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列传第三十八 孝义 李棠 柳桧 杜叔毗 荆可 秦族 皇甫遐 张元

夫塞天地而横四海者,其唯孝乎;奉大功而立显名者,其唯义乎。何则?孝始事亲,惟后资于致治;义在合宜,惟人赖以成德。上智禀自然之性,中庸有企及之美。其大也,则隆家光国,盛烈与河海争流 ;授命灭亲,峻节与竹(帛)〔柏〕俱茂。其小也,则温枕扇席,无替于晨昏;损己利物,有助于名教。是以尧舜汤武居帝王之位,垂至德以敦其风;孔墨荀孟禀圣贤之资,弘正道以励其俗。观其所由,在此而已矣。

然而淳源既往,浇风愈扇。礼义不树,廉让莫修。若乃绾银黄,列钟鼎,立于朝廷之间,非一族也,其出忠入孝,轻生蹈节者,则盖寡焉。积龟贝,实仓廪,居于闾巷之内,非一家也,其悦礼敦诗,守死善道者,则又鲜焉。斯固仁人君子所以兴叹,哲后贤宰所宜属心。如令明教化以救其弊,优爵赏以劝其善,布恳诚以诱其进,积岁月以求其终,则今之所谓少者可以为多矣,古之所谓为难者可以为易矣。故博采异闻,网罗遗逸,录其可以垂范方来者,为孝义篇云。

李棠字长卿,勃海蓨人也。祖伯贵,魏宣武时官至鲁郡守。有孝行,居父丧,哀戚过礼,遂以毁卒。宣武嘉之,赠勃海相。父元冑,员外散骑侍郎。

棠幼孤,好学,有志操。年十七,属尔朱之乱,与司空高干兄弟,举兵信都。魏中兴初,辟卫军府功曹参军。太昌中,以军功除征虏将军,行东莱郡事。魏孝武西迁,棠时在凹北,遂仕东魏。

及高仲密为北豫州刺史,请棠为掾。先是,仲密与吏部郎中崔暹有隙。暹时被齐文襄委任,仲密恐其构己,每不自安,将图来附。时东魏又遣镇城奚寿兴典兵事,仲密但知民务而已。既至州,遂与棠谋执寿兴以成其计。仲密乃置酒延寿兴,阴伏壮士,欲因此执之。寿兴辞而不赴。棠遂往见之曰 :“君与高公,义符昆季。今日之席,以公为首。岂有宾客总萃,而公无事不行?将恐远近闻之,窃有疑怪 。”寿兴遂与俱赴,便发伏执之。乃帅其士众据城,遣棠诣阙归款。太祖嘉之,拜棠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封广宗县公,邑一千户。棠固辞曰 :“臣世荷朝恩,义当奉国。而往者见拘逆命,不获陪驾西巡。今日之来,免罪为幸,何敢以此微庸,冒受天爵 。”如此者再三,优诏不许。俄迁给事黄门侍郎,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 魏废帝二年,从魏安公尉迟迥伐蜀。蜀人未即降,棠乃应募,先使谕之。既入成都,萧撝问迥军中委曲,棠不对。撝乃苦笞辱之,冀获其实。棠曰 :“尔亡国余烬,不识安危。奉命谕尔,反见踬顿。我王者忠臣,有死而已,义不为尔移志也。”撝不能得其要指,遂害之。子敞嗣。

柳桧字季华,秘书监虬之次弟也。性刚简任气,少文,善骑射,果于断决。年十八,起家奉朝请。居父丧,毁瘠骨立。服阕,除阳城郡丞、防城都督。大统四年,从太祖战于河桥,先登有功。授都督,镇鄯州。八年,拜湟河郡守,仍典军事。寻加平东将军、太中大夫。吐谷浑入寇郡境,时桧兵少,人怀忧惧。桧抚而勉之,众心乃安。因率数十人先击之,溃乱,余众乘之,遂大败而走。以功封万年县子,邑三百户。时吐谷浑强盛,数侵疆埸。自桧镇鄯州,屡战必破之。数年之后,不敢为寇。十四年,迁河州别驾,转帅都督。俄拜使持节、抚军将军、大都督。居三载,征还京师。

