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〇二 金石小品

我在绍兴的时候,因为帮同鲁迅搜集金石拓本的关系,也曾收到一点金石实物。这当然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这里所谓贵重,可以分作两种来说,其一是宝贵,例如商彝周鼎,价值甚高,财力不及,其二是笨重,例如造象墓志,分量不轻,拿它不动,便都不能过问,余下来的只是那些零星小件了。这种金石小品,制作精工的也很可爱玩,金属的有古钱和古镜,石类则有古砖,尽有很好的文字图样,我所有的便多是这些东西,但是什九多已散失,如今只把现在尚存的记录于下。乙卯八月日记里说:

“十七日,下午往大街,于大路口地摊上得吉语大泉一枚,价三角,文曰龟鹤齐寿。罗泌谓字壮劲如大观泉,信然。”其钱直径市尺一寸八分,字作六朝楷体,甚有雅趣,尝手拓制为锌板,印成信封,但因龟字适居中央,如写信时适当姓名之首,虑或犯忌讳,故迄未使用。砖则有“凤皇砖”,尚是绍兴所得,日记五月项下云:

此外还有一块砖砚,也是在北京所得的,但至今尚留存在我的身边,似乎也值得来一说。这是没有年号的残砖,只剩了下端,文曰“大吉”,右侧则只有末字曰“作”,上文已经说及,便是我缩小制板,当作名章用,又用原来尺寸,作为《苦口甘口》的书面,后来的《立春以前》也是使用这个封面的。“作”字上边原来该是造砖的人名和年代,不幸断缺了,但也幸而断了,只剩了这一小部分,可以制为砚台,(虽然我个人是不赞成利用古器物,把它改制为日用品的,)若是整个的,那就有一尺多长,要显得笨重累坠了。这虽是没有年号,但看它文字的古拙疏野,可以推想是汉人的笔墨,绍兴在跳山有一块大吉磨崖,是建初年间的刻石,我看这个大吉砖未必在它之后,不过不知道是在哪里出土的罢了。这个砖砚有木制底盖,是用极平凡的木材所做,上面有刻字曰“砖研”,二字并列,下系四字一行云:

“此南朝物也,乃于后门外桥畔店头得之,亦奇遇也。南齐有国才廿余年,遗物故不甚多,余前在越,曾手拓妙相寺维卫尊像背铭,今复得此,皆永明年间物,而字迹亦略相近,亦至可宝爱。大沼枕山句云,一种风流吾最爱,南朝人物晚唐诗,此意余甚喜之。古人不可见,尚得见此古物,亦大幸矣。中华民国廿二年重五日,知堂题记于北平苦雨斋。”或者有人要批评说,这砖文恐怕是假的,其实我也是这样想。两个永明笔势仿佛,便是顶显著的证据,因为没有别的文字可以做根据来模仿,所以只好采用这巧妙的笨法子了。但是这总值得我们的感谢的,虽然是说假冒,它反正没有大敲我们的竹杠,一总只要了三块钱去,而且给我们来模造出一件希有的东西,孔文举把虎贲士权当蔡中郎,说道:“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我们对于有些古物,也该是这样说吧。

“十七日,在马梧桥下小店得残砖一,文曰凤皇三年七月,下缺,盖三国吴时物。”云此砖乡人得之溪水中,故文字小有磨灭,弥增古趣。“凤皇”三年为公元二七四年,系孙皓年号,过了六年,皓遂降于晋,去做所谓降王长去了。同样是南朝的东西,却是在北京所得,因为原物也恰在手头,所以就附记在这里。这乃是南齐年号的砖砚,于癸酉(一九三三)年四月七日买得,查旧日记云:

“七日下午往后门外,在品古斋以三元得一砖砚,文曰永明三年,永字上略见笔画,盖是齐字也,笔势与永明六年妙相寺石佛铭相似,颇可喜。”曾手拓数本,写题记于上曰:

“称即墨矦,有石有瓦,兹以砖为,古而尤雅。甲戌首夏,曙初宗兄大人属,弟锦春并记。”其制为砚的年月大概是同治甲戌,即一八七四年,去今也已将有八九十年了。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四 顔延之 沈怀文 周朗·李延寿
  列传第十 谢弘微·李延寿
  卷八十九·毕沅
  越绝卷第二·袁康
  湖南巡抚赵弘恩等奏折 湖南人为什么非要将曾静沉潭溺·雍正
  卷之一百八十二·佚名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六·佚名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十六·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二·佚名
  十八 内务府题请将湖口等十四关铜斤分别交与张鼎臣王纲明曹寅等经营本·佚名
  第二十六卷 待访目·缪荃孙
  后序·周作人
  卷四十·佚名
  158.马嵬驿兵变·林汉达
  45.秦王灭六国·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诗女史纂卷之十四·田艺蘅

    处囊斋主人辑蔺氏节明蔺氏、国初陈友谅部属邓平章陷江西、见蔺有殊色、遂并其婴儿掠去、蔺度不得归、乘间乃先杀其婴儿、囓指血题一律于壁上、其诗云、泾渭难分浊与清○此身不幸厄红巾○孤儿岂忍更他姓○烈妇寕甘事二

