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六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第六

  尊者大目乾连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念住品第九之余

云何于此内法。住循法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内法者。谓自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于此内法。循法观者。谓有苾刍。于内五盖法。观察思惟内法诸相。于有内贪欲盖。如实知我有内贪欲盖。于无内贪欲盖。如实知我无内贪欲盖。复如实知内贪欲盖。未生者生。已生者断。断已于后不复更生。如是思惟此内法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内法观。亦名法念住。成就此观现行随行乃至解行。说名为住。彼观行者。能发起勤精进。乃至复能于此急疾迅速。名具正勤。彼观行者。能起于法简择。乃至能圆满极圆满。名具正知。彼观行者。具念随念。乃至心明记性。名具正念。于诸欲境诸贪等贪。乃至贪类贪生。总名为贪。顺忧受触。所起心忧。不平等。忧戚忧所摄。总名为忧。彼观行者。修此观时。于世所起贪忧二法。能断能遍知。乃至隐没除灭。是故说彼除世贪忧。如说内贪欲盖。说内嗔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盖亦尔。复有苾刍。于内六结法。观察思惟内法诸相。于有内眼结如实知我有内眼结。于无内眼结。如实知我无内眼结。复如实知此内眼结。未生者生。已生者断。断已于后不复更生。如是思惟此内法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内法观。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皆如前说。如说内眼结。说内耳鼻舌身意结亦尔。复有苾刍。于内七觉支法。观察思惟内法诸相。于有内念觉支。如实知我有内念觉支。于无内念觉支。如实知我无内念觉支。复如实知内念觉支。未生者生。生已坚住不忘。修满倍增广大智作证故。如是思惟此内法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内法观。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亦如前说。如说内念觉支。说余内六觉支等亦尔。复有苾刍。于所说内想蕴行蕴。观察思惟多诸过患。谓此法者。如病如痈。广说乃至是变坏法。如是思惟法过患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内法观。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亦如前说。云何于彼外法。住循法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外法者。谓自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想蕴行蕴。于彼外法。循法观者。谓有苾刍。于他五盖法。观察思惟外法诸相。于有外贪欲盖。如实知彼有外贪欲盖。于无外贪欲盖。如实知彼无外贪欲盖。复如实知外贪欲盖。未生者生。已生者断。断已于后不复更生。如是思惟此外法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外法观。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亦如前说。如说外贪欲盖。说余外四盖亦尔。复有苾刍。于他六结法。观察思惟外法诸相。于有外眼结。如实知彼有外眼结。于无外眼结。如实知彼无外眼结。复如实知彼外眼结。未生者生。已生者断。断已于后不复更生。如是思惟彼外法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外法观。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亦如前说。如说外眼结。说余外五结亦尔。复有苾刍。于他七觉支法。观察思惟外法诸相。于有外念觉支。如实知彼有外念觉支。于无外念觉支。如实知彼无外念觉支。复如实知外念觉支。未生者生。生已坚住。广说乃至智作证故。如是思惟彼外法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外法观。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亦如前说。如说外念觉支。说余外六觉支等亦尔。复有苾刍。于所说外想蕴行蕴。观察思惟多诸过患。谓彼法者。如病如痈。广说乃至是变坏法。如是思惟法过患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外法观。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亦如前说。云何于内外法。住循法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内法者。谓自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外法者。谓自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想蕴行蕴。合此二种。名内外法。于内外法。循法观者。谓有苾刍。合前自他想蕴行蕴。总为一聚。观察思惟自他法相。谓前所说内外五盖。六结七觉支等。此彼有无未生生断不复生相。如是思惟内外法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内外法观。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亦如前说。复有苾刍。合前自他想蕴行蕴。总为一聚。观察思惟多诸过患。谓此彼法。如病如痈。广说乃至是变坏法。如是思惟法过患时。所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是循内外法观。亦名法念住。住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亦如前说。

