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百六十六

△初分巧便行品第六十三之二

佛言:善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二故摄受布施波罗蜜多。不以二故摄受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二故摄受内空。不以二故摄受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二故摄受真如。不以二故摄受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二故摄受四念祝不以二故摄受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二故摄受苦圣谛。不以二故摄受集灭道圣谛。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二故摄受四静虑。不以二故摄受四无量四无色定。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二故摄受八解脱。不以二故摄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二故摄受三摩地门。不以二故摄受陀罗尼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二故摄受空解脱门。不以二故摄受无相无愿解脱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二故摄受五眼。不以二故摄受六神通。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二故摄受佛十力。不以二故摄受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二故摄受大慈。不以二故摄受大悲大喜大舍。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二故摄受无忘失法。不以二故摄受恒住舍性。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二故摄受一切智。不以二故摄受道相智一切相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二故超诸声闻及独觉地。不以二故趣入菩萨正性离生。不以二故修行菩萨十地正行。不以二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以二故摄受布施波罗蜜多。不以二故摄受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不以二故摄受内空。不以二故摄受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不以二故摄受真如。不以二故摄受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不以二故摄受四念祝不以二故摄受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不以二故摄受苦圣谛。不以二故摄受集灭道圣谛。不以二故摄受四静虑。不以二故摄受四无量四无色定。不以二故摄受八解脱。不以二故摄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不以二故摄受三摩地门。不以二故摄受陀罗尼门。不以二故摄受空解脱门。不以二故摄受无相无愿解脱门。不以二故摄受五眼。不以二故摄受六神通。不以二故摄受佛十力。不以二故摄受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不以二故摄受大慈。不以二故摄受大悲大喜大舍。不以二故摄受无忘失法。不以二故摄受恒住舍性。不以二故摄受一切智。不以二故摄受道相智一切相智。不以二故超诸声闻及独觉地。不以二故趣入菩萨正性离生。不以二故修行菩萨十地正行。不以二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者,云何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最後心起。於一切时善法增长。

佛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以二故行。则诸善法不得增长。何以故?善现,一切愚夫异生皆依二故所起种种善法不得增长。菩萨摩诃萨行不二故。从初发心乃至最後心起。於一切时善法增长。是故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善根坚固不可制伏。世间天人阿素洛等。不能破坏令堕声闻或独觉地世间种种恶不善法。不能制伏令行布施波罗蜜多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行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住内空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住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住真如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住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修四念住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住苦圣谛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住集灭道圣谛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修四静虑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修四无量四无色定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修三摩地门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修陀罗尼门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修空解脱门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修无相无愿解脱门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修五眼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修六神通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修佛十力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修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修大慈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修大悲大喜大舍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修无忘失法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修恒住舍性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修一切智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不能制伏令修道相智一切相智时所起善法不得增长。是故善现,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为善根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耶。佛言:不也善现,菩萨摩诃萨不为善根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亦不为不善根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善现,菩萨摩诃萨法应如是,若未恭敬供养诸佛。若未圆满殊胜善根。若真善友未多摄受。终不能得一切智智。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恭敬供养诸佛。圆满殊胜善根。得真善友多所摄受。乃能证得一切智智。佛言: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恭敬供养无量如来应正等觉。从诸佛所闻说契经应颂记别伽他自说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譬喻论议。闻已总持。持已身语恭敬供养。转读温习令善通利。既通利已心善观察。善观察已深见意趣。见意趣已复善通达。善通达已得陀罗尼。得陀罗尼已起无碍解。起无碍解已乃至证得一切智智。随所生处於所闻持正法教义终不忘失。於诸佛所种植无量广大善根。由诸善根所摄受故。终不枉生恶趣难处。复由善根所摄受故。於一切时意乐清净。意乐净故常能严净所求佛土。亦常成熟所化有情。复由善根所摄受故。常不远离真善知识。谓诸如来应正等觉及诸菩萨摩诃萨众。独觉声闻并馀能赞佛法僧者,常得亲近恭敬供养。如是善现,菩萨摩诃萨恭敬供养诸佛。圆满殊胜善根。得真善友多所摄受。速能证得一切智智。是故善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欲疾证得一切智智。应勤恭敬供养诸佛。摄受圆满殊胜善根。常求亲近真善知识恒无厌倦。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不恭敬供养诸佛。不圆满殊胜善根。不得善友多所摄受。是菩萨摩诃萨岂不能得一切智智。佛言:善现,若不恭敬供养诸佛。不能圆满殊胜善根。不得善友多所摄受者,尚不应得菩萨摩诃萨名。况能证得一切智智。何以故?善现,或有恭敬供养诸佛。种植圆满殊胜善根。得真善友多所摄受。尚不能得一切智智。况不恭敬供养诸佛。不能圆满殊胜善根。不得善友多所摄受。而能证得一切智智。彼若能得一切智智。无有是处。是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住菩萨摩诃萨名。欲疾证得一切智智。当勤恭敬供养诸佛。种植圆满殊胜善根。亲近供养真善知识勿生厌倦。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有菩萨摩诃萨虽已恭敬供养诸佛。种植圆满殊胜善根。得真善友多所摄受。而不能得一切智智。佛言:善现,彼菩萨摩诃萨远离方便善巧力故。不能证得一切智智。谓彼菩萨摩诃萨。不从诸佛闻说如是方便善巧。恭敬供养诸佛世尊,种植圆满殊胜善根。亲近供养真善知识故。不能得一切智智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何等名为方便善巧。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方便善巧。诸有所为定能证得一切智智。佛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行布施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或施如来应正等觉。或施独觉。或施声闻。或施菩萨摩诃萨。或施诸馀沙门婆罗门。或施外道修梵行者,或施贫穷道行苦行及来求者,或施一切人非人等。是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一切智智相应作意。虽行布施而无施想。无受者想。无施者想。亦无一切我我所想。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自相皆空无起无成无转无灭入诸法相。知一切法无作无能入诸行相。是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方便善巧。恒时增长殊胜善根。由胜善根常增长故。能行布施波罗蜜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虽行布施而不忻求施所得果。谓不贪著由施所得诸可爱境。亦不耽求由施所得生死胜报。但为救护无救护者,及欲解脱未解脱者,修行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行净戒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受持净戒。其心不为贪欲所覆。亦复不为瞋恚所覆。亦复不为愚痴所覆。亦复不为随眠诸缠及馀种种恶不善法障菩提者之所覆蔽。所谓慳吝恶戒。忿恚懈担劣心乱心。恶慧诸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亦常不起声闻独觉相应作意。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自相皆空无起无成无转无灭入诸法相。知一切法无作无能入诸行相。是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方便善巧。恒时增长殊胜善根。由胜善根常增长故。能行净戒波罗蜜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虽行净戒而不忻求戒所得果。谓不贪著由戒所得诸可爱境。亦不耽求由戒所得生死胜报。但为救护无救护者,及欲解脱未解脱者,修行净戒波罗蜜多。

