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治国第四十八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白话译文: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土地也就荒芜而国家贫穷了。

凡是农业,其收入的特点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然而,官府征税却急如星火,没有定时,农民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应付上面征课。耕田锄草都有季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时够用,农民又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商人秋天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粮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因为关市的租税、府库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粮和各种劳役放在一起。—年四季加起来,也等于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了。—个农民要养四个债主,所以对于外逃者处刑,国君也能制止农民外流,这乃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从高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四季皆种而五谷皆收。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一个劳力可以耕百亩收二百石。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这样,农民专—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没有奸巧之事人民又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王业的道路。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所以,舜第一次率民迁安发展农耕建成“邑”,第二次迁徒建成“都”,第三次迁徒建成“国”。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定他了。因为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先代圣王,正是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所谓除害,就是禁害于农业。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人民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则虽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以至于有所杀戮,人民都是不憎恶的。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人君不发展农业则粮食必少,粮少则人民贫困,贫困则轻视家园,轻家则容易外逃,人民轻易外逃则君令不能做到“必行”,君令不能行则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禁律不能必止则战争不能做到必胜,防守也不能做到必固了。法令不能必行。禁律不能必止,出战不能必胜,防守不能必固,这叫作寄生的君主。这都是不发展农业缺少粮食的危害。所以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

猜你喜欢
  简介及目录·佚名
  卷十二 学六·黎靖德
  思辨録辑要卷四·陆世仪
  杀身以成仁·孔子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孔子
  经礼补逸卷七·汪克宽
  卷十二·李光坡
  第33章·老子
  六反·韩非
  卷四百一十六·佚名
  卷三百七十七·佚名
  大方广如来藏经全文·佚名
  金七十论卷下·佚名
  北山录卷第五·神清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四·玄奘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今传是楼诗话 十五·王揖唐

    五六一、常熟宗明经汝成字药锄,吾友子威之尊人也。精史地训诂之学,博极群书,锲而不舍。咸丰庚申,红巾陷常,杀戮最惨。君被掳至皖赣三年,归后家无片瓦。遗诗多闵乱之作,盖少陵《同谷》之遗也。《哀尸吟》云:“城东城西城

  • 卷四百五 列传一百九十二·赵尔巽

      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家世农。祖玉屏,始慕乡学。父麟书,为县学生,以孝闻。   国藩,道光十八年进士。二十三年,以检讨典试四川,再转侍读,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部。时太常寺卿唐鉴讲学京师

  • 越绝卷第十四·袁康

      越绝外传春申君第十七   昔者,楚考烈王相春申君吏李园。园女弟女环谓园曰:“我闻王老无嗣,可见我于春申君。我欲假于春申君。我得见于春申君,径得见于王矣。”园曰:“春申君,贵人也,千里之佐,吾何讬敢言?”女环曰:“即不

  • 援江西篇第十·王闿运

    直省分疆,同于一统,而其私财力也甚于列国,利害不相及故也。自张芾、蒋文庆委祸江南,而寇难踵至,或死或困。智者鉴之,则曾国藩治水陆军,以应江忠源,胡林翼竭湖北以事九江、安庆,肫肫乎其忠乎,燀々乎其威也,不求功名,功名固成。然自

  • 卷之三百三·佚名

    光绪十七年。辛卯。十一月。辛酉。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庚寅皆如之。记注  ○谕军机大臣等、裕禄等奏、请饬拨东三省来年的饷。并请催欠饷一摺。东三省壬辰年的饷。应拨奉天

  • 七四○ 暂署两江总督陈辉祖奏续缴应禁书籍并请展限一年折·佚名

    七四○ 暂署两江总督陈辉祖奏续缴应禁书籍并请展限一年折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初十日暂署两江总督 江南河道总督臣陈辉祖谨奏,为续缴应禁书籍,仰祈圣鉴事。窃照一切诞妄著作,钦奉上谕,实力查缴,所有江宁书局先后收获违碍书

