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十四

  靖康中帙二十九。

  起靖康元年九月五日戊辰,尽十三日丙子。

  五日戊辰吴敏落观文殿学士宫祠。

  臣寮上言臣闻国之威柄惟赏与罚赏罚者是非之所以分而政事之所以立也。。若为善者不赏有罪者不罚则是非倒置无所观效窃见前宰臣吴敏因上皇有内禅之意遂建白传位於陛下曾未累日致位辅弼自惟年少恐不能协副众望乃招贤能张大声势当是时也。人皆称之及戎虏(改作金人)既退浸生骄心侈协选购之功偃蹇无所忌惮边防之急不复经意将帅之任不复介怀器甲迟缓而不预为之计粮食稽迟而不早为之所般运失时蠹害为甚凡此数者皆当今之先务虽究心悉力犹惧不能以济事而乃怡然视之如平时可不为之寒心哉!以至元祐旧臣则抑遏而不加牵复蔡氏大恶则蔽覆而不正典刑使陛下之仁恩不能以下布而臣寮之章疏亦沮而不行焉不问邪正同於已者善之不问愚智异於已者恶之,於是士夫失望民庶解体则今日之罢已为晚也。敏虽罢相然犹为观文殿学士知扬州扬当江淮。

  之冲素号繁剧观文之职冠於秘殿可轻以授之哉!敏以罪去尚。且得此臣惧自今以往执政大臣勤恪者无所劝而懈怠者无所惩矣。伏望陛下明其罪恶以正刑章以为後来臣子之戒取进止。

  又上言臣尝观李唐诸帝其聪明英武无。若太宗者及太子承乾废以三子一弟未知所立其心无聊取佩刀自向赖长孙无忌抱持以免请立晋王大事方决虽其平时英略如此一为多爱所牵不知自处乃知在疑似之间能断以大义略无纤芥诚天下之难能臣伏睹道君太上皇帝去冬锐然以大位内禅於陛下不谋闱阃不问阉官不询群臣使神器永有依归其贤於唐太宗远矣。蔡攸出入密侍闻上皇倦勤之意甚久奸人多虑用心不臧不肯宣露者将有所待一旦上皇除陛下以开封牧攸知事势已定。又自度父子稔恶平时邪曲惮陛下之刚明遂授其语於吴敏俾之建白攸。又赞敏为门下侍郎其虑患深矣。敏不自揆乃攘为已功群小交口称道以为有定策之勋兹实骇闻藉使当时上皇意未有所主虽百吴敏何能为哉!既贪天之功以为已有。又得蔡攸所授之语惟思报蔡氏之恩略不顾君臣大义虽言章交攻其罪而敏横身障蔽斥逐台谏招引同门以为己助迫於不得已凡三四贬窜仅能置京攸於湖外而己陛下灼知其奸奋乾纲之断投京海外窜攸岭表分布子孙各置远方京不及过岭而卒於善地大不慰天下之心无不归咎於敏者方金贼犯顺(改作金兵深入)李邦彦欲议和敏则以和为是虽三镇之重遽欲弃与及徐处仁欲议战敏则以战为不然虽种师中逐贼(改作敌)出界不以为功王云:倍程北归求尺书以议退兵敏遂沮其议及解潜折可求败衄遂复请遣使以议和其失机会一至於此太原之围期年未解河北之寇既去复还其为玩敌莫大於此言章所击稍涉蔡氏之党则匿而不行进用之际稍有蔡氏之旧则力加推引惟效京攸专权跋扈略不知先国家之急。又数与等辈交相矛盾怀奸积恶巧佞阴很未见其比投之遐裔尚未塞人望观文隆名宫祠优职岂宜畀之伏望陛下断以不疑特赐窜斥布告天下使上皇恩德与日月争辉无致小人妄有掩蔽臣将见天地悦豫神只喜乐蠢兹夷虏不威自服(删蠢兹至此八字)矣。臣有所怀不敢自已幸陛下赦其狂率取进止九月五日奉圣旨吴敏落职仍报行。

