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国史记卷第四十四。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四四卷列传四零零零零

列传第四。

[乙支文德][居柒夫][居道][异斯夫][金仁问][金阳][黑齿常之][张保 ](+[郑年])[斯多含]。

四四卷列传四乙支文德零一

○[乙支文德],未详其世系。资沈 有智数,兼解属文。[隋][开皇{大业}]中,[炀帝]下诏征[高句丽]。于是,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出[扶余]道,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出[乐浪]道,与九军至[鸭 水]。[文德]受王命,诣其营诈降,实欲观其虚实。[述]与[仲文],先奉密旨,若遇王及[文德]来,则执之,[仲文]等,将留之,尙书右丞[刘士龙],为慰抚使,固止之,遂听[文德]归,深悔之,遣人 [文德]曰:"更欲有议{言},可复来。"[文德]不顾,遂济[鸭 ]而归。[述]与[仲文],旣失[文德],内不自安。[述]以粮尽欲还,[仲文]谓{议}以精锐追[文德],可以有功,[述]止之。[仲文]怒曰:"将军仗十万兵,不能破小贼,何颜以见帝。"[述]等不得已而从之,度[鸭 水]追之。[文德]见[隋]军士有饥色,欲疲之,每战辄北{走},[述]等一日之中,七战皆捷。旣恃骤胜,又逼群议,遂进东,济[萨水],去[平壤城]三十里,因山为营。

四四卷列传四乙支文德零二

○[文德]遗[仲文]诗曰:"神策究天文,妙算穷地理,战胜功旣高,知足愿云止。"

[仲文]答书谕之。[文德]又遣使诈降,请于[述]曰:"若旋师者,当奉王朝行在所。"[述]见士卒疲弊,不可复战,又[平壤城]险固,难以猝拔,遂因其诈而还,为方阵而行。[文德]出军,四面 击之,[述]等且战且行,(+秋七月)至[萨水],军半济,[文德]进军,击其后军,杀右屯卫将军[辛世雄]。于是,诸军俱溃,不可禁止,九军将士奔还,一日一夜,至[鸭 水],行四百五十里。初,度[辽],九{凡}军三十万五千人,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

四四卷列传四乙支文德零三

○论曰:[炀帝][辽东]之役,出师之盛,前古未之有也,[高句丽]一偏方小国,而能拒之,不唯自保而已,灭其军几尽者,[文德]一人之力也。『传』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信哉。

四四卷列传四居柒夫零一

○[居柒夫][或云[荒宗]。]姓[金]氏,[奈勿王]五世孙,祖[仍宿]角干,父[勿力]伊 ,[居柒夫]少 弛有远志。祝发为僧,游观四方,便欲 [高句丽],入其境,闻法师[惠亮]开堂说经,遂诣听讲经。一日,[惠亮]问曰:"沙{汝}弥从何来?"对曰:"某[新罗]人也。"其夕,法师招来相见,握手密言曰:"吾阅人多矣,见汝容貌,定非常流,其殆有异心乎?"答曰:"某生于偏方,未闻道理,闻师之德誉,来伏{趋}下风,

愿师不拒,以卒发蒙。"师曰:"老僧不敏,亦能识子,此国虽小,不可谓无知人者,恐子见执,故密告之,宜疾其归。"[居柒夫]欲还,师又语曰:"相汝  鹰视,将来必为将师{将帅}。若以兵行,无贻我害。"[居柒夫]曰:"若如师言,所不与师同{相}好者,有如 日。"遂还国返本从仕,职至大阿 。