时桧兄虬为秘书丞,弟庆为尚书左丞。桧尝谓兄弟曰:“兄则职典简牍,褒贬人伦;弟则管辖群司,股肱朝廷。可谓荣宠矣。然而四方未静,车书不一,桧唯当蒙矢石,履危难,以报国恩耳。”顷之,太祖谓桧曰:“卿昔在鄯州,忠勇显着。今西境肃清,无劳经略。九曲,国之东鄙,当劳君守之 。”遂令桧镇九曲。寻从大将军王雄讨上津、魏兴,平之,即除魏兴、华阳二郡守。安康人黄众宝谋反,连结党与,攻围州城。乃相谓曰 :“尝闻柳府君勇悍,其锋不可当。今既在外,方为吾徒腹心之疾也,不如先击之 。”遂围桧郡。郡城卑下,士众寡弱,又无守御之备。连战积十余日,士卒仅有存者,于是力屈城陷,身被十数创,遂为贼所获。既而众宝等进围东梁州,乃缚桧置城下,欲令桧诱说城中。桧乃大呼曰 :“群贼乌合,粮食已罄,行即退散,各宜勉之!”众宝大怒,乃临桧以兵曰:“速更汝辞!不尔,便就戮矣 。”桧守节不变。遂害之,弃尸水中。城中人皆为之流涕。众宝解围之后,桧兄子止戈方收桧尸还长安。赠东梁州刺史。子斌嗣。斌字伯达。年十七,齐公宪召为记室。早卒。 斌弟雄亮,字信诚。幼有志节,好学不倦。年十二,遭父艰,几至灭性。终丧之后,志在复雠。柱国、蔡国公广钦其名行,引为记室参军。年始弱冠,府中文笔,颇亦委之。后竟手刃众宝于京城。朝野咸重其志节,高祖特恕之。由是知名。大象末,位至宾部下大夫。

杜叔毗字子弼。其先,京兆杜陵人也,徙居襄阳。祖干光,齐司徒右长史。父渐,梁边城太守。

叔毗早岁而孤,事母以孝闻。性慷慨有志节。励精好学,尤善左氏春秋。仕梁,为宜丰侯萧循府中直兵参军。大统十七年,太祖令大将军达奚武经略汉州。明年,武围循于南郑。循令叔毗诣阙请和。太祖见而礼之。使未反,而循中直兵参军曹策、参军刘晓谋以城降武。时叔毗兄君锡为循中记室参军,从子映录事参军,映弟晰中直兵参军,并有文武材略,各领部曲数百人。策等忌之,惧不同己,遂诬以谋叛,擅加害焉。循寻讨策等,擒之,斩晓而免策。及循降,策至长安。叔毗朝夕号泣,具申冤状。朝议以事在归附之前,不可追罪。叔毗内怀愤惋,志在复雠。然恐违朝宪,坐及其母,遂沉吟积时。母知其意,谓叔毗曰 :“汝兄横罹祸酷,痛切骨髓。若曹策朝死,吾以夕殁,亦所甘心。汝何疑焉 。”叔毗拜受母言,愈更感励。后遂白日手刃策于京城,断首刳腹,解其肢体。然后面缚,请就戮焉。太祖嘉其志气,特命赦之。

寻拜都督、辅国将军、中散大夫。遭母忧,哀毁骨立,殆不胜丧。服阕,晋公护辟为中外府乐曹参军,加授大都督,迁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行义归郡守。自君锡及宗室等为曹策所害,犹殡梁州,至是表请迎丧归葬。高祖许之,葬事所须,诏令官给。在梁旧田宅经外配者,并追还之,仍赐田二百顷。寻除硖州刺史。

天和二年,从卫国公直南讨,军败,为陈人所擒。陈人将降之,叔毗辞色不挠,遂被害。子廉卿。

荆可,河东猗氏人也。性质朴,容止有异于人。能苦身勤力,供养其母,随时甘旨,终无匮乏。及母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悲号擗踊,绝而复苏者数四。葬母之后,遂庐于墓侧。昼夜悲哭,负土成坟。蓬发不栉沐,菜食饮水而已。然可家旧墓,茔域极大,榛芜至深,去家十余里。而可独宿其中,与禽兽杂处。哀感远近,邑里称之。

大统中,乡人以可孝行之至,足以劝励风俗,乃上言焉。太祖令州县表异之。及服终之后,犹若居丧。大冢宰、晋公护闻可孝行,特引见焉。与可言论,时有会于护意。而护亦至孝,其母阎氏没于敌境,不测存亡。每见可,自伤久乖膝下。重可至性。及可卒之后,护犹思其纯孝,收可妻子于京城,恒给其衣食。秦族,上郡洛川人也。祖白、父雚,并有至性,闻于闾里。魏太和中,板白颍州刺史。大统中,板雚鄜城郡守。

族性至孝,事亲竭力,为乡里所称。及其父丧,哀毁过礼,每一痛哭,酸感行路。既以母在,恒抑割哀情,以慰其母意。四时珍羞,未尝匮乏。与弟荣先,复相友爱,闺门之中,怡怡如也。寻而其母又没,哭泣无时,唯饮水食菜而已。终丧之后,犹蔬食,不入房室二十许年。乡里咸叹异之。其邑人王元达等七十余人上其状,有诏表其门闾。

