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25章 宪问篇第十四(2)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左氏记孔子之言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予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此非孔子之言。诚若此言,是以力不以义也。若孔子之志,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至于所以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岂计鲁人之众寡哉?当是时,天下之乱极矣,因是足以正之,周室其复兴乎?鲁之君臣,终不从之,可胜惜哉!”

张居正注:“此章所记齐简公、鲁哀公,皆衰世昏庸之君,不足道者。然亦可见人主独揽乾纲,深防祸本。不可使威福下移,而奸邪有僭逾之渐;不可使事权去已,而纪纲有陵替之忧,然后君臣相安,而国家永保矣,图治者尚鉴于兹。”

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译文子路问怎样服侍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国君,但可以为进谏而触犯他。”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盖子路刚直敢言,不患其不能犯,患其无忠爱之诚耳,故孔子以是勉之。然勿欺在于臣,而纳谏系于君。大舜合己从人,闻一善言,即从之若决江河,惟求有裨于君德,有利于国家耳,何必问其心之诚与不诚乎?此又在上者所当知也。”

14·23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达仁义,小人通达财利。”

名家注解朱熹注:“君子循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殉人欲,故日究乎汙下。”

14·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孔子说:“古代学者做学问在于提高自己,当今的学者做学问是为了给别人看。”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又注:“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

朱熹注:“圣贤论学者用心得失之际,其说多矣,然未有如此言之切而要者。于此明辨而日省之,则庶乎其不昧于所从矣。”

张居正注:“为己,是欲得之于己。为人,是欲见知于人。”

14·25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译文蘧伯玉派一位使者来探望孔子。孔子让了座之后问道:“老人家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他想减少自己的过失却还没办到。”使者出去以后,孔子说:“好使者呀!好使者呀!”

名家注解朱熹注:“欲寡过而犹未能,则其省身克己,常若不及之意可见矣。使者之言愈自卑约,而其主之贤益彰,亦可谓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辞令者矣。故夫子再言‘使乎’以重美之。按庄周称‘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又曰:‘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盖其进德之功,老而不倦。是以践履笃实,光辉宣著。不惟使者知之,而夫子亦信之也。”

张居正注:“大抵天下之义理无穷,人心之出入无定,故寡过未能,非使者为伯玉谦词,乃真实语也。尧、舜、禹之授受,以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成汤之检身若不及,文王之望道而未之见。古之圣贤,未有不以此存心而成德者,善学者宜加意焉。”

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不谋那个政事。”曾子说:“君子考虑的事情不超出自己岗位的范围。”

名家注解朱熹注:“此艮卦之象辞也。曾子盖尝称之,记者因上章之语而类记之也。”

张居正注:“位,是职位。这一句是《易经》中《艮卦》的象词。曾子尝称述之说道:‘凡人之居位,虽有大小尊卑之不同,莫不各有当尽之职。若舍其本职,而出位妄想,则在己为旷职,而于人为侵官矣。君子则身之所居在是,心之所思亦在是,凡夙夜之所图虑者,惟求以尽其本分所当为之事。如居乎仓库之位,则思以审会计,明出纳,而尽乎理财之职;如居乎军旅之任,则思以勤训练,饬军令,以尽乎诘戎之职,初未尝越位而有所思也。如是,则众职毕举,而庶务成理矣。’”

14·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名家注解朱熹注:“行,去声。耻者,不敢尽之意。过者,欲有余之辞。”

张居正注:“耻,是羞耻。孔子说:‘人之言行贵于相顾。若喜为高论,轻肆大言,而考其所行未能如是,则为言过其行。究其归,不过便佞小人而已,故君子耻之。以是为耻,则勉不足而谨有余者,自不容不至矣。’”

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遵行的道有三点,我没有做到:仁德的人没有忧虑,智慧的人没有迷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子贡说:“这正是他老人家自己所遵循的道。”

名家注解朱熹注:“知,去声。自责以勉人也。道,言也。自道,犹云谦辞。”

张居正注:“忧,是忧虑。惑,是疑惑。惧,是恐瞑。自道,是自家说自家的事,言道其实也。夫孔子道全德备,其于三者,皆已各造其极而时出之,岂复有所未能者乎?故子贡闻其言而叹说:‘此乃夫子自言其实有者如是耳。’而乃以为未能,盖圣不自圣之心也,大抵圣人深见义理之无穷,其自视常以为不足,故圣而益圣。有志于希圣者,当知所惕励矣。”

14·29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译文子贡对别人品头论足。孔子说:“赐啊,你就比别人好吗?我没有闲工夫去这样论人长短。”

