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萧宝夤传

萧宝夤,字智亮,萧鸾的第六个儿子,萧宝卷的同母弟弟。萧鸾窃居皇位之后,封萧宝夤为建安王。宝卷继位后,任命他为车骑将军、开府,领石头城戍守军事。宝卷昏愦狂虐,其直后刘灵运等人谋求奉立萧宝夤,秘密派人报告宝夤,宝夤答应了这件事。于是迎接萧宝夤率领石头城文武官员兵卒向宝卷所居的台城进发,号称清理君侧,百姓随从的有数百人。当时正好是傍晚,城门关闭,宝夤于是焚烧三尚以及建邺城,城上射下的箭矢杀死了数人,大家于是奔散而去。萧宝夤弃车奔逃,被部尉捉拿送到宝卷那里,宝夤自己申述是被人所逼,宝卷也就不再怪罪他。宝卷弟弟宝融继立,任命宝夤为卫将军、南徐州刺史,改封鄱陽王。

萧衍攻克建业,杀其兄弟,准备加害萧宝夤,以兵守候他,但攻迫不太紧急。他家太监颜文智与左右麻拱、黄神密谋,穿破墙壁,让宝夤在夜里逃了出去。在江岸边准备好小船,脱下原来衣服,穿上乌布襦衣,腰间系上千文左右的钱,偷偷溜到江边,脱掉鞋子,光脚行走,脚上的皮都走掉了。防守的人到天亮时才发现,追到江边,宝夤装扮成钓鱼的,随流漂浮上下十余里,追赶的人没有怀疑,等到他们散去,才渡到长江西岸。于是宝夤委命投奔华文荣。文荣与其养子天龙、惠连等三人,弃家把萧宝夤藏在山涧之中,租来驴子让他坐上,昼伏夜行,景明二年(501)到了皇魏寿春的东城戍。戍主杜元伦查寻一番,知其确实是萧氏之子,便以礼相待,驰马禀告扬州刺史、任城王元澄,元澄以车马侍卫迎接他。当时宝夤十六岁,长时的徒步行走,使他形容憔悴,见到的人都以为他是被掠夺出卖的奴隶。元澄以客礼待他。宝夤请求元澄给他服丧的衣服,元澄派人晓示情礼,按丧兄的礼制,给他齐衰丧制的衣服,宝夤从命。元澄率领官僚前去吊唁,宝夤居处有礼,不饮酒不吃肉,不笑寡言,全同极哀的礼节。寿春城有许多故旧,都受其慰唁,只是不见夏侯一族,因为夏侯苟同于萧衍的缘故。改日萧宝夤到元澄那里,元澄深深地器重他。

景明三年(502)闰四月,帝下诏曰:“萧宝夤深识大理,归诚我魏,实属有道之举,他冒险履艰,投命朝廷,微子、陈、韩也不能超过他。可派遣羽林监、领主书刘桃符到任城王那里迎接。其资生所需之物,以及衣冠、车马、在京的住房,交尚书都把它们准备好。”等萧宝夤到了京城,魏世宗很优厚地对待他。宝夤伏诉皇阙之下,请兵向南征伐,虽遇暴风大雨,他始终不移动。

这年冬天,萧衍江州刺史陈伯之与其长史褚胄等自寿春前来投降,萧宝夤请军立即前去受降。魏世宗以宝夤所述十分诚恳以及伯之所述,觉得时不可失,景明四年(503)二月,世宗于是召集高级官员到宫内讨论部署兵力的方法。四月,除萧宝夤为使持节,都督东扬、南徐、兖三州诸军事,镇东将军,东扬州刺史,丹陽郡开国公,齐王,配置兵力一万人。任命文智等三人为积驽将军,文荣等三人为强驽将军,都为军主。萧宝夤虽然少被流俗所羁,但他志性雅重,过了丧服之期他仍然不食酒肉,惨形悴色,蔬食粗衣,从不嬉笑。等到受命南伐,贵臣显要多前来凭托,他府上门庭宾客若市,掌管书写记录的官员也相寻而来,萧宝夤接对应答,分毫不失其理。

