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后序

这篇文章,应该名叫后记的,但是我查看回想录的目录,却已有一节后记了,而且这乃是一九六三年的一月所写,距今是整整的三年,我也不记得里边说的是些什么了,所以只能把我现在所写改换一下叫做后序,反正所改换的只是一个名目,里边所写的无非我想说的这几句话。这话可以分作三点来说。——关于三点有个笑话,很值得记录它一下,以前维新很讲究演说这一套的时候,演说者开头总说所要讲的共有几点,说三点或是五点,而阐说一点的时间往往费的很多,因此听者很感苦恼,听说共有几点就很头痛。有的讲演者知道了这个情形,便来改良一下,说所要讲的只有几点,不说出数目来,可是这一下却更糟了,说数目时使人苦恼,不说时使人恐慌了,因为不知道他所说的究竟共有若干,是十点或是八点呢。不过我所说者很是简单,干脆就是三点,所费的时间一总不会超过一小时,虽然我这开头似乎有点拉长的样子,与回想录的全体相像,很有些噜嗦。

且说第一点,我要在这里首先谢谢曹聚仁先生,因为如没有他的帮忙,这部书是不会得出版的,也可以说是从头就不会得写的。当初他说我可以给报纸写点稿,每月大约十篇,共总一万字,这个我很愿意,但是题目难找,材料也不易得,觉得有点为难,后来想到写自己的事,那材料是不会缺乏的,那就比较的容易得多了。我把这个意思告知了他,回信很是赞成,于是我开始写“知堂回想”,陆续以业余的两整年的工夫,写成了三十多万字,前后寄稿凡有九十次,都是由曹先生经手收发的。这是回想录的前半的事情,即是它的诞生经过。但是还有它的后半,这便是它的出版,更是由于他的苦心经营,乃得有成。我于本书毫无敝帚自珍的意思,不过对他那种久要不忘的待人的热心,办事的毅力,那是不能不表示感佩的。这大约可以说是蒋畈精神的表现吧。

第二点是说这回想录写得太长了。这长乃是事实,没有法子可以辩解,而且其实如要写得详尽,恐怕这还可以加上两倍,至少有一百万字,这便是一种辩解。因为年纪活得太多了,所以见闻也就不少,要拉杂的不加选择的说起来,话就是说不完的。我平常总是这么想,人不可太长寿,普通在四十以后死了最是得体,这也不以听兼好法师的教训才知道,可是人生不自由,就这一点也不能自己作主,不知道这是怎么干的,一下子就活到八十,(其实现在是实年八十一了,)实在是活得太长了。从前圣王帝尧曾对华封人说道,“寿则多辱”,这虽是一时对于祝颂的谦抑的回答,其实是不错的。人多活一年,便多有些错误以及耻辱,这在唐尧且是如此,何况我们呢。但是话要说回来,活到古来稀的长寿虽然并不一定是好事,可是也可以有若干的好处。即如我不曾在日军刺客光临苦雨斋的那时成为烈士,活到解放以后,得以看见国家飞跃的进步,并且得以参加译述工作,于一九六二年七月至一九六五年五月这三年中间,译成了路吉阿诺斯(Loukianos)对话集一卷,凡二十篇,计四十余万字。这是我四十年来蓄意想做的工作,一直无法实现的,到现在总算成功了。这都是我活到了八十岁,所以才能等到的,前年,《新晚报》上有过我的一篇杂文,叫作“八十心情”,足以表达我那时的情意。

