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十九、结婚

  我是二十五岁结婚的,我妻与我同庚,也是二十五岁。我是在二月初二日生的,她是四月初一日生的(俱属旧历),我比她长了两个月。中国人每多早婚,尤其是在江南,二十五岁结婚,在当时已算是迟的了。就我们的亲戚中说:大半是在二十岁以内,十八九岁为最多。若是女孩子,一过了十六岁,便可以出嫁了。至于乡下地方的婚嫁,好多是畸形的,不必说它了。

  主张我即行结婚的,第一是祖母。父亲故世了,我的三位姑母全故世了,连她听喜爱而领在我家的顾氏表姊也已出嫁了,我姊也出阁了,老太太们喜欢小孩子,她的晚景,将寄托于抱曾孙了。至于母亲,也未尝不希望我结婚,因为我已成年,而她的身体日就衰弱,很望有一勤健的儿媳,来帮她的忙。就只家中贫苦,人家娇养的女儿,不知能否食苦为虑。

  我对于结婚的事,很有点犹疑。第一、我是为了家计,我幸有母亲的操劳支持,勉强可以过度。娶了亲后,家中既添一个食口,而人家一位青年姑娘,到我家来做媳妇,似不能过于艰苦。并且结婚以后,不能不生育,小孩子一个一个添出来,这个负担,也就不轻呀。还有一个意思,全出于自私之念,我觉得未结婚的人,自由得多,结了婚的人,便不免生出多少牵虑来了。

  但是我的家庭,已使我不能不结婚了。原来我的祖母已成了瘫痪之症,不能步履行动了。她那时已是七十多岁了,而躯体丰肥,起床也须有人扶持。起床以后也只能坐在一张藤椅子里,冥坐念佛而已。还有半夜起来溲溺,也须有人扶掖,这都是我母亲的责任。如果是别人呢?譬如女佣之类,她们不能半夜惊醒,而且粗手粗脚,未能熨阽,这是使母亲不能放心的。

  所以自从祖母得了这半身不遂之病后,母亲便不睡在自己房里,一直睡在祖母房里了。有一天,祖母半夜里起来小解,她因为知道我母亲夜里做女红,睡得很迟,不想惊动她,便轻轻悄俏起来。谁知没有站稳,一转侧间,跌倒在牀前地下。母亲睡得异常警醒,听得了声响,急忙揭开帐子一看,吃了大惊,因为老年人是不能倾跌的,何况祖母又是身躯肥重呢。

  从此以径,母亲在夜里更为警醒,祖母床上一有声响,她便立刻起来。到了冬天,衣不解带,只是和衣而睡。后来祖母病了,常常不能起床,有时连溲溺都在牀上,一切铺垫、洗溺等事,都由母亲任之。祖母捧着母亲的手涕泣道:“求求菩萨!但愿你的儿媳妇,也这样的孝顺你。”我听了,心中也很难过。因为我们一家只有三人,——祖母、母亲和我——我是一个男子,饥驱奔走,我又不能代母亲之劳。而且母亲的身体也不健全,日就衰弱,每天吃得非常之少。她是有肺病的,带病延年,现在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人家以为即此也不容易。希望我结婚以后,有个媳妇帮助她,总归是好的。

  我的结婚日子,是在那年四月二十五日(都是旧历,以下仿此),那个时候,所谓新式结婚(俗称『文明结婚』)还没有流行呢。新郎新娘,以前从未见过面,现在称之为『盲婚』,这两字甚为切当。一切仪式,都为老派,从辛亥革命以后出生的诸位先生们,恐怕有莫名其妙的。但中国历代传统以来,对于婚姻制度非常隆重,即使要写一些近代婚姻风俗史,也非成一巨帙不为功,我今就我的结婚,略述一二:

  首先说迎娶,依照古礼,新郎亲自到女宅去迎亲的。直到如今,在中国别省犹有此风,但东南各省,已无此风了,只是用全副仪仗,敲锣打伞去迎接她。其中最有别者,新娘要坐一顶花轿,这顶花轿,不仅属于虚荣,抑且恃于权势,妇人对于嫡庶之争,往往说:“我是从花轿抬进来的。”好此清朝的皇后,说:“我是从大清门进来的”一般。苏州的花轿,却是特别考究,明灯绣幄,须以八人抬之。但我们没有用花轿,仅有用一蓝呢四人轿,以花轿多所糜费也。惟仪仗一切则如例。

