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柳世隆传

柳世隆字彦绪,是河东解人。祖父柳凭,曾任冯翊太守。父亲柳叔宗,去世比较早。

柳世隆少年时就很有风仪器度,伯父柳元景,在宋朝大明时期(457~464)做过尚书令,对世隆特别赏识喜爱,超过其他几个孩子。又把世隆的情况讲给孝武帝听,于是孝武帝召见了世隆,孝武帝说:“此人将来能做到三公呢。”海陵王刘休茂做雍州刺史时,召聘柳世隆为迎主簿。后来被任命为西陽王抚军法曹行参军,出任虎威将军、上庸太守。孝武帝对元景说:“你过去曾以虎威将军之号出任随郡太守,现在再把此职授予世隆这便可以使你柳门世不绝公了。”柳元景后来被景和皇帝(刘子业)杀害了,柳世隆由于身在远方而幸免于难。

泰始初年,诸州反叛,柳世隆由于家门之祸得到了昭雪,这事是由宋明帝作主的,于是便依据相郡起兵,派遣使者响应朝廷。弘农人刘僧駘也聚众响应。他收合了上万人,忽地赶到襄陽万山,被孔道存攻破,手下人都逃散了,只他自己保了条性命,逃藏到民间,事情平定后才出来。回到京城后,柳世隆被任命为尚书仪曹郎,明帝为了嘉奖他的一片义心,发诏提拔他为太子洗马,出任宁远将军、巴西梓漳太守。还朝来任越骑校尉,转任建平王镇北谘议参军,领南泰山太守,转任司马、东太守,入为通直散骑常侍。

不久柳世隆便任晋熙王安西司马,加宁朔将军。当时世祖(萧赜)任长史,与柳世隆相识后相处很是投机。太祖(萧道成)打算废掉广陵王,命令世祖率众下属,同会京城,柳世隆则与上流萧景先等戒严待命,这事当时没弄成。

这个时候朝廷对沈攸之颇怀疑惮,暗中作了防备,府州武器,平时都有储备。世祖将回都城,刘怀珍提醒太祖说:“夏口是兵冲要地,必须找个合适的人安排在那儿才行。”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给世祖写信说:“你既然要回朝廷来,就必须找一个文武兼备又与你关系投合的人交待后事,而柳世隆是最恰当的人选。”世祖便推荐世隆来代替自己。柳世隆转任武陵王前军长史、江夏内史、行郢州事。

升明元年(477)冬天,沈攸之反叛,派遣辅国将军中兵参军孙同、宁朔将军中兵参军武宝、龙骧将军骑兵参军朱君拔、宁朔将军沈惠真、龙骧将军骑兵参军王道起三万人为前驱,又派遣司马冠军刘攘兵领宁朔将军外兵参军公孙方平、南齐书龙骧将军骑兵参军朱灵真、沈僧敬、龙骧将军高茂二万人紧随其后,又派遣辅国将军王灵秀、丁珍东、宁朔将军中兵参军王弥之、宁朔将军外兵参军杨景穆二千骑兵分兵出夏口,据鲁山。沈攸之乘轻舸带领数百随从先于大军下往白螺洲,坐在胡床上看着自己的大军,很有些得意神气。到达郢州后,他觉得郢城太弱小不足攻打,便遣人告诉柳世隆说:“根据太后的命令,要暂时回都城去,你我既然同为国家效力,我的意思你也该明白。”柳世隆使人答复说:“部队东下,我们早已打算离去。”柳世隆派军在西渚挑战,沈攸之果然愤怒,下命渚军登岸焚烧城郭,筑建长围攻道,对身边的人说:“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昼夜攻战,柳世隆只是作适当的抵抗,众人皆散开去。世祖临行前和柳世隆版别时说:“沈攸之一旦有变,焚夏口舟舰沿流而东,那么我们坐守空城,便制约不了他。要引诱他来攻城,但又不能让他很快攻克。这样你在他里边打,我在他外面攻,便无忧患了。”到这时,世祖便派遣军主桓敬、陈胤叔、苟元宾等八支大军占据西塞,令他们坚壁以待沈攸之疲惫。世祖又担心世隆危急,便派心腹胡元直偷偷进入郢城向世隆通报援军消息,于是内外并喜。尚书符中说:

