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刘昶传

刘昶,字休道,刘义隆第九个儿子。刘义隆在世时,刘昶被封为义陽王。其兄刘骏为征北将军、徐州刺史、开府。等到刘骏的儿子刘子业继父爵位,子业昏愦狂妄、肆无忌惮、暴虐成性,残害自己亲属,他怀疑刘昶另有野心。刘昶听说,十分惊恐,派掌管文书典签的虞法生上表请求入朝,以观察刘子业的意图。刘子业说:“义陽王与太宰谋反,我本想讨伐他,今天知道他请求还朝,很好。”又屡屡诘问法生:“义陽王谋反一事,你怎么不禀报?”法生害怕惹祸,逃到彭城。刘昶想袭击建康,各郡都不同意,和平六年(465),于是丢下母亲妻子,携同女扮男装的妾吴氏,结义随从六十多人,从小路投降朝廷。一路上,随从多有背叛的,跟随刘昶到朝廷的只有二十来个人。

刘昶虽然学问不很渊博广阔,只是略读子史之类,但前后上表启奏,都是他自己亲手写的。朝廷嘉许器重他,让他与武邑公主结婚,拜授侍中、征南将军、驸马都尉,封丹陽王。一年多后公主逝世,又改娶建兴长公主。

皇兴年间,刘..派员外郎李丰到魏朝廷,显祖召刘昶给刘..写信,以兄弟的身份劝诫他。刘..不回答,责备刘昶以母为国妾,与《春秋》中记载的荀..对楚称外臣之礼的情况没什么两样。不久,皇帝又让刘昶再给刘..写信。刘昶上表说:“臣根植南方刘伪政权,托体虽不特殊,但任官为牧守,朝廷之中职位也高。天杀的刘子业,杀害同宗族人,我只好离本还归皇魏,放弃先前官爵。我的弟弟刘..废弃侄子,自立为王,恶迹昭彰,远近皆知。而今皇上大义难传递,为臣之礼难以背弃,锦绣文章可撰,但背弃之事也不容臣再做。臣如若再写,就是不敬;重写旧信,对方又不接纳。臣恳求皇恩浩荡,免臣再答。”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拜授他为外都坐大官。公主又死了,又改配平陽长公主。

刘昶喜爱犬马,热爱战事,进入皇魏经历数朝,仍是布衣皂冠,衣着简朴,如同凶丧素服。但是他呵斥责骂侍童奴仆,声音中杂夹夷夏多种口音。他即使在宫廷之上,诸位王公也经常戏弄他,打打闹闹,或捏手扭臂,以至嗷嗷直叫,大笑呼喊的声音,常常传到皇帝耳中。魏高祖每每总是宽容他,从不追究。但是到了他上书陈奏本国政事,谈及征伐之事,他则能收敛笑容,常常涕泪雨下,以至悲切感动左右大臣。但他本人天性狭隘急躁,喜怒无常,每每发起脾气鞭打起人来,痛苦难当,对待南方士人,礼节多不周全,由于这些,别人都很怕他,躲他躲得远远的。

太和初年,转任内都坐大官。等到萧道成杀了刘准,皇魏派遣众将讨伐南方,皇帝下诏刘昶说:“卿先见高远,早来皇魏。卿宗庙不复血食,朕听说此问,忿怒满怀。现在派遣大将军率领南州士卒,讨伐逆竖,荡除凶顽丑恶之人,为民除害。南州清平之后,朕即赏赐你南方的土地,让你重振往日基业。”于是刘昶以本将军与众将一起同行。路经徐州,在其母旧堂上哭拜,哀痛之情,感动随从人员。于是刘昶遍寻故居,处处伤心落泪,左右之人也无不辛酸落泪。到了军队所在地,准备战斗之前,刘昶四面拜过众将士,自陈家国灭亡,蒙受朝廷恩抚的经过,语辞真诚,义理恳切,声音气势激荡昂扬,涕泪横流,三军将士都为之感叹不已。后来刘昶担心雨水季节来到,上表请求还师,皇帝答应了。朝廷又加授他为仪同三司,领仪曹尚书。当时改革朝廷仪典,皇帝下诏让刘昶与蒋少游两人专管此事。刘昶逐条陈述旧时仪式,无一遗忘。

