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杨慎矜传

杨慎矜是隋朝齐王杨日柬的曾孙。他祖父杨正道,跟随萧后到了突阙,到唐军打败了颉利可汗,才回来了,被任命为尚衣奉御。他的父亲杨隆礼,历任渚州刺史,善于督察官吏,以严格明察出名。开元初年,任太府卿,被封为弘农郡公。当时太府钱财货物堆得像山一样,他禀性周详严密,出进库即使很少数目也都亲自检查,凡是经过他手的物品,当时认为都会精细美丽,每年都节省几百万贯钱。

当官二十年,享年九十多岁,在户部尚书任上退职,后去世了。

杨慎矜沉稳坚毅任性,体健而有才干。起初任汝阳县令,以治理得好出名。

他父亲从太府卿离任后,唐玄宗问他的几个儿子中谁能代替他,宰相认为杨慎余、杨慎矜、杨慎名兄弟都像父亲那样清廉。皇帝高兴了,提升杨慎矜为监察御史、知太府出纳;杨慎余为太子舍人、主管长安仓;杨慎名为大理评事、含嘉仓出纳使。都受到特别的恩宠。杨慎矜又升任侍御史、知杂事,道德情操很高尚。他开始提议凡上交物品中有污迹和损伤的,各州县按价值赔偿,买方便将货物送到京城,从此全国调运开始纷繁了。天宝二年(743),他被任命为代理御史中丞、京畿采访使,仍旧任太府出纳。当时李林甫当权,杨慎矜提升不合他的心意,因此杨慎矜坚持推辞不敢任职,于是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兼任侍御史,换萧谅任御史中丞。萧谅急论事情与李林甫不合,被贬为陕郡太守。李林甫知道杨慎矜被自己制服了,就任命他为御史中丞,兼任各道铸钱使。

韦坚被审讯,王钅共等人想罗织罪名,但杨慎矜犹豫不肯出力,王钅共恨他,李林甫也不高兴。王钅共的父亲和杨慎矜是表兄弟,因此杨慎矜和王钅共亲近。他当侍御史,又是杨慎矜引荐的,后升任御史中丞,两人同职。杨慎矜还像对晚辈一样对待他,他仗着李林甫的权势,逐渐不满意了,遇上杨慎矜升任户部侍郎,又兼任御史中丞,李林甫忌妒他受皇帝宠信,将威胁自己,就和王钅共密谋陷害他。

第二年,杨慎矜父亲坟墓处的草和树木都流出血来,他害怕了,就问相好的异族人史敬忠。史敬忠叫他戴镣铐,光着身子坐在树林中消灾;史敬忠又说国家将有动乱,劝他住到临汝去买田地做退路。遇上婢女春草有过错,他想杀她,史敬忠说“:不要杀,卖了她可买十头牛,每年可耕种十顷地。”杨慎矜依了他。春草到了贵妃姐姐的家里,因此见到了皇帝。皇帝喜欢她善辩聪明,把她留在皇宫里,睡觉时在身边侍奉。皇帝曾问她从哪里出来的,婢女说是杨慎矜卖的。

皇帝说“:他缺钱吗?”她答道“:本来要杀死我,因史敬忠劝才卖了。”皇帝常听说史敬忠有法术,又问他是否这样。婢女详细说了史敬忠夜里到杨慎矜家,坐在堂上,测量星位的变化,夜半才离去了;又说了消灾的事。皇帝发怒了。这婢女又把这事告诉了杨国忠,杨国忠和王钅共正要好,又偷偷告诉了他。先前,杨慎矜强占了王钅共按官职分得的田,辱骂过他母亲,还曾私下谈过谶纬书,他忌恨杨慎矜,但没发作。到听杨国忠谈到这事,就高兴了,还想试试皇帝来验证一下。有次奏报事情,多次称赞和提到杨慎矜,皇帝果然发怒说“:是你的亲戚吧!不要和这人来往!”他知道皇帝非常讨厌杨慎矜,就傲慢轻侮而不行礼,杨慎矜很生气。王钅共就和李林甫写没头状子,告杨慎矜本是隋朝的后代,私藏谶纬书,和不法分子来往,想恢复隋朝。皇帝正在华清宫,听说这后大怒,在尚书省逮捕了杨慎矜,下诏命刑部尚书萧炅,大理卿李道邃,殿中侍御史卢铉、杨国忠一起审讯。

