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关于《翦拂集》

据说出文集是文人的韵事。在作者死后,朋友们替他搜集遗著以表示其爱好珍惜者且勿论,在作者生时刊行的,至少也应有悲欢交集的一种感慨,然而在于我却是如枯木似的,一点的蓬勃的气象也没有。我惟感慨一些我既往的热烈及少不更事的勇气,显然与眼前的沉寂与由两年来所长进见识得来的冲淡的心境相反衬,益发看见我自己目前的麻木与顽硬。这自然有种种的原因。一是自己年龄的不是,只能怪时间与自己。一是环境使然,在这北伐业已完成,训政将要开始,天下确已太平之时,难免要使人感觉太平人的寂寞与悲哀。

在这太平的寂寞中,回想到两年前"革命政府"时代的北京,真使我们追忆往日青年勇气的壮毅及与政府演出惨剧的热闹。天安门前的大会,五光十色旗帜的飘扬,眉宇扬扬的男女学生的面目,西长安街揭竿抛瓦的巷战,哈达门大街赤足冒雨的游行,这是何等悲壮!国务院前哔剥的枪声,东四牌楼沿途的血迹,各医院的奔走舁尸,北大第三院的追悼大会,这是何等的激昂!其实,拿"三一八"屠杀而论,通共不过杀了四十八个青年,这在长了两年见的我们,还值得大惊小怪吗?然而在当日,却老老实实不知堕了多少青年的眼泪,激动了多少青年的热血,使青年开过几次的追悼会,做过几对的挽联,及拟过多少纪念碑的计划。到如今,纪念碑一个没有成立,(除去燕大魏女士以外;刘和珍是没有的。)不但往日的热血与悲哀,愤慨与眼泪只剩些冷冰冰的纸上空文,甚至欲再观一个青年烈士追悼会而不可得。这种活泼有生气的青年团结大概是再看不到了。我们朋友当中做无名英雄的固然不少,而往日的学者与教授,正在效忠党国的也自颇不乏人。时代既无所用于激烈思想,激烈思想亦将随而消灭。这也是太平人所以感觉沉寂的原因。

有人以为这种沉寂的态度是青年的落拓,这话我不承认。我以为这只是青年人增进一点自卫的聪明。头颅一人只有一个,犯上作乱心志薄弱目无法纪等等罪名虽然无大关系,死无葬身之地的祸是大可以不必招的。至少我想如果必须一死,来为国牺牲,至少也想得一班亲友替我挥几点眼泪,但是这一点就不容易办到,在这个年头。所以从前那种勇气,反对名流的"读书救国"论,"莫谈国事"论,现在实在良心上不敢再有同样的主张。如果学生寄宿舍没有电灯,派代表去请校长装设,这些代表们必要遭校长的指为共产党徒,甚至开除。致于无书可读,则寄宿舍代表愚见亦大可以不必做,还是做年轻的顺民为是。校事尚如此,国事更可知了。这一点的见解是于"莘莘学子"实在有益的。

所以这书中的种种论调,只是一些不合时宜的隔日黄花,读者也尽可以隔日黄花视之,好在作者并无立说立言藏诸名山传诸其人的梦想。激烈理论是不便于任何政府的,在段祺瑞的"革命政府"提倡激烈理论是好的,但是在这革命已经成功的时代,热心于革命事业的元老已不乏人,若再提倡激烈理论,岂不是又与另一个"革命政府"以不便?这是革命前后时代理论上应有的不同。

然而我也颇感觉隔日黄花时代越远越有保存之必要,有时夹在书中,正是引起往日郊游感兴的好纪念品。愈在龌龊的城市中过活的人,愈会想念留恋野外春光明媚的风味。太平百姓越寂寞,越要追思往昔战乱时代的枪声。勇气是没有了,但是留恋还有半分。远客异地的人反要做起剪纸招魂无谓的举动;南下两年来,反使我感觉北京一切事物及或生或死的旧友的可爱。魂固然未必招得来,但在自己可得到相当的慰安,往日的悲哀与血泪,在今日看来都带一点渺远可爱的意味。所以我只把这些零乱粗糙的文字,当做往日涉足北京文坛撮来的软片。摄照的工艺实在粗糙的很,又未经照相专家照例应有的修改。不过所照的当日正人君子学者名流的影子实在多,而因为是偶尔随兴所暗摄的,正人君子又不曾刮脸修发正襟危坐来向我排八字脚,事后又未加以点缀修饰,所以正人君子的面孔看来仍旧逼肖而特别亲切。在当日是无何等意义的,时移境迁看来也就别有隽趣。虽然还是粗拙的很,却也索性粗拙为妙。这就是我所以收集保存他的理由。或者因为所照的学者名流,当日虽是布衣,现在都居荣官显职,将来一定还要飞黄腾越,因而间接增加这些他们布衣时代的遗影的价值,也是意中事吧?吾文集之无聊,于此已可想见。

猜你喜欢
  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张廷玉
  卷八十 蜀录四·崔鸿
  ●卷二百三十·徐梦莘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六十五·杨仲良
  第四十八回 陷长沙马希萼称王 攻晋州刘承钧折将·蔡东藩
  卷之一百二·佚名
  卷之五十四·佚名
  六三一 军机大臣奏奉旨查明四至六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裁等交部察议片·佚名
  崔鸣吾纪事·崔嘉祥
  ·和大中丞树人七十寿诗·丁曰健
  ·筹建鹿耳门炮台·丁曰健
  王谊传·李延寿
  巢王李元吉传·欧阳修
  卷二百三十一·佚名
  卞福孙·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六十一·彭定求