四四卷列传四居柒夫零二

○[眞兴大王]六年乙丑,承朝旨,集诸文士,修撰国史,加官波珍 。十二年辛未,王命[居柒夫]及[仇珍]大角 [比台]角 [耽知]  [非西]  [奴夫]波珍 [西力夫]波珍 [比次夫]大阿 [未珍夫]阿 等八将军,与[百济]侵[高句丽]。[百济]人先攻破[平壤],[居柒夫]等,乘胜取[竹岭]以外,[高岘]以内十郡。至是,[惠亮]法师,领其徒,出路上,[居柒夫]下马,以军礼揖拜,进曰:"昔,游学之日,蒙法师之恩,得保性命,今,邂逅相遇,不知何以为报。"对曰:"今,我国政乱,灭亡无日,愿致之贵域。"于是,[居柒夫]同载以归,见之于王,王以为僧统,始置百座讲会及八关之法。[眞智王]元年丙申,[居柒夫]为上大等,以军国事务自任,至老终于家,享年七十八。

四四卷列传四居道零一

○[居道],失其族姓,不知何所人也,仕[脱解]尼师今,为干。时,[于尸山国][居柒山国],介居邻境,颇为国患。[居道]为边官,潜怀幷呑之志,每年一度,集群马于[张吐]之野,使兵士骑之,驰走以为戱乐,时人称为马叔{技}。两国人,习见之,以为[新罗]常事,不以为怪。于是,起兵马,击其不意,以灭二国。

四四卷列传四异斯夫零一

○[异斯夫][或云[苔宗]。]姓[金]氏,[奈勿王]四世孙。[智度路王]时,为沿边官,袭[居道]权谋,以马戱,误[加耶[或云[加罗]。]国]取之。至十三年壬辰,为[阿瑟罗州{何瑟罗州}]军主,谋幷[于山国]。谓其国人愚悍,难以威降,可以计服,乃多造木偶师子{狮子},分载战舡,抵其国海岸,诈告曰:"汝若不服,则{卽}放此猛兽,踏杀之。"其人恐惧则{乃}降。[眞兴王]在位十一年,[太宝]元年,[百济]拔[高句丽][道萨城],[高句丽]陷[百济][金岘城]。主{王}乘两国兵疲,命[异斯夫],出兵击之,取二城增筑,留申{甲}士(+一千)戍之。时,[高句丽]遣兵来攻[金岘城],不克而还。[异斯夫]追击之大胜。

四四卷列传四金仁问零一

○[金仁问],字[仁寿],[太宗大王]第二子也。幼而就学,多读儒家之书,兼涉[庄][老]浮屠之说。又善隶书射御乡乐,行艺纯熟,识量宏弘,时人推许。[永徽]二年,[仁问]年二十三岁,受主{王}命,□{入}大[唐]宿卫,[高宗]谓涉海来朝,忠诚可尙,特授左领军卫将军。四年,诏许归国觐省,[太宗大王]授以[押督州]援管{摠管}。于是,筑[獐山城],以设险,[太宗]录其功,授食邑三百户。[新罗]屡为[百济]所侵,愿得[唐]兵为援助,以雪着{羞}耻,拟谕宿卫[仁问]乞师。会,[高宗],以[苏定方]为[神丘]道大摠管,率师讨[百济]。帝征[仁问],问道路险易,去就便宜。[仁问]应对尤详,帝悦制授[神丘]道副大摠管, 赴军中。遂与[定方]济海,到[德物岛]。主{王}命太子,与将军[庾信][眞珠][天存]等,以巨舰一百 ,载兵迎延之。至[熊津]口,贼濒江屯兵,战破之,乘胜入其都城灭之。[定方] 王[义慈]及太子[孝]王子[泰]等,回[唐]。

四四卷列传四金仁问零二

○大王嘉尙[仁问]功业,授波珍 ,又加角千{角干}。寻,入[唐]宿卫如前。[龙朔]元年,[高宗]召谓曰:"朕旣灭[百济],除尔国患,今,[高句丽]负固,与[秽貊]同恶,违事大之礼,弃善邻之义,朕欲遣兵致讨,尔归告国王,出师同伐,以歼垂亡之虏。"[仁问]便归国,以致帝命,国王使[仁问]与[庾信]等,练兵以待。皇帝命邢国公[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摠管,以六军,长驱万里, [丽]人于[须江{浿江}],击破之,遂围[平壤],[丽]人固守,故不能克。士马多死伤,粮道不继。[仁问]与留鎭[刘仁愿],率兵兼输米四千石租二万余斛,赴之,[唐]人得食,以大雪,解围还。