圣谛品第十

一时薄伽梵。住婆罗痆斯仙人论处施鹿林中。尔时世尊告苾刍众。此苦圣谛。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苦集圣谛。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苦灭圣谛。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趣苦灭道圣谛。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复次苾刍。此苦圣谛以通慧应遍知。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苦集圣谛。以通慧应永断。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苦灭圣谛。以通慧应作证。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趣苦灭道圣谛。以通慧应修习。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复次苾刍。此苦圣谛。我通慧已遍知。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苦集圣谛。我通慧已永断。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苦灭圣谛。我通慧已作证。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此趣苦灭道圣谛。我通慧已修习。若于如是未曾闻法。如理思惟。定能发生眼智明觉。苾刍当知。我于如是四圣谛中。若未三转十二行相。谓未发生眼智明觉。未能于此天人世间魔梵沙门婆罗门等。解脱出离。未除颠倒。多住心故。亦未如实能自称言我证无上正等菩提。我于如是四圣谛中。若已三转十二行相。谓已发生眼智明觉。便能于此天人世间魔梵沙门婆罗门等。解脱出离。已除颠倒。多住心故。亦已如实能自称言我证无上正等菩提。说此法时。具寿憍陈那。及八万天子。远尘离垢。于诸法中。生净法眼。尔时佛告憍陈那言。于所说法。汝已解耶。憍陈那言。我今已解。第二第三。亦复如是。以憍陈那先解法故。世共号彼。为阿若多。地神药叉。闻是语已。欢喜踊跃。高声唱言。佛今于此婆罗痆斯仙人论处施鹿林中。怜愍世间诸众生故。欲令获得利乐事故。三转法轮。其轮具足十二相行。世闻沙门及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由佛转此无上法轮。憍陈那等。已见圣谛。从今天众渐当增益。阿素洛众渐当损减。因斯展转诸天及人。皆获殊胜利益安乐。空行药叉。闻是声已。欢喜传告四大王天。彼复举声。展转相告。经须臾顷。声至梵天。时大梵王。闻已欢喜。庆佛为转无上法轮利乐无边诸有情故。此中宣说转法轮事。是故名曰转法轮经。时五苾刍。八万天子。闻经欢喜。信受奉行。

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略说一切五取蕴苦。云何生苦。生谓彼彼诸有情类。即于彼彼有情聚中。诸生等生趣入出现蕴得界得处得诸蕴生命根起。总名为生。何因缘故。说生为苦。有情生时。领纳摄受种种身苦事故。领纳摄受种种心苦事故。领纳摄受种种身心苦事故。领纳摄受种种身热恼事故。领纳摄受种种心热恼事故。领纳摄受种种身心热恼事故。领纳摄受种种身烧然事故。领纳摄受种种心烧然事故。领纳摄受种种身心烧然事故。说生为苦。复次生时。受二种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故名生苦。云何老苦。老谓老时。发落发白。皮缓面皱。身曲背偻。喘息逾急。扶杖而行。支体斑黑。衰退暗钝。根熟变坏。诸行故败。朽坏羸损。总名为老。何因缘故。说老为苦。有情老时。领纳摄受种种身苦事故。广说乃至。领纳摄受种种身心烧然事故。说老为苦。复次老时。受三种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三者坏苦。故名老苦。云何病苦。病谓头痛。眼痛耳痛。鼻痛舌痛。面痛唇痛。齿痛腭痛。喉痛心痛。风病嗽病。气病噫病。癞病痔病。痢病麻病。寒病热病。瘨病痫病。欧逆疮肿。癣疥[病-丙+追]瘿。[病-丙+帶]下漏泄。痃癖枯痟。及余种种依身心起。身心疹疾。总名为病。何因缘故。说病为苦。有情病时。领纳摄受种种身苦事故广说乃至领纳摄受。种种身心烧然事故。说病为苦。

