的音乐,因为是邪恶之声,所以常常扰乱纲常,如果沉溺其中,不可自拔,就会混杂子女,不分父子。

现今您所问的是乐,而所爱的是音。

乐与音固然相近,但不相同。

作为一国之君,要谨慎对待自己的好恶。”考究古人制定礼乐的动机,不只是让人悦耳而已。

旨在让君臣在朝廷内同听,那么,君臣就没有不和睦、亲近的;在乡里同听,那么,长幼就没有不和顺的;父子在家中同听,那么,就没有不和睦亲近的。

这就是先王制定礼乐的道理啊!所以,只懂得声色而不懂得音乐的,是禽兽;只了解音乐而不知道音乐的,是普通平民。

所以,董钟大吕、弦歌干戚,童子都能跟着跳舞。

真正通晓礼乐的只有君子!对于不通声乐的,不可和他谈礼乐;对于不懂音乐的,不可和他谈礼乐。

一个人如果通晓了音乐,就差不多达到最高境界了。

商纣王为政无道,太师抱上乐器投奔周王。

晋平公寡德,师旷因此特别珍惜音乐,不肯弹奏。

上古的时候,没有音乐,只会拍肚皮,以脚跺地,乐在其中。

《易经》上说:“先王制作礼乐,目的是为了推崇道德,向天帝表明耿耿忠心,并同时祭祀祖宗。”至于黄帝作的《咸池》、颛顼作的《六茎》、帝喾作的《五英》、尧作的《大章》、舜作的《大韶》、禹作的《大夏》、商汤作的《大护》、武王作的《大武》,从夏朝以来,因年代久远,只留下名称,乐声听不到了。