四四卷列传四金仁问零三

○[罗]人将归,[高句丽]谋要击于半涂,[仁问]与[庾信],诡谋夜遁。[丽]人翌日觉而追之,[仁问]等,回击大败之,斩首一万余级,获人五千余口而归。[仁问]又入[唐],以[干封]元年,扈驾登封[泰山],加授右骁卫大将军,食邑四百户。[摠章]元年戊辰,[高宗皇帝]遣英国公[李绩],帅师伐[高句丽],又遣[仁问]征兵于我。[文武大王]与[仁问],出兵二十万,行至[北汉山城],王住此,先遣[仁问]等,领兵会[唐]兵,击[平壤]月余,执王[臧],[仁问]使主{王} 于英公前,数其罪,王再拜,英公礼答之,卽以王及[男产][男律{男建}][男生]等还。[文武大王],以[仁问]英略勇功,特异常伦,赐故大琢角干[朴纽]食邑五百户。[高宗]亦闻[仁问]屡有战功,制曰:"爪牙良将,文武英材,制爵疏封,尤宜嘉命。"仍加爵秩,食邑二千户。自后,侍卫宫禁,多历年所。

四四卷列传四金仁问零四

○[上元]元年,[文武王]纳[高句丽]叛众,又据[百济]故地。[唐]皇帝大怒,以[刘仁轨]为[ 林]道大摠管,发兵来讨,诏削王官爵。时,[仁问]为右骁卫员外大将军[临海郡]公,在京师,立以为王,令归国,以代其兄,仍策为[ 林州]大都督开府仪同三司,[仁问]恳辞不得命,遂上道。会,王遣使,入贡且谢罪,皇帝赦之,复王官爵,[仁问]中路而还,亦复前衔。[调露]元年,转鎭军大将军行右武威卫大将军,[载初]元年,授辅国大将军上柱国[临海郡]开国公左羽林军将军。[延载]元年四月二十九日,寝疾薨于帝都,享年六十六。讣闻,上震悼,赠 加等,命朝散大夫行司礼寺大医署令[陆元景]判官朝散郞直司礼寺某等,押送灵柩{枢}。[孝昭大王{孝照大王}]追赠太大角干,命有司,以[延载]二年十月二十七日, 于京[西原]。[仁问]七入大[唐],在朝宿卫,计月日,凡二十二年。时,亦有[良图]海 ,六入[唐],死千{于}[西京],失其行事始末。

四四卷列传四金阳零一

○[金阳]字[魏昕],[太宗大王]九世孙也。曾祖[周元]伊 ,祖[宗基]苏判,考[贞茹]波珍 ,皆以世家为将相。[阳]生而英杰。[大和{太和}]二年,[兴德王]三年,为[固城郡]大武{太守},寻拜[中原]大尹,俄转[武州]都督,所临有政誉。[开成]元年丙辰,[兴德王]薨,无嫡嗣,王之堂弟[均贞],堂弟之子[悌隆],争嗣位。[阳]与[均贞]之子阿 [佑征][均贞]妹壻[礼征],奉[均贞]为王,入[积板宫],以族兵宿卫。[悌隆]之党[金明][利弘]等来围,[阳]陈兵宫门,以拒之曰:"新君在此,尔等何敢凶逆如此。"遂引弓射杀十数人。[悌隆]下[裴萱伯],射[阳]中股。[均贞]曰:"彼众我寡,势不可 ,公其佯退,以为后图。"

