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咸阳王元禧传

咸阳王元禧字思永,太和九年(485)所封,并加侍中、骠骑大将军、中都大官等职。文明皇后要皇子皇孙们到安静的地方设立学校就读,选派具有忠信品德而又博闻多识的学者给他们当老师,以培养成才。孝文帝让他的几个弟弟掌管京都的要职,他对禧说:“弟弟们都以幼小的年纪而担负重任,三都断案,尤其要格外用心。一个人还没有学会使用刀子就让他裁锦,这就不是裁坏锦帛人的过错,实际责任应由授刀的人来负。”文明皇后也对他们谆谆告诫勉励有加。后来,孝文帝任他为使持节、开府、冀州刺史,并在南郊设宴替他饯行。又把济阴王元郁因犯法而被赐死的事情告诉禧,以此作为对他的警戒。后来禧回京城朝见皇帝时,孝文帝又传旨由廷尉卿李冲当禧的老师。

  当时各诸侯王国的舍人应当从八族和清白门户中挑选,可是咸阳王禧却从任城王的隶户中挑选人来充任,这件事受到孝文帝的严厉斥责。孝文帝认为诸王的婚姻大多乱配低微人家,所以替禧聘了原颍川刺史陇西李辅的女儿,给河南王干聘原中散大夫代郡穆明乐的女儿,为广陵王羽聘了骠骑谘议参军荥阳郑平城的女儿,为颍川王雍聘原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的女儿,为始平王勰聘廷尉卿陇西李冲的女儿,为北海王详聘吏部郎中荥阳郑懿的女儿。

  有官员奏道“:冀州人苏僧瞞等三千人称赞咸阳王禧为政清明,有仁政,请求把冀州作为他的封国。”皇帝下诏说“:分封土地的事由国君决定。不应由下面人出面请求。”于是把禧调回当司州牧。并下诏说,禧是年长的弟弟,所以封他食邑三千户,其余五王都封食邑二千户。

  孝文帝引见朝臣,商议停止使用北人的语言,一律采用正统的汉语。禧对此表示赞同。于是,孝文帝下诏说:“年纪在三十岁以上的,长期形成习惯了,有的或一时难以全部更改。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任职者,不能使用原来的鲜卑语。如果有故意违反者,应当降低爵位,免去官职。如果仍依旧俗,只恐几世之后,今河洛一带地方,又都成了披发的北人。我曾和李冲议论这件事,李冲说:‘四方人各使用自己的语言,能说谁是谁非吗?当皇帝的使用的语言就是正统语言,何必改变旧的换上新的?’李冲的这种话,应当死罪。”孝文帝并对李冲说:“你实在有负于国家。”李冲当即摘下头冠,以示谢罪。孝文帝又责备留在京城的官员说:“昨天望见妇女的服装,依然是夹领小袖,为什么要违反以前下过的诏令?”咸阳王禧说:“陛下圣明超过尧、舜,光化中原。违旨之罪,实应处刑。”孝文帝说“:如果我说得不对,你们应当奋身而出,当廷辩理,为什么入则表示顺旨,退则不肯服从?古代舜对禹说:‘你不要当面顺从,退下乱发议论。’你们也就像这样吧!”

  不久,因禧年长而任命他兼太尉公。后来孝文帝前往禧的府上时,对司空穆亮、仆射李冲说:“大弟禧是皇亲国戚,况且长兼太尉,让他调和上下,我常担心君主空授其职之名,而臣下有亲疏之分的感觉。今日前来禧宅,只得委屈二位作陪,深感惭愧。”孝文帝很看重兄弟情谊,更因禧又是年长的弟弟,所以对他礼遇特别优厚。但是,他也知道禧生性贪婪,所以时常严加告诫,可是禧始终难以改变本性。后来孝文帝又加封他为侍中、正太尉。

  孝文帝去世时,遗命禧辅佐朝政。禧身居宰相和辅政大臣之首,却暗中收受贿赂。身边已有姬妾数十人,心中却仍不满足,还要到远地方挑选美女,以放纵情欲。宣武帝对此十分厌恶。景明二年(501)春,宣武帝召禧等入光极殿,下诏说“:我往日身患疾病,全靠诸位父辈处理政务。从今以后我亲理朝政。你们且回各自府第,我当别有安排。”随着便下诏晋封禧为太保,领太尉。