魏高祖在宣文堂召见刘昶,刘昶启奏说:“为臣原来本国不争气,私有暴政,不能废除昏邪选立有德之人,扶整倾倒危覆,为臣万里奔波,投归皇魏,仰赖圣皇天慈,才得保全性命。然而臣本国大耻未雪,痛楚惭愧时常折磨为臣。正逢陛下厘校旧仪之始,臣希望陛下能略垂恩慈,把为臣安置边关,让臣招集旧人,以雪奇耻。即使臣死,也胜过忍辱而活的有生之年。”悲痛哭泣了很久。魏高祖说:“爱卿你投诚于魏,已经过了几个朝代了,但你自己本邦破灭,作为王者的你不能赈难救灾,的确多有愧意。但出朝任官之事,应当改日再论。”后来朝廷以刘昶的女儿为乡君。

魏高祖到宣文堂,见武兴王杨集始。既而引杨集始入宴,下诏给刘昶说:“杨集始是边境的一方酋长,不足以当受诸侯的礼节,然而作为王者不遗漏掉小柄之臣,何况这一蕃之主,所以朕烦劳公卿于此。”刘昶回答说:“陛下您道德教化光被远近,从北而南,所以巴汉之雄,仍远敬皇魏天阙。臣参加盛礼,实在感谢皇上知遇。”魏高祖说:“武兴、宕昌,对礼节并不熟悉,多有不合礼节之处,刚才朕见到集始,观察他的行为举止,比弥承强多了。”刘昶回答说:“陛下您慈惠接达普天之下,恩泽流被四海之内,武兴这样的蕞尔小柄,哪能不食椹怀音。”

朝廷又命他为中书监。开建五等,封刘昶为齐郡开国公,加授宋王之号。太和十七年(493)春,魏高祖临经武殿,大议南伐,谈到齐、萧篡权的事情,刘昶每每悲泣不已。因而启奏说:“为臣本朝沦丧,备遭艰毒,希望凭借魏国灵德,以释为臣私耻。”顿首拜谢。魏高祖也为之流下眼泪,礼待他更为优厚。萧赜的雍州刺史曹虎诈降,皇帝下诏让刘昶兵出义陽,终而无功而回。

太和十八年(494),朝廷授他为使持节,都督吴、越、楚、彭城诸军事,大将军,刘昶坚决推辞,魏帝不许,又赐给他布千匹。到出发时,魏高祖亲自为他饯别,高祖命群僚佐赋诗赠予刘昶,又把自己所撰的一部文集赐给他。高祖拿出他自己的文集对刘昶说:“我业余时间,热衷文学,虽然学识粗浅,但也欲罢不能。如有一见,便行成文,送给你看。文章虽无足味,只供爱卿一笑而已。”其重视刘昶于此可见一斑。自从刘昶离开彭城,到他上任,相隔已经很久了。彭城中过去的斋宇山池,都还存在,刘昶又加修缮,仍居止其中。刘昶到彭城,不能安定边境,心怀人物,抚接义故,而闺门之内喧嚣猥事,内外奸邪杂处,以前百姓旧时吏卒见到这种情况,无不感慨叹惜。刘昶又营造坟墓于彭城西南,自己墓穴与三位公主的同茔而异穴。挖掘石头,垒起坟茔,坟墓崩溃,压死了十几个人。后来又移改他处,公私浪费很多,危害不小。

魏高祖南讨,刘昶在皇帝行宫候驾,高祖派侍中迎接慰劳。刘昶讨伐萧昭业于司州,虽然屡屡破败敌军,但义陽拒守,攻而不克,刘昶只好撤军。太和十九年(495),魏高祖在彭城,刘昶入见。刘昶说:“为臣奉命征讨,剿灭凶邪,但却徒劳士卒马匹,久拖时日,不见战功,实在有损陛下威灵,臣请接受刑罚。”魏高祖说:“朕此番前来,本无攻守之意。正想讨伐罪恶,吊慰民众,宣扬皇威布施帝德,二事既做好,也不失本来打算,朕也无所成就,只好还师,岂只是爱卿你呢。”