正始元年(504)三月,萧宝夤到了汝陰,东城已被攻陷,于是停驻在寿春栖贤寺。这时,正逢敌姜庆真侵犯国境,老百姓纷纷归附,敌人围逼寿春,攻占据守在外城。宝夤亲穿战甲,率领部下打击敌人,两军自四更交战,战斗持续到第二天晚上申时,敌人越来越多。萧宝夤因兵少无援,退兵入金城。然后,又率军出相国东门,督军力战,才把敌人打退。萧宝夤寿春一战,勇冠诸军,闻见之人无不觉得他非常英勇。七月,还军京师,朝廷改封其为梁郡开国公,食邑八百户。

等到中山王元英南伐,萧宝夤又上表请征。于是朝廷任命他为使持节、镇东将军、别将以继元英,配备羽林、虎贲五百人。与元英一起频频破败萧衍部队,乘胜又攻打钟离。可正逢淮河洪水泛滥,萧宝夤与元英狼狈引退,士兵被淹死的十成有四五成。有关部门启奏萧宝夤据守东桥不力,才导致军败,理应处之以极刑。帝诏曰:“萧宝夤因难投诚,宜假以宽贷,可免死,免官削爵放还归家。”

不久,萧宝夤娶南陽公主,帝赐帛一千匹,并赐给礼具。公主有妇德,侍奉萧宝夤竭尽夫妇之礼,虽然二人成亲多年,而她仍恭敬如初。萧宝夤每每回家入室,公主必定站在门口等着他,相遇如宾,不是太妃病重,她从来没有回娘家去过。宝夤性情温顺,待妻以礼,奉敬公主,夫妻和和睦睦,清河王元怿看在眼里,亲近而看重他。

永平四年(511),卢昶攻克萧衍朐山戍,让琅笽戍主傅文骥驻守那里。萧衍派兵攻打傅文骥,卢昶督军救助,皇帝下诏让萧宝夤为使持节、假安南将军、别将,长驱救战,听从卢昶调遣。帝赐给帛三百匹,世宗在东堂与他饯别。诏书曰:“萧衍送死,连兵再犯我境,卿忠规内树,孝诚外亮,此番前去,必欲鞭尸吴墓,戮衍江陰,因此授卿以总统之职,朕完全依仗卿而静候喜报,卿应勉力征战。”萧宝夤回答说:“仇耻未报,枕戈待旦,为臣虽无申包之志,但臣不敢忘伍子胥报仇之心。而今仰仗陛下神谋,为臣督促将帅,誓必摧敌气势,完成君王重托。陛下亲为臣饯行,为臣不胜感泣。”说着泪如雨下,哽咽良久。后来,卢昶军队惨败,只有萧宝夤全师而还。

延昌初年,朝廷提拔他为安东将军、瀛州刺史,复其齐王爵位。延昌四年(515),迁任抚军将军、冀州刺史。等到大乘发生叛乱,萧宝夤派兵讨伐,屡屡被敌人战败。大军到后,灭了敌人。灵太后临朝,萧宝夤大军还归京师。

萧衍派他的将领康绚在浮山拦起堤坝,蓄淮河水准备灌淹扬州、徐州。朝廷提升萧宝夤为使持节、都督东讨诸军事、镇东将军以讨伐康绚。不久又封他为梁郡开国公,封邑在济州濮陽。熙平初年(516~517),敌人修成水坝,淮河水乱流,眼看就要危及扬州、徐州,萧宝夤在堰坝上游,更开新渠,引水注入淮泽,水势稍微减小。他又派轻车将军刘智文、虎威将军刘延宗率领千余名壮士,乘着黑夜渡过淮河,放火焚烧敌人的竹木营寨,攻破敌人三处营垒,斩杀俘获敌人数千名,斩杀敌人的直..将军王升明后还归本营,大火连烧数日。萧衍将领垣孟孙、张僧副等率水军三千人,渡过淮河,北攻统军吕叵。萧宝夤派府中司马元达、统军魏续年等率军攻打,消灭了敌人,孟孙等人奔散退去。朝廷授他为左光禄大夫、殿中尚书。萧宝夤又派军主周恭叔率领数百壮士,乘夜晚渡到淮河以南,焚烧萧衍的徐州刺史张豹子等十一座大营,敌人受到惊扰,互相杀害的很多。萧宝夤还归京城,又被朝廷除任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荆、□、东洛三州诸军事、卫将军、荆州刺史。宝夤未前去就任,又被任命为殿中尚书。