        卷661_1 【送梅处士归宁国】罗隐   十五年前即别君,别时天下未纷纭。乱罹且喜身俱在,   存没那堪耳更闻。良会谩劳悲曩迹,旧交谁去吊荒坟。   殷勤为谢逃名客,想望千秋岭上云。   卷661_2 【经故友所居(

  • 卷五百七十七·彭定求

        卷577_1 【春晓曲(一作齐梁体)】温庭筠   家临长信往来道,乳燕双双拂烟草。油壁车轻金犊肥,   流苏帐晓春鸡早。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   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红颜镜中老。   卷577_2 【猎骑辞

  • 林外·唐圭璋

      外字岂尘,晋江人。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官兴化令,有懒窟类稿,不传。   洞仙歌   飞梁压水,虹影澄清晓。橘里渔村半烟草。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唯有江山不老。   雨巾风帽。四海谁知我。一剑横空几番过。按玉龙

  • 卷六百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十五皮日休伤小女一岁犹未满九泉何太深唯余卷书【一作葹】草相对共伤心秋【一作汉】江晓望万顷湖天碧一星飞鹭白此时放怀望不厌为浮客闲夜酒醒醒来山月高孤枕羣【一作琴】书里酒渴漫思茶

  • 卷五百七 元符二年(己卯,1999)·李焘

      起哲宗元符二年三月盡其月   三月甲辰朔,左司郎中賈種民為太府卿。   章楶奏,乞差秦、鳳并岷州第四等以下保甲應副進築城寨。從之。初,眾議以保甲下戶難於調發,外臺申請數四,皆卻而不從。楶以為上中等戶至少,不得下

  • 卷九十八 乾興元年(壬戌,1022)·李焘

      起真宗乾興元年正月盡是年六月   春正月辛未朔,詔改元,移今年南郊恩賞就二月朔頒行。   始命道士建道場於天安殿,輔臣遞齋宿焚香,上疾浸愈也。   丁丑,權度支判官、祠部郎中、直史館章得象為梓州路轉運使。得象

  • 第五十一回 林制军慷慨视师 琦中堂昏庸误国·蔡东藩

      却说英国发兵的警报,传到中国,清廷知战衅已开,命林则徐任两广总督,责成守御;调邓廷桢督闽,防扼闽海。则徐留心洋务,每日购阅外洋新闻纸,阴探西事,闻英政府已决定主战,急备战船六十艘,火舟二十只,小舟百余只,募壮丁五千,演习海

  • 卷之八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王英传·张廷玉

    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1404),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文渊阁读书。皇上察出他缜密,令他与王直抄写机密文字。他参与修撰《太祖实录》,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进升侍读。二十年(1422),他扈从皇上北征。部队回来时,经过李陵城。皇

  • 卷十二 十二之三·孔颖达

    《小宛》,大夫刺宣王也。亦当为刺厉王。○宛,于阮反。[疏]《小宛》六章,章六句。○正义曰:毛以作《小宛》诗者,大夫刺幽王也。政教为小,故曰“小宛”。宛是小貌,刺宣王政教狭小宛然。经云“宛彼鸣鸠”,不言名曰“小宛”者,王才

  • 孟子集疏卷二·蔡模

    宋 蔡模 撰梁惠王章句下【凡十六章】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见于之见音现下见于同语去声下同好去声篇内并同○庄暴齐臣也庶几近辞也言近于治】他

  • 卷五百二十三·佚名

    △第三分方便善巧品第二十六之一尔时善现作是念言: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最为甚深。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亦最甚深。我当问佛二甚深义。作是念已便白佛言: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即佛无上正等菩提。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即深般若波罗蜜多。

  • 天学初征·智旭

    金阊逸史钟始声振之甫著新安梦士程智用用九甫评钟子读易于震泽之滨。有客扣庐而问曰。吾闻子年十二三时。便以千古学脉为己任。辟释老。闲圣道。今三十余载矣。足不窥户外。不与名公大人交。亦不思致身以事君。将安补

  • 第四十九章 五王章·佚名

    父[王]殁后,彼副王为王,朋友仇敌得加守护制裁。(一)对彼王为智者有名塞那妃,幼[王]子等貌美,已甚得王之宠爱。(二)[王]授己长子副王之位,又王女等为他阿提婆达官等之妃。(三)王从应处授各各官职,以四摄法爱护民众。(四)然彼为事情趣续停玛

  • 太上老君混元三部符·佚名

    太上老君混元三部符是道家符录类典籍,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唐宋间。《通志·艺文略》著录“三部符篆四卷”,疑即此书。今《道藏》本三卷,收入洞神部神符类。书中所载神符,大多出於宋以前。本书集各种神符七百四十

  • 北里志·孙棨

    唐孙棨撰。一卷。棨字文威,自号无为。官翰林学士。居长安中,颇有介静之名。忧患风教,以警世人,因撰是编。成书于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4) ,约七千余字。北里,即唐长安城平康里,诸妓所聚居之地。仆马豪华,宴游崇侈。

  • 鲍溶诗集·鲍溶

    六卷。《外集》一卷。唐鲍溶(约813前后在世)撰。鲍溶,字德源,生卒年均不详。元和四年 (809)举进士,诗人,仕途不得志。但他所作古乐府诗,成为当时独步诗坛的绝唱。与李益为尔汝之交,韩愈、李正封、孟郊也与他有交往。著有《

  • 淡定的智慧·李叔同

    淡定是心灵的修炼,是人生的境界和智慧。弘一法师修行,修得了一份淡定与超然。我们羡慕这份淡定,我们追求这种超然。淡定的智慧就像佛的修行,这种修行让一切回归内心,让人宠辱不惊。《淡定的智慧:弘一法师的人生幸福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