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齐宣王见颜

【提要】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颜?运用辨证思维,说明了贵贱、上下、君臣之间相互依靠、衬托、转化的辨证关系,也运用此思维,说出了自己反朴归真、寻求人的生命的本真意义的思考和实践。他在对话中的语言艺术和所揭示的真理,值得千古流传。

【原文】

齐宣王见颜?,曰:“前!”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人臣也。王曰‘?前’,?亦曰‘王前’,可乎”?对曰:“夫?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来,?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知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不备具,而百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对曰:“不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下。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

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是故无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必本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选而禄焉,非不贵也,然形神不全。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辞去也。

?知足矣,归反于朴,则终身不辱也。

【译文】

齐宣王召见颜?喊道:“颜?你上前。”颜?也叫道:“大王您上前。”齐宣王满脸不悦。左右臣都责备颜?:“大王是一国之君,而你颜?,只是区区一介臣民,大王唤你上前,你也唤大王上前,这样做成何体统?”颜?说:“如果我上前,那是贪慕权势,而大王过来则是谦恭待士。与其让我蒙受趋炎附势的恶名,倒不如让大王获取礼贤下士的美誉。”齐宣王怒形于色,斥道:“究竟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不卑不亢回答说:“自然是士人尊贵,而王者并不尊贵?”齐王问:“这话怎么讲?”答道:“以前秦国征伐齐国,秦王下令:‘有敢在柳下惠坟墓周围五十步内打柴的,一概处死,决不宽赦!’又下令:‘能取得齐王首级的,封侯万户,赏以千金。’由此看来,活国君的头颅,比不上死贤士的坟墓。”宣王哑口无言,内心极不高兴。

左右侍臣都叫道:“颜?,颜?!大王据千乘之国,重视礼乐,四方仁义辩智之士,仰慕大王圣德,莫不争相投奔效劳;四海之内,莫不臣服;万物齐备,百姓心服。而即便是最清高的士人,其身份也不过是普通民众,徒步而行,耕作为生。至于一般士人,则居于鄙陋穷僻之处,以看守门户为生涯,应该说,士的地位是十分低贱的。”

颜?驳道:“这话不对。我听说上古大禹之时有上万个诸侯国。什么原因呢?道德淳厚而得力于重用士人。由于尊贤重才,虞舜这个出身于乡村鄙野的农夫,得以成为天子。到商汤之时,诸侯尚存三千,时至今日,只剩下二十四。从这一点上看,难道不是因为政策的得失才造成了天下治乱吗?当诸侯面临亡国灭族的威胁时,即使想成为乡野穷巷的寻常百姓,又怎么能办到呢?

所以《易传》中这样讲,身居高位而才德不济,只一味追求虚名的,必然骄奢傲慢,最终招致祸患。无才无德而沽名钓誉的会被削弱;不行仁政却妄求福禄的要遭困厄;没有功劳却接受俸禄的会遭受侮辱,祸患深重。所以说,‘居功自傲不能成名,光说不做难以成事’,这些都是针对那些企图侥幸成名,华而不实的人,正因为这样,尧有九个佐官,,舜有七位师友,禹有五位帮手,汤有三大辅臣,自古至今,还未有过凭空成名的人。因此,君主不以多次向别人请教为羞,不以向地位低微的人学习为耻,以此成就道德,扬名后世。唐尧、虞舜、商汤、周文王都是这样的人。所以又有‘见微知著’这样的说法。若能上溯事物本源,下通事物流变,睿智而多才,则哪里还有不吉祥的事情发生呢?《老子》上说:‘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所以诸侯、君主皆自称为孤、寡或不谷,这大概是他们懂得以贱为本的道理吧。孤、寡指的是生活困窘、地位卑微的人,可是诸侯、君主却用以自称,难道不是屈已尚贤的表现吗?像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周成王重用周公旦,后世都称他们是贤君圣主,这足以证明贤士的尊贵。”

宣王叹道:“唉!怎么能够侮慢君子呢?寡人这是自取其辱呀!今天听到君子高论,才明白轻贤慢士是小人行径。希望先生能收寡人为弟子。如果先生与寡人相从交游,食必美味,行必安车,先生的妻子儿女也必然锦衣玉食。”

