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 英宗

  〖一〗

  集思广益,而功不必自己立,大臣之道也。而抑有不尽然者,非光大宅心而忠忱不渝者,其孰能知之?夫博访于前,以尽人之才;分功于后,以奖人之善;是道也,则亦唯其当而已矣。用人则采公论,而后断之以其真;其合者,则曰此众之所允惬者也。行政则访群议,而后析之以其理;其得者,则曰此众之所襄成者也。此其所当者也。若夫宗社之所以安,大臣之所以定,奸邪窥伺于旁,主心疑贰于上,事机决于俄顷,祸福分于毫厘,则疏远之臣民,既非其所深喻;即同朝共事,无敢立异而愿赞其成者,或才有余而志不定,或志可任而才不能胜。徒取其志,则清谨自矜之士,临之而难折群疑;抑取其才,则妄兴徼利之人,乘之而倒持魁柄。如是者,离人而任独,非为擅也。知之已明,审之已定,握之于幽微之存主;而其发也,如江、河之决,不求助于细流。是道也,伊、周之所以靖商、周,慎守其独知,而震行无眚,夫孰得而与之哉?三代以还,能此者,唯韩魏公而已矣。

  霍光之敢于易位也,张安世、田延年之共成之也。所以然者,光于大臣之道未纯,而神志不足以充也。且其居功受赏之情,不忘于事后,则固断之以独而不可也。而韩公超然远矣。人主长矣,而母后之帘不撤;宵小持其长短,谤谮繁兴,以惑女主,而英宗之操纵,在其掌中。于斯时也,非独张升、曾公亮、赵概之不能分任其死生,即文、富二公直方刚大之气,至此而不充。故"决取何日"之言,如震雷之迅发,而叱殿司以速撤;但以孤忠托先君之灵爽,而不假片言之赞助。其坐政事堂,召任守忠,斥其恶而速驱以就窜,必不以告赵概,而制之以勿敢异同。呜呼!以如此事,而咨谋于庶尹,会议于堂皇,腾书于章奏,求其事之不偾也,几何哉? 

  刘瑾一导淫之小竖耳,非有荧惑宫闱、动摇神器之危机也。韩文倡之,李梦阳成之,九卿随声而和之,刘、谢居中而应之;李东阳、王鏊俯仰其闲,亦非素结瑾以徼荣者;而参差(巨柄)[互持],竟以空朝廷而长宵人之气。况守忠所挟者,垂帘之母后,所欲动摇者,入继之嗣君。则天位危,而顾命大臣之窜死,在俄顷闲;此何如事,而呼将伯之助,以召不测之忧哉?韩公之独任于己也,其志之(真)[贞],盟于梦寐;其道之正,积于生平;其情之定,忘乎生死;其力之大,发以精神。功何必不自己成,名何必不自己立,而初无居功立名之心,可揭日月以告之天下。易曰:"或从王事,知如字光大也。"知光大者之独行而无所恤,乃可以从王事,臣道之极致也。文、富诸君子,且不难推而置之局外,而况他有所倚哉?赵汝愚之未能此也,非韩侂胄不足以立功,而事权失矣,虽有朱子,不能善其后也。

  夫韩公之坦然无惧而以为己任,非一日也。其请皇嗣也,仁宗曰:"朕有此意久矣!谁可者?"斯言也,在仁宗为偶然之语,而使顾瞻愿谨者闻之,必震栗失守而不敢争。公且急请其名,以宣示中外,视神器之所归,如献酬之爵,唯所应得者而揖让以将之。此岂文、富诸公所能任?而内无可援引之后妃,下无可居闲之宦寺,则即有奸邪,亦不能挟以为名而相忮害。为仁繇己,岂袭义者之所可与于斯乎?无乐取人善之虚衷,不足以经庶务;无独行其志之定识,不足以任大谋。刚愎自用者,及其临事而待命于人。斗筲之器,所受尽而资于瓶盎,必然之势也。

