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张融传

张融字思光,二十岁有名。道士同郡人陆修静把白鹭羽麈尾扇赠给他,说:“这既然是异物,就把它献给异人。”最初做官是担任宋朝新安王刘子鸾的行参军。新安王的母亲殷淑仪去世,后来四月八日建斋并且浴佛,僚佐布施钱财多的至一万,少的也不低于五千,只有张融的布施却是一百钱。皇帝不高兴地说:“张融太贫穷了,应当发给他优厚的俸禄。”于是调他出京担任封溪令。他的堂叔张永前往后渚去送他说:“好像听到朝廷旨意,你不久就会回来。”张融说:“不怕不能回来,正恐怕回来又会重新离去。”等到出发,路经险要的高山,獠贼抓住了张融将要把他杀死吃掉。张融神色不动,而作起了带有鼻浊音的吟咏,贼人感到奇异而不再加害他。

他渡海到了交州,在海中遇到了风,他始终没有惧怕,咏叹道:“干鱼自然可以返回它的本乡,而肉脯还能怎么样呢?”又作了《海赋》,文辞诡异激烈,独自与众不同。后来把它拿给镇军将军顾觊之,顾觊之说:“您的这篇赋实在飘逸玄虚,遗憾的只是没有写到盐。”张融立即找来一支笔注上:“淘沙构成白色,熬波析出缟素,积雪堆在和煦的春天,飞霜落在盛暑的道路。”这四句是以后补上的。顾觊之与张融的哥哥很要好,顾觊之死去后,张融自背坟土。在南方与交趾太守卞展交好。卞展在岭南被人杀害,张融挺身前往赴丧。

他被举为秀才,考试对策被录取。任命为尚书殿中丞,没有就任,改为仪曹郎。不久请假为叔父奔丧,途中责罚钱敬道,杖打五十,寄囚在延陵监狱中。大明五年(461)敕令,政事清简的二品官员对僮仆杖打,不得超过十。他被左丞孙缅所检举,被免官。

恢复职位后,主管祠部、仓部二曹。当时领军刘面力战死,张融根据祠部的建议,提出皇上应当哭刘面力,被采纳。又俗人忌讳在正月里打开太仓,张融提议不应该拘泥于小节。不久兼掌正厨,见到宰杀牲畜,回车而去,自己上表请求解职。

又调转为南陽王友。张融的父亲张畅担任丞相长史,刘义宣起事失败,张畅将被王玄谟所杀,当时王玄谟的儿子王瞻做南陽王长史,张融上表请求辞官,没有批准。张融家里贫困想得到俸禄,便给堂叔征北将军张永写信说:“我幼年入学,很早就受到家风的训教,虽然不够聪敏,但已形成习性。布衣服皮腰带,从小就很满足,一筐饭一瓢水,并不觉着不乐。只是家业清贫,人生用项很多,女儿已经长大,需要榛栗枣肉作礼品,男孩已经成人,得用束帛禽鸟为馈赠。从我勤勉做官,十年调动七次,不是为了取代耕田,怎会走到如此光景?从前求做三吴一名丞官,虽然属于错误,现在听说南康缺少太守,希望能够担当。我不懂得门径,门径也可能不知道我,正因为求丞没有得到,所以现在来求郡,求郡得不到,也还可以再求丞。”又给吏部尚书王僧虔写信说:“张融是天地间的一个逸人,晋升不懂得高贵,贬退不知道低贱,实在是因为家贫多年,孤寡伤心,八个侄子都是孤儿,两个弟弟鲁钝虚弱,怎能过于看重俗陋的利禄,增加张融精神的负担。阮籍喜爱东平的土风,张融也欣赏晋平的槛外。”当时的议论认为张融不是很好的管理人才,终于没有实现。