  宣武帝亲理政务后,禧心里不高兴,便和妻子的哥哥任给事黄门侍郎的李伯尚谋反。宣武帝当时正前往小平这个地方,禧住在城西小宅院内。开始时禧想领兵直入金墉城,可是众人情绪不高且有意见分歧,禧只得暂缓行动。他们从早晨商量到中午,还拿不定主意,于是相约不泄露这次秘密,然后散去了。直寝将军符承祖、薛魏孙和禧通谋准备杀害皇帝。这一天,宣武帝在芒山休息,停歇在大佛像的阴影下,不多时便躺下睡着了,魏孙当即准备举棍杀皇帝。符承祖悄悄地向魏孙说“:我听说杀皇帝的人身上长癞子。”薛魏孙一听,便暂时停手了。皇帝很快就醒过来了。过了一会,武兴王杨集始出城,驰马来向皇帝告发。而这时禧并未怀疑事情败露,因而带着他的亲随及宠妾们前往洪池别墅,同时派遣他的斋帅刘小苟前去向皇帝报信,说是准备考察一下并打猎牧马。刘小苟走到芒山岭上时,遇上皇帝的卫兵,他们责怪刘小苟怎么穿着红衣服,便要杀他。刘小苟忙说自己要告发谋反的大事,兵士们才没有下手。

  当夜,禧住在洪池别墅,并不知事已泄露。这一夜,将士们来到他住处追捕他,元禧便从洪池别墅向东南方向逃走,跟随在禧身边的只有兼防..尹龙武。禧忧愁极了,对龙武说:“你试想一条谜语,我来设法解破,以消消心中的愁闷。”龙武忽然想起一条旧谜,便说:“睡则同眠,起则同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他并不是存心要规劝和讽刺元禧,禧也不认为龙武在讽刺他,便解了谜,说“:这里说的是眼睛。”可是龙武说谜底是筷子。他们渡过洛水,来到柏坞时,禧回过头对龙武说“:你可真的下定和太尉公同死的想法?”龙武说:“如果能和殿下同命运,虽死如生。”不久,禧就被抓住了,送往华林都亭。又用千斤重格子把龙武锁了起来,由羽林军在一旁防卫。当时天气炎热异常,禧口渴胸闷将要死去,上面命令断绝供应水浆。侍中崔光让左右送去一升多酪浆,禧一饮而尽。当初,孝文帝观看天上的三台星宿有谋逆的气象,就对禧说“:天象发生变化,你终归会谋反的,最终一无所成,只是留下恶名而已。”至此,果然应了当初的话。

  禧临死时,已经垂头丧气十分惊恐了,便和几位当公主的妹妹诀别,他竟还提起几个爱妾来。公主们边哭边骂他说“:你的罪正是由于多找女人,贪求财物,以致有今天结局,怎么还念念不忘这些人!”禧十分羞愧,无言以对。于是被赐死于自己的家里,并除掉了他几个儿子的皇家亲族族籍。禧的几个女儿,略微得到一点资产和少数奴婢。其余的家财给了高肇、赵修两家。剩下的财产赐给了内外百官,一直分到没有等级的下吏,多的分到百匹,最少的也有十匹之多,他积累的财物如此之多。咸阳王宫中的宫女作了一支歌:“可怜咸阳王,奈何作事误?金床玉几不能眠,夜踏霜与露。洛水湛湛弥岸长,行人哪得渡!”这支歌一直流传到江南。北方人居住在江南的,虽属富贵者,听到弦管吹奏这支曲,无不洒下泪来。

  禧有八个儿子。长子通,字昙和,他偷偷跑进河内太守陆..家里。起初陆..还把外面消息告诉他,等到听说禧已失败,便把通杀掉了。

  通的弟弟名翼,字仲和,后来遇到大赦,便到朝廷上书,请求埋葬父亲,但没被允许。他便和两位弟弟昌、晔一起投奔梁朝。正光年间,魏帝下诏让咸阳、京兆两王的儿子们恢复皇族族籍,后来又恢复了禧的亲王爵位,以诸侯王礼节安葬,下诏由晔的弟弟坦袭封咸阳王。翼和昌是申屠氏所生,晔是李妃所生。翼容貌魁梧雄壮,很有风度,梁武帝很器重他,也封他为咸阳王。翼要把这个爵位让给嫡出的弟弟晔,梁武帝不答应。后来翼当了秦、冀两州的刺史,镇守郁州。他打算把自己的辖区带到北魏,结果被梁武帝杀了。