复次病时。受二种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故名病苦。云何死苦。死谓彼彼诸有情类。即从彼彼诸有情聚。移转坏没。退失别离。寿暖识灭。命根不转。诸蕴破坏。夭丧殉逝。总名为死。何因缘故。说死为苦。有情死时。领纳摄受种种身苦事故。广说乃至领纳摄受种种身心烧然事故。说死为苦。复次死时。受三种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三者坏苦。故名死苦。云何怨憎会苦。怨憎会。谓诸有情等。不可爱。不可乐。不可喜。不可意。而与彼俱。一处为伴。不别不异。不离不散。聚集和合。总名怨憎会何因缘故。说怨憎会为苦。谓诸有情。怨憎会时。领纳摄受种种身苦事故。广说乃至领纳摄受种种身心烧然事故。说彼为苦。

复次怨憎会时。受二种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故名怨憎会苦。云何爱别离苦。爱别离。谓诸有情等。可爱可乐。可喜可意。不与彼俱。不同一处。不为伴侣。别异离散。不聚集。不和合。总名爱别离。何因缘故。说爱别离为苦。谓诸有情。爱别离时。领纳摄受种种身苦事故。广说乃至。领纳摄受种种身心烧然事故。说彼为苦。复次爱别离时。受三种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三者坏苦。故名爱别离苦。云何求不得苦。求不得。谓悕求可意色声香味触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诸资身具。不得不获。不会不遇。不成就。不和合。总名求不得。何因缘故。说求不得为苦。谓诸有情。求不得时。领纳摄受种种身苦事故。广说乃至领纳摄受种种身心烧然事故。说彼为苦。复次求不得时。受二种苦。一者苦苦。二者行苦。故名求不得苦。云何略说一切五取蕴苦。五取蕴。谓色取蕴受想行识取蕴。总名五取蕴。何因缘故。略说一切五取蕴为苦。谓五取蕴。无常转动。劳倦羸笃。是失坏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恒。不可保信。是变坏法。有增有减。暂住速灭。本无而有。有已还无。由此因缘。略说一切五取蕴为苦。如说取蕴皆性是苦。不安隐故。违圣心故。如是诸苦。名苦谛者。谓此名无常真实。是无常此名为苦。真实是苦。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苦法。法住法界。一切如来。自然通达。等觉宣说。施设建立。分别开示。令其显了。谓此是无常。此是苦。此是无常性。此是苦性。是真是实。是谛是如。非妄非虚。非倒非异。故名苦谛。名圣谛者。圣谓诸佛。及佛弟子。此是彼谛。谓彼于此。知见解了。正觉为谛。由是因缘。名苦圣谛。复次苦圣谛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说。谓苦圣谛。过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设如是名故。