萧宝夤在淮堰的时候,萧衍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朕谢罪齐建安王宝夤。您的亡兄长沙宣武王,过去曾任职汉中,当时正值北边寇侵华陽,他身处绝隅,内无蓄积兵粮,外无救援之军,真可谓是守危疏勒,但他计超田单,却终能保全境域破灭敌人,以弱为强。朝廷使者到州之日,君臣动色,左右相贺,齐明帝每每念及此功,未尝不停箸嗟叹。等到张永、崔慧景事出,大将覆军于外,小将怀异心于内,事态危为累卵,形势急迫过于一发千钧。您的亡兄忠诚勇敢,精神奋发,旋师大岘,累日重围敌人,一鼓作气,击溃敌人,平定慧景之乱,他的功劳超过齐桓晋文。您的亡弟卫尉,兄弟同心戮力,尽心于帝廷内外。然而,你们巨大的功劳不见回报,反而全家却遭劫难,家中百口尽被处死。朕于齐明帝外有戡敌之力,内尽帷幄之诚,日自三省,自己没有些微过错,虽然自己身处边外,也不免受到牵涉。齐明帝派刘山陰轻舟西上,被朕掩袭擒拿。当时形势危急,事情紧迫,确为不得已才那样做的。当时朕所以要誓师樊邓,会击孟津,本是想剪除梅虫儿、茹法珍等,以雪冤酷,拔济您身家亲属,以求还清白之身。可适逢张稷、王珍国已建大事,宝日至、子晋屡动危机,朕迫于乐推之心,顺应上天之命,迫不得已才就帝位,岂是朕当初本意。之所以君临天下,绝弃房室,断除滋味,正是为了使四海之民见我为君本心而已。不要说今天朕的位置是那么重要,其实朕之视此,它还不如一草一芥的份量。虽说崆峒之迹难追,但汾陽之志何远。而今朕筑造此堰,卿您当还不了解朕的用意。朕即使对昆虫,犹且不欲加害,哪里谈得上急于争夺无用之地,以苍生之命去打仗呢!正是由于李继伯在寿陽,侵犯我边境,日滋月甚。或攻小城小戍,或抢一村一里。如果朕小相应付,国境终无宁日,会导致边邑争桑、吴楚连祸的局面。所以朕每每制止镇戍将帅,不与计较。李继伯既知朕这个想法,越发窃土更多。而今修造此堰,只是为了报答李继伯侵略盗取之罪,这既不是什么大事,所以朕便不再移书告知魏廷。卿您幼年即有倜傥之心,早怀纵横之气。从前卿您在石头城举事,虽然不即成功,但行为亦是大丈夫之举。而今羁留河、洛,确实与当年情形相似。即使这样,朕为卿着想,您还不如率领部队,袭据彭城,朕当别遣军马与卿呼应。成功之后,朕便派您兄长子屏侍送卿国庙,并您家室以及诸侄从人。如果您打算归北廷,当更设奇计,以防机事差失,灾难又会来到,您千万别像当年韩信,出现受困于野鸡的局面。”萧宝夤上表把这封信送给朝廷,陈奏他的仇恨之意。朝廷下诏应答。

萧宝夤立志报仇雪恨,屡屡请求居边。神龟年间,出任都督徐州、南兖州诸军、车骑将军、徐州刺史。于是在清河东建起学馆,月初月中引见当地百姓的子弟,和颜悦色,与他们一起讨论经义,萧宝夤勤于政治,吏卒百姓都很敬爱他。共历治三州,都以治绩出名。

正光二年(521),朝廷征拜他为车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萧宝夤善于衙门公务,很有名声。四年(523),萧宝夤上表说:

“臣听说《尧典》有升贬之文,《周书》有考检吏绩之法,虽然其源头难以寻探,但其道理也许可以寻知。大致在于官人用才,审于其人所在的状况;练迹校名,验于政事虚实。哪能不以褒贬得之余论,优劣著于历试的呢?既声誉尽于月初品评,品位定于黄纸,用效于名辈,事彰于台阁,则赏罚标准,就有区别;是用还是不用,并不是没有依据。即使是勇进无退之辈,奔竞于市里之中;过分无边之请,奔驰于高门;显贵之人还是要顾及到自己的声誉品第,慎其予夺。器分定于下,爵位悬于上,不可妄自叨拈的缘故使其这样。

