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十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孝经衍义卷五十

天子之孝

隆郊配

宋太祖开寳元年十一月享太庙翌日郊自是三年而郊郊必先享太庙礼毕加恩肆赦以为常制

【臣】按此宋之始郊也宋郊大抵袭用唐礼而唐人又袭用累代相沿之变礼如迎至用辛之宜辩也迭配并侑之失据也圜丘方泽之分合也感生帝之邪说犹在也郊庙并举之非经也三年一亲郊为已疏也覃恩肆之非古也诸儒之见多有不同或者以旧章难变事在因循则泉台勿毁长府仍旧或者希世度务视时君之所能行则当今之是何古之法议论虽烦归于茍简诏书毎下旋见纷更云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郊奉太祖配国初以来南郊四

祭及感生帝皇地祗神州凡七祭并以四祖迭配而太祖亲郊者四并以宣祖配上即位以宣祖太祖更配是年合祭天地始奉太祖升侑焉

雍熙元年郊扈蒙定礼奏言经曰严父莫大于配天请以宣祖配天太祖配上帝乃用其议

淳化四年礼仪使苏易简上言按唐永徽中以高祖太宗同配上帝欲望亲祀郊丘奉宣祖太祖同配其常祀孟春祈谷孟冬神州季秋大享以宣祖崇配冬至圜丘夏至北郊孟夏雩祀以太祖崇配从之

至道三年十一月真宗已即位有司上言冬至祀圜丘孟夏雩祀夏至祭方丘请奉太宗配上辛祈谷季秋大飨明堂奉太祖配上辛祀感生帝孟冬祀神州地祗奉宣祖配其亲郊圜丘奉太祖太宗并配诏可

干兴三年真宗崩诏礼官定迁郊祀配帝乃请孟春上辛祈谷孟冬祭神州地祗以太祖配孟夏雩祀冬至祀昊天上帝夏至祭皇地祗以太宗崇配上辛祀感生帝以宣祖配季秋大飨明堂以真宗崇配皇帝亲祀郊丘以太祖太宗崇配奏可

仁宗景祐二年十一月乙未郊三圣并侑先是礼院言太祖太宗真宗三庙皆万世不迁至于南郊太祖定配二宗迭配将来皇帝亲祠且亲以三圣皆侑上显对越之盛次伸聿追之感此后迭配还如前议嵗时常祀则至日圜丘仲夏皇地祗配以太祖孟春祈谷夏雩祀冬祭神州配以太宗孟春感生帝配以宣祖季秋大享配以真宗

嘉祐七年春诏南郊奉太祖定配先是諌官杨略论水灾繇郊庙未顺下礼院礼院言对越天地神无二主唐垂拱中始用三祖同配至开元亲享遂罢之皇祐诏书南郊三圣并侑后迭配未几复并侑为定制虽出孝思然颇违礼经下两制议从之

英宗治平三年合祭天地于南郊以太祖配

神宗元豊六年冬至祀昊天上帝以太祖配

【臣】按郊祀宗祀经之所谓严父配天也祀制于周公而成王乃祭主宗祀文王乃时王之王父也此其义固在于尊尊亲亲其实文之明德大勲作配峻极无慙右享故虽武王亦不得跻于斯位也若以为时王之考而已岂非书所谓丰于祢乎后世开创之君于追崇始祖则但以世系之确然可据者为防而不得有所傅防于其间于明堂之祭则虚以俟开创者而世世子孙因之亦义之所安也若迭享并侑纷更不一斯为失礼之甚矣

宋初因唐制毎嵗冬至圜丘正月上辛所谷孟夏雩祀季秋大享凡四祭昊天上帝亲祀则并祭皇地祗元丰六年冬至郊祀昊天上帝始罢合祭不设皇地祗位先是枢宻院陈防等详定郊庙礼文上言伏承圣意以天地合祭于圜丘为非典礼之正诏令更定臣谨按周礼大司乐以圜钟为宫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六变以祀天神以函钟为宫夏日至于地上之方丘奏之八变以祭地示夫祀必以冬日至者以其阳气始来复于上天之始也故宫用夹钟于震之宫以其帝出乎震也而谓之圜钟者取其形以象天也三一之变合阳奇之数也祭必以夏日至者以其隂气潜萌于下地之始也故宫用林钟于坤之宫以其万物致飬于坤也而谓之函钟者取其容以象地也四二之变合隂偶之数也此二礼之不得不异也去周既逺先王之法不行汉元始中奸臣妄议不原经意附防周官大合之说谓当合祭平帝从而用之故天地共犊礼之失自此始矣由汉及唐千有余年之间而以五月亲祀北郊者惟四帝而已如魏文之太和周武之建德隋高之开皇唐睿宗之先天皆希濶一时之举也然而随得随失卒无所定垂之本朝未遑厘正臣以为既罢合祭则南北二郊自当别祀