沈攸之出身农家,世代无闻。已故司空沈公是他的从父,对他爱若自己的儿子,并为他提携吹嘘,才使他得以升官。景和皇帝昏庸悖慢,对大臣猜忌畏惧,而沈攸之凶暴残忍,趋利乐祸,领了诏旨后,而反咬一口。又沈攸之与谭金、童泰壹等暴宠狂朝,都是皇上得力将臣,同功共体,人称“三侯”。当时的亲昵程度,超过管、鲍,后来碰上朝廷变革,凶党们害怕被杀戮,沈攸之又反过来贪图自保,既杀了从父,又虐待朋友,即使是吕布的出卖君主,郦寄的陷害朋友,比起沈攸之来,也不及他残酷。泰始皇帝执政才开始时,法网宽枕,对于沈攸之,朝廷忽略了他的凶险,只重视他的勇猛,于是他借助混乱获得了保全,又利用了祸难而享福禄。

沈攸之秉性空浅,骄躁而无谋略,浓湖战役,本非他自己的功劳,而在彭城、下邳的时候,他又望旗夜逃,丢下王师不管,对他早就应该绳之以法,却巧值先帝宽宥其回溪之耻,并指望着能打胜仗,所以才使他侥幸又被提拔,频频被授予显要职务。在内掌握着宫廷禁卫,在外统治着万里城乡。皇上临死时,还那么老远地颁诏请他参与顾命,寄托何其深重,此情此义,虽金石也能感动。而沈攸之始奉国丧时,便喜形于色,普天同哀,就他自己以为喜庆。随后他不断出任地方要职,从郢州到荆州。晋熙王以皇弟的身份前往代任,沈攸之截断了迎接,肆意凌侮。并挑选了精锐的士马器械,供自己使用。郢城所留,十不余一。专恣掳夺,根本不顾国法。他到荆州后,一直运用奸谋,既心怀异志,便要无端生事。于是逼迫群蛮,騷扰山谷,又扬言要大举讨伐,要家家出丁。聚众城郭,窥伺国家的衰盛时机,多少年来,不求解甲。遂造成四野百县,路上不见男人,耕田载租,全都驱使妇女和老弱。如此酷虐,自古未闻。

往年桂陽王内乱,朝廷危急。沈攸之官居上层,兵强地广,本应发兵勤王。但是他只挑选一些病弱士卒,不满三千人,到郢州接受指挥,他是想等到形势明朗时把罪责推给晋熙王。他招诱剑客,扣留行侣,对逃亡到他境内的人,他总是给予保护,而对外逃人员,他又总是穷追不舍。视官吏如仇敌,拿老百姓当草芥,增加赋税,加重刑罚,鞭挞国士,活像异族,一人逃亡,全族逮捕。皇朝的赦令,他也不遵奉。使得皇上的宽大恩泽,长期不能落实到当地,十有九家,人怀怨望。如今他又举兵内乱,而又有奸回外炽,这正是他恶熟罪成之地,也是朝廷决..溃疽之时。各幕府负有朝廷深重寄托,义愤百倍,统御将帅,恭行天罚!