  九月壬申吴敏责授崇信军节度副使涪州安置。

  臣寮上言臣近尝论前少宰敏掩窃上皇内禅之德自谓有定策之功及专权跋扈怀奸误国固非一事理当投之荒裔以为人臣不忠之戒圣恩隆厚尚存体貌止令落职宫观罪大责轻未协物论误国欺君罪通於天虽戮市朝未足塞责陛下自即大位屏出宫嫔不迩声色近以星文谪见避殿减膳以消天变忧勤恭俭前古未闻虽村童野老言之尚能流涕敏身为宰辅自当仰体陛下至诚恻怛之意夙夜在公思所以补报迩者厚费金钱数百千置婢妾三二人以供娱乐自谓宰相事业如此而已木石肺肠略无忧国之心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以故内外细大之事一切不复经意同列询访笑而不答伏望陛下详臣前日所列之恶与今来所论之罪速赐投窜未足偿误国之大过亦使知罪之不可幸而免也。取进止九月九日奉圣旨吴敏责授崇信军节度副使涪州安置。

  手诏曰:朕以嫡长受册建储十有馀年上皇畀付之意既以大定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日饭降睿旨建朕开封牧乃用太宗故事卿大夫知将内禅矣。及二十一日宣制而百司庶府以至都人亦莫不知是时蔡攸领枢密院自知罪恶贯盈他日不免乃引给事中吴敏於宣制日入至玉华阁(玉华阁者禁中深密之地非外廷臣拨得至处)。又二十三日引敏连入盖攸方经营江浙之行欲留腹心之士置在京师候伺动静中外相应其事诡秘难使众知故引敏入深密之地与谋耳攸既东行言章击蔡氏者日至而敏倾身障之诡计百出终以败露及蔡京子孙皆远窜而京子孙至荆南托进士黄大本附书寄敏为开封府缉捕得之其书责敏曰:仆父兄於阁下可谓有德矣。阁下自布衣登要途立功名始终与父兄交契自应知之阁下纵自谓我不出蔡氏其可得乎!由条书观之敏之为蔡氏腹心明矣。。且朕以太子受禅何待人言。若以谓尝言则入玉华阁之日乃在降旨建牧之次日何也。攸乃诈传命令以敏有建立之功擢为门下侍郎其奸伪缔构乃敢如此是以上皇在龙德宫敏见管勾官待制谭世勣李熙靖必曰:内禅之事出我至诚不由人言言必灭族谁敢言者以此知敏未尝建言但攸引入与为他谋上皇独断而为此策冠映古初矣。吴敏乃以为已功可乎!。若敏辅相有力犹可以赎罪。又况深险而。

  好自专弛漫而不及事致今日边事尚炽兵民未得休息投诸遐裔亦轻典尔故兹诏示可付史馆仍布告天下。

  告词曰:为臣之恶莫大贪天之功失职之刑孰先误国之罪宜加显黜用穆师言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提举亳州明道观吴敏性禀柔邪中藏险诈窃名第以徼幸之术盗倚任於扰攘之时惟眇质之缵承盖上皇之素定乃缘私党之托谓有建言之因迨窜凶渠果协公议究观党庇之迹迄符阴告之情。且朕方勤政躬宵旰之忧而尔乃怀安肆娱乐之奉用人论事济奸慝则有之料敌筹兵失机会者多矣。稽使指有後时之慢忽边防无先事之图谋皆不臧咎将谁执有相。若此惟国之羞既邦宪之稍伸顾人言之不置贬从从散秩投畀遐方尚体宽恩勿忘修省。

  林泉野记曰:吴敏字元中真州人登第蔡攸喜之渐进用宣和末为给事中金人犯顺(改作至汴)徽宗欲逊位皇太子攸探知上意密以告敏敏以力赞其事渊圣即政骤加敏中大夫门下侍郎李邦彦为百姓所击因罢相敏奏邦彦有功复用为太宰俄而陈公辅上书乞相敏力主和议太学生吴。若奏书言敏奸邪上欲加。若罪敏复谏止敏请早立储贰。又请增春秋一经许举人习治进谏议大夫方时多事敏乃买婢妾以自娱臣寮言敏不可当危急之际。又与徐处仁日争议上前上为解之不巳以观文殿学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继而开封搜得蔡条所遗书言敏受蔡攸恩不能营救上怒彰其恶涪州安置。