第三点也是最末的一点,是我关于自叙传里的所谓诗与真实的问题的。这“真实与诗”乃是歌德所作自叙传的名称,我觉得这名称很好,正足以代表自叙传里所有的两种成分,所以拿来借用了。真实当然就是事实,诗则是虚构部分或是修饰描写的地方,其因记忆错误,与事实有矛盾的地方,当然不算在内,唯故意造作的这才是,所以说是诗的部分,其实在自叙传中乃是不可凭信的,应该与小说一样的看法,虽然也可以考见著者的思想,不过认为是实有的事情那总是不可以的了。古代希腊叫诗人为“造作者”,意思重在创造,哲学者至有人以诗人为说诳的人,加以排斥,这并没有错,英国文人王尔德作文云“说诳之衰歇”(The Decay of Lying),叹近代诗思的颓废,便不讳言说诳,日本人翻译易说诳为“架空”,这有点近于粉饰,如孔乙己之讳偷书为“窃书”了。自叙传总是混合这两种而成,即如有名的卢梭和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据他们研究里边也有不少的虚假的叙述,这也并不是什么瑕疵,乃是自叙传性质如此,读者所当注意,取材时应当辨别罢了。因为他们文人天性兼备诗才,所以写下去的时候,忽然触动灵机,诗思勃发,便来它一段诗歌的感叹,小说的描写,于是这就华实并茂,大著告成了。也有特殊的天才,如伊太利的契利尼者,能够以彻头彻尾的诳说作成自叙传,则是例外不可多得的。我这部回想录根本不是文人自叙传,所以够不上和他们的并论,没有真实与诗的问题,但是这里说明一声,里边并没有什么诗,乃是完全只凭真实所写的。这是与我向来写文章的态度全是一致,除了偶有记忆不真的以外,并没有一处有意识的加以诗化,即是说过假话。可是假如有人相信了我的这句话,以为所有的事情都真实的记录在里边,想来找得一切疑难事件的说明,那未免是所愿太奢了,恐怕是要失望的。我在上边说过,如果详尽的说明,那就非有一百万字不可,这第一说是没有这纸面。我写的事实,虽然不用诗化,即改造和修饰,但也有一种选择,并不是凡事实即一律都写的。过去有许多事情,在道德法律上虽然别无问题,然而日后想到,总觉得不很愉快,如有吃到肥皂的感觉,这些便在排除之列,不拟加以记录了。现在试举一例。这是民国二年春间的事,其时小儿刚生还不到一周岁,我同了我的妻以及妻妹,抱了小儿到后街咸欢河沿去散步。那时妇女天足还很少,看见者不免少见多怪。在那里一家门口,有两个少女在那里私语,半大声的说道,“你看,尼姑婆来了。”我便对她们摇头赞叹说,“好小脚呀,好小脚呀!”她们便羞的都逃进门去了。这一种本领,我还是小时候从小流氓学来的手法,可是学做了觉得后味很是不好,所以觉得不值得记下来。此外关于家庭眷属的,也悉不录,上边因为举例,所以说及。其有关于他人的事,有些虽是事实,而事太离奇,出于情理之外,或者反似《天方夜谈》里头的事情,写了也令人不相信,这便都从略了。我这里本没有诗,可是却叫人当诗去看,或者简直以为是在讲“造话”了。绍兴方言谓说诳曰讲造话,造话一语却正是“诗”的本原了。但因此使我非本意的得到诗人的头衔,却并不是我所希望的。我是一个庸人,就是极普通的中国人,并不是什么文人学士,只因偶然的关系,活得长了,见闻也就多了些,譬如一个旅人,走了许多路程,经历可以谈谈,有人说“讲你的故事罢”,也就讲些,也都是平凡的事情和道理。他本不是水手辛八,写的不是旅行述异,其实假如他真是遇见过海上老人似的离奇的故事,他也是不会得来讲的。

一九六六年一月三日,知堂记于北京。

猜你喜欢
  卷第二百五十六 唐紀七十二·司马光
  大明太宗文皇帝宝训卷之五·杨士奇
  卷之五十七·佚名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十二·佚名
  卷之五百九十·佚名
  九二六 军机大臣奏查核五月至九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校等交部察议片·佚名
  卷二十五·傅恒
  南唐书卷二十七·马令
  四五 “难兄难弟”的一个·邹韬奋
  卷四十·雍正
  卷七十一·赵汝愚
  差务例·佚名
  卷六十六·佚名
  152.张说不做伪证·林汉达
  李煜堂·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七十七·彭定求

        卷577_1 【春晓曲(一作齐梁体)】温庭筠   家临长信往来道,乳燕双双拂烟草。油壁车轻金犊肥,   流苏帐晓春鸡早。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   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红颜镜中老。   卷577_2 【猎骑辞

  • 论俳谐第二十七·王骥德

      俳谐之曲,东方滑稽之流也,非绝颖之姿,绝俊之笔,又运以绝圆之机,不得易作。着不得一个太文字,又着不得一句张打油语。须以俗为雅,而一语之出,辄令人绝倒,乃妙。元人《嘲秃指甲》词:“十指如枯笋,和袖棒金尊。搊杀银筝字不真。

  • 提要·陈深

    【臣】等谨案宁极斋稿一巻宋陈深撰深字子微号清全平江人宋亡后弃举子业闭戸著书天歴中以能书荐逃匿不就所着有读易编读诗编今皆未见惟读春秋编刻于通志堂经解中其诗则仅有钞本流传而已此本前有顾嗣立名字二印葢即元百

  • 卷三十二·宋卫·佚名

    齐攻宋宋使臧子索救于荆齐攻宋,宋使臧子索救于荆。荆王大说,许救甚劝。臧子忧而反。其御曰:“索救而得,有忧色何也。”臧子曰:“宋小而齐大。夫救于小宋而恶于大齐,此王之所忧也;而荆王说甚,必以坚我。我坚而齐弊,荆之利也。”