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行安忍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修学安忍。是菩萨摩诃萨乃至为护自命因缘。亦不发起一念忿恚恶言加报怨恨之心。是菩萨摩诃萨假使有来欲害其命。劫夺资财侵陵妻室。虚诳罔冒离间亲友。粗言骂辱杂秽嘲诮。或捶或打或割或截。或为种种不饶益事。於彼有情都无忿恨。唯欲作彼利益安乐。何以故?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自相皆空无起无成无转无灭入诸法相。知一切法无作无能入诸行相。是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方便善巧。恒时增长殊胜善根。由胜善根常增长故。能行安忍波罗蜜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虽行安忍而不忻求忍所得果。谓不贪著由忍所得诸可爱境。亦不耽求由忍所得生死胜报。但为救护无救护者,及欲解脱未解脱者,修行安忍波罗蜜多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行精进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发起正勤被坚固铠。勇猛无怯远离懈怠懒惰之心。是菩萨摩诃萨为求无上正等菩提。勇猛正勤不惧众苦。亦能方便遮止制伏。谓於人苦阿素洛苦鬼界苦傍生苦地狱苦。及馀众苦皆不怯惧。亦能方便遮止制伏。勤修善法常无懈废。何以故?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自相皆空无起无成无转无灭入诸法相。知一切法无作无能入诸行相。是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方便善巧。恒时增长殊胜善根。由胜善根常增长故。能行精进波罗蜜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虽行精进而不忻求勤所得果。谓不贪著由勤所得诸可爱境。亦不耽求由勤所得生死胜报。但为救护无救护者,及欲解脱未解脱者,修行精进波罗蜜多。