云何苦集圣谛。谓所有诸爱。后有爱喜俱行爱。彼彼喜爱。如是略说苦集圣谛。若广说者。则二爱三爱。复有三爱四爱五爱六爱。及一切不善法。一切有漏善法。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等。皆名苦集圣谛。何因缘故。所有诸爱。后有爱喜俱行爱彼彼喜爱。皆名苦集圣谛。谓此四爱。皆是过去未来现在。苦因根本道路缘起。广说乃至。此身坏后由此为因。苦果生起。故说此名苦集圣谛。何因缘故。二爱三爱。复有三爱四爱五爱六爱。及一切不善法。一切有漏善法。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等。皆名苦集圣谛。谓此诸法。皆是过去未来现在。苦因根本道路缘起。广说乃至。此身坏后。由此为因。苦果生起。如说爱等。皆是苦因。能为根本。引众苦故。如是爱等。名集谛者。谓此名爱等真实。是爱等此名为集。真实是集。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集法。法住法界一切如来。自然通达。等觉宣说。施设建立。分别开示。令其显了。谓此是爱等。此是集。此是爱等性。此是集性。是真是实。是谛是如。非妄非虚。非倒非异。故名集谛。名圣谛者。圣谓诸佛及佛弟子。此是彼谛。谓彼于此。知见解了。正觉为谛。由是因缘。名苦集圣谛。复次苦集圣谛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说。谓苦集圣谛。过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设如是名故。云何苦灭圣谛。谓即诸爱。后有爱喜俱行爱。彼彼喜爱无余永断。弃舍变吐。尽离染灭。寂静隐没。如是略说苦灭圣谛。若广说者。则二爱三爱。复有三爱四爱五爱六爱。及一切不善法。一切有漏善法。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等。无余永断。弃舍变吐。尽离染灭。寂静隐没。皆名苦灭圣谛。何因缘故。即诸爱后有爱喜俱行爱。彼彼喜爱。无余永断。弃舍变吐。尽离染灭。寂静隐没。皆名苦灭圣谛。谓此四爱。若未断。未遍知。未灭未吐。后有苦果。相续生起。若已断。已遍知。已灭已吐。后有苦果。不复生起。故此永断等。名苦灭圣谛。何因缘故。即二爱三爱。复有三爱四爱五爱六爱及一切不善法。一切有漏善法。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等。无余永断。弃舍变吐。尽离染灭。寂静隐没。皆名苦灭圣谛。谓此诸法。若未断未遍知。未灭未吐。后有苦果。相续生起。若已断已遍知。已灭已吐。后有苦果。不复生起。故此永断等。名苦灭圣谛。即此苦灭圣谛。亦名室宅。亦名洲渚。亦名救护。亦名归依。亦名应趣。亦名无忧。亦名无病。亦名不死。亦名无炽然。亦名无热恼。亦名安隐。亦名清凉。亦名寂静。亦名善事。亦名吉祥。亦名安乐。亦名不动。亦名涅槃。如说涅槃是真苦灭。是诸沙门究竟果故。如是断等。名灭谛者。谓此名涅槃真实。是涅槃此名为灭。真实是灭。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灭法。法住法界。一切如来。自然通达。等觉宣说。施设建立。分别开示。令其显了。谓此是涅槃。此是灭。此是涅槃性。此是灭性。是真是实。是谛是如。非妄非虚。非倒非异。故名灭谛。名圣谛者。圣谓诸佛及佛弟子。此是彼谛。谓彼于此。知见解了。正觉为谛。由是因缘。名苦灭圣谛。复次苦灭圣谛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说。谓苦灭圣谛。过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设如是名故。

云何趣苦灭道圣谛。谓若道若圣行。于过去未来现在。苦能永断。能弃舍。能变吐。能尽。能离染。能灭。能寂静。能隐没。此复是何谓八支圣道。则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云何正见。谓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所有于法简择。极简择。最极简择。解了等了近了。机黠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钵舍那。是名正见。云何正思惟。谓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乃至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所有思惟。等思惟近思惟。寻求。等寻求。近寻求。推觅。等推觅。近推觅。令心于法粗动而转。是名正思惟。云何正语。谓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乃至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思择力故。除趣邪命语四恶行。于余语恶行所得无漏。远离。胜远离。近远离。极远离。寂静律仪。无作无造。弃舍防护。船筏桥梁。堤塘墙堑。于所制约。不逾不逾性。不越不越性。无表语业。是名正语。云何正业。谓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乃至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思择力故。除趣邪命身三恶行。于余身恶行所得无漏。远离乃至无表身业。是名正业。云何正命。谓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乃至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思择力故。于趣邪命身语恶行所得无漏。远离乃至身语无表业。是名正命。云何正勤。谓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乃至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所有勤精进。勇健势猛。炽盛难制。励意不息。是名正勤。云何正念。谓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乃至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所有念。随念专念忆念。不忘不失。不遗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记性。是名正念。云何正定。谓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乃至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所有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正定。如是所说八支圣道。及余无漏行。名趣苦灭道。如说圣行是真实。道究竟离苦趣涅槃。故如是圣行。名道谛者。谓此名圣行真实。是圣行此名为道。真实是道。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道法。法住法界。一切如来。自然通达。等觉宣说。施设建立。分别开示。令其显了。谓此是圣行。此是道。此是圣行性。此是道性。是真是实。是谛是如。非妄非虚。非倒非异。故名道谛。名圣谛者。圣谓诸佛及佛弟子。此是彼谛。谓彼于此知见解了。正觉为谛。由是因缘。名趣苦灭道圣谛。复次趣苦灭道圣谛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说。谓趣苦灭道圣谛。过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设如是名故。