名家注解朱熹注:“比方人物而较其短长,虽亦穷理之事。然专务为此,则心驰于外,而所以自治者疏矣。故褒之而疑其辞,复自贬以深抑之。”

张居正注:“方,是比方。子贡平日好比方人物而较其短长。此虽穷理之一事,然专务为此,则心驰于外,而自治之功疏矣,故孔子反言以警之说:‘赐也其贤乎哉?盖惟贤者,自家学问工夫极其精密,乃可以其余力而较量他人。若我则以义理无穷,工夫未到,日孜孜焉惟以进德修业,迁善改过为事,方自治之不暇,而何暇于方人哉?’夫方人之事,在圣人犹以为未暇,况学者乎?孔子言此,其所以警子贡者,至深切矣。”

14·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名家注解朱熹注:“凡章指同而文不异者,一言而重出也。文小异者,屡言而各出也。此章凡四见,而文皆有异。则圣人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

张居正注:“孔子说:‘人之处世,常患名誉不彰,人不知己,然此不足患也。惟夫学焉而未能明其理,行焉而未能践其实,此则在己本无可知之具,反之吾心而有歉者,正学者所当患也。今乃不以此为患,而徒患人之不知,何哉?’”

14·31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译文孔子说:“不预先猜测别人欺诈自己,也不揣度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虽不逆不亿,而于人之情伪,自然先觉,乃为贤也。”

张居正注:“逆,是事未来而逆料的意思。亿,是事未形而意度的意思。诈,是欺诈。不信,是不实。抑,是反语词。先觉,是无心而自然知觉。盖多疑生于不明,而明者自无所疑,逆诈、亿、不信,皆由不明故耳。至明之人,物至即知,孰得而欺之乎?然非有居敬穷理之功,讲学亲贤之助,则此心虚灵之体,未免为物所蔽。欲以坐照天下,亦未易能也。此又事心者所当知。”

14·32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译文微生亩对孔子说:“您为什么这样忙忙碌碌呢?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口才吧?”孔子说:“哪里敢显示自己的口才,而是痛恨人们的顽固无知啊!”

名家注解朱熹注:“圣人之于达尊,礼恭而言直如此,其警之亦深矣。”

张居正注:“微生亩,是当时的隐士,盖年高有德之人也。栖栖,是依依不舍的意思。佞,是便佞。疾,是恶。固,是执一不通的意思。微生亩是齿德俱尊的人,但其所见偏执,故圣人对之礼恭而言直如此,其警之亦深矣。”

14·33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译文孔子说:“对千里马不是称赞它的力量,而是称赞它的品质。”

名家注解朱熹注:“骥,善马之名。德,谓调良也。”

张居正注:“骥,是良马之名。德,指马之调习驯良说。孔子说:‘君子之所以见称于世者,不徒以其有可用之才,以其有可贵之德也。譬如马中有骥,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不徒以其有驰骤之力,以其有驯良之德也。盖马之任重致远者存乎力,然使虽有力,而不免于蹄啮,难于控御,则亦凡品而已,何得为骥乎?人虽有才,而苟无其德,是亦小人而已,何得为君子乎?故人不可徒恃其才而不修其德,观人者,论其才而又当考其德也。’”

猜你喜欢
  ●附錄·叶子奇
  卷一四·邱濬
  泾野子内篇卷二十二·吕柟
  大学翼真卷六·胡渭
  御制题宋版尚书详觧·夏僎
  卷九·邵宝
  卷二百三十五·秦蕙田
  卷十六·方苞
  卷十七·吕祖谦
  宣公·宣公四年·左丘明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六·唐慧琳
  佛学之简明意义·太虚
  佛说大净法门经·佚名
  把门关好·佚名
  观音义疏记卷第二·知礼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十七·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十七猫类七言律猫饮酒         【金】李纯甫枯膓痛饮如犀首奇骨当封似虎头尝笑庙谟空食肉何如天隐且糟丘书生幸免翻盆恼老婢仍无触鼎忧只向北门长卧防也应消得醉乡侯乞

  • 卷八百八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八十一李瀚【唐末五代人】蒙求王戎简要裵楷清通孔明卧龙吕望非熊杨震关西丁寛易东谢安高洁王导公忠匡衡凿壁孙敬闭户郅都苍鹰甯成乳虎周嵩狼抗梁冀跋扈郗超髥参王珣短簿伏波标柱博望寻河

  • 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司马迁

    (表略)