  诗选曰:敏仪真人妙龄秀发政和初上庠试书义有声蔡京见其程文复爱其丰韵粹美欲以女妻之元中辞焉释褐授浙东学事司干官除馆职擢记注西掖时年二十七玉立鸳鹭行中一时歆艳迁给事中郑达夫既相以言事落职宫祠退居维扬遂归白沙数年不以一事干人吴正仲侨居於彼元中师事之学为古文四六质疑就正日夕不倦期年文章大进缙绅咸钦重其不以贵显自高诎己务学如此宣和五年复召还旧物兼直禁林制词温厚人多传诵蔡京罢相麻云:於戏再图揆路之崇本予德意三告师臣之老乃尔令名河北德音云:桑麻千里皆祖宗涵养之休忠义百年亦父老训诲之德。又云:大田在望将观牟麦之秋南风既薰。且解里闾之愠敏有侍儿曰:远山美姿色通文理敏每为文使供笔砚之役一。

  日有访敏者敏方据案运笔远山者方磨墨拂纸时服其风流如此宣和七年冬女真(改作金兵)仓猝犯阙(改作深入)上皇久厌万几元中建内禅之议即日除门下侍郎靖康初进元枢拜少宰与徐择之太宰同命是时招徕天下名士凡坐党锢废黜悉加迁擢浸与徐公议论不协朝廷以防秋不远庙堂失务同寅并罢相以观文殿学士外祠寻以事贬渝州安置。

  蔡攸移万安军安置。

  臣寮上言臣闻爵人於朝与众共之刑人於市与众弃之刑赏之行非出人主私意与天下为公而巳昔舜诛四凶天下咸服者言其公也。蔡京蠹国二十馀年罪恶贯盈杀之宜矣。吴敏等力为保护屈国法以报私恩天下孰不痛愤而迁延数月不正典刑陛下灼见天下怨京之甚奋独断之威不恤奸言投之海外以御魑魅虽三尺童子莫不谓然京恃敏庇覆之故滞留道涂至长沙而卒识与不识无不咎敏之沮格言章不早投窜致京身死内地抵掌而叹者纷然如京之恶固大矣。。若攸之罪亦不减於乃父燕山之役祸及天下罪与童贯何异哉!骄奢淫佚载籍所无包藏祸心虽伐南山之竹不足以容其辞今置之雷州实未协於师言雷虽在广南其地濒海绝无烟瘴土风不异於中州此吴敏之私意也。今。若不窜之海外不为未正凶人之罪亦恐不足服国人之心愿陛下速赐施行无使。若京之早毙再失天下之望臣不胜区区之恳取进止九月九日奉圣旨移万安军安置。

  十一日甲戌閤门宣赞舍人吴革往太原使粘罕(改作尼堪)。

  革见粘罕(改作尼堪)庭揖不拜计议边事责其贪利败约气劲语直虏(改作敌)相顾动色愧(改作叹)服为追回攻威胜军等处人马授书以归备得其情状报宣抚使折彦质请於朝急备河南。且乞选精兵捍御戎人(删此二字)而复遣使出塞以强中国大臣之谋优游不断尚执讲和陷於贼(改作敌)计而不能悟。

  十三日丙子谭稹移昭州王安中移象州并安置。

  臣寮上言臣窃见比者金人愈肆猖獗(删金人至此六字)并门之围未解河朔之寇深入而我师数有败衄退走之耻者无他士弗用命而气不振士气不振则孰肯效死。又安能取胜哉!然则士卒之气何以振之傥朝廷於行法之际有以大慰人望而快其平昔愤怨之心则士卒之气振矣。。且河东边郡失守以至於今其。