颜听到此话,就要求告辞回家,对宣王说:“美玉产于深山,一经琢磨则破坏天然本色,不是美玉不再宝贵,只是失去了它本真的完美。士大夫生于乡野,经过推荐选用就接受俸禄,这也并不是说不尊贵显达,而是说他们的形神从此难以完全属于自己。臣只希望回到乡下,晚一点进食,即使再差的饭菜也一如吃肉一样津津有味;缓行慢步,完全可以当作坐车;无过无伐,足以自贵;清静无为,自得其乐。纳言决断的,是大王您;秉忠直谏的,则是颜?。臣要说的,主旨已十分明了,望大王予以赐归,让臣安步返回家乡。”于是,再拜而去。

刘向赞叹说:“颜的确是知足之人,返朴归真,则终身不辱。”

【评析】

要使自己的口才能够上一个较高的境界,要使自己的论辩和游说具有逻辑上的强大说服力,就不能不掌握哲学中的辨证思维。这种思维将事物看成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转化,这种依存性决定了互相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颜?就是用这种辨证思维阐述了高贵与低贱、君与臣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孤家、寡人必须以大臣、民众为根本,百姓、贤臣是君王们之所以存在、显贵的根本依据。在现代社会,作为领导者也要认清自己的地位和民众的重要性,那种蔑视人才、轻视民众的人实际上也使自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在论述璞石与美玉、显贵与归隐的关系时,颜?同样也运用辨证思维对社会和人生进行了哲理思考,流露出他对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本真意义的追求,也反映出他“视富贵如浮云”的刚直不阿的知识分子人格。美玉雕琢后失去了璞石的天然、本真和朴实,而人显贵后就要依附于身份、爵位,他就失去了自由和真正的自我,这实际上不是幸运而是可悲,不是显达而是沦落。通过这样全面地、从相反角度来阐释、理解问题,颜的论辩具有了无可置疑的说服力,使我们也不得不对他的人生观由衷钦佩、心向往之。

下一节

回目录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三 顾和 袁瑰(子乔 乔孙松 瑰弟猷 从祖准 准孙耽 耽子质 质子湛豹) 江逌(从弟灌 灌子绩 车胤 殷顗 王雅)·房玄龄
  列传第一百六·刘昫
  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六十九·宋濂
  第五十九回 迎母姊亲驰御驾 访公主喜遇歌姬·蔡东藩
  第七十九回 袁本初驰檄疗风疾 孙伯符中箭促天年·蔡东藩
  第九十六回 何无忌战死豫章口 刘寄奴固守石头城·蔡东藩
  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三·陈邦瞻
  第六回 造镜槛艳夺乌铜屏 缠莲钩春在红芸院·陈蝶仙
  卷一百十·杨士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佚名
  卷十三·司马迁
  一三七 琐屑的因缘·周作人
  弇山堂别集卷九十·王世贞
  世宗宪皇帝上谕旗务议覆卷六·允禄
  卷二百十四之二·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郑光祖

    (冲末扮殿头官引卒子上,云)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小宫乃殿头官是也。今日早朝,飞报军情来,奏说俺唐元帅为观看北邙山,教魏王李密所获,圣人差刘文静为使,赍敕与李密讲和去。不想李密

  • 御选元诗卷七十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七十二七言絶句五王思诚开化寺避暑下马开襟暑气凉可人清兴篆烟香空庭日午槐隂宻藤叶风来翠蔓长潞公轩用郭西埜韵曽列仙班第一流十年聮袂步瀛洲如今偶到三山路白发红尘两鬓秋官舍更残烛泪流客懐

  • 剧说卷四·焦循

    近伶人所演《陈仲子》一折,向疑出《东郭记》;乃检之,实无是也。今得杨升庵所撰《太和记》,是折乃出其中。甚矣,博物之难也。《辍耕录》云:“千夫长李某戍天台县日,一部卒妻郭氏有令姿,见之者无不啧啧称赏,李心慕焉。去县

  • 第十二回 组政党笑评新总理 嗾军人胁迫众议员·蔡东藩

      却说唐绍仪既赴天津,方具呈辞职,呈文中亦不说甚么,但说:“因感风寒,牵动旧疾,所以赴津调治,请即开职另任”云云。袁总统当发电慰留,并给假休养,暂命外交总长陆征祥代任总理,一面遣秘书长梁士诒,赴津劝驾。  唐决意辞职,再