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行静虑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修学诸定。是菩萨摩诃萨眼见色已不取诸相不取随好。即於是处防护眼根不放逸祝勿令心起世间贪忧恶不善法诸烦恼漏。专修念定守护眼根。是菩萨摩诃萨耳闻声已不取诸相不取随好。即於是处防护耳根不放逸祝勿令心起世间贪忧恶不善法诸烦恼漏。专修念定守护耳根。是菩萨摩诃萨鼻嗅香已不取诸相不取随好。即於是处防护鼻根不放逸祝勿令心起世间贪忧恶不善法诸烦恼漏。专修念定守护鼻根。是菩萨摩诃萨舌尝味已不取诸相不取随好。即於是处防护舌根不放逸祝勿令心起世间贪忧恶不善法诸烦恼漏。专修念定守护舌根。是菩萨摩诃萨身觉触已不取诸相不取随好。即於是处防护身根不放逸祝勿令心起世间贪忧恶不善法诸烦恼漏。专修念定守护身根。是菩萨摩诃萨意了法已不取诸相不取随好。即於是处防护意根不放逸祝勿令心起世间贪忧恶不善法诸烦恼漏。专修念定守护意根。是菩萨摩诃萨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语若默。常不舍离三摩呬多奢摩他位。是菩萨摩诃萨若手若足俱不饕餮。语不刚强。言不諠杂。眼及诸根皆不纷扰。不掉不动亦不倨傲。身不散乱。语不散乱。心不散乱。身寂静语寂静心寂静。若隐若露无异威仪。於诸饮食衣服卧具病缘医药及馀资产皆生喜足。易满易养易可供事。轨则所行无不调善。虽处諠杂而行远离。於利於衰於乐於苦。於赞於毁於称於讥。於活於杀。平等无变不高不下。於怨於亲。於善於恶。心无憎爱无喜无忧。於诸圣言於非圣言:於远离於愦闹。其心平等无有改易。於可爱色不可爱色。於诸随顺违逆事中。都不分别心常安定。何以故?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自相皆空无起无成无转无灭入诸法相。知一切法无作无能入诸行相。是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方便善巧。恒时增长殊胜善根。由胜善根常增长故。能行静虑波罗蜜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虽行静虑而不忻求定所得果。谓不贪著由定所得诸可爱境。亦不耽求由定所得生死胜报。但为救护无救护者,及欲解脱未解脱者,修行静虑波罗蜜多。

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修学般若。是菩萨摩诃萨无诸恶慧。他不能引。远离一切我我所执。远离一切我见。有情见。命者见。生者见。养者见。士夫见。补特伽罗见。意生见。儒童见。作者见。受者见。知者见。见者见。远离一切有无有见诸恶见趣。远离憍慢无分别无变异而修妙慧。何以故?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自相皆空无起无成无转无灭入诸法相。知一切法无作无能入诸行相。是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方便善巧。恒时增长殊胜善根。由胜善根常增长故。能行般若波罗蜜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虽行般若而不忻求慧所得果。谓不贪著由慧所得诸可爱境。亦不耽求由慧所得生死胜报。但为救护无救护者,及欲解脱未解脱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入初静虑入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入慈无量。入悲喜舍无量。入空无边处定。入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定。是菩萨摩诃萨虽於静虑无量无色入出自在。而不贪爱彼异熟果。何以故?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成就最胜方便善巧。由此方便善巧力故。观诸静虑无量无色自相皆空无起无成无转无灭入诸法相。知一切法无作无能入诸行相。是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方便善巧。恒时增长殊胜善根。由胜善根常增长故。能行静虑无量无色。由行静虑无量无色便能自在。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虽行静虑无量无色。而不忻求彼所得果。谓不贪著静虑无量及无色定所得生死诸异熟果。但为救护无救护者,及为解脱未解脱者,修诸静虑无量无色无所执受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修学一切菩提分法。成就如是方便善巧。虽行见修所断法道。而不取预流果。亦复不取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何以故?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自相皆空无起无成无转无灭入诸法相。知一切法无作无能入诸行相。是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方便善巧。恒时增长殊胜善根。由胜善根常增长故。行三十七菩提分法。虽行如是菩提分法。而超声闻及独觉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善现,是名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忍。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虽得自在顺逆入出八解脱定。亦得自在顺逆入出八胜处定。亦得自在顺逆入出九次第定。亦得自在顺逆入出十遍处定。亦能修习四圣谛观。自在入出三摩地门陀罗尼门三解脱门。而能成就方便善巧。不取预流果。亦不取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何以故?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自相皆空无起无成无转无灭入诸法相。知一切法无作无能入诸行相。是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方便善巧。恒时增长殊胜善根。由胜善根常增长故。能行八解脱定八胜处定九次第定十遍处定四圣谛观三摩地门陀罗尼门三解脱门。虽能行八解脱定乃至三解脱门。而超声闻及独觉地。证入菩萨不退转位。善现,是名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受记忍。