今派遣新授职的使持节郢州、司州的义陽诸军事平西将军郢州刺史闻喜县开国侯黄回、员外散骑常侍辅国将军骁骑将军重安县开国子军主王敬则、屯骑校尉长寿县开国男军主王宜与、屯骑校尉陈承叔、右将军葛陽县开国男彭文之、骠骑行参军振武将军邰宰,精锐甲兵二万人,为先头部队。又派遣散骑常侍游击将军湘南县开国男吕安国、持节宁朔将军越州刺史孙昙馞、屯骑校尉宁朔将军崔慧景、宁朔将军左军将军新亭侯任候伯、龙骧将军虎贲中郎将尹略、屯骑校尉南城令曹虎头、辅国将军骁骑将军萧顺之、新授宁朔将军游击将军下邳县开国子垣崇祖等,率水军二万,紧随其后。又派遣屯骑校尉苟元宾、抚军参军郭文考、奉朝请诸袭光等,率水路轻军一万,截断沈攸之的要道渡口。骁骑将军周盘龙、后将军成买、辅国将军王来力勤、屯骑校尉王洪范等,率铁骑五千,从陆路步行跟上,截断对方的逃藏后路。持节、督雍梁二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征虏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襄陽县开国侯、新授镇军将军张敬儿,志节慷慨,特命率其所部从樊、邓之军,水陆并驰,攻破沈攸之的巢穴。持节、督司州诸军事、征虏将军、司州刺史、领义陽太守范陽县侯姚道和,义烈梗概,特命率其所部立刻南齐书起程,以风驰电掩之势,袭击沈修之的辎重供应。四方万里,旌旗飞动,诸位各率众师,浩荡进军。人神同愤,远近一心。

当今皇上圣明,将相仁爱,约法三章,宽刑缓赋,年成丰收。家家充足,在上者有惠民的恩泽,在下者没有乐乱的心情。沈攸之不识天时,狂妄地进行大逆之举,出动他的无名之师,驱使那些仇怨他的人众,所以朝野都知道讨伐他乃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他那里的士民,受害日久,如今又被他逼迫到战场上去送死。战事一旦开始,兵刃是不分好人坏人的,你们要先考虑好,作出选择,朝廷是不愿意让一个人执迷不悟,而使其九族受祸的。宽宏的政策,如同皎日一样。

沈攸之既攻不下郢城,而平西将军黄回的大军已经到了西陽,他乘三层战船,奏羌胡会乐,逆流而进。沈攸之平时就不得人心,这回本就是威逼下属反叛的,因此从江陵出发时,就有人叛逃,到这时更加多起来。沈攸之一早到晚乘马到各营去抚慰,而逃跑的人还是不断。沈攸之于是大怒,召诸军主帅来说:“我是遵照太后的指令,为了正义才下都城的,大事若成,富贵荣华大家都有份儿;如果不成,朝廷当然要杀我家族,和他人无关。近来军人叛逃,都是你们没能留意,我也不能一个一个去问他们,以后军中再有叛逃者,军主要承担罪责。”于是有一人叛逃,便派十个人去追,结果是逃的和追的都不回来了。大家虽不敢声张,但都在自谋出路。刘攘兵用箭射信给柳世隆表示投降,世隆便开城门让他进来。攘兵烧营离去时,大火燃烧,沈攸之才发觉,于是恼怒,咬着胡须咒骂。又把刘攘兵哥的儿子刘天赐、女婿张平虏抓来杀了。这下更使军旅大散。沈攸之渡过鲁山岸时,只有数十骑兵跟随着。他宣令军中说:“荆州城中钱多得是,可回去取来,作为资粮。”郢城还没有兵,而散军害怕被蛮人抄掠,又聚合起来,大约有二万人,跟随沈攸之,快到江陵的时候才散去。柳世隆派遣副将刘僧駘在路上追击沈攸之。

沈攸之死后,朝廷调柳世隆任侍中。又迁任尚书左仆射,封为贞陽县侯,食邑两千户。出任左将军、吴郡太守,增加俸禄到二千石。后来他母亲去世,便在家服丧。太祖登基为皇帝后,起用世隆为使持节、都督南豫州、司州诸军事、平南将军、南豫州刺史,晋封公爵。皇上亲笔诏书给司徒褚渊说:“不久前见到世隆哀伤毁瘠过甚,都快认不出来了,不仅让人恻然。实在也应得到世人国家的珍惜和爱护。”褚渊回答说:“世隆至性纯深,哀伤已超过礼节的要求。服事陛下能在危急中尽忠,母亲去世他忧伤到这种地步,这二者都是立人之本,应当为他加荣增宠,足以引导风俗。”

