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王沈传

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陽人。祖父王柔是汉时匈奴中郎将,父亲王机是魏东郡太守。王沈少年失去父母,为叔父司空王昶所收养,侍奉叔父和父亲一样,尽心侍奉继母与寡嫂,以孝义著称。好读书,善写文章。大将军曹爽征召为掾属。多次迁升至中书门下侍郎。曹爽被杀,因为王沈是曹爽的故吏,被免职。后来又被起用治书侍御史,转为秘书监。魏正元年间(254~256),迁为散骑常侍、侍中,掌管著作。与荀岂页、阮籍共同编撰《魏书》,多为当权者隐讳,不若陈寿著《三国志》那样直写实录。F当时魏高贵乡公好学有文才,多次请王沈及裴秀到东堂一起讲解谈论学问,切磋文章,把王沈叫文籍先生,把裴秀叫儒林文人。高贵乡公将要攻击文帝司马昭,把王沈、王业召来,把计划告诉他们。王沈、王业驰马将消息告诉文帝,王沈因此立功,被封为安平侯,食邑二千户。王沈不忠于魏主,很为舆论所指责。

不久迁为尚书,出监豫州诸军事、奋武将军、豫州刺史。到镇之后,即下教民之令说:“自古圣贤乐闻谤议之言,倾听下人舆论,因为割草打柴之人,其言有可录用者,负薪之人也可谈出治国之道。到镇之后,未听到逆耳之言,可能是我未说明虚心接受意见的诚意,故使欲言者心存疑虑。现宣布:下属城府官吏及士人庶民,若能从乡野平民中推荐出贤达之士,从州国各地揭露斥逐奸佞之人,陈述长吏的优劣,诉说百姓的疾苦,兴利除害,改进政治举措,效果明显者,赏谷五百斛。若其言在某一方面深有至理,能直指刺史得失,朝政宽猛,使为政刚柔得宜者,赏谷千斛。如谓言而不信,可对皎日发誓。”

主簿陈广钦、褚磓提出异议说:“拜读教令,为之感叹。刺史谨慎谦恭,朝夕不暇,思闻逆耳之言,我们认为上有所好,下无不应。目前左右无极谏之辞,远人无规戒之言,实是为政得失尚未显示。今颁发教令,以示奖赏,恐怕拘谨正直之士怕受赏而不愿言;贪财之人为求利而妄举。如进言不当,当然不能乱赏,则未明真情者不知进言之当否,只见有言而不用,会认为是赏虚设而不行,我以为下达教令的事可缓一步。”

王沈又告诫说:“德薄而位高,功轻而禄重,这是贪夫所追求的,也是君子所不愿接受的。若向刺史陈至理之言,为本州兴利除害,使被幽蔽的贤人得以显扬,像祝鱼它那样的奸佞之人得以罢黜,立德于民,受应得之赏,这是君子应有之节操,怎么会有话不说呢!能直言至理,这是忠;恩惠施于一州百姓,这是仁;功成而辞赏,这是廉。兼有此三者的行为,是明智的,为何胸怀治国大道而使邦国迷乱呢!”褚磓又申辩说:“尧、舜、周公所以能得到忠谏,是因为他们坦诚之心尽人皆知。冰与炭火不会说话,人们都知道冰冷炭热,因为它们有冷热的本质在。为政者如喜好忠言直谏,像冰炭那样质直自然,则忠直之臣会济济盈庭,逆耳之言会不求自至。如德不足以比尧舜,明不足以比周公,质不同于冰炭,虽悬重赏,也不能得到忠谏之言。昔魏绛有通好戎狄之功,受晋君赏赐的女乐;管仲有使齐称霸之勋,桓公待之以上卿之礼,功勋显著,然后随之以赏赐。未闻有设重赏以待谏臣,悬谷帛以求尽言的道理。”王沈无法驳倒褚磓的观点,也就听从了褚磓的意见。

王沈探讨善政,整理贾逵以来的法制禁令及各种举措,择其善者而施行。又告诫官民说:“不使年轻人学习先王之教,而期政治教化日益兴隆,是不可能的。文武并用,是治国安邦的长久之道。当今风俗教化衰败,不能不革除其弊端。改革时俗的关键,在于兴办学校鼓励学习。昔日原伯鲁不喜学习,闵马父预知他必然灭亡。将吏子弟养尊处优,若不接受教育,必然终日游玩嬉戏,毁伤风俗。”于是九郡之士都乐于道德教化,风俗为之改变。