  次言拜堂,当新娘未出轿以前,新郎已迎侯于堂前,新娘出轿后,即同行拜堂礼。先拜天,后拜地,然后新夫妇行交拜礼,这是中国旧婚礼中最隆重的一个节目。当拜堂时,新郎则下跪叩头,新娘却只跪而不叩头。问其所以,则云新娘凤冠上附有神祗云云,其实她满头插戴珠翠,且罩以方巾,不能使其更一俯首也。所有礼节中之跪拜,都受命于一赞礼(苏人呼之曰“掌礼”),此人穿方头靴,皂袍皂帽,插金花,披红巾,全是明朝服饰,此古典当是满清入关时始也。

  拜堂既毕,把红绿牵巾,系在新郎新娘手上,这不知是何意义,或者是赤绳系足的故事吧?这时新郎倒行,新娘顺行,脚下则踏以麻袋(此种麻袋,都向米店中去借来),名之曰“传代”,谐音也,此俗在明代已盛行。然后进入内厅,行合卺之礼,苏人则俗称为“做花烛”,新郎新娘对向坐,中间点大红巨烛四枝,作为新婚夫妇对钦对食状。旋即有青年四人(预先选定者),各持一烛,送入洞房。

  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坐牀沿,此一节目,名之曰:“坐牀撒帐。”那时新娘头上仍遮上大红方巾。入洞房后,第二节目便是扬去她这个方巾,名曰“挑方巾”,挑方巾必延请亲戚中的夫妻团圆(续弦不中选),儿女绕膝的太太为之,这个时候,新娘方露出庐山真面,为妍为媸,可以立见。以后便是新娘至后房易服,卸去凤冠霞佩的大礼服,而穿上红袄绣裙的次礼服,出来谒见翁姑及各亲戚尊长行见面礼,与新郎偕,此一节目,名曰“见礼”。吴中风俗,并无所谓翁姑端坐,新妇献茶的仪式。以后有一节目,曰:“祭祖。”那是儒家规范,于礼甚古。祭祖时,翁姑在前,新夫妇居中,而合族中人都来行礼也。以后更有一节目曰:“待贵。”此是设盛筵以待新妇,而新郎不与其事,新娘居中坐,往往选未出嫁的小姑娘为之陪席,亦有“定席”“谢宴”小节目,不赘述。

  依照旧式婚姻喜庆事,我家于以上所述节目,一一遵行。最后我谈到了“闹新房”一事。闹新房虽然不是善良的风俗,但亦是青年人意兴之所趋。又因为中国传统,对于少女太不开放,男青年对于女青年,很少有见面的机会,而女人又养成羞怯的习惯。醉饱以后,哄入新房,欲见新娘子一面,说说笑话,打趣一番,原无所谓。如果是恶作剧,甚至演出无礼的举动,这便是令人憎厌,而为不受欢迎的宾客了。

  我此次结婚中,并没有闹新房的一个节目。原因我为了简省之故,未发请柬,仅仅几位至亲密友来吃喜酒。有几位比我长一辈的,怎好意思闹新房。至于我所交的新朋友,他们有些新时代气息,不喜此种旧风习。还有一种趋势,闹新房具有报复性质,你如果喜欢闹人家的,到了你结婚时,人家也来闹你新房了,这便叫“我不犯人,人不犯我”,我就是不欢喜闹新房的,所以也没有人来闹我新房了。

  这一回,亲友的贺客虽然不多,却也吃了八桌酒席。女宾倒也不少,还有许多儿童。苏州人对于吃喜酒,那是最欢欣鼓舞的事。想起了从前的物价,使现代青年人真有所不信,那时普通的一席菜,只要两元,有八只碟子,两汤两炒四小碗,鸡、鸭、鱼、肉、汤五大碗,其名谓之“吃全”。绍兴酒每斤二角八分。八席酒荣,总计不过二十元而已。不过最高价的筵席,则要四元,那是有燕窝、鴒蛋等等,我们那天的“待宾”节目,即用此席,新娘例不沾唇,留待家人分饷。至于后来的什么鱼翅席、烧烤席,苏人从未染指也。