“而今臣窃见考检功绩的典制,义理未明,臣敢尽衷言,试陈万一。什么呢?臣窃思文武的名实,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德行的称呼,为人们最重要的东西。忠贞之美,是为朝的美誉,仁义之号,是立身首端,自己不是职在九官之列,任充四域之职,授给这些称号,赋予过誉大名,这将何以克止大名,应对询问。一段时间以来,官不论高下,人无论贵贱,全都饰辞假说,夸饰其美。泾渭同处一波,香恶共容一器,求官的人不能衡量己才大小,予官的人不能校其是非。于是便使官士相混,名与实错,虽说是考校功绩,然事同普调,纷纷漫漫,哪能说得尽。

“又在京官员,一年一考。其中或有所事之主迁移数四,或所奉之君身名废绝,或同僚离索,或同事凋零,虽然当时文簿,记下其事,然日久月深之后,剥落都已干净,同时之人都有去留,谁再掌握其当初勤还是堕?或是停官休息数年,或是分离隔绝数千里,累年之后,朝廷才追访其人声迹,立其考功品第。这些人无不苟相悦附,共为唇齿,饰垢掩疵,妄加善评,只求得到官职就行了,其余什么都不顾惜。即使是贤达的君子,也难免染上这种病患;中人以下,还有什么好说的。官以求请而得到,身以请品而得立,上下互相蒙骗,再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

“又经常查访人民的忧隐,都是守令的事,这种工作担子不轻,责任也实在很重大。然而等到考校他们吏绩,却都以六年为一期,既而限满代还,又要经过六年才叙职,这样就经过了十二年,才能得到一个官阶。而东西两省,文武闲职、公府散佐、无事冗官,或者数旬才值一次班,或是一月才上两次朝,等到考课之日,却以四年为限。这样十二年中,便会升三级。外任之官以职任辛劳,而升官之路至难;而此类散位虚名上的人,升官的路子却很宽易。凭什么内官外职的升迁悬殊,厚薄如此之大!

“臣又听说,圣人的大宝叫位,想什么办法守住位子叫仁。孟子也说:仁义忠信是天的爵位,公卿大夫是人的爵位。古代的人修立天爵而人爵随之。所以虽然文饰质朴异时不同,污浊隆盛殊世各异,各代无不实其名器,不随便交人掌管。所以赏罚的权柄,无不是君主自持的。以至周代如此和蔼,五叔却无官职;汉代察举,馆陶徒请无复。这难道是那时的君主不重骨肉、厚私亲?确实因为赏罚之间,一念之差,则无以劝勉勤劳;至公做法稍有松懈,则邀官之徒便蠢动相欺。所以人主至慎至惜,殷情考验如此。而况那些亲非同脉,才非秀逸;或充他国之使,始无汗马之劳;或说兴利之策,终无十一之用。都是虚张无功,妄指赢益,坐以获数阶之官,冒成显耀贵势。这样就会使巧诈萌生,诡辞蜂出,大家都挖空心思以求荣耀,千方百计去追逐名利。而掌握权柄的人,也知道这些情况,但是,抑制吧,其流已经漫溢,引导吧,那还有什么纲纪而言。

“大凡琴瑟之音在于和谐,更张是为求其适合音调。去者既不可追,来者犹或宜改。臣查《周官》太宰之职:年终,则令官府各正其司守,接受大家评议,听其述职,而诏于王;三年,则衡查群官的治绩而决定诛赏。愚臣以为:今天可以大致依照其标准,在职官员,每年年终,本部门都明辨其居职日期,记述其才干德行好坏,审核其事实而注明上下,无稽说法,一律不取。列举交给尚书,检查其与事实符合与否。如果有纰缪,即纠正过来并处罚他们,不得又行推诿拖延,容其进退。既定其优劣,善恶交分。平庸下第之官,黜于凡俗以明王法;干练忠清的官员,选拔到重要岗位以记赏赞。汇总奏上。既奏之后,考功曹另外在黄纸、油帛上记写。一份交给本部门的尚书与令、仆的官署,留府存档;一份则交给侍中、黄门衙门,让尚书掌管。这些要严加保管,不得开视,考核官绩的时候,才能一起对照定夺。像这样,就可保存实录,制止奸诈行为。其内官外职考定的办法,裁定非庸职所管,臣请求引朝臣博议,以确立统一的办法。像那些有殊谋异策、做的事情关系国家兴废,远近之人都众口皆碑,物无异议的,自可临时斟酌,不必拘泥常例。至于那些引比他人的诉求,贪荣求级的祈请,如果不把好关口,让其溜过去了,则会蔓草难除,细流逐积,侵害国家大宪,扰乱美好章规。臣以为应明加禁止断除,以保全至治,开返本之路,杜塞弊端之门。像这样那就会使吉士满朝,优劣焕然明晰了。”