  翼的弟弟树,字秀和,又字君立,姿容秀美,擅长吐纳之术,兼有将才武略。官至宗正卿。后也投奔梁朝,梁武帝特别器重他,封为魏郡王,后改封邺王。他多次作为将领,窥视边境要地。尔朱荣谋害百官时,树正是郢州刺史,他请求征讨尔朱荣,梁武帝给他增添人马,以侵扰边境。孝武帝初年,御史中尉樊子鹄当行台,率领徐州刺史杜德、舍人李昭等攻打他。树坚守城池,魏军未能攻下。子鹄派金紫光禄大夫张安期劝说树投降。树请求把城交给魏军后让他回南朝,子鹄答应了,双方并杀白马对天盟誓。树仗着已有盟誓,没有作战斗的准备。当他和杜德告别要回南方时,杜德不允许,把树送到洛阳,安置在景明寺中。树十五岁时奔南梁,并未享受荣华富贵。他每当望见嵩山顶上浮云南去时,无不伸直脖颈而流泪哭泣。他在梁朝临出发时,见到自己喜爱的美人玉儿时,玉儿取下金戒指同他告别,树常戴着这个戒指。后来他把戒指寄回梁朝,表示自己一定要返回之意。朝廷得知后,不久便赐树死。不多长时间,杜德忽然发了病,喊叫说“:元树打我不停。”一直到死,受惊不绝。舍人李昭不久奉命出使秦州,到潼关驿时,深夜梦见树对他说:“我已上诉天帝,等你到陇地时,绝不放过。”李昭醒后,情绪很坏。等他到达陇口时,就被贺拔岳杀死了。子鹄不久也被达野拔杀掉了。

  孝静帝时,树的儿子贞从建业要求跟出使北魏的使者崔长谦一起到邺城埋葬树,梁武帝应许了,并下诏追赠树为太师、司徒、尚书令。贞葬了树后回到江南,被任命为太子舍人。当侯景南奔梁时,梁武帝封贞为咸阳王,把他送到侯景那里,让他当北魏国君。不久,侯景反梁。

  晔字世茂,梁朝封他为桑乾王,死在南方。

猜你喜欢
  卷三百十二 元豐四年(辛酉,1081)·李焘
  卷五 英宗·王夫之
  第十七回 房帏溺爱牝鸡司晨 酒色亡家牵羊待命·蔡东藩
  防边纪事·高拱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徐乾学
  太平天国战记·罗惇曧
  卷四十二·郝经
  徐湛之传·沈约
  张宪传·脱脱
  卷十·佚名
  一·钱穆
  ●皇朝通典卷之二十四·佚名
  卷六·雍正
  卷二十五·佚名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灵 感·林徽因

    是你,是花,是梦,打这儿过,此刻像风在摇动着我;高阁古松,望着天上点骄傲;难怪阶前人忘掉黄昏,脚下草,长长流在天上一千首歌!铺香花,叫人心和心合着唱;衫裾飘忽映影在山溪前;给人的理想和理想上细香常伴着圆月静天里挂;直到灵魂舒展成

  • 卷二·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二      宋 陈起 编洪迈野处类稿 书僧房 陆续流泉自成句来拥红炉听山雨道人更有深深处诘曲如珠蚁丝度几砚无尘寒欲雾雕盘篆破孤萤吐味如嚼蜡那禁咀茶甘未囘君莫去 题芦雁屏 征鸿坐何

  • 國朝獻徵錄卷之九十二·焦竑

      河南一(布政使 參政 參議 按察使 副使 僉事)   ◆布政使   河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李公禎墓碑(錢習禮)   河南右布政使蕭省身傳(實錄)   河南右布政使豐慶傳(實錄)   河南左布政程公泰墓碑(程敏政)   河南右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十五·杨仲良

      神宗皇帝   马政   治平四年十一月。先是,环庆经略李肃之、鄜延陆诜[1]、陕西制置李师锡并言:本路无系草官地[2],又密迩西界,难以兴置马监。诏陕西监牧司广市善种,务令蕃息。唐介知太原,请于交城县置马监。诏比部员