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学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五眼六神通。乃至未具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且未证得一切智智。何以故?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自相皆空无起无成无转无灭入诸法相。知一切法无作无能入诸行相。是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方便善巧。恒时增长殊胜善根。由胜善根常增长故。能行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五眼六神通。由能行佛十力乃至六神通故。便能圆满成熟有情严净佛土。渐次证得一切智智。善现,如是名为方便善巧。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方便善巧。诸有所为定。能证得一切智智。善现,如是方便善巧。皆由般若波罗蜜多而得成就。是故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应行般若波罗蜜多。诸有所为不求果报。

初分遍学道品第六十四之一。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具最胜觉。虽能受行如是深法。而能於中不求果报。佛言: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菩萨摩诃萨具最胜觉。虽能受行如是深法。而於其中不求果报。何以故?善现,诸菩萨摩诃萨於自性无动故。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能於何等自性无动。佛言: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能於无性自性无动。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能於何等诸法无性自性无动。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能於色无性自性无动。能於受想行识无性自性无动。能於眼处无性自性无动。能於耳鼻舌身意处无性自性无动。能於色处无性自性无动。能於声香味触法处无性自性无动。能於眼界无性自性无动。能於耳鼻舌身意界无性自性无动。能於色界无性自性无动。能於声香味触法界无性自性无动。能於眼识界无性自性无动。能於耳鼻舌身意识界无性自性无动。能於眼触无性自性无动。能於耳鼻舌身意触无性自性无动。能於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无性自性无动。能於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无性自性无动。能於地界无性自性无动。能於水火风空识界无性自性无动。能於无明无性自性无动。能於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无性自性无动。能於布施波罗蜜多无性自性无动。能於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无性自性无动。能於内空无性自性无动。能於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无性自性无动。能於四静虑无性自性无动。能於四无量四无色定无性自性无动。能於四念住无性自性无动。能於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无性自性无动。能於空解脱门无性自性无动。能於无相无愿解脱门无性自性无动。能於苦圣谛无性自性无动。能於集灭道圣谛无性自性无动。能於八解脱无性自性无动。能於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无性自性无动。能於一切三摩地门无性自性无动。能於一切陀罗尼门无性自性无动。能於菩萨十地无性自性无动。能於五眼无性自性无动。能於六神通无性自性无动。能於佛十力无性自性无动。能於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无性自性无动。能於大慈无性自性无动。能於大悲大喜大舍无性自性无动。能於无忘失法无性自性无动。能於恒住舍性无性自性无动。能於一切智无性自性无动。能於道相智一切相智无性自性无动。能於预流果无性自性无动。能於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无性自性无动。能於独觉菩提无性自性无动。能於一切菩萨摩诃萨行无性自性无动。能於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无性自性无动。何以故?善现,诸法自性即是无性。无性不能现证无性。

猜你喜欢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佚名
  卷第一百九十二·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六·佚名
  论出家·印光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三·圆仁
  卷第二十六·佚名
  二〇 大会经·佚名
  卷三十三·彭绍升
  卷五百二·佚名
  卷第十一·晦翁悟明
  卷第六(宙字号)·朱时恩
  无相思尘论·陈那
  劝流通华严持验引·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六·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唐慧琳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吕颐浩·唐圭璋

      颐浩字元直,其先乐陵人,徒齐州(今山东历城)。熙宁四年(1071)生。中绍圣元年(1094)进士第。徽宗时,协官至河北都转运使。高宗南渡,起知扬州,两入政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绍兴九年(1139)卒,年六十九。赠太师、秦国公谥穆。有忠穆集

  • 卷466 ·佚名

    虞俦 林正甫与子中春并命为御史正甫按刑浙东道别去兼旬而予衔命按视宫 乌台当日选名流,佥谓君才与我优。 公议略伸君便去,上恩未报我宁留。 自怜秦缓难为疾,岂意良霄尚有莸。 况是亲年当喜惧,欲将归

  • 卷一百八十三·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八十三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网山集【三】林亦之絶句春晚招石门陈居士【淼】防麦斜岩破新茶因读南华齐物论二首叫破残花深处眠麦斜岩下毕逋前须防汲井开茶供读尽南华齐物篇好好

  • 李冠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冠(生卒年未详)字世英,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以文学称,与王樵、贾同齐名。同三礼出身,曾任乾宁主簿。事见《宋史新编》卷一七○。有《东皋集》,已佚。《全宋词》录其词五首。沈谦《填词杂说》赞其《蝶恋花》“数点

  • 第五十一回 诛逆子纵火焚尸 责病主抗颜极谏·蔡东藩

      却说赵太子石宣谋害弟韬,并欲弑父,因恐计不得逞,往访高僧佛图澄,及与澄相见,并坐寺中,又不便直达私衷,但听塔上一铃独鸣,宣乃问澄道:“大和尚素识铃音,究竟主何预兆?”澄答道:“铃音所云,乃是‘胡子洛度’四字。”宣不禁变色

