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陆襄传

陆襄,字师卿,吴郡吴人。父亲陆闲,是齐代始安王遥光的扬州治中。永元末年(501),遥光凭借着东宫的势力起兵反叛皇上,有人劝陆闲离开遥光,陆闲说:“我为人家当官,怎能逃避死呢?”后来大军攻陷守城,陆闲被俘,将被处死,他的第二子陆降请求替父死,没获准,便用自己的身体挡着刀刃,执刑的人把他俩都杀了。陆襄深为父兄受刑之酷而悲痛,极尽孝道,服丧期满后还像居丧一样。

天监三年(504),都官尚书范岫上书推举陆襄,陆襄受召任职为著作佐郎,授官为永宁县令。任期满,迁为司空临川王法曹、外兵、轻车将军庐陵王记事参军。昭明太子听说陆襄的学业品行,启奏梁武帝召引陆襄到皇室任职。于是陆襄被召任为太子洗马,迁中舍人,且掌管记。后来出任扬州治中,陆襄因为父亲在此任上卒,坚决要求辞职,梁武帝不允许,但听任他与府司马调换其办事的地方。昭明太子敬耆老。陆襄的母亲快八十岁了,和萧琛、傅昭、陆杲一样,受到太子每月派来的人的慰问,太子并让人赐给美食和衣服。陆襄的母亲曾突然患心痛病,药方须配三升粟浆,当时正值冬天,天又快黑了,没地方去找这种东西,忽然有一个老人到他的家门卖粟浆,数量正好就是药方上需要的,刚要酬谢给钱,不知老人哪里去了。这是因陆襄的孝心感动了他的缘故。后来陆襄又升迁为国子博士、太子家令,又掌管记。母亲去世,陆襄服丧。当时陆襄已五十岁,悲伤异常,太子很担心他,天天派人去劝他。服丧期满回宫任职,担任太子中庶子,又执掌管记。中大通三年(531),昭明太子死,官属罢了,妃子蔡氏另居金华宫,用陆襄为中散大夫、兼步兵校尉、金华宫家令,主持金华宫事务。

中大通六年(534),出宫任鄱陽内史。起先,此郡居民鲜于琛,服饰饮食都效仿道法的一套,曾经进山采药,拾到五色幡目毛,又在地里得石玺,自己暗暗惊奇。鲜于琛先前与他的妻子分开居住,向他的住所望去,常见有异样之气,更认为他有神威。大同元年(535),鲜于琛结其门徒,杀死广晋县令王筠,建号上愿元年,设置官属,他的党徒到处欺骗迷惑百姓,跟随他的人增至一万多。鲜于琛要出兵攻郡府,陆襄事先率民众修好城壕,准备御敌,等到鲜于琛带叛军来攻,陆襄连战破之,生擒鲜于琛,其余叛众全都逃散。当时相邻的豫章郡、安成郡等郡守办案时结邦营私,为取贿赂,都不实实在在为百姓办事。有的好人全家都遭灾祸,惟有陆襄所辖之郡冤枉和清白没有颠倒。百姓作歌赞颂他道:“平叛鲜于琛后善恶分明,百姓没有冤枉而死的,全靠有了陆君。”又有彭李两家,起先因有忿争,互相诬告对方,陆襄召他们到内室,不加指责,只是好言劝解开导他们,二人感激他的恩德,深觉愧咎后悔,于是陆襄为他们设酒食,让他们尽情快乐。酒罢,同车回家,两家因此和好亲厚。百姓又因此歌颂陆襄道:“陆大人当政,百姓不结怨家,对斗过后,仇人同车。”陆襄在任六年,郡中得到很好的治理。百姓李目见等四百二十人,到皇宫拜礼呈奏文,陈述陆襄的恩德仁政,请求在那里为他立碑,皇上下诏令许可了。又奏文乞求陆襄留任鄱陽郡,但陆襄坚决请求回去。于是被召为吏部郎,迁任秘书监,兼扬州大中正。太清元年(547),迁任度支尚书,中正之职依然担任。

太清二年(548),侯景发兵围宫城,陆襄为直侍中省,太清三年(549)三月,城被攻陷,陆襄逃回吴地。贼兵连续不断地掠夺东境,吞并了吴郡。侯景的将领宋子仙进攻钱塘,恰逢海盐人陆黯起义,有随众数千人,夜里出兵袭郡城,杀死伪太守苏单于,推举陆襄掌管郡事。此时淮南太守文成侯萧宁逃避反贼追杀跑到吴地,陆襄派人迎萧宁为盟主,派陆黯和哥哥的儿子陆映公率兵抵抗宋子仙。宋子仙听说对方起兵,便退了回去,与黯等在松江交战,黯战败逃走,余下的军队听到这个消息,也各自逃散。陆襄藏身墓下,一夜之间忧愤而死,时年七十岁。陆襄二十岁遭家祸,终身粗茶淡饭衣着简单,不听音乐,口不言杀害之语五十来年。侯景反叛被平定后,世祖追赠陆襄侍中、云麾将军,因建义功,追封他为余干县侯,食邑五百户。

猜你喜欢
  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司马迁
  僭伪列传三·薛居正
  卷之五十四·佚名
  六○○ 两广总督桂林等奏覆查办《九十九筹》一书情形折·佚名
  卷二十八·傅恒
  卷七·欧阳昱
  何逊传·李延寿
  房陵王杨勇传·李延寿
  张所传·脱脱
  完泽传·宋濂
  史记言传·张廷玉
  巻二十七·乾隆
  65.马邑诱敌战·林汉达
  牛李·苏辙
  卷二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268 ·佚名