派京兆府士曹参军吉温把杨慎余、杨慎名抓到洛阳狱中拷问。又把太府少卿张蠧抓到会昌传舍,弹劾他和杨慎矜一起占验谶讳,拷打他,但他不服罪。卢铉派御史崔器去搜查谶纬书,在杨慎矜小妾的卧房里找到了,卢铉骂道:“叛贼藏得虽然隐蔽,现已找到了!”拿给杨慎矜看,杨慎矜说“:过去没有这书,现却搜到了,我的死是命运哪!”吉温又引诱史敬忠自首招供,杨慎矜无法对质。皇帝下诏对史敬忠施杖刑,杀死了杨慎矜和张蠧,没收了他们的家产,孩子们都流放岭南。

姻亲通事舍人辛景凑、天马副监万俟承晖、闲厩使殿中监韦衢等被牵连流放的有十几个家族。又命各地押送,近亲不准在京城任官。

又派御史颜真卿赶赴洛阳去行刑。

杨慎余、杨慎名听说哥哥死了,都哭了,读完诏书后,他们就不哭了。杨慎名说:“接诏后不敢拖延死期,但我守寡的姐姐年老了,想写几行字和她道别。”颜真卿答应了他。他要了一枝笔,写道:“不会为自己考虑,兄弟一起送了命,姐姐年老受孤单,真是让人不忍心!”写完就上吊自杀,手指着天断气了。杨慎矜弟兄们很友爱,侍奉姐姐像对母亲一样,又都容貌俊秀身材高大,喜欢客人,气质高雅,在当时有名望。杨慎名曾经照镜子后叹气说“:我们弟兄都身长六尺多,这种仪表和才华,想被现代容纳,难哪!怎么不让我身体稍微弱一点呢?”当时的人都同情他这句话。宝应初年,杨慎矜、王王居、韦坚都恢复了官职爵位。

猜你喜欢
  吴主五子传第十四·陈寿
  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脱脱
  大业杂记 全文·杜宝
  提要·乾隆
  卷之一百四十七·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十三·佚名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三·佚名
  ●明□宗□皇帝实录卷之〔四〕·佚名
  卷之十六·佚名
  明名臣琬琰録卷二十三·徐紘
  通志卷十三·郑樵
  平定金川方略卷二十五·来保
  何戢传·萧子显
  耶律辖底传·脱脱
  张翼传·张廷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八十三·彭定求

        卷183_1 【越中秋怀】李白   越水绕碧山,周回数千里。乃是天镜中,分明画相似。   爱此从冥搜,永怀临湍游。一为沧波客,十见红蕖秋。   观涛壮天险,望海令人愁。路遐迫西照,岁晚悲东流。   何必探禹穴,逝将

  • 卷一百二十五·彭定求

        卷125_1 【酬诸公见过(时官未出,在辋川庄)】王维   嗟予未丧,哀此孤生。屏居蓝田,薄地躬耕。岁晏输税,   以奉粢盛。晨往东皋,草露未晞。暮看烟火,负担来归。   我闻有客,足扫荆扉。箪食伊何,疈瓜抓枣。仰厕群贤

  • 第二十八齣~第三十六齣·崔时佩

    第二十八齣 堂前巧辩【谒金门】〔老旦上〕凄凉萧寺空迤逗。故园不堪囘首。争奈孩儿胡厮耨。想必是红娘引诱。雕笼不解藏鹦鹉。绣幙何须护海棠。这几日窃见莺莺神思恍惚。精神倍加。腰肢体态。比旧日不同。莫不做下些

  • 岳州宴姚绍之·张说

    杞梓滞江滨,光华向日新。 难兄金作友,媚子玉为人。 山水含秋兴,池亭借善邻。 檐松风送静,院竹鸟来驯。 翠斝吹黄菊,雕盘鲙紫鳞。 缓歌将醉舞,为拂绣衣尘。

  • 明宫史卷三·吕毖

    ○内臣服佩贴里其制如外廷之披褶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干清宫管事牌子各执事近侍都许穿红贴里缀本等补以便侍从御前凡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官长随内使小火者俱得穿青贴里又有双袖襕蟒衣凡左右袖上里外有蟒二条自正旦灯景以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三·徐乾学