  • 卷一·辛文房

      魏帝著《论》,称"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未若文章之无穷"。诗,文而音者也。唐兴尚文,衣冠兼化,无虑不可胜计。擅美于诗,当复千家。岁月苒苒,迁逝沦落,亦且多矣。况乃浮沉畏途,黾勉卑宦,存没相半,不亦难乎!崇事

  • 名山藏卷之十四·何乔远

    臣何乔远恭辑典谟记十四◆典谟记十四英宗睿皇帝三○英宗睿皇帝三上居南城七年矣景帝伐宫树锢宫门已无复天下意景帝病所立太子薨上太子久废司礼监太监王诚与大学士王文等谋迎立襄王子未定群臣且上

  • ●郭青螺先生崇论卷之二·李衷纯

    创守论宽严论上宽严论下奢俭论上奢俭论下封建论上封建论下封建年号称正论宗藩论上宗藩论下都论○创守论得天下、与守天下之道异、而世未有能两全之者、两全之者、唐虞夏及我 明是也、商武王、周武王、汉高祖、唐高祖

  • 卷三十二 世宗朝宰辅·李有棠

    世宗大定元年冬十一月辛未,以户部尚书李石为参知政事。石字子坚,辽阳人,贞懿皇后弟。先世仕辽,为宰相。父绰尔齐,桂州观察使。高永昌据东京叛,攻之不克,死。石敦厚寡言,器识过人。天会中,官景州刺史。海陵迁燕京,入见,指之曰:“此

  • 景公问诸侯孰危晏子对以莒其先亡第九·晏婴

    景公问晏子曰:“当今之时,诸侯孰危?”晏子对曰:“莒其先亡乎!”公曰:“何故?”对曰:“地侵于齐,货竭于晋,是以亡也。”

  • 卷四 集灵·陈继儒

    天下有一言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义,而百世如见者,安可泯灭之?故风雷雨露,天之灵,山川名物,地之灵,语言文字,人之灵;毕三才之用,无非一灵以神其间,而又何可泯灭之?集灵第四。 投刺空劳,原非生计;曳裾自屈,岂是交游。 事遇快意处当转,言

  • 出处·魏裔介

    圣人不畏多难,而畏无难。[容斋随笔]讲学论政,当切切询人。若夫去就语默,如人饮食寒温,必自斟酌,不可询人,亦非人所能决也。[胡安国]与其得罪于百姓,不如得罪于上官。[吴其]与其进而负于君,不若退而合于道。[李衡]圣贤处世,出有出的道理

  • 唯生论读后·太虚

    ──二十三年秋作──去夏、中央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黄凌霜先生同休暑庐山大林寺,暇读余所著真现实论,见其中以唯生论的中国哲学、与唯物论的西洋哲学、及唯识论的印度哲学相鼎立,告余陈立夫先生近在中央政治学校讲唯生论,所

  • 释门归敬仪(卷下)·道宣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序曰。圣者立仪同法齐观。道宗乃异形敬毕通。备列群经无宜不用。如有乖轨乱伦自招殃咎。故违明诰罪深难宥。今生居叔世。代称滓浊烦惑日增。何时倾荡

  • 序·佚名

    外。放形骸。黜边幅。守礼者。莫能与之辨。而其从心不踰矩。卒有合於自然。是则缮性之效。略外以理内。於斯见之矣。淫欲嗔恚。皆谓之道。大雄氏托言为喻。将以语夫上知。愚者不察。悉得以自恣。职教者忧之。於是为清

  • 古文集成前集·王霆震

    古代散文总集。78卷。南宋王霆震编。王霆震,字亨福。庐陵(江西吉安)人,余不详。此书收春秋至南宋散文522篇。在编排上以天干为序,甲集6卷,乙集8卷,丙集7卷,丁集9卷,戊集8卷,己集8卷,庚集8卷,辛集7卷,壬集8卷,癸集9卷,并标明为“前

  • 灵飞散传信录·佚名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齐推书心序称,得于唐李泌宅中, 为《太清仙经》之《灵飞散方》,尤胜收入孙思邈《千金方》者。 此录《灵飞散方》出自六朝之《太清仙经》,齐推书心述古本传授、 发现经过。述灵飞散方、治云母方,亦可视

  • 御定历代题画诗类·陈邦彦

    一百二十卷。清陈邦彦(生卒年不详)奉敕编纂。陈邦彦,字世南,号春晖。陈元龙从子,浙江海宁人,康熙时人,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工小楷,著有《乌衣香牒》、《春驹小谱》。此书又称《历代题画诗类》,这是一部比较全面而系统

  • 复社纪略·陆世仪

    编年体史书。四卷。明陆世仪撰。约成书于清初。本书记事,始于天启元年(1621年)陈晋卿等改为知社,终于崇祯九年(1636年)徐怀丹作复社十大罪檄文,按编年体叙述。在正文之前,冠以《复社总纲》,将崇祯元年(1628年)至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