建元二年(480),进号安南将军。这时北虏寇掠寿陽,皇上指示柳世隆说:“历陽城太大,恐怕治理不过来,正好可以隔断了治理,坚固保守。要让老百姓都带着家小保守此城,若是单身的人很难指靠。”不久又指示说:“我认为应该保留历陽外城,如果有贼来,便命百姓守城,所以比割弃要好得多。”

垣崇祖攻破北虏后,皇上打算撤并二豫州。指示柳世隆说:“近来考虑到江西萧索,二豫州不容易处理。很多人建议撤掉一个充实一个,比较方便。我也觉得不错。你以为如何?想听听你的意见。”不久,任命柳世隆为后将军、尚书右仆射,没接受。柳世隆喜欢博览群书,曾启禀太祖借国家图书馆里的书看,皇上给了他二千卷。

建元三年(481),出任使持节、都督南兖、兖、徐、表、冀五州军事、安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江北害怕虏寇,騷动不安。皇上指示世隆说:“近来北边有消息说,贼方还在彭城治兵,快到年底,也许不会来送死。不过豺狼心性是不能按常理推想的,因而防备工作不可懈怠。那里的城郭既然没有关要供凭据,因而应当开掘城河,离城三十丈比较合适。你只管发动民众施工便是,没关系的。如果按三千人计算,得食用多少粮米?你可以申报并附信送还来我看。民间如果有男丁多而家眷少的,都让他们来守卫,也没什么问题。”又指示说:“昨夜得北边来人报告:钟离一带的贼军已经渡了淮河,既然他们前来送死,你便予以剿灭。你好好布置一下,应急令各小守卫立即回镇所,不能贼军到了还没发觉。贼军既已过淮,就不会很快散去的,他们一定要找到该送死的地方才行,所以一定会进攻寿陽,我会派援前往的。”皇上又派军援助柳世隆,并拨给军粮。

北虏退后,皇上想对江北居民进行统一编定人口户籍制定赋税徭役(此即“土断”),又指示柳世隆说:“吕安国近不在西边,土断了郢、司二州境内的杂民,很好,民众基本上消除了惊恐。最近又令豫州对境内实行土断,得到崇祖的启书,说是已进行完了,近来没有杂民云云,很符合前代旧意。你看看兖州境内能行此事不?如果没什么麻烦,开春就可以着手进行了。”足见皇上对柳世隆是如此亲信委重。

世祖即位后,加柳世隆散骑常侍。柳世隆善于占卜,识别龟甲,他那副龟甲价值一万。永明建号时,柳世隆在斋壁上题字道:“永明南齐书十一年。”又对典签李党说:“我是看不到永明的结局了。”柳世隆后回朝中任侍中、护军将军,迁任尚书右仆射,领太子右率,雍州大中正,不接受,改授散骑常侍、尚书左仆射,中正仍旧。

湘州的蛮部有所騷动,朝廷派柳世隆以本官总督伐蛮诸军,仍为使持节、都督湘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湘州刺史,常侍如故。世隆到达镇所,用方略讨平了蛮间。在州里建立宅邸经营家业,被中丞庾杲之所奏劾,皇上下诏原谅不问。又回朝任尚书左仆射,领卫尉,不接受。转任尚书令。

柳世隆早年时便建立了功名,晚年则专以谈论道义自业。善弹琴,世人称之为柳公双趜,为士品第一。经常说自己是马..第一,清谈第二,弹琴第三。在朝任官不管世务,只是垂帘弹琴,风韵清远,深受世人赞誉。由于生病而退职,改授他侍中、卫将军,不接受,转任左光禄大夫,侍中仍旧。