  势益可忧前後败军覆将所杀戮者不知几何人孰不知忻代之失始於谭稹招刺义胜军致令耿守忠辈开门迎敌陷没要害之地遂至於此也。河朔自收复诸郡人皆知必有今日之患向者长驱屠戮之祸城下要盟之辱不忍复道孰不知燕山之变盖缘王安中身为安抚措置乖方既阴知其必有变而嗜利固宠不以告朝廷乃夤缘为私求自便以归致郭药师背叛降敌为之向导遂至於此也。非特士大夫知之凡尝遭虏寇(改作俘掠)之患者无不切齿愤惋思得此二人者而甘心焉今陛下傥从民望将二人者重加诛责则天下之人必曰:圣上哀念吾赤子之无辜而就死地故求首祸之人以正典刑孰不鼓舞欣快而相告哉!如此则何患士卒之气不振而弗用命乎!二人罪恶如此而朝廷未尽施行谭稹虽已责散官而尚处近郡王安中初居随州今改置临江军善地则何以慰民望而快其积愤之心哉!臣谓重行典宪之後犹当降明诏露布其罪使天下咸知庶令军士感励自奋而成敌忾之功正今日之所急也。乃复加惠有罪特屈刑宪以失天下之望伏望睿断并谭稹招刺义胜军驯致今日之患则罪不在童贯下。又闻金人起师之因亦指王安中擅纳叛降故去岁十二月二十五日檄文首著其事以谓因此构怨以致兴师天下之人皆谓安中即有重责不谓久稽典宪今朝廷复有和议则安中之责尤不可轻亦助和议之一端九月十三日三省同奉圣旨王安中移象州谭稹移昭州并安置。

  遗史曰:王安中到象州有《诗》曰:後人谁促渔阳战旧守犹迁象郡来。

  幼老春秋曰:王安中字履道以文章有时名交结蔡攸攸善之引入禁中太上赐燕饮半酣是时郑妃有宠犹未正中宫上出之郑氏簪玉花上有双飞玉燕攸谓安中曰:,岂可无诗安中即作诗进曰:玉燕双双扑鬓云:碧纱衫子郁金裙神仙宫里骖鸾女来侍长生大帝君太上大喜安中尤善四六致位政府别无他长除知燕山府制有曰:高文大册亶居後学之宗。又曰:推翰墨润色之工为剧繁允济之任。

  赐进士出身头品顶戴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许涵度校刊。

  ※卷五十四校勘记。

  神祗喜乐(祗误作祗)近以星灾谪见(灾误作文)思惟所以补报(脱惟字)冠映古初矣。(初一作今)试诗书义有声(脱诗字)授浙东学士司干官(士误作事)寻以事贬涪州安置(涪误作渝)上出示郑氏簪(示误作之)。

猜你喜欢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陈寿
  列传第二十 高窦·欧阳修
  僭伪列传三·薛居正
  卷三十三·唐·蒋一葵
  东塘日札·朱子素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九十五·佚名
  南唐书卷九·陆游
  卷三十四 梁统列传第二十四·范晔
  中山王元英传·李延寿
  韦皋传·刘昫
  陶谷传·脱脱
  耶律夷腊葛传·脱脱
  铁失传·宋濂
  郭宝玉传(附郭德海等传)·宋濂
  卷八十五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吴礼部词话·吴师道

    〈木兰花慢〉,柳耆卿清明词,得音调之正。盖倾城、盈盈、欢情,于第二字中有韵。近见吴彦高中秋词,亦不失此体,余人皆不能。然元遗山集中凡九首,内五首两处用韵,亦未为全知者。今载二词于后。柳词云:「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

  • 三集卷七十五·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七十五古今体一百三十九首【戊子七】河南廵抚阿思哈奏报得雨志喜迩日西南云气重庶几豫省被优霖披章果报均沾泽【阿思哈奏五月下旬及六月初一二等日各属节次得雨尚

  • 卷一百一十七·列传第四·宋濂

        别里古台   宗王别里古台者,烈祖之第五子,太祖之季弟也。天性纯厚,明敏多智略,不喜华饰,躯干魁伟,勇力绝人。幼从太祖平诸部落,掌从马。国法:常以腹心遇败则牵从马。其子孙最多,居处近太祖行在所,南接按只台营

  • 1921──中華民國十年辛酉·郭廷以

      1﹐1(一一,二三)   (1)公佈卿雲國歌。  (2)孫中山在廣州軍政府講演,主建立正式政府。   (3)令撥銀六萬元援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旱災。   (4)令各省省長及省議會各派選一人來京組織地方行政會議,討論地方自治。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七十六·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三百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清波别志卷二·周煇