十月,刘昶在京城朝见皇帝。高祖幸临光极堂大选人士。高祖说:“月初会朝,想让大家品评魏典。大凡称为典的,都是作为国家的大纲,治理百姓的柄把。一国之君能喜好法典则国家定会大治,不喜好法典则国家定会乱套。我魏过去在恒、代时,典制都是随时制作,所造的都不是通世的长久典章。所以从夏到秋,朕总是亲议条文。或言惟能是寄,不必拘于门庭,朕以为不尔。为什么呢?是因为当今之世,本当仰祖质朴,然而清浊同流,混淆不分,君子与小人也是名位品级没有区别,这尤为不可。我皇魏现在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等,九品以外,细小辟职,又有七等。如真有贤人,可以起家为三公之列。朕正是担心贤才难得,不能只为一人,浑我典制。所以今令大家区分九流,清纯统一朝轨,以使千年之后,我能够与唐、虞之名仿佛,卿等可比拟元、凯。”刘昶对答说:“陛下圣德披及中区,更新朝典,修正九流,编议不朽法典,岂只是与唐、虞相仿佛,肯定会德高三代之君。”魏高祖说:“国家本来有一件事情可以感慨。可以感慨的是什么呢?总是没有人在大众场合说人得失。今天,卿等都得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作为人君担心不能接纳群臣谏奏,作为人臣担心不能尽忠于主。朕今天每举一人,他如果有什么不是,你们尽可说出他的过失在什么地方;如他有才能而朕没有认识到的,你们也应各自说出自己所了解的。朕该当虚心接受意见。如能这样,能尽举他人得失的受赏,不说话则有罪。”

等到议论大将军,高祖说:“刘昶就是充其职的人。”后来高祖又赐给刘昶班剑二十人。

太和二十一年(497)四月,刘昶在彭城去世,享年六十二岁。高祖亲自为他举哀,赐给温明秘器、钱百万、布五百匹、蜡三百斤、朝服一套、衣一套,赠其为假黄钺、太傅,领扬州刺史,加以特殊礼节,备具九锡,赐给前后部羽葆鼓吹,丧制礼数都按晋代琅笽武王司马亻由的样式办理,谥称明。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七十一·叛臣·脱脱
  卷十九·李心传
  行营杂录 全文·赵葵
  ●平吴事略·韩菼
  ●卷八·姚元之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八 儒林传一·纪昀
  奚康生传·魏收
  赵郡王元干传·李延寿
  第一章通论·佚名
  卷二百三十一·佚名
  卷九十三·佚名
  选举三一·徐松
  卷五·陆宗楷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吕思勉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343 ·佚名

    苏轼 次韵张舜民自御史出倅虢州留别 玉堂给札气如云,初喜湘累复佩银。 樊口凄凉已陈迹,班心突兀见长身。 江湖前日真成梦,鄠杜他年恐卜邻。 此去若容陪坐啸,故应客主尽诗人。 苏轼 次韵章传道喜雨

  • 第八十五回 两疏见机辞官归里 三书迭奏罢兵屯田·蔡东藩

      却说张敞久守山阳,境内无事,自觉闲暇得很。会闻渤海胶东,人民苦饥,流为盗贼。渤海已派龚遂出守,独胶东尚无能员,盗风日炽。胶东为景帝子刘寄封土,传至曾孙刘音,少不更事,音母王氏,专喜游猎,政务益弛,敞遂上书阙廷,自请往治,宣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五十六·佚名

    正统四年六月丁丑朔遣中官祭中霤之神○命湖广都指挥佥事张善充参将权佩征蛮副将军印代总兵官萧授镇守湖广贵州等处先是监察御史章聪奏授年几八十筋力衰迈边备不整 上召授回京命行在兵部推举武臣一人代之尚书王骥举善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九·佚名

    天启五年五月戊申朔以盛暑暂辍日讲○御史陈以瑞锍釒劾少詹事钱谦益主试潜通关节居官把持朝政兵部主事沈正宗筮仕已多劣状察处复金□赞美曹俱削籍追夺诰命○己酉刑科给事中霍维华言刑法失平者三事张我续贪淫酷诈宜处

  • 江右语二(查东山散笔、沈墨庵补述)·查继佐

    ●江右语二(查东山散笔、沈墨庵补述)姜曰广(二子失名)、刘士祯(子肇泰、肇临、肇升、肇履、肇谦、肇顺)、梁于涘(妾张氏)、陈泰来(子正仪、文学熊维朴)、曾亨应(兄大应、詹兆恒)姜曰广字居之,号燕及,江西新建人,万历己未进士,以庶常授