永明九年(491),去世,当时五十岁。皇上诏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十万,布三百匹,蜡三百斤。又下诏说:“已故侍中左光禄大夫贞陽公柳世隆,秉德居业,兼有经纬天下之才。少年时便清誉远扬,长大后更增美名。入朝参与内禁军务,出朝协助西边治理,在郢城专负重托,挫败沈攸之,功勋卓著,超越前代。后来领导地方工作,老百姓赞颂他的宽宏大德,辅助皇帝执政,满朝都称赞他的正派。他的忠诚美好,朕都记在心上,他的雅志素履,却是难以企及。正当他将要登位三公,参与教化天下大业的时候,不幸去世,让朕震恸良深。赠司空、班剑仪仗三十人,鼓吹一部,侍中之号依旧。谥号为‘忠武’。”皇上又在给吏部尚书王晏的敕中说:“世隆虽多年抱病,但志气未衰,原指望医药有效,不久痊愈。不料一旦去世,我哀痛之深,无可言表。他当年在郢州,一片忠诚,促使一蕃,勋业卓著。一旦离去,令人增泣悲咽。你也怀有同样的感情,也应该是悲伤不已吧!”

柳世隆通晓术数,在倪塘创墓时,和宾客一起确定位置,大家选来选去,世隆只是常坐在一处。到他死后,墓址恰好就选在他坐的地方。著有《龟经秘要》二卷,流行世间。

猜你喜欢
  宦者列传第六十八·范晔
  列传第五十·魏徵
  卷二·李心传
  第八十回 宇文妇醉酒失身 尉迟公登城誓众·蔡东藩
  提要·吴缜
  卷二十九画二·何良俊
  卷之四十五·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三·佚名
  卷之一百零二·佚名
  卷八十四中下·郝经
  一○六二 两广总督舒常奏覆本年抽改《通鉴纲目续编》六部折·佚名
  四九五 湖广总督三宝等奏四次查获应毁各书折(附清单)·佚名
  战国策卷七·鲍彪
  第二章 李鸿章之位置·梁启超
  卷二十一·郭良翰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乔吉

    (冲末李太白上,诗云)长安市上酒为狂,沉香亭畔作文章。供奉翰林为学土,万古千年姓字香。老夫姓李,双名太白,生时母梦长庚星入怀,因以名之。天宝初年,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之事,天子赐食,亲手调羹。初号竹溪六逸,后为饮中八仙。小官有

  • 御街行·戴望舒

    满帘红雨春将老,说不尽,阳春好。问君何处是春归,何处春归遍杳?一庭绿意,玉阶伫立,似觉春还早。天涯路断蘼芜草,留不住,春去了。雨丝风片尽连天,愁思撩来多少?残莺无奈,声声啼断,与我堪

  • 巻十二·邵浩

    钦定四库全书坡门酬唱集卷十二宋 邵浩 编东坡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翠柏不知秋空庭失揺落幽人得嘉防露坐方独酌月华稍澄穆雾气尤清薄小儿亦何知相语翁正乐铜鑪烧柏子石鼎煮山药一杯赏月露万象纷酬酢此生独何幸风防

  • 首卷三·佚名

    乾隆序我国家受天眷命。统一万邦。日月所照。血气之属。咸切尊亲。亦惟是小心翼翼之忱。有以通帝载而昭来许。故乃朝廷宫府之政。罔不参稽古训。溥协人心。制定于一时而虑周乎万世。重熙累洽。至于今兹。海隅苍生。

  • 皇王大纪卷十七·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周成王周公以君人之道在正其身正身之道在得其人左右前后皆正人也然后身正身正则有司正庻事毕正而天下皆正矣大君亲庶事而官不择人大乱之道也于是作立政以告于王周书叙曰周公作立政立政周公若曰拜手