后迁为征虏将军、持节、都督江北诸军事。魏建立五等爵位后,封博陵侯,位置相当二等封国。平蜀战役时,吴人大举出兵,张声势以援蜀,边境为之震动。王沈镇守调遣有方,吴人知其有备而退却。转为镇南将军。晋武帝即王位,拜为御史大夫,兼尚书令,加给事中。王沈因有才有望,显名当世,因而晋朝创业的大事,羊祜、荀勖、裴秀、贾充等人都与王沈谋划商量。

武帝受禅让即帝位,王沈因有开国之勋,转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统领城外诸军事。封博陵郡公,坚决辞让不受,改封为县公。食邑一千八百户。武帝打算把朝政托付给他,泰始二年(266)死。武帝穿孝服哀悼,赐棺木朝服一套、衣一套、钱三十万、布百匹、葬田一顷,谥号为元。第二年,武帝追思王沈的功勋,下诏说:“表扬过去的行为,是为了崇尚贤者,为后人树立榜样,慎重对待死者而不忘前人之功,则会民德淳厚教化兴隆,已故散骑常侍、骠骑将军、博陵元公王沈,行循礼而居身正,心思清廉而纯粹,胸怀经纶典籍,才识博通。入居侍中纳言之位,出掌监牧方岳之任,献谋略于朝廷,宣德威于州郡。立国后设官爵,首登公辅之位,统领朝中大事,出负朝廷使命,有护卫辅佐国家之大功。现赠王沈为司空公,以推崇平生,使身没而名不朽。又生前因辅助之功,当受郡公之封,恳切辞让,嘉奖其辞让之德,不改其志,可以郡公官品送葬。王沈平素清俭,不营产业。可使所领士兵作屋五间。”子王浚嗣爵,后王沈夫人荀氏死,准备合葬,见王沈棺木已腐朽,又赐棺木一副。咸宁年间(275~280),又追封王沈为郡公。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七十九 熙寧九年(丙申,1076)·李焘
  卷第一百八十三·胡三省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四十六·乾隆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二·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九十六·佚名
  卷之三百三十·佚名
  卷之五百一·佚名
  ●御制题胜朝殉节诸臣录(并序)·温睿临
  历代名贤确论卷一·佚名
  乌古孙泽传·宋濂
  弇山堂别集卷四十三·王世贞
  卷三百二十七·佚名
  卷二百四十·佚名
  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司马迁
  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房舜卿·唐圭璋

      忆秦娥   与君别。相思一夜梅花发。梅花发。凄凉南浦,断桥斜月。   盈盈微步凌波袜。东风笑倚天涯阔。天涯阔。一声羌管,暮云愁绝。   玉交枝   蕙死兰枯待返魂。暗香梅上又重闻。粉妆额子,多少画难真。  

  • 卷一百四·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一百四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山民诗钞真山民不传名字亦不知何许人也但自呼山民云李生乔叹以为不愧乃祖文忠西山以是知其姓真矣痛值乱亡深自湮没世无得而称焉惟所至好题咏因流

  • 唐僧弘秀集巻四·李龏

    宋 李龏 编清塞四十五首留辞杭州姚合郎中波涛千里隔抱疾亦相寻防宿逢高烧辞归值积霖丛桑山店迥孤烛海船深尚有重来约知无省阁心送分定归灵夏南游多老疾见说讲经稀塞寺几僧在闗城空自归带河衰草断映月旱沙飞却到禅斋

  • 卷四百·列传第一百五十九·脱脱

        王信 汪大猷 袁燮 吴柔胜 游仲鸿 李祥 王介 宋德之 杨大全   王信,字诚之,处州丽水人。既冠,入太学,登绍兴三十年进士第,试中教官,授建康府学教授。丁父忧,服除,进所着《唐太宗论赞》及《负薪论》,孝宗览之,嘉

  • 第二十七回 刘太后极乐归天 郭正宫因争失位·蔡东藩

      却说天圣六年,同平章事张知白卒。越年,参知政事鲁宗道亦殁。知白,沧州人,虽历通显,仍清约如寒士,所以殁谥文节。宗道,亳州人,生平刚直嫉恶,殁谥简肃。刘太后亦亲临赐奠,称为遗直,嗟悼不置。宋史称刘为贤后,职是之故。曹利用

