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小志序
雪窦山为浙东名山之一,其寺则为天下十禅刹之一,虽与天童太白齐名,而山水之灵秀,岩壑之雄奇,盖远过之。智觉延寿、明觉重显诸大师,既禅高海内;而清初重兴雪窦之石奇云禅师,意尤清远。其时、寺田千三百亩沦失已久,邑尊顾侯欲力为追复,师致书谢之,谓:‘古之所以置法产者,瞻众而修法;后之所以废法产者,忘法而徇产,故兹祖席三百年来无主法者,产所害也。即迩年酿变,岂不因徒有产而无法欤!故斟酌常住,必少产为美。且贫衲始承诸檀见召而来,独不忍千百年祖席竟为榛莽!今幸茅堂竹户,几辈禅侣于此修持,少延佛祖慧命,此外更何他营!贫衲之初志,门下必相照之。蒙尊翁再三面谕,法产理合并归,但产多累多,总不若两宜之为便也。矧贫衲病懒习常,若为产役,则将来扰扰,事无宁日,贫衲即不为产累,产不能不为寺累也。惟寺中自左至右柴竹两山,及寺前香灯田,如古碑数关系祖席者,特仰藉台慈,早为断定耳’!是以天童、育王、金山等处,皆有房头子孙,独雪窦无之。诸方长老今役役为产累,而雪窦则孤穷自守,惟藉众缘以成事,未尝有所挟恃而启世争也。且寺为产累,几成各刹通病,忘法徇产,尤为此时痼疾,安得持石祖斯语,一一晓喻之哉!寺在清季衰甚,得七塔寺开山皈依慈运老和尚来为住持,澹禅、果如和尚继之,历光、宣末造而入民国,辛勤一二十年,请大藏经,重建法堂藏经阁,始有中兴之兆。惜澹公逝世,又渐颓落!民十四,朗清和尚住持,六七年间,翻造库房、客舍,赎回抵押山田,重修佛殿,添置法器,乃又气象一振。予以朗公率全体寺僧、暨诸山长老、当地士绅之公请,于废历重九登高进寺,缁素名德送入山者数百人。当升座之际,即说偈曰:‘禅门艳称雪窦颂,海外犹传碧岩集,今日当场拈出时,清风匝地起何极’!施号于众曰:‘雪窦以清苦澹泊、朴实宁静为本,量入为出,就寺了寺,凡百兴建,悉随世缘。太虚如太虚,本来无一物,无可资济常住,然决不侵捐常住,除住寺食用而外,涓滴归公,是可宣告于龙天圣凡者也’。昔宋仁宗尝梦游雪窦,理宗因御书应梦名山四字赐之,刻石犹存御书亭。自蒋奉化于民十六,易寺门应梦名山旧额为四明第一山,不惟名实核符,且因以交通利便,风景培养,妙高台、飞雪亭、千丈崖、观瀑桥诸胜迹亦重修创建,大增林泉之美。昔时野衲山农而外,文章之士,贵显之人仅托之梦游者,今则上海夕发而朝至,杭州朝发而夕至,上下舟车,如履庭户,而复得极幽邃探奇閟之乐,则不能不为未一游是山者告。乃命寺职,摭略山夫禅师寺志,编兹小志,聊助游兴云尔。民国二十一年十月十三日,雪窦山人太虚。(见海刊十四卷三期)
猜你喜欢 第十五 执杖经之义释·佚名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一·佚名 印度之佛教理论与实际之调合·梁启超 第四 无始相应·佚名 卷四百三十一·佚名 内政部今颇注重宗教·太虚 答余树东问(二则)·太虚 三弥底部论卷中·佚名 佛教各宗大意序·太虚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一·佚名 卷之二十三·纪荫 抗战五周年之新意义·太虚 大雲初分金翅鸟健度第二十三·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一·佚名 跋·彭绍升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