  • 第二十九回 一炬成灰到头孽报 三帅叛命依次削平·蔡东藩

      却说晋王石敬瑭,既入潞州,即欲引军南向。契丹主耶律德光,意欲北归,乃置酒告别,举杯语敬瑭道:“我远来赴义,幸蒙天佑,累破唐军。今大事已成,我若南向,未免惊扰中原,汝可自引汉兵南下,省得人心震动。我令先锋高谟翰,率五千骑护

  • 卷第十二·徐鼒

    丙戌、我大清顺治三年(一六四六)春正月(明隆武二年、浙东鲁监国元年。是岁明福京亡,桂王立于肇庆)己酉朔,明唐王在建宁,不受朝贺。王以三大罪自责,令百官戴罪从行。交址、日本国遣使入贡于明。明监国鲁王在绍兴。明擢广东布政

  • 涌幢小品卷之二十四·朱国祯

    百寿大寿字一轴。御史张数之家藏者。张始祖曰子成。赘周景端氏。景端无子。尽产遗之。此亦其一。自子成传六世至斆。书画多蠹腐。此贮神龛中。得独完。取而装潢之。字崇四尺有七寸。广杀其寸之六。楷体黑文。其点画中

  • 金佗稡编卷十四·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金佗稡编卷十四宋 岳珂 撰家集五奏议中辞检校少保第四劄子镇宁崇信军节度使神武後军都统制荆湖南北襄阳府路蕲黄州制置使臣岳飞劄子奏臣比具辞免除臣检校少保恩命今月初一日再准尚书省劄子奉圣旨依已降

  • 孔谦传·薛居正

    孔谦,庄宗同光初年,任租庸副使。孔谦原是州中能干的小吏,远从天..十二年(915),皇帝平定魏博,会计都委托给他管理。孔谦能曲意服侍权贵要人,为他们效劳。皇帝把钱财事务交给他,他设法收敛搜刮,七八年间,军储充足。皇帝在邺城即

  • 卷十八·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圣祖仁皇帝圣训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十八武功六康熙三十六年丁丑二月丙戌山西道御史周士星疏言噶尔丹计日就戮请御驾不必再临沙

  • 孔子赠·子华子

      子华子反自郯,遭孔子于途,倾盖而顾,相语终日,甚相亲也。孔子命子路曰:取束帛以赠先生。子路屑然而对曰:由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有间又顾谓子路,子路又对如初。孔子曰:固哉由也,诗不云乎,有美一人,清风婉

  • 万章上·孟子

    本篇以长文为主,内容几乎全是有关尧、舜、禹、汤、孔子百里奚等三代贤王和春秋贤人的事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一般读者读来较为生涩,全篇原文共9章,本书除9·5“君权谁授”为全章外,前面3章均为节选。

  • 卷四百三十四·佚名

    △第二分大师品第三十八尔时具寿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能作照明毕竟净故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皆应敬礼。诸天人等所钦奉故。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无所染著。世间诸法不能污故。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远离一切三界翳眩。

  • 第三十七卷·佚名

    观天品之十六(夜摩天之二)尔时世尊知彼调伏心淳熟已。即令声闻以天眼力而调伏之。尔时声闻告乐见言。乐见。当知此佛世尊并诸天人魔。及沙门若婆罗门。一切世间诸天。及人阿修罗师。此佛世尊一切悉知。一切悉见。常为

  • 维摩经略疏卷第六·智顗

    菩萨品之二为从下二约无生行破一生受记。所以约行破者乃由弥勒以有伏难。难云理无受记可然。何妨缘无生行。行成智断得菩提记。文为四。一双定二双破三双并四双结。一双定者为从如生为从如灭。所以然者弥勒情犹未惬。

  • 范文忠集·范景文

    明代诗文别集。范景文著。范景文所著诗文有《味元堂疏稿》、《忠仁堂存稿》、《玉静阁存稿》、《且园存稿》、《澜园存稿》、《餐冰斋诗稿》。其子范毓秀与其甥王孙锡等合编为《范文忠公初集》,凡12卷,于清康熙四十年

  • 芥舟学画编·沈宗骞

    画学论著。清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四卷。作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自序”云:“我吴兴山水清远,甲于天下,生其间,得其灵淑之气,每借笔墨以抒写其性灵。”反映其强调自然美与人性美相结合的美学观点。卷一、二,论山

  • 舍利弗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萧梁僧伽婆罗译。与一向出生菩萨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