[阳],于是,突围而出,至[韩 [一作[潢祇]。]市],[均眞{均贞}]没于乱兵,[阳]号泣旻天,誓心白日,潜藏山野,以俟时来。

四四卷列传四金阳零二

○至[开成]二年八月,前侍中[佑征],收残兵,入[淸海鎭],结大使[弓福],谋报不同天之雠。[阳]闻之,募集谋士兵卒,以三年二月,入海,见[枯征{佑征}],与谋举事。三月,以劲卒五千人,袭[武州],至城下,州人悉降,进次[南原], [新罗]兵,与战克之。[佑征]以士卒久劳,且归[海鎭],养兵 马。冬,彗 见西方,芒角指东,众贺曰:"此除旧布新,报寃雪耻之祥也。"[阳]号为乎东将军{平东将军},十二月再出,[金亮询]以[鹉洲]军来,[佑征]又遣骁勇[阎长][张弁][郑年][骆金][张律荣{张建荣}][李顺行]六将统兵,军容甚盛,鼓行至[武州][铁冶县]北州{川}。[新罗]大监[金敏周],以兵逆之,将军[骆金][李顺行],以马兵三千,突入彼军,杀伤殆尽。

四四卷列传四金阳零三

○四年正月十九日,军至[太丘{大丘}],王以兵迎拒,逆击之,王军败北,生擒斩获,莫之能计。时,王顚沛逃人{入}离宫,兵士寻害之。[阳]于是命左右将军领骑土{士},徇曰:"本为报雠,今,渠魁就戮,衣冠士女百姓,宜各安居,勿妄动。"遂牧{收}复王城,人民案堵。[阳]召[萱伯]曰:"犬各吠非其主,尔以其主射我,义士也,我勿校,尔安无恐。"众闻之曰:"[萱伯]如此,其它何忧。"无不感悦。四月淸宫,奉迎侍中[佑征]卽位,是为[神武王]。至七月二十三日,大王薨,太子嗣位,是为[文圣王]。迫{追}录功,授苏判兼仓部令,转侍中兼兵部令,[唐]聘问,兼授公检校卫尉卿。

四四卷列传四金阳零四

○[大中]十一年八月十三日,薨于私第,享年五十。讣闻,大王哀恸,追赠舒发翰,其赠赙殓葬,一依[金庾信]旧例。以其年十二月八日,陪葬于[太宗大王]之陵。从父兄[昕],字[泰],父[璋如],仕至侍中波珍 。[昕]幼而聪悟,好学问。[长庆]二年,[宪德王]将遣人入[唐],难其人,或荐[昕][太宗]之裔,精神朗秀,器宇深沈,可以当选。遂令入朝宿卫。岁余请还,皇帝诏授金紫光禄大夫试大常卿{太常卿}。及归,国王以不辱命,{擢}授[南原]大守{太守},累迁至[康州]大都督,寻加伊 兼相国。

四四卷列传四金阳零五

○[开成]已未{己未}闰正月,为大将军,领军十万,御[淸海]兵于[大丘],败绩。自以败军,又不能死绥,不复仕宦。入[小白山],葛衣蔬食,与浮图游。至[大中]三年八月二十七日,感疾终于山齐{斋},享年四十七岁,以其年九月十日,葬于[奈灵郡]之南原。无嗣子,夫人主丧事,后为比丘尼。

四四卷列传四黑齿常之零一

○[黑齿常之],[百济]西部人,长七尺余,骁毅有谋略,为[百济]达率兼[风达郡]将,犹[唐]刺史云。[苏定方]平[百济],[常之]以所部降。而[定方]囚老王,纵兵大掠。[常之]惧,与左右酋长十余人遯去,啸合逋亡,依[任存山]自固,不旬日,归者三万。[定方]勒兵攻之,不克。遂复二百余城。[龙朔]中,[高宗]遣使招谕,乃诣[刘仁轨]降,入[唐]为左领军员外将军[ 州{洋州}]刺史。累从征伐积功,授爵赏殊等。久之,为[燕然道]大摠管,与[李多祚]等,击[突厥]破之。左监门卫中郞将[宝璧],欲穷追邀功,诏与[常之]共讨,[宝璧]独进,为虏所覆,举军没。