初诏议北郊典礼苏轼主合祭之说从之者五人刘安世主分祭之说从之者四十人又有三人欲于十月以神州地祗之祭易夏至方丘之祀又有一人欲上不亲祠而通爟【爟举也天子不亲至祠而望拜宜知早晏故以火为之节度也】火天子于禁中望拜既而朝廷复下三状再令详定安世复议略曰苏轼谓合祭圜丘于礼为得不可复改臣等谨按周礼天子亲祠上帝凡九国朝三嵗一郊固已疏濶岂可因循谬说不加考正古者求神以类天阳物也地隂物也嵗月日时方位牲器乐舞皆从其类今议者于圣人成法则弃而不行猥用王莽不经之説至引夫妇同牢私防之语黩乱天地又引昊天有成命之诗以为证臣等窃详此诗终篇未尝有合祭之文序乃后儒之词亦谓成周之世圜丘方泽各歌此诗以为乐章耳如潜之序曰季冬献鱼春荐鲔也丰年之序曰丰年秋冬报也噫嘻之诗曰春夏祈谷于上帝也如此之类不知为一祭耶抑二祭也若郊祀赐予乃五代姑息之弊法圣朝寛仁不欲遽罢若分而为二何所不可议者乃欲因此造为险语以动上聴又引祸福殃咎之説刼持朝廷必欲从已甚无谓也大抵臣等所守乃先王之正礼而苏轼之议皆后世之便宜权之与正决不可合伏望圣慈详审其当上以体神考之志下以正千载之惑

【臣】按冬至祀天夏至祀地不易之理夫人而知之而苏轼以为分祀天地决非今世所能行者为斋宫之逺仪衞之繁用度之广赐予之多计耳然此皆陈防之所逆料而破之者也夫斋于正寝古之制也何必青城齐宫卤簿之式固可裁省然此执事员役与夫六军将士食之三嵗而用之一日岂得为劳古之天地之祭尚诚贵质非如明堂大飨备物尽美其经费固可簿正也刘安世亦言郊祀赐予乃五代姑息之弊此虽不能遽罢而分而为二未尝不可若推恩泽肆大此真得已而不已者轼又谓惟城幔屋盛夏则有风雨之虞自宫入庙自庙出郊冠通天乗大辂日中而舍百官兵衞暴露于道铠甲具装人马喘汗非夏至所能堪此又不勉其君以夙夜惟寅而以安佚茍且为训又非爱君之道也

杨复曰愚按明堂王者之堂也谓王所居以出敎令之堂也夫王者所居非谓王之常居也疏义曰明堂者在国之南丙巳之地三里之外七里之内此言虽未可以为据然其制必凛然森严肃然清静王者朝诸侯出敎令之时而后居焉而亦可以事天地交神明于此地而无愧焉周人祀上帝于明堂而以文王配之者此也说者乃以明堂为宗庙又为大寝又为大学则不待辩说而知其谬矣惟考工记谓明堂五室大戴记明堂九室二说不同前代欲建明堂者或云五室或云九室徃徃惑于二说莫知所决而遂止愚谓五室取五方之义也九室则五方之外而必备四隅也九室之制视五室为尤备然王者居明堂必顺月令信如月令之说则为十二室可乎此又不通之论也惟朱子明堂圗谓青阳之右个乃明堂之左个东之南即南之东明堂之右个乃总章之左个南之西即西之南总章之右个乃堂之左个西之北即北之西堂之右个乃青阳之左个北之东即东之北但随其方位开门耳大庙则毎时十八日居焉古人制事多用井田遗意此恐然也然则朱子之说其亦有据乎曰汉承秦后礼经无全书以考工记观之亦粗可见考工记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为八丈一尺言明堂之广也南北七筵为六丈三尺言明堂之脩也五室象五行之方位有五方则有四隅不言可知也夫有五方四隅则一堂之地裂而为九室矣又安得通而为一复有九筵之广七筵之脩乎盖明堂云者通明之堂也所以朝诸侯行王政者在是所以享上帝配祖宗者在是非七筵九筵之广不能行也五方四隅亦惟辨其方正其位随王者所居之月掌次以帷幕幄帟为之以诏王居以顺月令以奉天道耳亦如所谓随其时之方位开门是也此其大略也