静虑品第十一之一

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众。有四天道。令诸有情。未净者净。净者鲜白。何等为四。谓有一类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是名第一天道。复有一类。寻伺寂静。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第二静虑具足住。是名第二天道。复有一类离喜住舍。正念正知。身受乐圣说应舍。第三静虑具足住。是名第三天道。复有一类断乐断苦。先喜忧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第四静虑具足住。是名第四天道。如是四种。皆令有情未净者净净者鲜白。

离欲恶不善法者。云何欲。谓贪亦名欲。欲界亦名欲。五妙欲境亦名欲。今此义中。意说五妙欲境名欲。所以者何。以五妙欲极可爱故。极可醉故。极可欲故。极可乐故。极可贪故。极可求故。极可闷故。极可缚故。极可希故。极可系故。此中名欲。然五妙欲。非真欲体。真欲体者。是缘彼贪。如世尊说。

世诸妙境非真欲  真欲谓人分别贪

妙境如本住世间  智者于中已除欲

此颂意言。可爱妙色声香味触。非真欲体。真欲体者。谓缘彼生分别贪著。欲境如本。智者于中名离欲故。尊者舍利子。有时为人说如是颂。尔时有一邪命外道。不远而住。以颂难诘舍利子言。

若世妙境非真欲  真欲谓人分别贪

苾刍应名受欲人  起恶分别寻思故

时舍利子报外道言。起恶寻思。实名受欲。非诸苾刍于世妙境。皆起不善分别寻思故。汝不应作斯难诘。以颂反诘彼外道言。

若世妙境是真欲  说欲非人分别贪

汝师应名受欲人  恒观可意妙色故

时彼外道。默不能答。彼师实观可爱色故。由此知欲是贪非境。尔时有一汲水女人。闻上伽他。便说颂曰。

欲我知汝本  汝从分别生

我更不分别  汝复从谁起

时复有一遏吒罗种。闻上伽他。亦说颂曰。

牟尼安隐眠  遇恶无愁恼

心乐静虑者  不游戏诸欲

此颂意言。可爱妙境。皆非真欲。于彼所起分别贪爱。乃是真欲。是故此中应作四句。一有一类补特伽罗。于诸欲境。身离非心。谓如有一剃除须发。披服袈裟。正信出家。身参法侣。心犹顾恋所受诸欲。数复发起猛利贪爱。彼身出家。心犹未出。是名于欲身离非心。二有一类补特伽罗。于诸欲境。心离非身。谓如有一。虽有妻子。受用上妙田宅卧具香鬘璎珞衣服饮食受畜种种金银珍宝驱役奴婢僮仆作使。或时发起打骂等业。而于诸欲。不生耽染。不数发起猛利贪爱。彼身在家。其心已出。是名于欲心离非身。三有一类补特伽罗。于诸欲境。身心俱离。谓如有一剃除须发披服袈裟正信出家身参法侣。于诸欲境。心无顾恋。不数发起缘彼贪爱。失念暂起。深生悔愧。彼身出家。其心亦出。是名于欲身心俱离。四有一类补特伽罗。于诸欲境。身心俱不离。谓如有一畜妻养子。受用上妙田宅卧具香鬘璎珞衣服饮食受畜种种金银珍宝驱役奴婢僮仆作使。发起种种打骂等业。复于诸欲。深生耽染。数数发起猛利贪爱。彼身心二种。俱不出家。是名于欲身心俱不离。云何离欲谓于诸欲。远离极远离。空不可得。故名离欲。云何恶不善法。谓五盖。即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云何贪欲盖。谓于诸欲诸贪。等贪执藏。防护坚著。爱乐迷闷。耽嗜遍耽嗜。内缚悕求。耽湎苦集。贪类贪生。总名贪欲。如是贪欲。覆心蔽心。障心缠心。隐心映心。里心盖心。故名为盖。盖即贪欲。故名贪欲盖。