  • 中俄天津条约·佚名

    大清国大皇帝,大俄罗斯国大皇帝依木丕业拉托尔明定两国和好之道及两国利益之事另立章程十二条。大清国大皇帝钦差东阁大学士总理刑部事务桂良、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花沙纳为全权大臣;大俄罗斯国大皇帝特简承宣管带东

  • 卷六十二·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六十二宋 赵汝愚 编百官门内侍中上仁宗论赵继宠不合越次干当天章阁傅尧俞臣伏闻差赠淑妃董氏阁使臣供奉官赵继宠干当天章阁仍指挥在干当使臣之上事不均平人用嗟怨窃缘旧法内东门有阙依名次

  • 去类界爱众生·梁启超

      人类既平等之后,大仁盎盎矣。虽然,万物之生皆本于元气,人于元气中,但动物之一种耳。当太古生人之始,只知自私爱其类而自保存之,苟非其类则杀绝之。故以爱类为大义,号于天下,能爱类者谓之仁,不爱类者谓之不仁,若杀异类者,则

  • 二程子抄释卷一·吕柟

    明 吕柟 编李吁传第一伯淳先生尝语韩持国曰如说妄说幻为不好底性则请别寻一个好底性来换了此不好底性着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圣贤论天德葢谓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若无所汚坏即当直而行之若小有汚坏

  • 卷二十七·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二十七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惟王节注采服之宜【宜国语作仪疏内误官】氏姓之所出而率旧典者为之宗【国语无所字率上有心字】夏父弗忌为宗人【人左传作伯】宗人升自西阶【阶

  • 问孔篇第二八·王充

    【题解】这是一篇非难孔子的论文,故篇名定为《问孔》。东汉时,儒家思想进一步被神化,孔子被捧为圣人、神人。社会上“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王充虽认为孔子博学多识,道德高尚,却又认为“贤圣之

  • 卷三十三·魏了翁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要义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要义卷三十三宋 魏了翁 撰防服经传六小功三月而变麻就葛凡五月小功成人章小功布衰裳牡麻绖即葛五月注即就也小功轻三月变麻因故衰以就葛绖带而五月也间传曰小功之葛与

  • 卷五十·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五十天子之孝隆郊配宋太祖开寳元年十一月享太庙翌日郊自是三年而郊郊必先享太庙礼毕加恩肆赦以为常制【臣】按此宋之始郊也宋郊大抵袭用唐礼而唐人又袭用累代相沿之变礼如迎至用辛之宜辩也

  • 正賫送·章太炎

    葬不欲厚,祭不欲渎。靡财于一奠者,此谓贼;竭思于祝号者,此谓诬。诸为归人纂述者,亦赍送之事也。不得其职,甚乎以璠玙敛矣!古者吊有伤辞,谥有诔,祭有颂。其馀皆祷祝之辞,非著竹帛者也。《上曲礼》:知生者吊,知死者伤。正义曰:吊辞口

  • 卷九·赞宁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唐京兆慈恩寺义福传(行恩)释义福,姓姜氏,潞州铜鞮人也。幼慕空门,黍累世务,初止蓝田化感寺,处方丈之室凡二十余年,未尝出房宇之外。后隶京师慈恩寺,道望高峙,倾动物心。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

  • 卷第十四·费隐通容

    五灯严统卷第十四青原下七世洞山延禅师法嗣瑞州上蓝院庆禅师初游方。问雪峰。如何是雪峰的的意。峰以杖子敲师头。师应诺。峰大笑。师後承洞山印解。开法上蓝。僧问。如何是上蓝无刃劒。师曰无。曰为甚麽无。师曰。闍

  • 听月楼·佚名

    清代白话长篇人情小说,属才子佳人小说之后期作品。不分卷二十回。未署作者姓名别号。有无名氏序,语气为自序,作于嘉庆十七年(1812),作品当完成于此时,今存忠恕堂及积秀堂初刊本均梓于嘉庆二十年,此外尚有文奎堂、同文

  •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宗密

    佛典注疏。唐宗密述,宋子璿治定。二卷。是《金刚经》各家疏注的辑要。书首序文略述《金刚经》成书缘起及大义。正文分为二:初解经题、后释经文。“释经文”又分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疏解时先举经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