皇帝下诏交付官员广泛讨论,以定永恒法式,竟没有结局。

正光五年(524),萧衍派其将裴邃、虞鸿等人率军侵犯扬州,皇帝下诏令萧宝夤为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都督徐州东道诸军事,率领诸将统兵讨伐。接着扬州刺史长孙稚大破裴邃军马,斩杀虞鸿,敌人于是奔散退去。

当初,秦州城人薛珍、刘庆、杜迁等人反叛,杀了刺史李颜,推举莫折大提为首,自称秦王。大提不久死去,他的第四子念生窃取天子之号,改年号为“天建”,设立官员,以子阿胡为太子,其兄阿倪为西河王,弟天生为高陽王,伯父莫折珍为东郡王,伯父安保为平陽王。派天生率领部众出陇东,攻陷氵开城,又攻下岐州,逮住元志、裴芬之等,于是侵犯雍州,屯军黑水。朝廷十分担忧,于是除任萧宝夤为开府、西道行台,率所部东行将统,为大都督西征西贼。魏肃宗到明堂为他饯别。

萧宝夤与大都督崔延伯攻击莫折天生,大破敌军,斩获敌人数十万。追奔到了小陇,军人掠夺民财,以致稽留不前,不速追讨敌人,陇中道路又堵塞起来了。又进军讨伐高平贼帅万俟丑奴于安定,更有败战。当时有天水人吕伯度兄弟,开始与念生一起叛逆,后来与兄吕众在显亲自保,又聚众讨伐念生,战败之后,降归胡琛。胡琛任命吕伯度为大都督、秦王,给他提供士兵马匹,又征秦州,在成纪大败念生的将领杜粲,又破其金城王莫折普贤于水洛城,于是到显亲。念生率领人马,亲自迎战,伯度又被打得大败。于是吕伯度背着胡琛,袭击胡琛的将领刘拔,打败击退刘拔,派其兄子吕忻和率领人马东引国军。莫折念生迫于情急,于是诈降于萧宝夤。朝廷喜伯度立义之功,授给他抚军将军、泾州刺史、平秦郡开国公的官爵,食邑三千户。而大都督元修义、高聿,停军陇口,久久不行西进。莫折念生又反,吕伯度终被丑奴所杀。所以贼势更甚。萧宝夤不能制止。孝昌二年(526)四月,朝廷除授萧宝夤为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假大将军、尚书令,赐予后部鼓吹,增加封邑千户。萧宝夤初自黑水,终至平凉,与敌相对,数年攻战,敌人也很惧怕他,关中地域得以保全,全赖宝夤之力。

孝昌三年(527)正月,除授司空公。萧宝夤出师既久,兵将疲惫,这个月大败,还军雍州。仍停长安,收拾离散的人马。有关部门议处宝夤死罪,帝诏恕罪削职为民。四月,朝廷又除授其为使持节,都督雍、泾、岐、南豳四州诸军事,征西将军,雍州刺史,假车骑大将军,开府,西讨大都督,关西军马,都受其节度。九月,莫折念生被其常山王杜粲所杀,一门尽被斩戮。杜粲据州请求归降萧宝夤。十月,朝廷除授他为散骑常侍、车骑将军、尚书令,恢复旧封。