    彭龟年 庆元戊午临江劝驾多士凡由进士科进者皆预焉且沿乡人饮酒之意叙坐 太守兴贤隘九州,劝为之驾盛炎刘。 方今神圣四门癖,即日英雄一网收。 在藻久观鱣发发,食苹又听鹿呦呦。 来年候对春风仗,企首

  • 唐诗镜卷十七·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十七 明 陆时雍 编 盛唐第九 李白【新唐书云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母梦长庚星而生因名之十岁通诗书既长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客任城与孔巢父辈居徂徕山

  • 卷七十二·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七十二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蔡忠惠集【二】御笔赐字诗臣襄伏防皇帝陛下特降中使赐臣御书一轴其文曰御笔赐字君谟者臣孤贱逺人无大材艺陛下亲洒宸翰推着经义俾臣佩诵以尽谟谋之道事

  • 第十三歌 山歌要唱好私情·刘半农

    山歌要唱好私情,买肉要买坐臀精。(下略)

  • 外篇(下)·叶燮

    一、三百篇如三皇五帝,虽法制多有未备,然所以为君而治天下之道,无能外此者矣。汉魏诗如三王,已有质文治具,焕然耳目,然犹未能穷尽事物之变。自此以后,作者代兴,极其所至,如汉祖唐宗,功业炳耀,其名王,其实则霸。虽后人之才,或逊于前

  • 卷一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始、至四·计六奇

      大清朝建元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大清朝建元天命,指中国为南朝,黄衣称朕,是为太祖。然是时犹称后金,后改大清。太祖登极凡十一年,至天启六年丙寅八月初十日止。  附记:康熙三年孟夏四日,先君子曰:予壮年时有华道士云:江右

  • 九○四 军机大臣奏遵旨将《河源纪略》凡例内地名改正黏签呈览片·佚名

    九○四 军机大臣奏遵旨将《河源纪略》凡例内地名改正黏签呈览片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四日臣等遵旨将纂办《河源纪略》凡例内今古地名应用分别之处,改正黏签呈览,交馆遵办。谨奏。(军机处上谕档)

  • 十国春秋卷一百四·吴任臣

    检讨吴任臣撰北汉一【五代史作东汉十国纪年及通鉴作北汉今从之】世祖本纪世祖姓刘名旻髙祖之母弟也同为章懿皇后所出【薛史云崇髙祖从弟晋阳见闻要录云仲弟今据欧阳史曰母弟】初名崇为人美须髯目重朣子少无赖嗜酒好博

  • 古乐书卷下·应撝谦

    仁和应撝谦撰金音制度第十三周礼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隂阳之声以为乐噐凡声髙声防正声缓下声肆陂声散险声敛逹声赢微声韽囘声衍侈声筰弇声鬰薄声甄厚声石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凡和

  • 卷六·范处义

    钦定四库全书 诗补传卷六     宋 范处义 撰 王 周之始盛也文王位止西伯未尝称王而二南之化被于天下周之既衰也平王以後虽为天子而王风之诗仅同列国此二南与王风名同为风实则不同也风之名既同於列国而加以王之

  • 卷二十五·王道焜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杜林合注卷二十五 明 王道焜赵如源 同编襄公一【公名午成公子母定姒諡法因事有功曰襄辟土有德曰襄】周【简王十四年○鲁襄公元年简王崩子灵王立襄二十八年灵王崩子景王立】郑【成公十三年○鲁襄公

  • 卷三十六·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三十六   元 王天与 撰周官第二十二       周书成王既黜殷命灭淮夷还归在丰作周官【汉孔氏曰黜殷在周公东征时灭淮夷在成王即政后事相因故连言之○汉孔氏曰成王虽作洛邑犹还西周唐

  • 高僧傳卷第五(義解二)·慧皎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釋道安一釋法和二竺僧朗三竺法汰四釋僧先五竺僧輔六竺僧敷七釋曇翼八釋法遇九釋曇徽十釋道立十一釋曇戒十二竺法曠十三釋道壹十四釋慧虔十五   釋道安。姓衛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英

  • 卷第三·佚名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三尊者迦多衍尼子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不善纳息第一三结等性熟  断见有根系是在具成缘  此章愿具说有三结。谓有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

  • 卷第六·佚名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第六  尊者大目乾连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念住品第九之余云何于此内法。住循法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内法者。谓自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于此内法。循法观者。

  • 松隱唯菴然和尚語錄卷之二·德然

    徒弟比丘慧省编次偈頌送天界真藏主潛宮正脈出梅洲,夜夜潮聲撼石頭;以字不成八不是,護龍河上鐵船浮。送蓮禪人回武林好山只在屋簷頭,何必千巖萬壑遊;十里湖光煙柳外,畫船不是採蓮舟。送整禪人歸揚州觀音閣(號鐵牛)功德山頭觀

  • 昭惠周后诔·李煜

    《昭惠周后诔》全文上千余字,是李煜传世作品中最长的一篇;此文作于大周后辞世之后,是为悼念她而作,文章情感真挚、感人肺腑。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李煜对于周后的感情之深、之真。文中共用了十四个“呜乎哀哉”,22个“哀”字

  • 大人先生传·阮籍

    三国魏阮籍作。作于魏正元二年(255)。虚构一位“大人先生”,不知其姓名与年寿,以万里为一步,千岁为一朝,与造化相推移,不与世同。有世俗之士致函于先生,鼓吹君子立身,当遵守礼法,追求荣华,建立功业,扬名后世。大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