  〖二〗

  濮王典礼之议,古今之公论集焉。夫粗而论之,亦易辨矣;精而论之,言必有所衷,道必有所察,彝伦不容以毫发差,名义不可以形(势)[似]袭,未易易也。如苟古有可引而引之,言有可以夺彼而抗言之,则匪徒其邪也,其正者亦以斁天理而伤教本。岂易易哉?人之有伦也,有同焉者,有异焉者。同焉者,理之在天下者也。异焉者,理在夫人之心者也。胥天下而亲其亲,长其长,一也。统之于一,其义昭明,历古今、统上下、而不容异;无所异,则无所容其辩矣。乃人各亲其亲,非以天下之所必亲而亲之。人各长其长,非以天下之所必长而长之。则名同而实异,道同而德异,义理同而性情异。执彼以概此,辩愈繁而心愈离,非精义以悦心者,弗能与于斯。故曰"未易易也"。 

  以汉宣之于史皇孙,光武之于南顿府君、例英宗之于濮王者,非也。汉宣虽继孝昭以立,而孝昭不以宣帝为子,宣帝亦未尝以孝昭为父。非若英宗早育于宫中,业已正皇子之名也。光武上继元帝,序七庙之昭穆而已。光武之生,不逮元帝,遭国中圮,奋起庶宗,自百战以复汉社稷,其不父元帝而必父南顿,尤烈于汉宣。故必正名南顿府君曰"皇考",亲奉祀焉,不可委之伯叔之子而自忘其所生也。则固与英宗无中兴之功烈,而仁宗实为其祢,异矣。故以二帝拟英宗,而等仁宗于孝昭、孝元,不协于仁宗之心。不协于仁宗之心,则英宗之心亦不协。此温公欲以厚仁宗,而不知适以薄。故曰非也。 

  若夫欧阳永叔缘"为其父母"之文,以正濮王皇考之称,其不中于礼,夫人而知之,而未知其所以非也。为其父母服期,此大夫以降世禄之家,为人后者,得伸于其所生尔。天子绝期,不得于此而复制期服。盖天子者,皇天上帝明禋之所主,七庙先皇禘祫之所依,天下生民元后父母之所托。故于伯叔父之应服期者,生而臣之,没而从为诸侯锡衰之礼,尊伸而亲屈,是以绝期。而出后于天子,则先皇委莫大之任于其躬,可以夺其所自生之恩德,固与世禄之子仅保其三世之祀者殊也。则使英宗立而后濮王薨,不得为之服;不得为之服,则父母之称,不足以立矣。而时无能以此折永叔之非也。 

  温公曰"宜准封赠期亲尊属故事,称为皇伯,高官大爵,极其尊荣"者,亦非也。濮王之始繇节度使而封郡王,繇郡王而赠濮王,皆以英宗故而受殊礼。则仁宗之为英宗报本地也,久矣。益其封赠,不为加荣,即如其前,不为有阙。子不得以其尊加之于所生,而驭以爵禄;固心之所有惮,而实心之所弗忍者也。则封赠之说,不可行矣。以所生言之,则父也。以族属言之,则犹之乎凡为伯父者之为皇伯也。固为伯父,不待立名;实非伯父,名非繇我。而为之名曰皇伯,固不如无为之名而心可以安。故温公之说,亦曲就而非正也。

  至若王圭之言曰:"陛下所以负扆端冕,万世相承,皆先帝德也。"此言何为而至于人子之耳哉?以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传之子孙为德,而不可忘;则是以富贵故,而父非其父;以富贵所不在故,而不父其父。见利忘恩,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泯矣。孝子于此,将有怀惭(自)[负]痛、追悔出继之非,敝屣天下,脱之而逃耳。以小人之心,议天伦之大,没天地祖宗之重任,怀荣其身、庇其子孙之私恩。圭乃昌言此不道之说于廷,而当时犹以为允,世教之衰,非徒小人之乱之矣。