    宋 周煇 撰政和间议者谓朝廷制为服章所以异髙卑别上下则服之与章其制相须今监司守倅并许借服而不许佩鱼是有服而无章殆与吏无别乞自今借服臣僚并随服色佩鱼仍许入衔议者乃工部尚书王诏也今借服者悉许佩鱼但以借紫借

  • 卷六十八巡防四·冯煦

    侦探队皖省侦探队于光绪三十三年八月成立。近年长江上下,时有会匪踪迹,各省因议设侦探队。经巡抚冯煦谕令参将李振标筹办,旋据详复,按照金陵办法,斟酌损益,并拟大纲四条:曰用人,曰义务,曰经费,曰赏罚。酌拟分驻处所,以全队十成之

  • 景公问治国之患晏子对以佞人谗夫在君侧第十四·晏婴

    景公问晏子曰:“治国之患亦有常乎?”对曰:“佞人谗夫之在君侧者,好恶良臣,而行与小人,此国之长患也。”公曰:“谗佞之人,则诚不善矣,虽然,则奚曾为国常患乎?”晏子曰:“君以为耳目而好缪事,则是君之耳目缪也。夫上乱君之耳目,下使群

  • 卷八十七 礼四·黎靖德

      ◎小戴礼   △总论   问:"看礼记语孟,孰先?"曰:"礼记有说宗庙朝廷,说得远后,杂乱不切於日用。若欲观礼,须将礼记节出切於日用常行者看,节出玉藻内则曲礼少仪看。"〔节〕   问读礼记。曰:"礼记要兼仪礼读,如冠礼、丧礼

  • 提要·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礼记集说          礼类三礼记之属提要【臣】等谨按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宋卫湜撰湜字正叔吴郡人其书始作於开禧嘉定间自序言日编月削几二十余载而後成宝庆二年官武进令时表

  • 《尸子·绰子》白话译文·尸佼

    原文:尧养无告,禹爱辜人,汤武及禽兽,此先王之所以安危而怀远也。圣人于大私之中也为无私,其於大好恶之中也为无好恶。舜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舜不歌禽兽而歌民。汤曰:朕身有罪,无及万方;万方有罪,朕身受之。汤不私其

  • 道德为人生艺术·梁漱溟

    普通人对于道德容易误会是拘谨的、枯燥无趣味的、格外的或较高远的,仿佛在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件事情。按道德可从两方面去说明:一面是从社会学方面去说明,一面是从人生方面去说明。现在我从人生方面来说明。上次所说的普通

  • 卷十四·佚名

    教外别传卷十四六祖大鉴禅师法嗣青原行思禅师吉州青原山静居寺行思禅师。本州岛安城刘氏子。幼岁出家。每羣居论道。师唯默然。闻曹溪法席。乃往参礼。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

  • 魔劝舍寿品第二十六·佚名

    如日初出,显于山岗奋大光明。消灭厚冥,佛法中天正法晖明。颁宣言辞,净无垢光。心怀愚痴冥,如幽深谿谷。日以大光明,推尽幽冥原。如清明无雲,日光靡不照。佛所至教化,莫不蒙济度。犹如大金山,大祠祀盛火。如鱼怨盛阳,竭尽尘劳水

  •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二·佚名

    姚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解诸法品第四之余(丹如来五力说品第六五幅世尊何谓大悲下为如来大悲品第七)  佛告梵天。汝何能称说是人功德。如如来以无碍智慧之所知乎。是人所有功德复过于此。若人能于如来所说文字

  • 卷第四十(梵志部)·宝唱

    经律异相卷第四十(梵志部)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middot;超术师又从定光佛请记一&middot;宝海梵志述其所梦二&middot;须项梵志蒙佛忧解三  &middot;摩因提梵志将女妻佛四&middot;梵志丧儿从阎罗乞活儿不亲从诣佛得

  • 荆州天王水鉴海和尚语录序·水鉴慧海

    荆州天王水鉴海和尚语录序刘经臣明道篇曰世尊拈华而妙心传于迦叶达磨面壁而宗旨付于神光六叶既敷千华竞秀分宗别派各有门庭荆南天王禅师自贞元元和间振铃鹤泽卓锡荆湖于时荫法云而曜慧日靡不出火宅而濯清凉迄今智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