后来他被聘用为齐太傅的属官,逐步提升为中书郎,这是他所不喜欢的。请求做中散大夫,没有准许。张氏自从张敷以来,都是以调理音辞、讲究仪范为特长。到了张融,风格诡奇,坐时常常膝部很高,行走则是拖着步子,翘着身子仰着头,创意很多。见到的人都很惊异,聚集在一起观看好像是集市,而张融丝毫没有惭愧的表情。大家照例同行,他常常迟疑不进。高帝平素喜爱张融,做太尉时,与张融交情很好。见到张融常常笑着说:“这人不可以没一个,也不可以有两个。”即位以后,传下手诏赐给张融衣服,说:“看到卿的衣服粗破,确是具有朴素的情怀。与你这样衣衫褴褛地交往,也会有损于朝廷威望。今天送你一件旧衣服,我想衣服虽然旧了,却胜过新的。是我所穿的,已经让人重新裁剪,适合卿的身材;并送鞋子一双。”高帝出宫到了太极殿的西室,张融进去问安,过了好久才登上台阶,就座以后,皇上说:“为什么这样慢呢?”回答说:“从地上升到天上,照理不应该很快。”当时魏朝君主率军进到淮河又退回去了,高帝问道:“他们为什么忽然来了,又忽然去了?”没有人回答,张融当时坐在下位,高声说道:“由于无道而来,见到有道而去。”公卿都认为反应敏捷。

张融擅长草书,常常自己称赞自己的能力。高帝说:“卿的书法颇有骨力,只是遗憾没有二王的法度。”他回答说:“不光是遗憾臣没有二王的法度,同时也遗憾二王没有臣的法度。”

张融告假还乡,到了王俭那里,出来告别,王俭站在那里举着袖子不往前走,张融便举手招呼王俭道:“颜..说:‘大王前来!’”王俭不得已只好走过去,到了他跟前。张融说:“使张融不变成倾慕权势,而让您成为爱慕贤士,难道不是很好吗?”他常常叹息说:“不遗憾我没见到古人,所遗憾的是古人又没见到我。”

张融与吏部尚书何戢要好,前往拜访何戢,却错误地去找了尚书刘澄。下车进门,便说:“不是。”到了房门望见了刘澄,又说:“不是。”已经到了座席前看着刘澄说:“完全不是。”于是走了。他就是这样奇特。

他又做了长沙王镇军、竟陵王征北咨议,并且兼任记室、司徒从事中郎。永明二年(484),在总明观举行讲经,诏令朝臣一起去听。张融进去后就坐在一个桌子旁边,私下里找来酒饮了起来。事情结束,他长叹说:“啊呀,仲尼算是什么样的人呢!”被御史中丞到扌为举奏免官,不久又复职。

张融身形矮小,面貌丑陋,精神清明,王敬则见张融皮带很宽,快要到大腿,便对他说:“皮带束得太紧。”张融说:“我又不是步行小吏,束紧皮带干什么?”

张融请假东出,武帝问张融住在什么地方,回答说:“臣在陆地上住没有屋子,在船上住又没有水。”后来皇上问他的堂兄张绪,张绪说:“张融最近东出,没有定址,权且牵了一条小船在岸上住。”皇上大笑。

后来派张融接待和应对北朝的使者李道固,入席就位后,李道固回过头去说:“张融是宋朝的彭城长史张畅的儿子吗?”张融紧皱眉头,悲戚了好久,才说:“先父不幸,名字传播到六夷。”豫章王大会宾客臣僚,张融爱吃烧肉,刚刚布菜完毕,布菜的人就走了。张融想要盐蒜,嘴上终于不说,一直摇动食指,半天才停下来。他出入朝廷,人们都拭目惊异地看着他。

永明八年(490),朝臣一同庆贺几件吉祥的公事,张融进去拜了拜便起来了,又被有关部门所检举,结果被宽恕。调任司徒兼右长史。竟陵人张欣时担任诸暨令,犯罪判死刑,张欣时的父亲张兴世讨伐宋朝的南谯王刘义宣,官军要杀张融的父亲张畅,张兴世用袍子盖住了张畅而坐在上面,因此得以免死。张兴世死后,张融穿着高鞋给他背土堆成坟墓。到了现在,张融上书竟陵王萧子良,请求代替张欣时去死。萧子良回答说:“这原是长史的一件美事,恐怕朝廷有固定的法律,不能像长史所想的那样做。”调任黄门郎、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

