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关于《大荒集》

因为想把这五六年来的零篇文字集成一书,便为保存,所以想起集名。向来中国人的文集取名,都很雅致,如同书斋的取名一样,可以耐人寻味。因此想到已出的《翦拂集》,而以为此集命名,应该与上集集名意义稍微联贯,才有意思。最初想到"草泽集"、"梁山集",都觉得不当。因而想到《大荒集》这名词,因为含意捉摸不定,不知如何解法,或是有许多解法,所以觉得很好。由草泽而逃入大荒中,大荒过后,是怎样个山水景物,无从知道,但是好就在无人知道,就这样走,走,走吧。

不过有一点,大荒旅行者与深林遁世者不同。遁世实在太清高了,其文逸,其诗仙,含有不吃人间烟火意味,而我尚未能。也许戈壁荒漠过去,就是深林,与木石交,与鹿豕游,那末下一次文集便须以"深林集"或"鹿豕集"名,但也许过去正是新都的十字街头,也是可能的。总而言之,在荒野中的人尚不知道。

在大荒中孤游的人,也有特种意味,似乎是近于孤傲,但也不一定。我想只是性喜孤游乐此不疲罢了。其佳趣在于我走我的路,一日或二三里或百里,无人干涉,不用计较,莫须商量。或是观草虫,察秋毫,或是看鸟迹,观天象,都听我自由。我行吾素,其中自有乐趣。而且在这种寂寞的孤游中,是容易认识自己及认识宇宙与人生的。有时一人的转变,就是在寂寞中思索出来,或患大病,或中途中暑,三日不省人事,或赴荒野,耶稣、保罗、卢梭……前例俱在。

吾生平读书绝少,无论中外文学,都是这样。因为不阿世好,所以也不赶看时行所尚的书。但是有时偶然得一好书,或发现一新作者,则欢喜无量,再读三读而获益无穷。这就是孤游者之快乐。但是我相信,凡读书的人都应如此,必须得力于一家,不可泛览,以致博学而无所成名。曾子高于子夏,就在这一点。读书应取其性情相近者而精读之,才容易于见解思想上有所启发,如此时久日渐,自然也可有成就。常人学与思,总是学占大部分而思少,就是因为所学是趋时之学,不一定与自己思想能发生关系。要多思不如少学,才不会精神浪费,但要如此,又非取孤游办法不可。栖栖皇皇,汲汲成名,人云亦云,是不足取的。我想从容的,慢慢的,如野游般沿路读来才好。像SamuelButler那样孤芳自赏的作家,是我所佩服的。

有人出书,是因为偶然先想到一个书名,觉得太好了,非出不可,然后去做书。有人是先做好了书,才想起书名,甚至屡次易名,如同家中的宁馨儿,先生出来,再给取名,却因为宠爱,连起三四个绰号,随生随灭,听其自然,但也不觉得重复。名之来源,常人都不知道,有时做父母的也不知道。大半总是偶然呼出,觉得顺口,音韵好听,而有什么极小事故的关系。《大荒集》,是先想出书名,属于第一类的。今晨因想到这书名,觉得音韵甚好,义也可取,所以也把一时感想写成一篇序。序既写好,又感觉不得不赶紧搜罗旧作,编集起来,待看能合书名否?

这只能算是序书名,并非序书。至于书之内容皆系革命以后之作品。但料想已无《翦佛集》之坦白了。而且并非包括我革命以后的最好作品。最好的还是我游欧一年与我的小孩的通信,而那些通信的最好部分,并不是我写的。

猜你喜欢
  表第四 方镇一·欧阳修
  卷一百九十二·志第一百四十五·兵六等·脱脱
  卷一百一·表第二·诸王世表二·张廷玉
  第九回 朝鲜主称臣乞降 卢督师忠君殉节·蔡东藩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二十三·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六·佚名
  卷之四百六·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八·纪昀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纪昀
  卷六·傅恒
  第四章 圣约翰大学·林语堂
  李礼成传·魏徵
  王恕传·张廷玉
  第四节 开、天边事(三)·吕思勉
  十四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内篇 言语第二十·刘知几

      盖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则知饰词专对,古之所重也。夫上古之世,人惟朴略,言语难晓,训释方通。是以寻理则事简而意深,考文则词艰而义释,若《尚书》载伊尹之训,皋陶之谟,《洛诰》、《牧誓》、《泰誓》是也。周监

  • ●卷二十四·徐梦莘

      政宣上帙二十四。   起宣和七年十二月十日丁未,尽十五日壬子。   十日丁未斡离不(改作斡里雅布)陷燕山府。   陷燕纪曰:十日金人立旗帜城上十二日斡离不(改作斡里雅布)邀蔡公已下当日於球场相见令东向拜传言曰:大

  • 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 全文·许亢宗

      金人既灭契丹,遂与我为敌国,依契丹例,以讲和好。每岁遣使,除正旦、生辰两番永为常例外,非常庆吊别论也。甲辰年,阿骨打忽身死,其弟吴乞买嗣立,差许亢宗充奉使贺登位,并关取《奉使契丹条例》案牍,参详增减,遵守以行。兼行人所