  • 卷八·王冕

    梅谱原始夫梅,始自花光仁老。宋朝哲宗时,僧住衡山花光寺。老僧酷爱梅,唯所居方丈室屋边亦植数本。每逢花发时,辄床据于其下,吟咏终日,人莫能知其意。月夜未寝,见疏影横于其纸窗,萧然可爱,遂以笔戏摹其影。凌晨视之,殊有月夜之思

  • 卷之四十五终·佚名

    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六成化三年九月癸亥朔升礼部左侍郎邹干为南京礼部尚书○升狭西布政司右布政使娄良湖广右布政使陈安各本司左布政使○授理刑进士方昇黎福吴文元杨守随张进禄戴缙王浚程宏张玮刘仁魏秉王宾张杰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四·佚名

    弘治十七年七月己丑朔孟秋享 太庙○遣内官祭司门之神○山西代州地震○庚寅召延绥闲住都督佥事李杲致仕都指挥佥事王戟宣府闲住都指挥同知陈雄守备龙门所指挥使穆荣赴京待用以兵部言其才俱可用也○辛卯 万寿圣节遣驸马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三·佚名

    弘治二年二月己丑朔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余子俊以疾乞致仕 上曰卿有疾宜善加调理不允所辞○给秦王诚泳禄岁万石米钞中半兼支○庚寅清理两淮盐法户部左侍郎李嗣言两淮运司递年掣过引盐无虑百余万而□人所缴截角引目十无二

  • 卷之五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徐陵传·李延寿

    徐陵,字孝穆。他母亲臧氏,曾经梦见五色彩云化为凤鸟,停在自己的左肩上,后来便生下徐陵。当他几岁时,家里人带他去问候僧人释宝志,释宝志抚摸着他的头顶说:“这是天上的石麒麟啊!”光宝寺的慧云法师总是感叹于徐陵的早熟,称他为

  • 卷五十五·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五十五牧政康熙九年庚戌三月辛未上谕兵部设立驿传原为往来差遣紧要事速於接应近闻州县各驿马匹缺少应付迟悞驿递原有额设钱粮以资刍牧

  • 卷十一·长孙无忌

    钦定四库全书唐律疏义卷十一唐 长孙无忌等 撰职制下【凢一十七条】奉使部送顾寄人诸奉使有所部送而顾人寄人者杖一百阙事者徒一年受寄顾者减一等疏义曰奉使有所部送谓差为纲典部送官物及囚徒畜产之属而使者不行乃顾

  • ●卷之一·吕坤

    钦差提督鴈门等关兼廵抚山西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吕 为申明乡约保甲以善风俗以防奸盗事照得成周立教监于夏商士有庠序学塾以乐其羣民有比闾族党以萃其涣故百井结为一体千民联属成家观俗于乡则里仁为美化行于下则比屋

  • 钦定书经传説汇纂卷四·王顼龄

    夏书集传夏禹有天下之号也书凡四篇禹贡作于虞时【孔氏颖达曰治水是尧末时事】而系之夏书者禹之王以是功也集説【孔氏颖达曰此篇必在虞书之内盖夏史抽入夏书或仲尼始退其第○金氏履祥曰禹贡叙水土在唐虞之际禹谟序功谟

  • 卷五·熊过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明志録卷五    明 熊过 撰僖公名申庄公子子般闵庶兄也在位三十三年谥法小心畏忌曰僖元年春王正月不书即位于先君之年也齐师【桓】宋师【桓】曹师【昭】次于聂北救邢先言次而後言救为次言故也将

  • 治国第四十八·管仲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

  • 卷四百一十一·佚名

    △第二分譬喻品第十一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言菩萨者是何句义。佛告善现,无句义是菩萨句义。何以故?善现,菩提萨埵二既不生句。於其中理亦非有故。无句义是菩萨句义。善现当知。譬如空中鸟迹句义实无所有。菩萨句义亦复

  •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七·楚石梵琦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七 偈颂三 侍者 文斌等 编 赠五台体法师 惟一文殊。无二文殊。百千万亿。徧满尘区。或作老人。或为童子。或在山林。或居廛市。或乘狮子跨空行。或现光明从地起。法师久矣驻五台。

  • 心·夏目漱石

    “我”认识了一位“先生”,后来接得“先生”一封长信(其时“先生”已不在人世),信中讲述了“先生”在大学时代同朋友K一同爱上房东漂亮的独生女儿。“先生”设计使K自杀,自己如愿以偿。但婚后时常遭受良心和道义的谴责,最后

  • 寄园寄所寄·赵吉士

    清代笔记。赵吉士撰。赵吉士(1628—1706),字恒夫,号寄园、渐岸,休宁(今属安徽)人。顺治八年(1651)举人,康熙时历官山西交城知县、户部给事中、国子监学正。在京城时侨居宣武门外,将其园题名为寄园,并以为号。此书编辑于寄园

  • 律吕新论·江永

    二卷。清江永(1681—1762)撰。江永字慎修,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著录甚多,有《周礼疑义举要》等书。是书上卷首论蔡元定的律书,次论五声、黄钟之宫、黄钟之长、黄钟之积、十二律、三分损益、二变声、变律。下卷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