荣先亦至孝。遭母丧,哀慕不已,遂以毁卒。邑里化其孝行。世宗嘉之,乃下诏曰 :“孝为政本,德乃化先,既表天经,又明地义。荣先居丧致疾,至感过人,穷号不反,迄乎灭性。行标当世,理镜幽明。此而不显,道将何述。可赠沧州刺史,以旌厥异。”

皇甫遐字永览,河东汾阴人也。累世寒微,而乡里称其和睦。遐性纯至,少丧父,事母以孝闻。保定末,又遭母丧,乃庐于墓侧,负土为坟。后于墓南作一禅窟,阴雨则穿窟,晴霁则营墓,晓夕勤力,未尝暂停。积以岁年,坟高数丈,周回五十余步。禅窟重台两匝,总成十有二室,中间行道,可容百人。遐食粥枕块,栉风沐雨,形容枯悴,家人不识。当其营墓之初,乃有鸱乌各一,徘徊悲鸣,不离墓侧,若助遐者,经月余日乃去。远近闻其至孝,竞以米面遗之。遐皆受而不食,悉以营佛斋焉。郡县表上其状,有诏旌异之。

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也。祖成,假平阳郡守。父延隽,仕州郡,累为功曹、主簿。并以纯至,为乡里所推。

元性谦谨,有孝行。微涉经史,然精修释典。年六岁,其祖以夏中热甚,欲将元就井浴。元固不肯从。祖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洗浴?”元对曰:“衣以盖形,为覆其亵。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 。”祖异而舍之。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诸小儿竞取而食之;元所得者,送还其主。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见,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是以收而养之 。”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未几,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及元年十六,其祖丧明三年,元恒忧泣,昼夜读佛经,礼拜以祈福佑。后读药师经,见盲者得视之言,遂请七僧,然七灯,七日七夜,转药师经行道。每言 :“天人师乎!元为孙不孝,使祖丧明。今以灯光普施法界,愿祖目见明,元求代闇。”如此经七日。其夜,梦见一老公,以金鎞治其祖目。谓元曰:“勿忧悲也,三日之后,汝祖目必差 。”元于梦中喜跃,遂即惊觉,乃遍告家人。居三日,祖果目明。

其后祖卧疾再周,元恒随祖所食多少,衣冠不解,旦夕扶侍。及祖殁,号踊,绝而复苏。复丧其父,水浆不入口三日。乡里咸叹异之。县博士杨轨等二百余人上其状,有诏表其门闾。

史臣曰:李棠、柳桧并临危不挠,视死如归,其壮志贞情可与青松白玉比质也。然桧恩隆加等,棠礼阙饰终,有周之政,于是乎偏矣。雄亮衔戴天之痛,叔毗切同气之悲,援白刃而不顾,雪家冤于辇毂。观其志节,处死固为易也。荆可、秦族之徒,生自陇亩,曾无师资之训,因心而成孝友,乘理而蹈礼节。如使举世若兹,则羲、农何远之有。若乃诚感天地,孝通神明,见之于张元矣。

猜你喜欢
  卷三百八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八·脱脱
  ●崇禎長編卷之九·汪楫
  内篇 探赜第二十七·刘知几
  ◎防左镇·陈贞慧
  卷第二百一十三·胡三省
  卷之十三·佚名
  卷之四·佚名
  卷之四百五十六·佚名
  ◎CC团·恽逸群
  西汉年纪卷二·王益之
  第三二三谕道光二十年五月初九日一二二○一--三·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宗室传十五·纪昀
  三二 路上的吃食·周作人
  裴茂传·刘昫
  卷一百十九·宋敏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赵岩·隋树森

    赵岩,字鲁瞻,号秋巘。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寓居溧阳(今属江苏省)。生卒年不详。宋代丞相赵葵后代。早年遭遇鲁王(雕阿不剌,弘吉刺氏贴木之子)诬谤而退居江南。赵岩长于诗,在太长公主前曾立赋八首七律,大

  • 卷八十三·陈焯

    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八十三兵部主事陈焯编吴 莱【字立夫浦阳人集贤大学士直方子也天资絶人七岁能属文读书目涉成诵尝往族父家日易汉书一帙以去族父廹扣之莱口诵一字不遗延佑七年以春秋举上礼部不第退居深褭山中益

  • 志第四 地理上·房玄龄

    昔者元胎无象,太素流形,对越在天,以为元首,则《记》所谓冬居营窟,夏居橧巢,饮血茹毛,未有麻丝者也。及燧人钻火,庖牺出震,风宗下武,炎胤昌基,画野无闻,其归一揆。黄帝则东海南江,登空蹑岱,至于昆峰振辔,崆山防道,存诸汗竹,不可厚诬。高