  • 唐鉴卷二十四·范祖禹

    昭宗天祐元年正月全忠杀崔将刼帝迁都引兵屯河中丁巳帝御延喜楼全忠遣牙将冦彦卿奉表称邠岐兵逼畿甸请帝迁都洛阳帝未及下楼宰相裴枢以得全忠遗书促百官东行戊午驱士民号哭满路骂曰贼臣崔召朱温来倾覆社稷使我曹流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五·佚名

    正统十一年九月丙寅朔直隶徐州并河南南阳山西太原山东兖州登州湖广武昌府各奏五月六月大雨江河泛溢渰没禾稼漂民居舍湖广襄阳长沙岳州黄州汉阳荆州德安七府各奏六月七月不雨禾稼旱伤湖广常德府奏先水后旱禾稼尽伤租税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十四·纪昀

    列传宋 【一百十八】○宋一百十八吴泳徐范李韶王迈史弥巩 陈埙赵与■ 李大同 黄■〈田〉杨 大异吴泳徐范李韶王迈史弥巩陈埙赵与■李大同黄■〈田〉杨大异△吴泳吴泳字叔永潼川人嘉定二年进士历官为军器少监行

  • 历代名贤确论卷九十四·佚名

    僖宗上崩杨复恭立皇弟寿王杰【范祖禹】黄巢之乱【范祖禹】宦官【范祖禹】藩镇【范祖禹 孙之翰】孟昭图【范祖禹】常浚【范祖禹】侯昌业【范祖禹】郑畋【孙之翰】昭宗 哀帝朱全忠弑帝【孙之翰 范祖禹】朱全忠杀裴枢

  • 第三十二章 首都革命以后·冯玉祥

    首都革命最初的目的,原是要扫除军阀势力,打倒贿选政府,拥护中山先生主义,实现和平统一的主张。但因在军事胜利之中,没有能够建立革命政府,结果仅是给予当时最凶恶的军阀曹锟、吴佩孚一个致命的打击,或能减去异日革命上不少的

  • 崔弘度传·魏徵

    崔弘度字摩诃衍,博陵安平人。 祖父崔楷,魏国司空。 父亲崔说,北周敷州刺史。 弘度膂力过人,仪貌魁伟,脸上长满胡须。 他生性严酷。 十七岁时,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之为亲信,继而授他为都督,累次提拔至大都督。 当时,宇文护的儿子

  • 虞谦传·张廷玉

    虞谦,字伯益,金坛人。洪武年间,由国子监生升为刑部郎中,出任杭州知府。建文年间,虞谦请限制僧道占田数量,规定每人不能超过十亩,多余部分便平均分给贫民。皇上听从了。永乐初年,他被召为大理寺少卿。当时有诏书说,建文年间曾上

  • 通制条格卷第二十九·拜住

     僧道  给据簪剃大德八年正月,钦奉诏书内一款:军站民匠诸色户计,近年以来往往为僧道,影蔽门户,苟避差徭,若不整治,久而靠损贫下人民。今后除色目人外,其愿出家,若本户丁力数多,差役不门卦,及有昆仲侍养父母者,赴元籍官司陈告

  • 壹言第八·商鞅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时也,治法不可不慎也, 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 。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事本抟,则民喜农而乐战 。夫圣人之立法化俗,而使民朝夕从事于农也,不可不知也。夫

  • 逍遥游第一·刘文典

    〔释文〕内者,对外立名。说文:篇,书也。字从竹;从艹者草名耳,非也。 〔注〕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闲哉! 〔释文〕逍音销,亦作「消」。遥如字。

  • 书经衷论卷一·张英

    大学士张英撰虞书尧典【凡十条】尧典言圣人德业政事最爲浑沦字字有太和元气首节言天德之纯次节言治功之盛乃命羲和六节敬天以勤民之事也圣人之政莫大于法天而顺时畴咨若时登庸二节知人以勤民之事也圣人之政莫大于任贤

  •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一·念常

      ⊙陈(都建康) 雷氏曰(陈高[栗-木+(革  月)]先文废宣后合为五主三十三年)  (丁丑) 高祖武皇帝(姓陈。讳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成下里人。受梁敬帝逊禅即位。年五十七。崩于璇玑殿。在位三年)  改

  • 卷第九(弥沙塞)·佚名

    五分律卷第九(弥沙塞)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第一分之五第六十四事佛在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数数犯戒。诸比丘谏。乃至莫长夜受苦。皆如上说。六群比丘问言。佛于何处制此法。诸比丘言。汝不知耶。答言不知。诸

  • 卷八·佚名

    嘉兴大藏经 山晖禅师语录荆南开圣院山晖禅师语录卷八住余庆县钟灵门人心庆录嵩山首座龙光法孙宗上编法语示本源明教授嵩少不立文字是入道要门亦可谓至简切者今人不察尚浮华虚习琢句雕章谓如此可张大教法其好事者又

  • 中论·徐干

    儒学类著作。东汉徐幹著。今本二卷,共二十篇。《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云六卷。陈振声《直斋书录解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并作二卷,与今本合。北宋曾巩在《校书序》中指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