从商代到周代,音乐集中在《诗经》中。

所以,从圣贤以下,大多通晓音乐。

譬如伏羲氏减瑟、周文王足琴、孔子击磬、子路弹瑟、汉高祖击筑、汉元帝吹箫。

汉高祖初年,叔孙通因袭秦人制定了汉代宗庙里所使用的音乐。

迎神于庙门时,奏《嘉至》乐,如同古代迎神时所奏的音乐。

皇帝进入宗庙,奏《永至》乐,以合行走时的节奏,如同古代的《采荠》、《肆夏》乐。

乾豆上献,奏登歌之乐,如同古代的清庙歌。

奏完登歌乐,奏《休成》乐,以赞美鬼神之祭。

皇帝在东厢坐定后,奏《永安》乐,以赞美礼仪的完备。

《休成》、《永至》二曲,为叔孙通所作。

汉高祖庙奏的是《武德》、《文始》、《五行》舞乐。

春秋时,陈国公子完投奔到齐国,陈国人是舜的后裔,因此,齐国也就有了韶乐。

因此,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后,竟觉得数月不知肉的滋味。

秦始皇消灭齐国,得到齐国的韶乐。

汉高祖继而灭秦,韶乐于是传到汉,只不过高祖将它改名为《文始》,以显示不因袭前人。

《五行》舞本是周代《大武》乐,始皇改名为《五行》。

到汉孝文帝时,又制作春、夏、秋、冬四时舞乐,以显示天下平安和顺,四时风调雨顺。

孝景帝时依据《武德》舞创制《昭德》舞,孝宣帝又依据《昭德》舞创制《盛德》舞,虽然几易其名,然而大多沿袭秦代。

到了魏、晋时期,所采用的都是古乐。

魏初三朝皇帝都创制过乐辞。

自从永嘉年间王室迁移,京城倾废,乐声传到南方,因此,古乐大备于江南。

宋、齐以来,及至梁代,所行礼乐之事,还是古乐。

三雍、四始,当时的确盛行。

等到侯景篡权反叛,乐师四处分散,其四舞、三调都流传到北齐。

北齐人虽然知道传授,但得到后并没有用在宗庙朝廷上。

我年轻时就爱好音律,留心于管弦。

现在虽然年事已高,差不多都还记得。

当东土平定,乐师返回家园,我前去进行查访,果真说是梁人所教。

现在《三调》、《四舞》都有一些能手,虽然他们不算很熟练,但也很有些雅声。

如果让他们教习传授,还可使古乐流传。

然后,将它们收集起来,摘其精要,根据发展情况加以增减,重新确定好的名称。

歌颂皇上的盛德,将雅正之风传于后世,这难道不是很好的事情吗?我谨抄录三调、四舞的曲名,另制作一些其他的歌辞。

其中有些声曲流宕,不能用之于朝廷的,也一并附在后面。

奏表上给皇上后,皇上又命太常寺归何妥管辖。

于是作清、平、瑟三调声,又作八佾及《革卑》、《铎》、《巾》、《拂》四舞。

在此之前,太常寺所流传的宗庙雅乐,几十年来只作大吕,废弃了黄钟。

何妥又认为这种做法违背了古人的初衷,于是上奏皇上请求再度使用黄钟。

皇帝下诏命令众卿讨论,众卿都同意这种做法。

不久,何妥的儿子何蔚做秘书郎,犯罪应当斩首,皇上同情他,减免了他的死罪。

从此对何妥的恩遇日渐淡薄。

开皇六年(587),何妥出任龙州刺史。

当时,常常有一些背着书箱四处求学的人,何妥都亲自给他们讲学。

他写了《刺史箴》,雕刻在州门外。

任刺史三年后,因病请求还京,皇上有诏同意。

后又主管学事。

当时,皇上让苏夔在太常寺任职,参与商定钟律。

苏夔提出了一些建议,朝中官员大都赞同,惟有何妥不赞同,常常揭苏夔的短处。

隋高祖让朝中官员再议,朝臣大都反对何妥。

何妥又上密奏给皇上,指陈得失,大抵说的是时政得失,并指责当时的朋党。

于是,苏威和吏部尚书卢恺、侍郎薛道衡等都因此获罪。

后被任命为伊州刺史,何妥没去上任。

不久,又被授为国子祭酒。

死于任上。

谥号肃。

他一生中撰写了《周易讲疏》十三卷,《孝经义疏》三卷,《庄子义疏》四卷,以及和沈重等撰写的《三十六科鬼神感应等大义》九卷,《封禅书》一卷,《乐要》一卷,其他文集十卷,都流行于世。

猜你喜欢
  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九·赵尔巽
  大明武宗毅皇帝宝训卷之二·费宏
  宋史全文卷二十六上·佚名
  卷九下·杨士奇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七·佚名
  卷八十三·傅恒
  卷二十七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范晔
  虞寄传·姚思廉
  王若虚传·脱脱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佚名
  原强续篇·严复
  卷三百二十·佚名
  卷二百四十七·佚名
  卷二百四十二·佚名
  卷十三·徐自明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清芬室诗话(竺仙)·蒋箸超

    前清乾隆三十三年,杨重英随大将军明瑞征缅甸,师败被执,讹传已降,实则抗节不屈也。缅人囚之于僧寺,越二十一年,缅酋奉表投诚,始送还,卒于途。得旨褒奖,有驾苏武而上之语。并释其子长龄出狱,授三等侍卫。重英有女曰琼华,当父在缅时

  • 卷八百九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九十九庾传素【一首】木兰花木兰红艳多情态不似凡花人不爱移来孔雀槛边栽折向凤凰钗上戴 是何芍药争风彩自共牡丹长作对若教为女嫁东风除却黄莺难匹配刘侍读【一首】生查子深秋更漏长滴

  • 平定三逆方略卷二十三·佚名

    卷二十三   康熙十五年四月甲寅,诏诸将不时奏报军中情形。上谕兵部:逆贼吴三桂死守湖南,我师不能骤进,相持日久。顷大将军安亲王克取萍乡、直逼长沙,湖南诸贼震动;顺承郡王既已渡江,贝勒尚善等复遣舟师败贼于洞庭。又据报

  • 春秋战国异辞卷二十九·陈厚耀

    楚昭王昭王元年楚众不説费无忌以其防亡太子建杀伍奢父子与郤宛宛之宗姓伯氏子嚭及子胥皆奔吴吴兵数侵楚楚人怨无忌甚令尹子常诛无忌以说众众乃喜【史楚世家】四年吴三公子奔楚楚封之以扞吴【史楚世家】五年吴伐取楚之

  • 卷二十八·唐·蒋一葵

    【刘长卿】 〔字文房。终随州刺史。每题诗不言其姓,但长卿而已。皇甫氵是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矣;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已骂宋玉为罪人矣。”其名重如此。〕 刘长卿与皇甫曾友善,曾《过