张融有孝顺的品德,父亲死亡的月份他三旬都不听音乐,侍奉嫂子十分恭谨。他的父亲张畅临终时对几个儿子说:“从前丞相发难,我因为不肯随同将要被杀,因为司马竺超人的援救,得以活了下来,你们一定要报答他的儿子。”后来竺超人的孙子竺微在十一月遇到了母亲的丧事,在家居丧贫困,张融前往吊慰,完全脱下了自己的衣服作为资助,披上牛被回了家。他总是把竺微当成哥哥来对待。豫章王萧嶷、竟陵王萧子良去世,自己因为曾经身为辅佐官,哭得极为伤心。

建武四年(497),病死,遗令树立白色的魂幡,不用旒作装饰,不设祭品,让人拿麈尾进屋复魂。他说:“我生平所喜欢的,自然当是凌云一笑。用三千钱买棺材,不要缝制新的被褥。左手拿着《孝经》、《老子》,右手拿着小品《法华经》。两个妾在丧事结束后,让她们各自回家。”又说:“我生平的风调,怎么至于让妇人失声痛哭,没有必要在闺阁中暂时停留。”

张融在玄学方面没有师法,而精神的领悟超过常人,高谈起来没有人能够相比。永明年间遇到疾病,写成了《门律》,《自序》中说:“我的文章的体式,大多为世上的人所惊奇,你可以让心做耳朵的老师,不可以让耳朵做心的老师。文章难道有常规的体式吗,但却以有体式为常规,正是应该有它的体式。大丈夫应当删《诗》、《书》,制礼乐,怎么能落到寄人篱下呢?”临死的时候,又告诫他的儿子说:“我的手稿都存放着,通常认为父亲的书不要阅读,况且父亲的音容,都体现在音韵当中。我的看法不同,另外告诉你们一种宗旨。我的文体富于变化,变而屡屡显得奇特,哪里是我的天才出众,但也算是不破坏家族名声。你可以号哭着来看它。”张融的文集数十卷流行在世上,自己命名他的文集叫作《玉海》。司徒褚彦回询问其中的缘故,张融说:“玉是用来比喻仁德,海是推崇皇上的善行。”张氏家族的人物前有张敷、张演、张镜、张畅,后有张充、张融、张卷、张稷。

猜你喜欢
  卷三·本纪第三·柯劭忞
  卷四十七·谷应泰
  卷第四十一·徐鼒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一·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八十四·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佚名
  今言卷之一·郑晓
  七八五 军机大臣等奏将原办《热河志》全部缴进片·佚名
  五六 两淮盐政李质颖奏续呈马裕家藏及总商等访得书籍折·佚名
  第16章 出卖福建安溪矿产给日人·冯玉祥
  六九 日本的衣食住下·周作人
  卢思道传·李延寿
  卷二百三十七·佚名
  卷一百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六十九·吴景旭

      壬后集中之下  元诗  三瓦  辍耕録曰陈众仲尝题乐全堂有能守不成三瓦戒之句人多不知所出按史记防传云天尚不全故世为屋不成三瓦而陈之注陈犹居也  吴旦生曰东园客谈云予家有堂名乐全虞奎章为予记之翰林

  • ◆马炼师臻(霞外集)·顾嗣立

    臻字志道,别号虚中,少慕陶贞白之为人,着道士服,隐于西湖之滨。大德中,嗣天师张与材至燕京行内醮,名流并集,虚中在焉。未几辞归,手画《桑干》、《龙门》二图传于世。尝从褚雪巘游,肆力吟咏。所著曰《霞外集》,淮阴龚圣予谓其古今

  • 序二(虞集)·段克己

    河东段氏世德碑铭 【 有序】翰林直学士奉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蜀郡虞集撰并书  泰定四年秋天官侍郎段辅出其先世遗文以示集读而叹曰嗟夫昔宋失中原文献坠地盖为金者百数十年材名文艺之士相望乎其闲至乎明道正谊之学

  • ●卷一百二十五·徐梦莘

      炎兴下帙二十五。   起建炎三年三月三日辛已,尽五日癸未。   三日辛已择日幸江甯府。   是日降旨昨金人逼近仓卒南渡渐至饯塘势非得已每念中原未尝终食敢忘果据探报金人军马归回已离扬州钱塘非可久留之地便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六十五·佚名