[宝璧]下吏诛,[常之]坐无功。会,[周兴]等诬其与鹰扬将军[赵怀节]叛,捕系诏狱,投 死。[常之]御下有恩,所乘马为士所 ,或请罪之。答曰:"何遽以私马,鞭官兵乎?"前后赏赐分麾下,无留 。及死,人皆哀其枉。

四四卷列传四张保 零一

○[张保 ][『罗纪』作[弓福]。][郑年][[年]或作[连]。],皆[新罗]人,但不知乡邑父祖。皆善鬪战,[年]复能没海底,行五十里不 ,角其勇壮,[保 ]差不及也,[年]以兄呼[保 ]。[保 ]以齿,[年]以艺,常龃龉不相下。二人如[唐],为武宁军小将,骑而用枪,无能敌者。后,[保 ]还国,谒大王曰:"遍[中国],以吾人为奴婢,愿得鎭[淸海],使贼不得掠人西去。"[淸海],[新罗]海路之要,今谓之[莞岛]。大王与[保 ]万人,此后,海上无 乡人者。[保 ]旣贵,[年]去职饥寒,在[泗]之[涟氷县{涟水县}]。一日,言于戍将[冯元规]曰:"我欲东归,乞食于[张保 ]。"[元规]曰:"若与[保 ]所负如何,奈何去取死其手?"[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耶。"遂去谒[保 ],飮之极欢。飮未卒,闻王弑国乱无主,[保 ]分兵五千人与[年],持[年]手泣曰:"非子不能平祸难。"[年]入国,诛叛者立王,王召[保 ]为相,以[年]代守[淸海]。[此与[新罗]传记颇异,以[杜牧]立传,故两存之。]

四四卷列传四张保 零二

○论曰:[杜牧]言:"[天宝][安禄山]乱,[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以[禄山]从弟赐死,诏[郭汾阳]代之。后旬日,复诏[李临淮],持节分[朔方]半兵,东出[赵][魏]。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二人不相能,虽同盘飮食,常 相视,不交一言。及[汾阳]代[思顺],[临淮]欲亡去,计未决,诏[临淮],分[汾阳]半兵东讨。[临淮]入请曰:'一死固甘,乞免妻子。'[汾阳] 下,持手上堂,偶坐曰:'今国乱主迁,非公不能东伐,岂怀私忿时耶。'及别,执手泣涕,相勉以忠义,讫平巨盗,实二公之力。知其心不叛,知其材可任,然后,心不疑,兵可分。平生积愤,知其心,难也。忿必见短,知其材,益难也。此[保 ]与[汾阳]之贤等耳。[年]投[保 ],必曰:'彼贵我贱,我降下之,不宜以旧忿杀我。'[保 ]果不杀,人之常情也;[临淮]请死于[汾阳],亦人之常情也。[保 ]任[年]事,出于己。[年]且饥寒,易为感动。[汾阳][临淮]平生抗立,[临淮]之命,出于天子, 于[保 ],[汾阳]为优,此乃圣贤迟疑成败之际也。彼无他也,仁义之心,与杂情 植,杂情胜则仁义灭,仁义胜则杂情消。彼二人,仁义之心旣胜,复资之以明,故卒成功。世称[周][召]为百代之师,[周公]拥孺子,而[召公]疑之。

以[周公]之圣[召公]之贤,少事[文王],老佐[武王],能平天下,[周公]之心,[召公]且不知之。苟有仁义之心,不资以明,虽[召公]尙尔,况其下哉。语曰:'国有一人,其国不亡。'夫亡国,非无人也,丁其亡时,贤人不用。苟能用之,一人足矣。"[宋祈{宋祁}]曰:"嗟乎,不以怨毒相甚{ },而先国家之忧,[晋]有[祁奚],[唐]有[汾阳],[保 ],孰谓[夷]无人哉。"