云何嗔恚盖。谓于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欲为扰恼。已嗔恚。当嗔恚。现嗔恚。乐为过患。极为过患。意极愤恚。于诸有情。各相违戾。欲为过患。已为过患。当为过患。现为过患。总名嗔恚。如是嗔恚。覆心蔽心。乃至里心盖心。故名为盖。盖即嗔恚。故名嗔恚盖。云何惛沉睡眠盖。谓身重性。心重性。身无堪任性。心无堪任性。身惛沈性。心惛沈性。[夢-夕+登]瞢愦闷。总名惛沈。染污心品。所有眠梦。不能任持。心昧略性。总名睡眠。如是所说。惛沉睡眠。覆心蔽心。乃至里心盖心。故名为盖。盖即惛沉睡眠。故名惛沉睡眠盖。云何掉举恶作盖。谓心不寂静掉举等掉举心掉举性。总名掉举。染污心品所有心变心懊心悔我恶作恶作性。总名恶作。如是所说掉举恶作。覆心蔽心。乃至里心盖心。总名为盖。盖即掉举恶作故。名掉举恶作盖。云何疑盖。谓于佛法僧。及苦集灭道。生起疑惑。二分二路。犹豫疑箭。不决定。不究竟。不审决。非已一趣。非当一趣。非现一趣。总说为疑。如是疑性。覆心蔽心。乃至里心盖心。故名为盖。盖即是疑。故名疑盖。云何离恶不善法。谓于如是恶不善法。远离极远离。空不可得。故名离恶不善法。

  说一切有部法蕴足论卷第六

猜你喜欢
  十住断结经卷第一·佚名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一·宗喀巴
  卷第五·佚名
  佛说月光菩萨经·佚名
  序·野竹福慧
  晓三界品第六·佚名
  释 海 潮 音·太虚
  佛说施灯功德经·佚名
  佛说沙曷比丘功德经·佚名
  卷二十九·赞宁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八卷·佚名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僧才训练班训词·太虚
  卷第八十二·佚名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五十三·彭定求

        卷453_1 【题裴晋公女几山刻石诗后】白居易   何处画功业,何处题诗篇。麒麟高阁上,女几小山前。   尔后多少时,四朝二十年。贼骨化为土,贼垒犁为田。   一从贼垒平,陈蔡民晏然。骡军成牛户,鬼火变人烟。  

  • ◆大痴道人黄公望(大痴道人集)·顾嗣立

    公望,字子久,本姓陆,世居平江之常熟。继永嘉黄氏,遂徙富春焉。父年九十,始得之。曰:黄公望子久矣,因以名字焉。性禀敏异,应神童科。至元中,浙西廉访徐琰辟为书吏。一日着道士服,持文书白事,琰怪而诘之,即引去。更名坚,自号「大痴道

  • 卷一百八十三·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八十三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网山集【三】林亦之絶句春晚招石门陈居士【淼】防麦斜岩破新茶因读南华齐物论二首叫破残花深处眠麦斜岩下毕逋前须防汲井开茶供读尽南华齐物篇好好

  • 御选元诗卷六十六·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六十六五言絶句一郝经同阚彦举南湖晚步荷花临水殿绮月转帘腰晚吹动银管暮凉生翠绡促织乱聒霜前夜忙催机上秋无衣汝何益重作旅人愁杨奂录汴梁宫人语嵗嵗逢元夜金蛾閙簇巾见人心自怯终是女儿身殿