  • ◎截靴科员·吴虞公

    戊午秋,禊记者旅舍城,憩某邸。邸有姊妹花,明眸而巧笑,丰度不凡。时与县署中龌龊吏匿,知者惜之。有某科科员初未知二女之早有情人,相见之下目成眉语。某夕,竟髡留焉。某吏知之详,以科员之截靴也,岂便甘休。黄昏,破扉入女室

  • 第一七八批回光绪九年十二月十六日一一四○二-五·佚名

    新竹知县朱,批解光绪九年冬季分拨府民壮工食并补水银,及台北府批回署理新竹县知县,为批解事。除外,今差值役,立即管解后项银文,前赴钦加三品衔、台北府正堂、加一级、随带加八级、纪录四次陈辕下投缴,候

  • 王克敬传·宋濂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幼年特别聪颖,在路旁游戏时,丞相完泽见到,对身旁的人说:“这个儿童聪明秀丽,他日必然是重要之才。”大宁地处北方,习俗很少崇尚于文,而克敬独孜孜于儒学。出仕任江浙行省照磨,不久升为检校。徽州百姓汪俊

  • 卷十 十之一·孔颖达

    ◎南有嘉鱼之什诂训传第十七陆曰:自此至《菁菁者莪》六篇,并亡篇三,是成王、周公之小雅。成王有雅名,公有雅德,二人协佐,以致太平,故亦并为正也。《南有嘉鱼》,乐与贤也。太平之君子至诚,乐与贤者共之也。乐得贤者,与共立于朝,相

  • 卷十七·史浩

    <经部,书类,尚书讲义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讲义卷十七     宋 史浩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説周公作君奭【案此条讲义永乐大典原阙】君奭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

  • 外篇&middot;天运第十四·庄子

    [题解]本篇所论与《天道》、《天地》相近,宗旨在阐述天道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其变化是自然进行,没有谁在主宰。而人世之帝王必须与之相顺应。本篇虽以《天运》名篇,而所论却多为帝道、圣道等人间之事,批判仁

  • 第25章 宪问篇第十四(2)·孔子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左氏记孔子之言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予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此非孔子之言。诚若此言,是以力不以义也。若孔子之志,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至于所以胜齐者,孔子

  • 雪窦小志序·太虚

    雪窦山为浙东名山之一,其寺则为天下十禅刹之一,虽与天童太白齐名,而山水之灵秀,岩壑之雄奇,盖远过之。智觉延寿、明觉重显诸大师,既禅高海内;而清初重兴雪窦之石奇云禅师,意尤清远。其时、寺田千三百亩沦失已久,邑尊顾侯欲力为

  • 服务国家宣扬佛教·太虚

    ──二十八年八月在云南僧众救护队讲──今天到救护队来对各队员谈话,简单的说,有两点意思要告诉你们:就是第一希望你们要从国民的立场上来服务国家;第二希望你们要从佛教徒的立场上去宣扬佛教。为甚么呢?因为佛教徒也是国

  • 卷第七十·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七十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有情纳息第三之八问住中有位为经几时。答经于少时速求生故。谓住中有。于六处门遍求生缘。速往和合。问若受中有即遇生缘此彼和合可速往彼

  • 尉缭子·尉缭

    中国古代兵书。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著。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编入《武经七书》,作为武学必读的军事教材。《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杂家《尉缭》29篇,并注“六国时”三字,另著录兵形势家有《尉缭》31篇。今本共5卷24篇:天官、

  • 资政新篇·洪仁玕

    太平天国后期一纲领性文件。1859年洪仁玕撰著,经洪秀全逐条批阅后颁行。主要内容: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要自大至小,自上而下,权归于一”。反对下面结党联盟,反对离心倾向。要达此目的,关键在于用人得当,并制定完善的法律

  • 篆刻十三略·袁三俊

    篆刻论著。清袁三俊著。袁三俊,字籲尊,号抱翁,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童时好篆刻。治印师秦汉。作者针对清初印坛在印学上的一些弊病,如傲漫、轻浮、呆板等,从正面立论分成:“学古、结构、章法、满、纵横、苍、光、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