  我妻端庄而笃实,我祖母及母亲,都极挚爱她。尤其是身体健全,不似人家所说的工愁多病的林黛玉型那样人物,因为她在家里也是操作惯了的。虽然她是缠了小脚的人(那时苏州风气,凡上中等人家,如果讨了一位大脚的新娘子,便将引以为耻,而为亲朋所哗笑),可是行走极便利。在文字上,它曾进过私塾,读过两三年书,论语上半部,她还能琅琅上口,只不过不求甚解而已。至于缝絍刺绣,却是从前吴中闺女的必修科。倘欲洗手作羹,则正可向我母学习耳。

  在从前未出阁的小姐们,对于婚姻事,一听父母支配,自己连提也羞于提起,怎敢有什么主张。

  嫁了过来,侍奉舅姑,是其本职,那里有什么自由行动,也没有什么组织小家庭的志愿的。尤其像我是一独生子,又没有伯叔兄弟,祖母仅有这一个孙媳,母亲仅有这一个儿媳,自然是格外的宠爱了。我见到祖母与母亲都锺爱地,我也为之心慰。

  不过我那时已呼吸了一些新空气了,那时大家又在那里提倡女学,解放缠足,有些外国教会里也在开设女学堂了。我们写文章也是动不动说妇女要解放了。而我所娶的女人,却是完全旧式,好像是事与愿违。但是我们在六七年前已经订婚了,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是经我同意。那个时候,也没有所谓洋学堂里女学生。就是到我结婚的时期,女学生也还是很少的,所有我们亲戚朋友中,那一家不是娶的深闺中的小姐呢。

  这时上海已有了女学校了,苏州还是没有。即使有了,在我们的环境上,也不许可,试想我要进学校,尚且不可能,何况她是个女人,怎能许可呢?,直到后来我住居在上海,我在女学校教书,所住的地方是在上海老西门,那边有好几家女学校,她曾经在民立女中学的选科中,学习音乐与绘画,这时年已三十,更有了儿女,也像我的学习外国文,一无成就,只得放弃了。

  我妻姓陈,名震苏,这个名字,很不像一个女人名字,那是我的岳丈陈挹之先生题的。陈挹翁有两女,她是长女。次女名兰仪,嫁王稚松君。

猜你喜欢
  卷八十·毕沅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赵晔
  第八十二回 选侍移宫诏宣旧恶 庸医悬案弹及辅臣·蔡东藩
  读礼通考卷九十九·徐乾学
  卷四·戴冠
  ○绝幸位第五·宋濂
  ●序·缪荃孙
  述德笔记·徐一士
  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第十四·范晔
  朱龄石传·李延寿
  邢峦传·李延寿
  中宗本纪·欧阳修
  弇山堂别集卷五十·王世贞
  卷四十·佚名
  王宠佑·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八出 沉奸·李渔

    〖桃红菊〗(旦带老旦上)(旦)恨奸徒将人赚来,喜同仇将心暗偕。(老旦)填还我旧时冤债,填还我旧时冤债,任从你黄泉弄乖!(旦)妙香,我们的计较虽然商议定了,也还要筹个万全。他虽然孤身独立,到底是个男子;我们虽然协力同心,毕竟是两个妇人。

  • 提要·方回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瀛奎律髓       总集类提要【臣】等谨案瀛奎律髓四十九卷元方回编回所着续古今考已别着録是书兼选唐宋二代之诗分四十九类所録皆五七言近体故名律髓自序谓取十八学士登瀛洲五星聚

  • 《哀永逝文》译文·潘岳

    出殡的前夕事务繁多。心中的悲哀几乎无法承受。在雕绘著龙纹的灵车旁手扶著门。等待著太阳升起就要出殡了。嫂嫂和侄女心中凄惶。慈祥的母亲心生同情。在听到鸡叫的那一刻启程。大家都悲伤而捶胸哭号。死后的日子多么

  • 列传第三十八 孝义 李棠 柳桧 杜叔毗 荆可 秦族 皇甫遐 张元·令狐德棻

    夫塞天地而横四海者,其唯孝乎;奉大功而立显名者,其唯义乎。何则?孝始事亲,惟后资于致治;义在合宜,惟人赖以成德。上智禀自然之性,中庸有企及之美。其大也,则隆家光国,盛烈与河海争流 ;授命灭亲,峻节与竹(帛)〔柏〕俱茂。其小也,则温