  • 志第五 礼仪中·范晔

    立夏 请雨 拜皇太子 拜王公 桃印 黄郊 立秋 貙刘 案户 祠星 立冬 冬至 腊 大傩 土牛 遣卫土 朝会立夏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赤,至季夏衣黄,郊。其礼:祠特,祭灶。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若

  • 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六十二·忠义四·脱脱

        ◎忠义四   ○马庆祥 商衡 术甲脱鲁灰 杨达夫 冯延登 乌古孙仲端 乌古孙奴申蒲察琦 蔡八儿 温敦昌孙 完颜绛山 毕资伦 郭虾蟆   马庆祥,字瑞宁,本名习礼吉思。先世自西城入居临洮狄道,以马为氏,后徙家

  • 卷之一百七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四九四 谕内阁吴省兰等在四库馆校书得力着准与本科中式举人一体殿试·佚名

    四九四 谕内阁吴省兰等在四库馆校书得力着准与本科中式举人一体殿试乾隆四十三年四月初十日乾隆四十三年四月初十日内阁奉上谕:国子监助教吴省兰、助教衔张义年,学问尚优,且在四库馆校勘羣书,颇为得力,俱着加恩准其与本科

  • 明儒言行録卷五·沈佳

    安化县知县沈佳撰刘观卧庐先生字崇观江西吉水人正统己未进士少有成人志既就傅子史经传靡不贯淹下笔逸迈常屈其名宿正统中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以疾告归寻丁内艰服除遂坚卧不出脱粟澣袍质行终身每旦祗谒先圣毕即凝坐一

  • 胡国珍传·魏收

    胡国珍,字世玉,安定临泾人。祖胡略,任姚兴渤海公姚逵平北府谘议参军。父胡渊,赫连屈丐给事黄门侍郎。世祖攻克统万,姚渊以归降的功劳被赐爵为武始侯。后拜河州刺史。胡国珍少小好学,雅好清俭。太和十五年(491)袭承爵位武始

  • 萨福均·周诒春

    萨福均 字少铭。年三十一岁。生于福州。父镇冰。已婚。子一。女三。初学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光緖三十二年。自费游美。入卜渡大学。习土木工程。宣统二年。得学士学位。是年回国。宣统三年。任粤汉铁路学习工程师。民

  • 王恩泽·周诒春

    王恩泽 字云亭。年三十四岁。生于直隶天津。本籍住址。天津义界二马路。已婚。初在天津北洋大学肄业。光緖三十三年。以官费游美。入哈佛大学。习政治学。宣统二年。得学士学位。入芝加哥大学。民国二年。得法律博士

  • 卷二十八·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八夏官司马第四之一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正义贾氏公彦曰郑目录云象夏所立之官夏整齐万物天子立司马掌邦政以正天下故曰

  • 中阿含经卷第九·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三六)未曾有法品地动经第五(初一日诵)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金刚国。城名曰地。尔时。彼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于是。尊者阿难见地大动。地大动时。

  • 卷第二十三(声闻无学学尼僧部第十二)·宝唱

    经律异相卷第二十三(声闻无学学尼僧部第十二)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跋陀罗自识宿命遇佛成道一·叔离以[疊*毛]裹身而生出家悟道二·跋陀迦毗罗为王所逼其心无染三·花色得道后卧婆罗门窃

  • 角力记·调露子

    中国古代角力典籍。宋朝调露子著。根据吴翌风手抄本翻印的木活字排印本,收录于1939年商务印书馆编辑的《丛书集成初编》中。最早版本于五代十国至宋初(约960)问世。本书在《宋史·艺文志》、郑樵《通志略》、焦竑《国

  • 日讲四书解义·佚名

    二十六卷,清康熙编著。成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其书以为内圣外王之道备于孔子,孔子的心法又寓于六经。六经的精义又集中于《论语》。《论语》又得曾子、子思、孟子递相推衍,而有《大学》、《中庸》、《孟子》,四书都是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