  • 卷三十五·连横

    列传七孝义列传勇士列传货殖列传列女列传孝义列传夫人肖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聪明精粹,有生之最灵也。然而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有德慧术智,尤贵其有仁心;仁者何?爱也。能爱其亲者谓之孝,能爱其群者谓之义。孝义之行,天下之大本

  • 卷十二·金履祥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前编>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前编卷十二 周襄王十有七年卫侯毁灭邢 秦伯师于河上晋侯辞秦师而下次于阳樊右师围温取带杀之左师逆王于郑王入于王城晋

  • 卷之一百三十五·佚名

    洪武十四年春正月丁亥朔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宴文武群臣于谨身殿命妇朝 皇后于坤宁宫锡宴○戊子故元平章乃儿不花等寇边 上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信国公汤和为左副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为右副将军率诸将士往讨之○复改

  •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三·杨士奇

    宣德二年十一月乙酉朔行在钦天监进宣德三年大统历 上御正朝受之给赐诸王群臣颁行天下○命行在礼部左侍郎李琦工部右侍郎罗汝敬为正使通政司右通政黄骥鸿胪寺卿徐永达为副使赍诏抚谕安南诏曰惟 天至仁从民所欲惟君体

  • 皇王大纪卷二·胡宏

    宋 胡宏 撰五帝纪黄帝轩辕氏黄帝轩辕氏少典之后曰公孙氏母曰附宝有蟜氏女也感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于郊野之祥生轩辕于夀丘长于姬水为姬姓生而龙顔防而徇齐学于大真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有风后老天五圣知命规纪地典力牧【

  • 屈原研究·梁启超

    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必推屈原。从前并不是没有文学,但没有文学的专家。如《三百篇》及其他古籍所传诗歌之类,好的固不少;但大半不得作者主名,而且篇幅也很短。我们读这类作品,顶多不过可以看出时代背景或时代思潮的一部分。

  • 卷二十二·纪昀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厯代职官表卷二十二大理寺表<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二十二大理寺国朝官制大理寺卿满洲汉人各一人【满洲初系二品顺治十六年改为三品康熈六年复为二品九年定满洲汉人俱为正三品】少

  • 景公问古之莅国者任人如何晏子对以人不同能第二十四·晏婴

    景公问晏子曰:“古之莅国治民者,其任人何如?”晏子对曰:“地不同生,而任之以一种,责其俱生不可得;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责焉无已,智者有不能给,求焉无餍,天地有不能赡也。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

  • 品藻·吕坤

      独处看不破,忽处看不破,劳倦时看不破,急遽仓卒时看不破,惊忧骤感时看不破,重大独当时看不破,吾必以为圣人。  圣人做出来都是德性,贤人做出来都是气质,众人做出来都是习俗,小人做出来都是私欲。  汉儒杂道,宋儒隘道。宋

  • 第四章 人生之理想·林语堂

    中国人文学者尽心于人生真目的之探讨,为学术界放一异彩,他们会悟了人生的真意义,因完全置神学的幻象于不顾。当有人询问吾们的伟大人文学家孔子以死的重要问题时,孔子的答复是:“未知生,焉知死。”一、中国的人文主义

  • 第十五章&nbsp;儒家的形上学·冯友兰

    第十二章 说过,《易经》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到后来,儒家为它作出了宇宙论的、形上学的、伦理学的解释,构成了"易传",附在现在通行的《易经》后面。"易传"的宇宙论学说已经在第十二章 讲到了。往后在第二十三章 还要讲

  • 空品第十八·佚名

    色受想行识甚深,本来寂静而无相。如海之深杖莫测,得般若蕴亦如是,菩萨知此甚深法,住真如乘不可染。六尘十二界体空,无蕴宁有所得福。如人思彼染欲境,心著女色如目见。乃至日日心所行,菩萨思觉亦如是,若多俱胝劫布施,罗汉缘觉持

  • 大方广佛华严经愿行观门骨目下·湛然

    第七重会普光明殿说十一品十三卷十定品二十七(卷四十此十种定以称理故一一皆从理具而起故凡所入恒具恒空恒在法性即体而用体用不二六即言之皆可修入)尔时世尊存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于普光明殿入刹那际

  • 养命机关金丹真诀·佚名

    凡三十六条,解内丹名词及步骤,多体内神名,重三丹田、日晶月华及斋戒咒。

  • 船山思问录·王夫之

    船山之学博涉多方,若要对其思想有一个鸟瞰式的把握,《思问录》可作首选。此书分为内外二篇,内篇是对自家基本哲学观点的陈述,外篇则是申说对具体问题的看法。《思问录》是船山学说主要观点的浓缩,可与《张子正蒙注》互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