这时,太行山东、关西、寇贼横行,王师屡屡败北,人情沮丧。萧宝夤自觉出军累年,费损很大,一旦兵败,恐怕要遭猜忌罪责,心里很不安稳。朝廷又派御史中尉郦道元为关中大使。宝夤说这是朝廷想算计他,更加惶恐不安。而长安轻薄之徒,又加劝说。道元行到陰盘驿,萧宝夤密派其将郭子恢等攻而杀之,诈收道元尸体,上表谎称其为敌人所害。又杀了都督、南平王仲礒。这个月,萧宝夤反叛朝廷,僭立帝号,大赦部管域内,称号隆绪元年,设置百官。又派郭子恢东侵潼关,行台张始荣围攻华州刺史崔袭。帝下诏让尚书仆射行台长孙稚讨伐。当时北地人毛鸿宾与其兄毛遐招集义民为兵,准备讨伐萧宝夤。宝夤派其大将军卢祖迁等攻打毛遐,被遐所杀。宝夤又派其将侯终德前去攻打毛遐。恰逢郭子恢被官军打败,长孙稚又派子长孙子彦在华州攻破始荣,终德因此受挫,回戈复取萧宝夤。军队到了白门,萧宝夤方才觉察到,率军与终德交战,战败,宝夤携公主以及小儿子与百余名部下,从城后门出逃,渡过渭桥,投奔宁夷巴人张宕昌、刘兴周家。不久奔归丑奴,丑奴以萧宝夤为太傅。

永安三年(530),都督尔朱天光派贺拔岳等在安定大破丑奴,追擒丑奴、宝夤,一并送到京城。帝诏安置在阊阖门外都街之中,京师百姓,都来观看,一共经历三天。吏部尚书李神俊、黄门侍郎高道穆都与萧宝夤素有旧情,二人相约,一同言于庄帝,说“其叛逆也是前朝的事”,希望能赦免死罪。恰逢应诏王道习当时从外面进来,庄帝问道习在外面听说了什么。道习说:“只听说陛下不想杀掉萧宝夤。”帝问缘故。道习说:“人们说:李尚书、高黄门与萧宝夤交情很好,二人都身处近臣位置,必定能够保全宝夤性命。”道习说:“如说宝夤叛逆是在前朝,便可宽恕他。但萧宝夤败于长安,走为丑奴太傅,难道不是陛下您临治之日?贼臣不杀,法律怎么实施呢?”庄帝觉得有道理,于是赐宝夤在太仆碆牛署自杀。萧宝夤将死时,李神俊提酒前来与他叙旧,二人对之,李神俊泪下。而萧宝夤泰然自若,一点也不害怕,只说“推天委命,只恨不能终其臣节”而已。公主携家眷与萧宝夤诀别,痛哭极哀。宝夤死时,面不改色。萧宝夤有三个儿子,都是公主所生,但都平庸陋劣。

猜你喜欢
  建康实録卷八·许嵩
  卷之二百三·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六十七·佚名
  卷之五百六十三·佚名
  卷之二百九·佚名
  ◎冷飞天之杀身祸·李定夷
  第二三二札光绪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一一五○九--一五·佚名
  卷四十九·苏辙
  三 寄谕直隶河南山东三省督抚采买刊书梨板·佚名
  附录一·陈乃干
  诸葛忠武书卷六·杨时伟
   二、大旅行的开始·林语堂
  江右语二(查东山散笔、沈墨庵补述)·查继佐
  姚兴传·房玄龄
  潘司空奏疏巻七·潘季驯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九十三·彭定求

        卷293_1 【送郑明府贬岭南】司空曙   青枫江色晚,楚客独伤春。共对一尊酒,相看万里人。   猜嫌成谪宦,正直不防身。莫畏炎方久,年年雨露新。   卷293_2 【寄卫明府常见短靴褐裘,又务持诵是以有末句之赠】

  • 楔子·佚名

    (刘玄德引祗从上,诗云)急离江东趱路归,荆州还隔彩云偎。鳌鱼脱却金钩钓,摆尾摇头再不回。某刘备自到江东,已经旬日。孙权意欲将我拘留在国,索换荆州。昨日孔明着刘封推送暖衣,故坠锦囊,赚某还家。孙权不知是计,即日打发俺夫妻

  • 卷一百六·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六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友松阁遗稿张商英字天觉号无尽居士蜀之新津人登进士第为章惇所荐绍圣初累擢左司諌工部侍郎大观中厯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贬衡州复官卒赠少保諡文忠曾入党

  • 卷九十五·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九十五翰林院检讨朱彛尊编朝鲜【下】林 悌【一首】【静志居诗话自悌至李仁老诗见朝鲜采风録其官爵世次未详姑系于此】中和涂中羸骖防倦客日暮发黄州可惜踏青节未登浮碧楼佳人金缕曲江水木兰舟寂