  • 卷第二百三十九 唐紀五十五·司马光

      起玄黓執徐(壬辰)十月,盡柔兆涒灘(丙申),凡四年有奇。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元和七年(壬辰、八一二年)   冬,十月,乙未,魏博監軍以狀聞,上亟召宰相,謂李絳曰:「卿揣魏博若符契。」李吉甫請遣中使宣慰以觀其變,李絳曰

  • 投瓮随笔·姜南

    ○贫富不爱钱 钱昕字景寅,苏州常熟人。正统乙丑进士,历官湖广布政使,以廉慎著称。同时有鱼侃者,亦常熟人。永乐二十二年进士,历官开封知府,亦有廉名。然昕故富家,而侃则贫士,人尤以为难。盐山王文肃公翱为吏部尚书,常称之曰:&ld

  • ◎女杰艳史·李定夷

    自称女子参政同盟,会干事沈佩贞之女友傅文郁者,曾携三五女伴,及其男伴赵显华(赵亦为沈佩贞之男友)到汴,艳帜高张,趋者若鹜,假筹款组织女子参政同盟会支部为名,与一般蝇营狗苟之徒,日相往来。某女校之教员及学生,或直接,或间接,被其

  • 李晟传·刘昫

    李晟的字叫良器,是陇右道临洮县人。祖父是李思恭,父亲是李钦,世代在陇右任偏将。李晟出生几年后父亲就去世了,他侍奉母亲行孝恭谨,性格刚强,有才干,擅长骑马射箭。十八岁参军,身高六尺,勇猛果断没人比得上。当时河西节度使王忠

  • 陆秀夫传·脱脱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还在他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把家迁徙到了镇江。稍大以后,就跟随本乡的两位孟先生读书学习,孟先生的学生经常有百余人,但他单单指着陆秀夫说:“这小家伙不一般哪。”景定元年(1260),考上了进士。李

  • 王博文传·脱脱

    王博文,字仲明,曹州济阴县人。祖父王谏,曾在宋太宗没即位前的王府任职,做过西京作坊副使。王博文十六岁时,会写文章,在开封府考进士时,用一百篇回文诗作为考卷,人称他为“王回文”。淳化三年(992),宋太宗亲自考试进士,王博文因

  • 馆阁续録卷五·陈骙

    撰述祝辞【奉防撰】 淳熈十六年四月亲享太庙七祀【校书郎卫泾撰】嘉泰三年十一月大礼前一日享别庙恭淑皇后【校书郎曾从龙撰 按前録撰述门载大礼前一日享别庙列乾道元年正月上辛郊祀一条攷宋史宁宗本纪以嘉泰三年十

  • 卷十一·叶梦得

    钦定四库全书叶氏春秋传卷十一宋 叶梦得 撰僖公四三十有一年春取济西田济西田我田而曹侵之者也晋侯执曹伯班其所侵地于诸侯而我受焉故曰取不系之曹非曹之所得有也凡外取内邑外取内田皆不书耻也反而归于我则书重地古

  • 提要·毛奇龄

    【臣】等谨案诗传诗説驳义五卷国朝毛奇龄撰明嘉靖中鄞人丰坊作鲁诗世学一书往往自出新义得解于旧注之外恐其説之不信遂托言家有鲁诗为其逺祖稷所传一为子贡诗传一为申培诗説并列所作世学中厥后郭子章传刻二书自称得黄

  •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1)·戴圣

    ——音乐表现情感而不是形象 【原文】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2);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3);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4);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5);其爱心感者

  • 卷二十一·佚名

    △王使往还品下时净饭王。复如是言:我智慧子。汝今虽於诸亲族边。无爱恋心。但取我意。还来向家。勿令我今为於汝故。忧愁懊恼。取於命终。善子凡人行法行者,皆於一切诸众生边。生慈悲心。如是乃得名为法行。岂但独自身

  • 佛说力士移山经·佚名

    西晋天竺三藏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夷那竭国力士所生地大丛树间。与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临灭度时。时国臣民皆出来会。佛问阿难。斯国大众何故云集。贤者阿难白世尊曰。有大石山去此不远。方六十丈高百二十丈。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一二六七)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天子白佛言。世尊。比丘。比丘度驶流耶

  • 彭德怀速写·丁玲

    丁玲撰。最初发表于1937年2月3日《新中华报·新中华副刊》第6期。这篇速写通过转述青年政治委员的话,抓住人物富有特征部分的描述及与老百姓的亲密关系,表现了彭德怀在战士中的崇高威望,对下级的真诚相待,同群众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