  • 春秋战国异辞卷十四·陈厚耀

    齐史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吕在南阳宛县西】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从其封姓故曰吕尚穷困年老以渔钓干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非龙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四·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四十二景泰三年十二月己丑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 帝省郊祀牲○哈密忠顺王倒瓦答失里头目脱脱不花亦力把里地面也先卜花王并妃虎都速旦头目舍剌土鲁番地面也密力虎者王并妃右瓦儿速擅等头目马麻米儿咱等察

  • 一四○○ 广东巡抚郭世勋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一四○○ 广东巡抚郭世勋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乾隆五十六年十月十八日广东巡抚臣郭世勋跪奏,为遵旨汇奏事。窃照《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有议论偏谬之处,钦奉谕旨特令量为删润改补,发交直

  • 卷之末·沈有容

    (附)家言赠出塞(四首)宁海颂(十二章章八句)为仲兄五十初度纂(有序)赠出塞(四首)叔懋学一骑乘春出玉门,长安明月照离尊;丈夫莫负封侯骨,须定天骄报主恩。其二尔自吾家千里驹,霜蹄汗血羡长驱;一逢伯乐空群日,嘶向胡天夜月孤。其三从来壮

  • 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 第五十三·班固

    (薛宣,朱博)【原文】薛宣字赣君,东海郯人也。少为廷尉书佐、都船狱吏。后以大司农斗食属察廉,补不其丞。琅邪太守赵贡行县,见宣,甚说其能。从宣历行属县,还至府,令妻子与相见,戒曰:“赣君至丞相,我两子亦中丞相史。”察宣廉,迁乐浪

  • 孙玮传·张廷玉

    孙玮,字纯玉,陕西渭南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任命为行人,提升兵科给事中。弹劾中官魏及、东厂办事官郑如金的罪行,郑如金被皇帝下诏定罪。二人都是冯保的心腹。当初,张居正因为刑部侍郎同安洪朝选减轻辽王的罪责而怀恨在心

  • 卷二十六·乾隆

    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圣训卷二十六厚风俗雍正元年癸卯二月癸亥上谕礼部致治之要首在风化移风易俗莫先于鼓励良善使人人知彝伦天则之为重忠孝廉节之宜敦古帝王劳来匡直所以纳民于轨

  • 三年·佚名

    (癸亥)三年清嘉慶八年春正月1月1日○丁卯朔,《璿源譜略》增修成。宗簿提調以下,施賞有差,正鄭晩錫加通政。○頒賜老人別歲饌,仍命存問,年例也○行護軍李漢豐卒。漢豐,德水人,忠武公舜臣後也。位至元戎,淸儉奉法,蕭然如韋布,帥臣中

  • 昬义·戴圣

    昬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昬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昬礼也。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

  • 卷一百一十一 朱子八·黎靖德

      ◎论民   建宁迎神。先生曰:"孟子言:'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今人心都喎邪了,所以如此。泉州一富室,舍财造庙,举室乘舟往庙所致祭落成,中流舟溺,无一人免者。民心不得其正,眼前利害犹晓不得,况欲晓之以义理哉!"

  • 第23章 子路篇第十三(2)·孔子

    译文鲁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起来,有这事吗?”孔子回答说:“言谈不可以像这样期望过高。人常说:‘做国君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如果了解了做国君的难处,不就是差不多一句话而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而

  • 神足行章第六·佚名

    慧清入心如水。破恶从树离种花。度世乐功德聚。凉风可乐无有过自归一心何在在不中止观意如称摄钩牵闻经中止观世间明。叉手持头面从三界皆作礼彼。或时行者居前止便得观。或时行者当得止观居前得止。若行者止意已得应

  •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九·智顗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弟子法慎记弟子灌顶再治释禅波罗蜜修证第七之五明修证无漏禅。今明无漏有二种。一者对治无漏。二者缘理无漏。故大集经云。有二种行。一者慧行。二者行行。行行者。即是九想背舍等对治无漏也。缘事起

  • 臞轩集·王迈

    诗文别集。又称《臞轩文集》、《臞轩先生集》、《王臞轩文集》。十六卷。宋王迈撰。其集,《宋史·艺文志》未著录,流传不广。《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谓一部七册。《箓竹堂书目》卷三著录,谓十七册。王圻《续文献通考

  • 网山集·林亦之

    宋代诗文别集。八卷。宋林亦之(1136—1185)撰。林亦之,字学可,号月渔,福清(今福建福清县)人。亦之是林光朝之弟子。光朝讲学于红泉,去世后,学者请亦之继其席。赵汝愚统管福建时,曾向朝廷推荐亦之,未及用而卒。景定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