  • ◎汪精卫死后秘闻·佚名

    “尸首在天上飞!”这是千古奇谈,恐怕要数汪逆精卫是破题儿第一遭了。他的身材很大,死在曰本名古屋又没有棺材可买,要是火葬罢,与中国习俗不合,而且“一代巨人”已经魂灵飘岛国,怎么能够不使他身归故土?所

  • ○奉安故事·许指严

    清初《东华录》所载,及《开国方略》等书,俱言以帝仪葬明思宗,一似恩礼前朝备至。不知此特定鼎后,从诸臣之请,下诏掩饰耳目,为收拾人心计耳。按《圣安本纪》及《泣血录》等书,都言闯贼入宫后,得思宗及后尸,盛以柳板,暴置宫门外三

  • 卷之二百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八十九·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八十九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循吏传第五十九 【师古曰循顺也上顺公法下顺人情也】 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

  • 长孙炽传·魏徵

    长孙炽,字仲光,上党文宣王长孙稚的曾孙。 祖父长孙裕,西魏太常卿、冀州刺史。 父亲长孙兕,北周开府仪同三司、熊绛二州刺史、平原侯。 长孙炽生性敏慧,容貌漂亮,颇读群书,兼善武艺。 北周建德初,周武帝崇尚道法,尤其喜欢玄学,求

  • 叔孙建传·李延寿

    叔孙建,代郡人。父亲叔孙骨,被昭成皇帝的母亲王太后抚养大,所以跟各皇子同列。叔孙建从小以有智谋和勇敢著称。道武帝到贺兰部时,他常在皇帝身边。登国初年,任外朝大人,和安同等十三人交相主持日常事务,参预军国大计。他跟随

  • 卷七十九·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七十九明 杨士奇等 撰经国晋武帝时议郎段灼假还乡里临去遣息上表曰臣受恩三世剖符守境试用无绩沈伏数年犬马之力无所复?陛下弘广纳之听采狂夫之

  • 卷六·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要义卷六宋 魏了翁 撰桓公元年至二年【一】以顾命准诸侯则嗣子位定於初丧元年注嗣子至备矣正义曰顾命曰乙丑成王崩使齐侯吕汲以干戈逆子钊于南门之外延入翼室恤宅宗孔安国云明室路寝延之使居忧

  • 沔水·佚名

    --乱世伤怀劝友人【原文】沔彼流水(1),朝宗于海(2)。鴥彼飞隼(3),载飞载止。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沔彼流水,其流汤汤(4)。鴥彼飞隼,载飞载扬,念彼不迹(5),载起载行。心之忧矣,不可弭忘(6)。鴥彼

  • 卷九·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卷九宋 朱子 撰学礼一之上学制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故舜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契音薛□舜虞帝名契臣名五品谓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逊顺也】汝作司

  •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卷上·佚名

    西天三藏明因妙善普济法师金总持等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舍卫国祇园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时有一比丘。名曰甚深勇猛。美妙音声。善问法要。初中后善。利益自他。能修梵行。清净圆满。敬礼合掌

  • 第七十則 併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胡兰成

    第七十則併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舉:溈山、五峰、雲巖,同侍立百丈禪師。百丈問溈山:併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溈山云:卻請和尚道。百丈云:不辭向汝道,恐已後喪我兒孫。天無嘴,放天不自言,由人而言。大自然是由萬物來說話,來表現。百丈

  • 四分律卷第二十八(二分之七明尼戒法)·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一百七十八单提法之五“时诸比丘尼僧,应将受戒者,至比丘僧中,偏露右肩礼僧足已,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语:‘大德僧听!我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尼为和上,愿

  • 化人游·丁耀亢

    丁耀亢作。有《古本戏曲丛刊》五集影印清顺治刊本。共十出,每出有图,并宋琬等题词。叙浙人何皋(野航)欲访仙海上。东海琴仙成连令武陵渔人玄真子扮作舟子前往接应,使他通阅古今之美,穷极声色之乐,然后息其狂性,复返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