    宋纪三【起黓阉茂七月尽昭阳大渊献十二月凡一年有竒】太祖啓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徳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建隆三年秋七月己未禁诸州中元张灯 壬戌放唐降卒弱者数千人归国 乙丑知舒州左谏议大夫冯瓒言州界有菰蒲鱼鼈之利居

  • 卷五十四·鄂尔泰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录卷五十四萨克察氏球罗理右系有传古拉库      萨奇纳布勒图      夸哈纳以上俱附载乌尔答氏嘉浑       布晋泰以

  • 卷五十·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五十乾隆二十三年春二月癸亥定边将军兆恵等疏奏军营领队大臣及官兵等功次兆惠等奏言臣等伏查额林哈毕尔噶路领队大臣侍卫等或屡次进或仅行走一二次有奉防交部议叙又交部察议功罪相

  •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司马迁

    王延海译注【说明】本文是一篇民族史传,记述了我国西南(包括今云南以及贵州、四川西部)地区在秦汉时代的许多部落国家的地理位置和风俗民情,以及同汉王朝的关系,记述了汉朝的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和王然于等抚定西南夷的

  • 于阗传·欧阳修

    于阗,或称为瞿萨旦那,也叫涣那、屈丹,北狄人称之为于遁,胡人称之为豁旦。距京师有九千七百里,距瓜州四千多里,据有汉代的戎卢、杆弥、渠勒、皮山等五国的旧地。王所居称西山城,有强兵四千人,有河名玉河,国人夜里看月光最亮的地

  • 卷二十一·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二十一雍正二年六月上谕十七道初三日谕刑部向来盗案有滚案之弊强盗被获审实定罪者於别府州县或隣省未结案内贿嘱他盗供称同夥官即关提质审一案甫毕一案复起名曰滚案展转相连动历年岁

  • 卷十一·刘玉汝

    <经部,诗类,诗缵绪>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缵緖卷十一     元 刘玉汝 撰 小雅三 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怃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泰怃予慎无辜 乱之初生僭始既涵乱之又生君子信谗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

  • 三十四、智不是道·慧开

      南泉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无门曰:南泉可谓老不识羞,才开臭口,家丑外扬。然虽如是,知恩者少!   颂曰:天晴日头出,雨下地上湿,尽情都说了,只恐信不及。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追念我的师父——印光大师·印光

    王慧常居士不佞[1]业重福轻,障深慧浅。中年以前,只以科学为重,军略为高,罔(wǎng没有)识佛法正因,更误了修持行业。一旦烦恼降临,无法摆脱,才向释迦文佛求救,时民国十七年事也。从南京支那内学院搜购经论,都是唯识宗经典,傍及禅宗

  •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七·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天息灾奉 诏译  上品[巾*(穴/登)]像仪则品第四之二  复次线法既成而求造[巾*(穴/登)]之者。彼所作人须身貌端正。不肥不瘦无病无苦。不老不弱不恶不丑。喘息不粗疮疥不

  • 普贤菩萨说证明经·佚名

    闻如是。一时佛在灵鹫山只水边。说此法时。八万四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尽诸有结。所作已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部众等。皆来集会。一时听法欢喜合掌。一心奉行作礼而去。尔时普贤

  • 第七品·佚名

    第一章 摄论今名摄论。如牛等依绳而[结],某法不摄于某法(性质),故无所谓&ldquo;某法摄于某法&rdquo;。是故,言&ldquo;依一种而摄色是无意义&rdquo;者,如王山部、义成部之邪执。一(自)某法非摄于某法耶?(他)然。(自)某法非依某法而令

  • 义府·黄生

    清人黄生撰。清初成书。二卷,四百零三条。上卷分论群经词语,下卷分论史子集词语,并兼及宋代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古碑文,又疏证南朝梁人陶宏景《冥通记》词义。注重“因声以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