  • 客座赘语卷九·顾起元

    半山王荆公半山寺,或以今之永庆寺傍有谢公墩当之,以公「我屋公墩」之句此。夫半山以城中至钟山,政得其半故名。若永庆寺,在宋江宁府城内西北,与去城至山居半之说不侔。且公半山园诗曰:「今年钟山南,随分作园囿。」又次,吴氏女

  • 绎史卷四十五·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晋灭虞虢左传【桓公十年】虢仲谮其大夫詹父于王詹父有辞以王师伐虢夏虢公出奔虞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懐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寳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

  • 史纠卷三·朱明镐

    (明)朱明镐 撰○北齐书文襄纪渤海王业不繇子惠溯其树迹全逊晋景厕置帝纪将无过情此纪叙次不伦中载侯景答书尤属无谓一纪之中或取魏纪或取梁书或取北史剽集三家率尔而成絶无裁割疑非李氏之笔当属后人所补邢邵传传中载请

  • 史记集解卷一百六·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一百六呉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呉王濞者高帝兄刘仲之子也【徐广曰仲名喜】高帝已定天下七年立刘仲为代王而匈奴攻代刘仲不能坚守弃国亡间行走雒阳自归天子天子为骨肉故不忍致法废以为郃阳侯高帝十一年秋淮

  • 林兴祖传·宋濂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治二年(1322),考中进士,历任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铅山州知州。铅山一向有人制伪钞,土豪吴友文是其中的头目,远至江淮、燕蓟,都有这种伪钞。友文奸刁凶暴,因制伪钞致富,他分派流氓四、五十人到衙

  • 李梦阳传·张廷玉

    李梦阳,字献吉,庆阳人。出生时其母梦日落怀中,因名梦阳。弘治六年(1493)在陕西乡试中第一,第二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后调任户部郎中,因得罪权势被下狱,后终释放。弘治十八年(1505),应诏上书五千余言,极论政治之得失,最后指出“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五·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五 洪武十五年五月己酉朔,皇嫡长孙雄英薨。上感悼辍朝,葬钟山,侍臣皆素服,徒步送葬,追封虞王,谥曰怀。 癸丑,以盖州卫知事王昱为审刑司左审刑,大理寺左少卿王范为大理寺卿。 镇西卫指挥使司言:

  • 卷二十一·王溥

    后唐天成三年正月十七日。吏部格式司申:当司先准敕及堂帖指挥,应焚毁告身勘同及坠失文书等,请重给告身,仍先检敕甲。如无敕甲,即取同敕甲告身,勘验同即与出给。若是本朝授官,及同光元年后授官,勘验同即与告身。如是伪朝授官,勘

  • 商书·说命中·佚名

    惟说命总百官,乃进于王曰:「呜呼!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乱民。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王惟戒兹,允兹克明,乃罔不休。惟治乱在庶

  • 恶行品法句经第十七(二十有二章)·佚名

    恶行品者,感切恶人动有罪报不行无患。见善不从,反随恶心,求福不正。反乐邪淫,凡人为恶,不能自觉。愚痴快意,令後郁毒,凶人行虐。沈渐数数,快欲为人,罪报自然。吉人行德,相随积增,甘心为之。福应自然,妖{薛女}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

  • 卷八十四·佚名

    释三慧品第七十之下【经】须菩提白佛:“世尊,若诸法无所为、无所作,不应分别有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佛告须菩提:“诸法无所为、无所作中,无有分别;有所为、有所作中,有分别。何以故?凡夫愚人不闻圣

  • 卷第八·佚名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八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差别品第三之四虽离所相别有生等。与所相法俱时而起。而无一法一时即生即住即异即灭过失。如体不同用有别故。执所相外无别生等。一一刹那有四相者。如斯过失

  • 卷第九·寒松智操

    嘉兴大藏经 寒松操禅师语录原书阙

  • 观心论疏·灌顶

    凡五卷。隋代灌顶述,智越集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为天台大师智顗观心论之注释书,亦系依据摩诃止观思想而显发观心论主旨之名著。内容先作观心论序、正、流通之分科,序文之说明即占卷一及卷二之一半,以下全部为正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