四四卷列传四斯多含零一

○[斯多含],系出眞骨,[奈密王]七世孙也,父[仇梨知]级 。本高门华胄,风标淸秀,志气方正,时人请奉为花郞,不得已为之。其徒无虑一千人,尽得其欢心。[眞兴王]命伊 [异斯夫],袭[加罗[一作[加耶]。]国]。时,[斯多含]年十五六,请从军,王以幼少不许,其请勤而志 {确},遂命为贵幢裨将,其徒从之者亦众。及抵其国界,请于元帅,领麾下兵,先入[ 檀梁][[ 檀梁],城门名。[加罗]语谓门为梁云。]。其国人,不意兵猝至,惊动不能御,大兵乘之,遂灭其国。 师还,王策功,赐[加罗]人口三百,受已皆放,无一留者。又赐田,固辞,王强之,请赐[阏川]不毛之地而已。[含]始与[武官郞],约为死友。及[武官]病卒,哭之恸甚,七日亦卒,时年十七岁。

三国史记卷第四十四。

四五卷零零零零零零

猜你喜欢
  ●卷五十四·徐梦莘
  湖南省巡抚王国栋奏折 一、境内出逆匪,以致巡抚受牵·雍正
  ●卷七·司马光
  第二十四回 桑叶的奇迹·德龄
  卷七·汉·蒋一葵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五十一·佚名
  钦定滁阳王庙碑岁祀册·佚名
  一三二六 军机大臣为奉旨办理文渊阁书匣章程事致纪昀函·佚名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五十一·杜大珪
  杨慎矜传·欧阳修
  卷六十三·赵汝愚
  谭襄敏奏议巻三·谭纶
  卷十三·佚名
  卷五十二·佚名
  第十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张荫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补·陈诗

    辛巳仲春,冒鹤亭检箧得余己卯初春所作《转轴篇》,再和一首见赠云:“前年枉诗在怀袖,君今七八我六九。论交三世逾百年,少壮过从到白首。喜君著作盈缃缣,晚知倒蔗差味甜。小邦邾莒竞自大,辈行绝逸谁先髯。”余答和云

  • 古今滑稽联话六·范左青

    《坚瓠集》载古名人幼时巧对多则,皆奇妙难能,不可有二。何古人之幼慧耶,抑好事者之伪托与?姑选录之。一云:杨文忠公庭和七岁时,父月夜宴客,一客云“有三更矣”,一客云“半夜矣”,一客云“五更有一半

  • 卷十三·万树

    <集部,词曲类,词谱词韵之属,词律  钦定四库全书词律卷十三宜兴万树撰簇水【八十五字】        赵长卿长忆当初是他见我心先有一鈎才下便引得鱼儿开口好事重门深院寂寞黄昏後厮觑着一面

  • 第二十一歌 小小里横河一条带·刘半农

    小小里横河一条带, 河过边小小里青山一字排。 我牛背上清清楚楚看见山坳里, 竹篱笆里就是她家格小屋两三间。小小里=小小的。 过边=那边=彼岸。 (以上一九二四年作,一九二六年加入)

  • 卷二百七·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七扇类四言古扇铭          【汉】传 毅翩翩素圆清风载扬君子玉体頼以寜康冬则龙濳夏则鳯举知进知退随时岀处竹扇铭         【晋】郭 清器由造制用必以宜

  • 御选金诗卷二十一·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金诗卷二十一七言絶句三郦权闻砧玉闗消息到长安处处砧声捣夜防想得月残哀响断一灯清泪剪刀寒夷门遣怀梁园花木艳精神尽属东风防缀人雪压老梅香不起问君消得几多春慈恩塔慈恩石刻半公卿时遇闻人为指名

  • 读礼通考卷一百九·徐乾学

    丧制二干学案丧何为乎有制自古礼之失始也先王之礼由人心者也礼失而有制不得已而行之者也严氏诗缉曰夷厉之世时人不能行三年之丧故作素冠以刺之葢古礼渐亡非一日矣迨至汉文更制以日易月臣下遵之而丧制又一变东汉以后人