  • 第三十八回 信佛法反促寿征 迎藩王入承大统·蔡东藩

      却说张珪辞职甚力,泰定帝尚是未允,只命养病西山,并加封蔡国公,知经筵事,别刻蔡国公印作为特赐。不听良言,留他何用?张珪移居西山,过了残腊,复上疏乞归,乃蒙允准,解组归里,还我自由。未几复接朝旨,召他商议中书省事。珪不肯就

  • 太宗文皇帝宝训序·杨士奇

    朕闻之夏书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周人之诗亦云诒厥孙谋以燕翼子盖祖宗所深谋至虑创建法制岂独以资一世之用哉固将遗后之人于无穷焉传说告其君监于先王成宪其求无愆亦望守其祖宗之法也皇祖太宗文皇帝圣德

  • 第六节公业·佚名

    第一 阄书合约字第二 再分阄书合同字第三 转典瓦店契字第四 起耕典水田契银字第五 杜卖尽根田契字第六 阄书约字第七 合约字第八 阄书字第九 遗嘱阄约字第一○ 分业阄书合约字第一一 阄书字第一二 嘱付字第一三 嘱分

  • 韩维传·脱脱

    韩维字持国,开封雍丘人。以进士奏名礼部,这时韩亿辅佐朝政,不肯试于大廷,受恩荫做官。父亲死后,闭门不仕。宰相向朝廷推荐韩维喜好学习和古礼,安心静退,奉召考试学士院,辞谢不任职。富弼在河东建置幕府,史馆欧阳修推荐他为检讨

  • 第二十七章 新的统一盛运下之对外姿态【唐初武功及中叶以后之外患】·钱穆

    一、安史之乱以前中国在其统一盛运之下,对外理可有相当之发展。 唐初强敌,厥为北方之突厥。 突厥【即汉之“丁零”,世居金山,即阿尔泰山之南。】初臣于柔然,【蠕蠕。】 后渐强。【击灭柔然。】周、齐争

  • 第三节 侈靡之俗·吕思勉

    隋、唐、五代,为风俗侈靡之世。盖承南北朝之后,南方既习于纵恣,北方又渐染胡俗也。隋、唐王室,皆承魏、齐、周之旧风,未能革正,而安、史之乱作,安、史乱后,则武夫攘臂,又复于魏、晋以来割据分裂之局矣。从来论风俗者,皆狃于旧说

  • 赞扬六祖功德以祝南华之复兴·太虚

    ──二十四年十二月在曹溪南华寺讲──我这次一到广州,即来曹溪,有两点意思:一、是来瞻礼六祖肉身,二、是来庆祝六祖道场的重兴。因禅宗丛林,由曹溪一脉,遍于天下;如日本、高丽之禅寺,皆祖宗于曹溪。唯自六祖以后,这曹溪南华寺

  • 慈悲道场忏法 第九卷·佚名

    慈悲道场忏法 第九卷已为人道竟次第三恶道礼佛为阿鼻地狱礼佛第一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从归依已来讫此章后。每言万法虽差功用不一。至于明闇相形唯善与恶。善者则谓人天之胜途。恶者则谓三途之异辙。修仁义则归

  • 西升经·佚名

    全称《老子西升经》。原名《西升记》。传老子西游至关,其谈论言旨,尹喜录之,纪而成书。本书援引老子哲学阐发宗教义理,是早期道教及之后《太玄经》系统的一部重要经典。二卷,计分三十九章。约成书于三世纪左右。该书

  • 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佚名

    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包括两篇道法。其一为《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其法择日斋戒入室,依次存思五帝来人身中,体内五脏之神及下丹田之神各镇其所,并存思饮咽五星及日月二景

  • 续通志·纪昀

    《续通志》,顾名思义,是衔接《通志》的一本综合史料而成的史书。清乾隆三十二年时官修。后经纪昀等校订,共640卷。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字晓岚,一字春帆、河北献县人,举进士、授侍读学士,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主持撰写《

  • 燕北录·王易

    《燕北录》,宋王易撰。该书记载了契丹皇帝继位,贵族礼仪风俗,军事制度及刑法制度,具有史料价值。

  • 群经补义·江永

    五卷。清江永撰。此书又名《读书随笔》。原取《易》、《书》、《诗》、《春秋》、《仪礼》、《礼记》、《中庸》、《论语》、《孟子》连同《周礼》共十经随笔诠释,未附杂说,共为十二卷,其门人戴震取《周礼疑义举要》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