  夫濮王既不可称考,抑不可称伯,此中书所为驳圭等议,而议以当称何亲?圭等穷矣。苟据典礼以求其允惬,自可不穷。濮王已薨,书召弗及矣。若祭,则天子于伯叔无丧毕致祭之礼。濮王自有子孙,世其爵,延其祀,俾奕世勿绝,则所以报本者已遂。而岁时修举,自属濮国之小宗,天子弗与焉。天子弗与,则称谓可绝,又何必致疑于名之何称,而徒滋聚讼哉?然而英宗有难处者于此:君子之守道也,不昧其初。濮王之薨,英宗尝执三年之丧矣。未为天子而父之,已为天子而不父,则始末不相应。而前之哀戚,以大位而改其素,安能不耿耿焉。此则仁宗之过也。业已方四岁,而育之宫中者二十五年,知之非不深矣。濮王超进大国之封,为英宗故,立之非不决矣。而不早正皇子之名,别为濮王立后,以定其世系。仁宗一犹豫,而授英宗以两不自胜之情。故以韩公之秉正,而俯仰以从欧阳之议,实有其难处者存也。处乎难处,而容以率然之心议之乎?求尽人伦之至者,研义以极其精,乃能存仁以无所憾。孤持一义,不研诸虑以悦诸心,其不胜于邪说也,必矣。况如王圭之以人欲灭天理者乎?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五十·列传第四十七·柯劭忞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徐乾学
  班马异同卷二十五·倪思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九十三·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九十二·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七·佚名
  卷之二百一十·佚名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原序·刘时举
  ●吴郡二科志·阎起山
  柏耆传·欧阳修
  张宪传·薛居正
  刘铢传·欧阳修
  ●岁华纪丽卷第四·韩鄂
  卷十·杨士奇
  职名·孔毓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初编·卷三·沈瘦东

    辛、壬已还,废孔之议汹汹朝野,学术风气壤乱益甚。上海姚东木先生文栋,冒当世不韪,首创孔教会,力持尊圣读经之说。梁节庵(鼎芬)、沈子培(曾植)、朱强村(祖谋)诸遗老附和之,东南士大夫稍稍响应。甲寅大成节,会员应赴曲阜助祭。以是年

  • 嵗时杂咏巻十九·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春尽日三月晦日郊外送客雍裕之野酌乱无廵送君兼送春明年春色至莫作未归人春晦日沐髪寄三友【韦功曹李録事王少府】戴叔伦朝沐敞南闱盘散待日稀扬梳髪更落揽镜意多违吾友见常少春风去不归登临取一醉犹可

  • 卷一百五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五十刘长卿奉使新安自桐庐县经严陵钓台宿七里滩下寄使院诸公悠然钓台下怀古时一望江水自潺湲行人独惆怅新安从此【一作兹】始桂檝方荡漾囘转百里【一作里闾】间青山千万状连崖去不断对岭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佚名

    万历十年十一月乙卯朔命蓟辽总督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吴兑回部管事兑<婠勶-釒>辞不允○户部覆宁夏巡抚晋应槐题该镇除抵补承顶无影塌压并客户开豁外增出地六十八顷九十四亩有奇全减粮三百二十八石有奇全减糓草五十八束地亩

  • ◎老学究风流史·吴虞公

    学究某年且天命学宗宋儒性理,虞山人也。识与不识,皆以学究为老前辈古朴之人。某日,有人行经本邑某织布厂门首,从窗中望入,忽见学究从布机中地板下扒挲而出,见者讶之,匆遽入内,扶之起。询其状,学究忸怩述之,谓失足堕入机中者,见者

  • 二二二 四库全书处正总裁王际华等奏用聚珍版排印《鹖冠子》情形折·佚名

    二二二 四库全书处正总裁王际华等奏用聚珍版排印《鹖冠子》情形折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臣王际华、英廉、金简谨奏:所有应用武英殿聚珍版排印各书,今年十月间曾排印《禹贡指南》、《春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八·阿桂