  • 提要·李锴

    【臣】等谨案尚史一百七卷国朝李锴撰锴字铁君镶白旗汉军卷首自署曰襄平考襄平为汉辽东郡治今为盛京辽阳州地盖其祖籍也康熙中邹平马骕作绎史采摭百家杂説上起鸿荒下迄秦代仿袁枢纪事本末之体各立标题以类编次凢所徴引

  • 世家卷第三十 高丽史三十·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忠烈王三。○(乙酉)十一年春正月丙子元遣吏部郞中撒刺儿来诏复以安童为右丞相。癸未东宁府千户崔坦等来享王。乙酉王与公主世子猎于平州

  • ●东瀛纪事卷上·林豪

    鹭江林豪卓人着戴逆倡乱贼党陷彰化县郡治筹防始末鹿港防剿始末北路防剿始末大甲城守嘉义城守斗六门之陷南路防剿始末戴逆倡乱台湾雄峙东海,横亘千余里,土田膏腴,家多殷实,顾民气易动难静。康熙间凤山朱一贵倡乱,旋就诛灭。

  • 张元祯传·张廷玉

    张元祯,字廷祥,南昌人。五岁能作诗,宁靖王召见,为他起名元徵。巡抚韩雍很器重他,称之为:“吉祥之人。”于是改名为元祯。考中天顺四年(1460)进士,为庶吉士,授编修职。宪宗即位,张元祯上疏请宪宗为英宗守三年之丧,宪宗不理。这年

  • 古乐经传卷五·李光地

    大学士李光地撰附乐记乐教篇孟子今之乐由古之乐子夏对魏文侯分别古乐今乐而孟子谓今之乐由古之乐何哉愚谓必有孟子之意以为乐之本然后子夏之説可得而申也三代以下礼乐不兴其间在上之人颇有留意于斯者又为儒者迂大繁难

  • 卷十二·蔡卞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名物解卷十二宋 蔡卞 集解释虫萤  蟋蟀 蛣蜣  阜螽  蟦蛴蛾  蠁  蝶   莎鸡  蜩螟蛉 蜴  蝤蛴  熠燿  蜉蝣萤夜飞腹下有火故字从荧省萤小火也月令季夏曰腐草爲萤不言化者不

  • 卷六十三·王与之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订义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六十三   宋 王与之 撰司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刘迎曰名官司刺而掌三刺三宥三赦刺盖刺举之刺也刺史谓之刺以其掌刺举故耳讯羣臣谓之刺讯羣吏讯万民亦

  • 曾子寝疾(1)·戴圣

    ——事于小处见精神 【原文】 曾子寝疾(2),病③,乐正子春坐于床下(4)。曾元、曾申坐于足(5),童子隅坐而执烛(6)。童子曰:“华而睆(7)。大夫之箦与(8)?”卜也!”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9):“呼(10)!”曰:“华而睆,大夫之

  • 我对人类心理认识前后转变不同·梁漱溟

    人们总认为我是个学者,或说我是个哲学家,是国学家,是佛学家等等。其实我全不是。我一向拒绝承认这些。我从来无意讲学问,我只是爱用心思于某些问题上而已。我常常说我一生受两大问题的支配:一个是中国问题,再一个是人生问题

  • 卷一百七十四·佚名

    △初分赞般若品第三十二之三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於眼界。不作大不作校於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作大不作校於眼界。不作集不作散。於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作集不作散。於眼界

  • 列女传·刘向

    西汉刘向编撰。现存母仪传、贤明传、仁智传、贞顺传、节义传、辩通传、嬖孽传、续列女传等八卷,并有小序与颂。前七卷除首卷母仪传只有十四篇外,均有十五篇传记故事。续列女传有二十篇传记故事,其中陈婴母及东汉以来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