  • 卷八·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八乾隆二十年春二月丙寅命定北将军班第等严审防赞大臣努三乌尔登等推诿隐匿之罪先是有防以努三乌尔登领兵收服扎哈沁后未即擒拏逃犯巴朗诸事退诿交班第阿睦尔撒纳审讯并命策楞兆惠查

  • 卷一·楼昉

    钦定四库全书两汉诏令卷一宋 林虙 编西汉一【凡直叙事实不载辞命者不录如纪载建元元年秋七月诏曰卫士转置送迎二万人其省万人如此不录】高祖【二十四】谕诸县乡邑【元年十一月】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耦语者弃

  • 周纪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司马光

    周纪四 周赧王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97年)[1]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1]楚怀王逃脱看守,被秦国人发现,封锁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从小路逃到了赵国

  • ●皇朝通典卷八十五·佚名

    刑六 ○刑六 雜議一 △雜議一 (臣)等謹案獄情萬變持議易滋列祖以來聖明天斷我皇上指授所及惟一準諸情法之平此議刑議罰之至當者也至於臣工之識解不一所處之時地亦殊其勢不能無異議聖心惟虛己採酌而用之故有拘泥律文以為

  • 卷一百四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八王礼考【二十四】国恤【臣】等谨案典礼孝庄文皇后自世祖章皇帝时正位慈宁圣祖仁皇帝践阼尊号太皇太后奉事二十余年孝思纯笃太皇太后违豫圣祖仁皇帝亲侍左右衣不解带者一月有余祷

  • 卷七十·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七十 朱批甘国奎奏摺 雍正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浙江按察使【臣】甘国奎谨 奏为备陈地方情形事窃【臣】一介庸愚知识短浅仰蒙 皇上天恩畀以刑名重任受事以来朝夕兢惕勉供职守惟是浙土俗尚刁华方事

  • 卷八十四禁狱·冯煦

    新羁所省城设羁所一区,由安庆府知府遴员就近管理。光绪三十三年十月,署安庆府知府恽毓龄禀称:奉饬以各属解审人犯教供翻案积成锢弊,议由臬司衙门先设督审公所,一面由府另设羁所一区,俾招解人犯随时勘审,暂行寄禁,于解院提勘后

  • 明代之农民·吴晗

    一按照职业的区分,明代的户口有民户、军户、医户、儒户、灶户、僧户、道户、匠户[317]、阴阳户[318]、优免户、女户、神帛堂户[319]、陵户、园户、海户、庙户[320]……之别。户有户籍户帖: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辛亥核民数

  •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六·欧阳竟无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成空品第六之餘   復次[一]如是空理依修故證.云何爲修。頌曰.   修差别十八. 或有毒無毒. 對治五種執. 略二種應知。   論曰.修相差别有十八種。一聲聞相應作

  • 北山录卷第六·神清

      丧服问第九(服从恩制丧以礼成问丧父母与师五服宜从何等)  二三子侍乎前(门生也)宾退。翼而进(敛肘以进)曰。三乘之行或得闻焉。三代之礼未之学也(夏殷周文质不同)而百行之纪莫大乎孝。孝莫大乎送死。有死已复(

  • 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第一(大幻化普通仪轨三十一分中略出二无我法)   ·佚名

        宋西天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普明慈觉传梵大师法护奉 诏译  金刚部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一切如来身语心金刚喻施婆倪数秘密中秘密出生妙三摩地。时彼世尊从是三摩地起。赞言善哉善哉金

  • 夹注辅教编序·朱时恩

    宋濂天生东鲁西竺二圣人化导烝民。虽设教不同。其使人趋於善道则一而已。为东鲁之学者则曰我存心养性也。为西竺之学者则曰我明心见性也。究其实。虽若稍殊世间之理。其有出一心之外者哉。传有之。东海有圣人出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