  • 卷二十九·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二十九      宋 苏辙 撰晋叔向列传第六叔向晋之公族也名肹氏曰羊舌其祖羊舌大夫事献公爲军尉从申生伐臯落氏劝申生以死易乱者也其子职佐祁奚爲军尉生子四人长曰赤次曰肹次曰虎季曰鲋赤与肹

  • 读例存疑卷三十九·薛允升

    刑律之十五诉讼之一越诉投匿名文书吿人罪吿状不受理听讼回避诬吿越诉:凡军民词讼,皆须自下而上陈吿。若越本管官司,辄赴上司称诉者,(即实,亦)笞五十。(须本管官司不受理,或受理而亏枉者,方赴上司陈吿。)○若迎车驾及撃登闻鼓申诉

  • 毛忠传·张廷玉

    毛忠,字允诚,初名哈喇,西陲人。曾祖父哈喇歹,洪武初年归附,从一名士卒升到千户,后来战死。祖父拜都从征哈密时,也战死。父亲宝因骁勇而充任总旗,任到永昌百户。毛忠袭职时,已经二十岁,臂力过人,善于骑射。他曾随从太宗北征。宣德

  • 齐宣王见颜·佚名

    【提要】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颜?运用辨证思维,说明了贵贱、上下、君臣之间相互依靠、衬托、转化的辨证关系,也运用此思维,说出了自己反朴归真、寻求人的生命的本真意义的思考和实践。他在对话中的语言艺术和所揭示的

  • 卷十五·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十五宋 徐天麟 撰礼九【嘉礼】朝会汉七年长乐宫成羣臣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戍卒卫官设兵张旗志传曰趋殿下郎中挟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

  • 74.绿林赤眉起义·林汉达

    王莽的残酷压榨,加上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东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农民起来反抗官兵。公元17年,南方荆州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人多野荸荠少,引起了争夺。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有两个

  • 附卷七·佚名

    尚泰王道光二十八年戊申之夏,御兩殿様遣新納直助殿安慰王上居喪,且賞賜物件。其所坐船隻,四月十四日那覇下碇,至六月二十七日那覇開行。本年〔道光二十八年〕,遣向氏翁長親方朝典慶賀年頭;兼賀太守公因爲琉球有佛英夷人逗留

  • 胡昌鹤·周诒春

    胡昌鹤 字九皋。年三十四岁。生于江西九江。父鼎梅。已婚。女一。初学于九江同文大学。光緖三十年毕业。得学士学位。任该大学教员。又任九江高等小学教员。及九江民立第一学校校长。宣统三年。自费游美。入中央威斯

  • 卷上·道宣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标宗显德篇第一集僧通局篇第二足数众相篇第三受欲是非篇第四通辨羯磨篇第五结界方法篇第六僧网大纲篇第七受戒缘集篇篇第八师资相摄篇第九说戒正仪篇第十安居策修篇第十一自恣宗要篇第十二标

  • 水云集·谭处端

    全称《谭先生水云集》。道教书,3卷,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的金代道士谭处端撰。三卷。收诗词歌颂二百四十余首,示门人语录一则。内容多宣传全真教旨,主张儒释道三教由来是一家,道禅清静不相差,以钟吕海蟾为全真三祖。集中

  • 神女赋·宋玉

    先秦辞赋。旧题战国楚宋玉作。见于南朝粱萧统编《文选》卷19。赋首有序,记“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它是《高唐赋》的姐妹篇。神女“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

  • 地藏经·佚名

    《地藏经》,中文版本是唐朝高僧实叉难陀翻译的。又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册。 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

  • 北京楚林禅师语录·楚林上睿

    清上睿说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潭州南云兴化禅林语录、住南云放光山毗卢禅寺语录;卷二卷三收住郢州潼泉山法兴禅寺语录;卷四收住北京慈明寺语录、住北京翊教寺语录;卷五卷六收颂古。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