  • 卷十四 晋语八·左丘明

    阳平教平公灭栾氏〔原文〕平公六年①,箕遗及黄渊、嘉父作乱②,不克而死。公遂逐群贼,谓阳毕曰③:“自穆侯以至于今④,乱兵不辍,民志不厌,祸败无已。离民且速寇,恐及吾身,若之何?”阳毕对曰:“本根犹树,枝叶益长,本

  • 唐文献传·张廷玉

    唐文献,字元征,华亭人。万历十四年(1586)的进士第一。授职为修撰,历任詹事。沈一贯借“妖书”事件倾轧尚书郭正域,行事很急切。唐文献与同僚杨道实、周如砥、陶望龄去拜会沈一贯道:“郭公如果不被赦免,人们说您实际上有意要

  • 卷三十九 张瑴归宋·李有棠

    天祚帝保大二年夏六月,萧德妃称制于南京,遣锡凌阿知平州,以代张彀。彀,平州义丰人。初为辽兴军节度副使,民推彀领州事。彀知国必亡,练丁蓄马,籍丁壮为备。至是锡凌阿至,拒弗纳。金帅尼雅满入燕,首问平州事于康公弼,曰:“彀狂妄寡

  • 孟子杂记卷四·陈士元

    (明)陈士元 撰○字同民归之由水之就下由古之乐也以齐王由反手也由弓人而耻为弓王由足用为善其横逆由是也由己溺之也由己饥之也是由恶醉而强酒由射于百步之外也见且由不得亟由与犹同文王犹方百里起犹与由同辟土地朝秦楚

  • 论语解卷十·张栻

    宋 张栻 撰子张篇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防思哀其可已矣见危则致命见得则思义决择于义利之际也祭则思敬防则思哀笃于本也其可已矣者犹云若是可谓士矣杨氏曰于成人曰授命曰见利于士曰致命曰见得盖致命则力为

  • 孟子集注考证卷七·金履祥

    盡心上盡其心者【舊說盡心則知性知性則知天朱子以上句文法如得其民者得其心也故集註反舊說而得此章之意○入要畧一之二十二】修身以俟之【語録既不以夭壽貳其心又須修身以俟之方始立得此命自身有百年在世百年之中須事

  • 乐由中出(1)·戴圣

    ——以礼约取代兵刑【原文】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2),礼自外作故文(3)。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4),礼至则不在争。揖让而治天下者(5),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6),兵革不试(7),五刑

  • 第五节 论公德·梁启超

    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人也者,善群之动物也(此西儒亚里士多德之言)。人而不群,禽兽奚择?而非徒空言高论曰群之群之,而遂能有功者也,必有一物焉贯注而联络之

  • 合理的人生态度·梁漱溟

    我很惭愧我讲这个题目,如果我的生活能够合理,我就不是这个样子。我现在患失眠的症候,昨天夜里最厉害,精神十分不好,这实在因为虽然晓得所谓“合理的生活”而不能实有诸己。这种样子确为自己生活未能调顺自然合乎

  • 卷三百六十六·佚名

    △初分巧便行品第六十三之二佛言:善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二故摄受布施波罗蜜多。不以二故摄受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二故摄受内空。不以二故摄受外空内外

  • 大乘要语一卷·佚名

    水油同形非农人不识(喻真妄)来时见事生(见心生)去时事不现。明了知来去。依相不分别。师子(兽中王)逐人不逐尘块(识微细种子喻菩萨能断第八识断集)如犬逐尘块不逐人(灭前六识不见第七八识)菩提之心(静虑)如毛头许(莬

  • 第五十四章 三王章·佚名

    由此之后其塞那继承楞伽岛之王位,授阿提巴达[官]玛兴达副王之位。(一)彼王是智者而大诗人,有才学,对敌人公平而常具慈悲。(二)不失降雨时节,雨下善骤雨,住此国土者,常安乐而无怖畏。(三)彼王坐于青铜殿为三宗派住[之比丘等]所绕围,解释

  • 晋书·房玄龄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为唐代房玄龄主编,共有130卷。起自晋泰始元年(262年),讫于晋元熙二年(419年),记载了157年两晋的历史事实。在两晋南北朝,撰编晋书的有20余家,到唐代初期存有18家,唐贞观十八年(644年),房玄龄、诸遂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