    万历四十六年正月辛酉朔正旦令节 上不御殿文武百官照例于午门前行叩头礼辅臣方从哲仍诣仁德门庆贺 上命颁赐如例○是日又颁赐辅臣上尊珍馔○癸亥 宣宗章皇帝忌辰遣官祭 景陵○甲子尚宝司奏金牌失落数多 上命兵部

  • 卷之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第二十二册 天聪四年正月至二月·佚名

    第二十二册  天聪四年正月至二月二十六日,擢建昌张文贤为守备,命驻守边门冷口。是日,闻祖总兵官之弟在右门。固山额真永顺、噶尔萨、图穆布鲁、沙努喀、阿尔津、星讷、硕占及我汉官王游击、白游击领兵五百人往捕,祖总兵

  • 中秋夜感·陆小曼

    并不是我一提笔就离不开志摩,就是手里的笔也不等我想就先抢着往下溜了;尤其是在这秋夜!窗外秋风卷着落叶,沙沙的幽声打入我的耳朵,更使我忘不了月夜的回忆,眼前的寂寥。本来是他带我认识了笔的神秘,使我感觉到这一支笔的确是

  • 田舆市和奸案·佚名

    原文:【……】□隷臣田負斧質气(乞)鞫曰:[故【……】【……。】]【覆視故獄:】[【……。】]今訊田,田曰:[市,田姑姊子,雖舆和奸,舆叚(假)子□【……】不奸。毋

  •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林语堂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语译善于做将帅的人,不会显出凶猛的样子;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克敌的人,不用和敌人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反处于众人之

  • 伽耶山顶经(元魏菩提流支译)·佚名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伽耶城伽耶山顶塔初得菩提。与大比丘众满足千人俱。其先悉是编发梵志。应作已作所作已办。弃舍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一切心得自在。已到彼岸皆是阿

  • 得无垢女经全文·佚名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舍婆提城祇陀树林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荆无复烦恼。心得自在。善得心解脱。善得慧解脱。人中大龙。应作作。所作已办。离诸重担。逮得

  • 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明印相成就仪轨分第十五·佚名

    尔时金刚手菩萨复说成就法颂曰:今说成就法,是最胜究竟。由此最胜故,见获究竟法。是以诸菩萨,悉远离轮回。得成就自在,能成一切义。修诸菩萨行,而成正等觉。广习诸馀法,莫能越此教。世间诸有情,无福难度者,虽遇佛菩萨,而不能度脱

  • 佛说十地经卷第八·佚名

    大唐于阗三藏沙门尸罗达摩于北庭龙兴寺译  菩萨法云地第十之一  净居天众那庾多  闻此地中之胜行  空中踊跃心欢喜  悉共虔诚供养佛  不可思议菩萨众  亦在空中大欢喜  俱燃最上悦意香  普熏众会令

  • 卷第十九·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九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是时太子既登位已。告诸群臣曰。汝等杀却达摩。时宰牛大臣白大王言。不作观察。无事何故即杀达摩。身现怀妊。未审生男或是生女。若生男时方可杀却。时王

  • 卷第十三(本末合)(尽出现品)·慧苑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十三(本末合)(尽出现品)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释此品文。四门同前初释名者。按梵本。名如来十身相海。如来之名。广如前释。十身者。如上文第八地中两种说十身。一众生身国土身等。二菩提身

  •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之十一·明雪

    明住天台護國寺嗣法門人寂蘊編歌贊銘說敘疏佛事十二時歌半夜子,睜開兩眼翻身起,滿天星斗墜寒簷,錯認金花放玉蕊。雞鳴丑,啟鎖開門放出狗,撥火燒香探有無,堂中禮佛忙稽首。平旦寅,舀水添柴煮菜根,古灶鍋前吹把火,半升羅裏解翻身

  • 错误的喜剧·莎士比亚

    英国著名剧作家威·莎士比亚所作的一个喜剧。又译《错中错》。首次出版于1623年。叙拉古商人伊勒年轻时在外经商,和妻子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并与领养来的一对穷人家的孩子一起抚养。一次海上遇险,妻子和两家的小儿子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