    九月辛酉上谕军机大臣曰前据董天弼奏从木坪之尧碛地方顺山而下中隔一河即系逹木巴宗若由防径前进易于攻破一面带兵五百名星速起程一面飞商阿尔泰等语此折于九月十五日奏到距今又将十日尚未据将进兵以后情形奏闻其与阿

  • 阳固传·李延寿

    阳固,字敬安,性情洒脱不俗,不拘小节,从小任侠尚性,好与剑客交往,不经营家产。二十六岁时,才改变志趣,喜好读书。博览各种书籍,很有文才。太和年间,跟随大将军、宋王刘昶征讨义阳,任相府法曹,行参军事。刘昶性情严厉暴烈,三军见了他

  • 崔讳甫传·欧阳修

    崔讳甫的字叫贻孙,是太子宾客、孝公崔沔的儿子。他家世代以守礼制有名。他考中了进士,被封为寿安县县尉。安禄山攻陷了洛阳,崔讳甫冒着危险到家祠里,把神主背着逃了出来。从起居舍人多次升官后任中书舍人。他性格刚强梗直

  • 后周纪四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中显德三年(丙辰、956)·司马光

    后周纪四后周世宗显德三年(丙辰,公元956年) [1]三月,甲午朔,上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炮,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太祖皇帝乘皮船入寿春壕中,城上发连弩射之,矢大如屋椽;牙将馆陶张琼遽以身蔽之,矢中琼髀,死而复苏

  • 綰等畏耎還走案·佚名

    原文:廿(二十)六年九月己卯朔【……】【等曰:】[【……】□不敢獨前,畏耎,舆偕環(還)走十二步。反寇來追者少,皆止,陳(?),共(?)射(?)【□□□】【……】]【得等曰:】[【……

  • 孟子集编卷五·真德秀

    宋 真德秀 撰滕文公章句上【凡五章】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世子太子也】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道言也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浑然至善未尝有恶人与尧舜初无少异但众人汩于私欲而失之尧舜则无私欲之蔽

  • 卷四·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四    宋 王与之 撰小宰之职掌建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凡宫之纠禁郑康成曰宫刑在宫中者之刑建明布告之【○黄氏曰王宫内外自宫室庖膳医药酒浆货贿嫔妇皆统于大宰而小宰建宫刑以治之○郑

  • 大传·姚际恒

    此篇乃汉儒因袭丧服小记及仪礼丧服传而作,且多舛误。其名大传者,殆有凌驾小记之意。(卷六四,页一)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诸侯及其大祖。大夫士有大事,省于其君,干祫及其高祖。小记云「王者禘其祖之所

  • 中阿含经卷第十·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习相应品第五(有十六经)(初一日诵)何义.不思.念.惭二戒敬各二.及本际二食.尽智.说涅槃弥醯.即为比丘说(四二)中阿含习相应品何义经第一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难

  • 辑定毗陵集跋后·太虚

    毗陵慧月大师,予同戒中一人也。宿缘充足,又得共探大藏汶溪西方寺,居彼时笔研颇勤,采录经论,不懈制作。复约予同和西斋净土诗百八首,法喜之乐,一时无两!居无何,予去白下,继之五羊,遂与君阔别。辛亥夏月,始重遇补怛般若精舍,抵掌谈故

  • 释氏通鉴序·佚名

    史家者流。不出编年列传二体。左丘公谷因经为传。编年成书。龙门以下历代之史。皆从列传。司马文正公着通监一编。取法左氏。上下数千载。前後数十朝。禅代废兴存亡。贤否得失。一开卷得其大都。读史者善之。慨自纪载

  • 圣曜母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赵宋法天译。金刚手菩萨请说咒拥护众生,不为诸恶星宿所害,佛为说圣曜母陀罗尼。梵&Amacron;rya-graham&amacron;t&rdotblw;k&amacron;-dh&amacron;ra&ndotblw;i。佛在阿拿迦页帝大城,金刚手菩萨启请说咒,拥护众生,不为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