【臣】按致堂胡氏谓明堂辟雍灵台杂见于孝经孟子诗与礼记其制作之详不可得而闻后世纷纷之论所以起是也朱子之圗防与考工不同然以言乎其备则不及广九之二者正谓南北之东西隅即东西之南北隅据广言则向明之义耳然则四面围九之一则其中固未尝可裂为九也四面皆门而四时啓闭则亦无借于掌次之帷幕幄帟为之矣诚因考工朱子之说而因时制宜取其足以事天事亲临朝布政则虽规模制度不必尺寸皆同锱两悉称而以起废坠于昔人垂法则于异世何不可之有如必拘牵于众说之驰骋而未免筑舍道旁使严父配天之大典阙焉乆不举行斯亦议礼者之过也

元成宗九年夏始定郊祀礼元初代有拜天之礼然皆徇用国俗郊祀之事自平金宋后犹未举行至是哈喇哈斯等言祈天保民之事有天子亲祀者三曰天曰祖宗曰社稷而祭天尤国之大事也陛下虽未及亲祀宜如宗庙社稷嵗时遣官摄行之制下翰林集贤太常及中书议之以为周礼冬至圜丘礼天夏至方丘礼地西汉元始间始合祭天地歴东汉至宋千有余年分祭合祭讫无定议然时既不同礼乐亦异王莽之制何可法也今当循三代之典祀天南郊而方丘之礼续议以闻又按周作坛壝三成近代增四成以广天文从祀之位今宜去其一成以合阳奇之数毎成高八尺一寸以合干之九九坛设丙巳之地以就阳位又古者器用陶匏席用藁鞂以祀天汉唐而后礼乐玉帛日益繁缛宋金多循唐礼今欲脩严非草创所能备举宜取唐制损益而行之既而太常复议尊祖配天之仪省臣曰自古人君有天下率尊祖以配天宗庙已有时享郊止祭天为宜中丞何玮曰严父配天不易之制也不从

【臣】按马端临尝著论谓汉之不郊祀盖讥其袭秦之陋用方士之说而不知统一尊于昊天上帝也元成宗始定郊祀以革其国俗而不知尊其祖以配天何玮虽争之而不从既已失孝子事亲之义何由尽仁人事天之诚徒求之于坛壝之高卑玉帛之繁省此孟子所谓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者也

以上隆郊配

御定孝经衍义卷五十

猜你喜欢
  卷六十一 乡饮酒义第四十五·郑玄
  纯学第四凡十四章·湛若水
  三传辨疑卷十七·程端学
  卷四·李衡
  古文尚书冤词卷七·毛奇龄
  权修第三·管仲
  修身第二·荀况
  春秋经解后防·孙觉
  提要·刘瑾
  卷七十五·顺治
  卷五十二·佚名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第三·佚名
  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卷下·佚名
  法华文句记卷第一·湛然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一·智顗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黄庭坚·唐圭璋

      庭坚,“全”已见。   平女摇仙佩   宫梅弄粉,御摇金,又喜皇州春早。盛世生贤,真仙应运。当日来从三岛。车马喧清晓。看千钟赐饮,中人传诏。最好是、芝兰并砌,鸣珮腰金,彩衣相照。炉烟袅。高堂半卷珠帘。神仙缥缈。

  • ●卷一·杨际昌

      国朝右文,超轶前代。世祖抚有宇内,不废文翰。长洲尤悔侗尝作《西厢传奇》“临去秋波”文,深邀睿鉴,叹为才子。後见《读离骚乐府》,亦称旨,俾教坊内人,播之管弦。及龙驭升遐,悔罢官,自北平归,新城王司寇士礻真

  • 古诗镜卷三十一·陆时雍

    <集部,总集类,古诗镜>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镜卷三十一 明 陆时雍 编 歌谣第二 汉 高帝【姓刘氏讳邦字季】 大风歌 【汉书曰高帝既定天下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

  • 卷中·佚名

      阮紀  太祖  諱藴,姓阮氏,北江古法人也,母范氏。以太平五年二月十七日生。幼而聰睿,器宇恢豁,逰學於六祖寺,僧萬行見而異之曰:&ldquo;此非常人也,强壯之後,必能濟世安民,為天下主。&rdquo;及長,慷慨有大志,不事產業,好涉獵

  • ●卷六·陈康祺

    ◎会试及顺天乡试钦命题目之始国初凡乡、会试三场,俱由主考出题。自顺治十五年后,会试及顺天乡试头场《四书》三题,由钦命密封,送内帘官刊印颁发。◎乾隆丁丑科会试乾隆二十二年丁丑会试,奉旨易表判为诗,易经文于二场,永著为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五十七·佚名

    嘉靖三十七年三月己酉朔 孝肃皇后忌辰遣兴安伯徐梦赐祭 陵寝○庚戌○荫吏部右侍郎张舜臣子承世为国子生以三年满也○调御史唐自化为大理寺许事自化催粮山东还荐按察司佥事周世远益都知县张鹏皆循谨称职俄而二臣为巡抚

  • 历代名贤确论卷六·佚名

    文王西伯受命称王【梁肃 六一 孙明复】西伯献地请纣去炮烙刑【温公】文王之囿【颍滨】文王之兵【杜牧】西伯受命称王梁肃曰太史公曰诗人道西伯以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遂追王大王王季改正朔易服色十年而崩或谓大

  • 三七、魏文侯为魏桓子之子非孙其元年·钱穆

    为周贞定王二十三年非周威烈王二年辨《史记》:&ldquo;魏桓子与韩康子、赵襄子共伐灭智伯,分其地。桓子之孙曰文侯都。&rdquo;《索隐:&ldquo;《系本》桓子生文侯斯。&rdquo;《集解》:&ldquo;徐广曰:《世本》云:斯也。&rdquo;

  • 卷五十二普通·冯煦

    师范学堂《师范学堂定章》分优、初两级。优级以造就初级师范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学科分三节:曰公共科,凡初入学之学生均须学习,一年毕业;曰分类科,科分四类,三年毕业;曰加习科,分类科毕业而自愿留堂一年者习焉。此

  • 十三年·佚名

    (戊午)十三年大明嘉靖三十七年春正月1月3日○壬子,諫院啓曰:「吏曹郞官,極選重地,不得已人所取重,洽於物望,然後擬之,故間或有不計爵秩高下而薦之,但當薦之人,若職次不相當,則削其資級,至於降品差授,極爲未便。佐郞李銘,累經掌令,曾在

  • 卷九 丧亲章第十八·邢昺

    [疏]正义曰:此章首云“孝子之丧亲也”,故章中皆论丧亲之事。丧,亡也,失也。父母之亡没,谓之丧亲。言孝子亡失其亲也,故以名章,结之于末矣。子曰:“孝子之丧亲也,(生事已毕,死事未见,故发此章。)哭不亻哀,(气竭而息,声不委曲。)礼无容,(触

  • 卷中·戴震

    物之离于生者,形存而气与天地隔也。卉木之生,接时能芒达已矣;飞走蠕动之俦,有觉以怀其生矣;人之神明出于心,纯懿中正,其明德与天地合矣。是故气不与天地隔者生,道不与天地隔者圣,形强者坚,气强者力,神强者巧,知德者智。气之失暴,神

  • 卷十·真德秀

    <子部,儒家类,西山读书记钦定四库全书西山读书记卷十宋 真德秀 撰礼义书仲虺之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此仲虺称汤之词记冠仪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顔色顺辞令容体正顔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

  • 卷二·王樵

    <经部,书类,尚书日记钦定四库全书尚书日记卷二      明 王樵 撰舜典古无舜典合于尧典今自上篇帝曰钦哉接愼徽五典以下读之文甚相续葢本一书也特以编简重大故分爲二篇以将逊以前属尧以歴试以后属舜序书者因各

  • 书经集传卷四·蔡沈

    宋 蔡沈 撰周书【周文王国号后武王因以为有天下之号书凡三十二篇】泰誓上【泰大同国语作太武王伐殷史録其誓师之言以其大会孟津编书者因以泰誓名之上篇未渡河作后二篇既渡河作今文无古文有○按伏生二十八篇本无泰誓

  • 卷第一百五十三·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五十三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根蕴第六中等心纳息第四之三问此中何者是想。何者是微细。何者是微微。有说。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是想。无所有处是微细。非想非非想处是微微。有

  • 卷第九·宗密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第九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十二上 (弥勒菩萨所问之一。十唱九十二偈。依金鼓忏悔发愿)。 叹佛 我今稽首一切智  三千世界希有尊  种种妙好皆严饰  色如琉璃净无垢  犹如

  • 闲燕常谈·董弅

    南宋董弅撰。书名据《直斋书录解题》所说,系“取士相与谈仁义于闲燕之义”。三卷,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抄本,未见。《历代小史》本仅一卷,存二十一则,所记皆宋代朝野杂事,部分内容系据他书转引,但多数则出作者自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