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皇朝通典卷之二十四

職官二

○職官二

吏部

戶部

△吏部【尚書 侍郎 文選司郎中 員外郎 主事 考功司郎中 員外郎 主事 稽勳司郎中 員外郎 主事 驗封司郎中 員外郎 主事 堂主事 司務 筆帖式】

吏部尚書滿洲漢人各一人掌中外文職銓敘勳階黜陟之政釐飭官常以贊邦治其屬有文選考功稽勳驗封四清吏司初天聰五年十月議定官制建六部每部各一貝勒主之吏部設滿洲承政一員戶禮兵刑工五部承政二員蒙古承政六部各一員漢承政吏戶禮丘工各一員刑部二員崇德三年更定六部設滿洲承政一員順治五年停貝勒總理例改六部承政為尚書五年定六部滿漢尚書各一員七年各部增設滿洲尚書一員八年仍令親王郡王兼攝部務九年停十年復裁各部滿洲尚書一員雍正元年以來常以大學士兼理部務與尚書率其屬以敘正羣吏焉至親王郡王奉命總理部務皆由特簡無常員 左右侍郎滿洲漢人各一人掌佐理銓衡以貳尚書崇德三年定六部承政外皆為左右參政順治元年改左右參政為左右侍郎十五年定滿漢左右各一人七年增滿洲一人十年裁漢右侍郎初兼翰林院學士銜其非翰林出身者不兼尋罷兼銜 【 又各部初設有啟心郎三員滿一人漢二人順治十五年裁】 文選清吏司郎中滿洲三人蒙古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漢人各二人 主事滿洲一人漢人二人掌班秩遷除均平銓法 考功清吏司郎中滿洲三人漢人一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蒙古漢人各一人 主事滿洲一人漢人一人掌論劾考察旌別功過 稽勳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更名改籍終養服制兼稽在京文員俸廩 驗封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蒙古漢人各一人掌封贈襲廕土司嗣職 堂主事掌文案者滿洲二人掌章奏者滿洲二人漢軍一人初崇德三年定制吏部設理事官四員副理事官六員戶部理事官十員副理事官十六員禮部理事官四員副理事官七員兵部理事官十員副理事官十六員刑部理事官六員副理事官八員工部理事官九員副理事官十二員順治元年改理事官為郎中副理事官為員外郎吏部設滿洲郎中四人漢軍郎中二人滿洲蒙古員外郎八人漢軍員外郎六人十二年增滿洲郎中四人員外郎停兼用蒙古十八年復設蒙古員外郎一人康熙元年仍省三十八年裁漢軍郎中員外郎四人五十二年增設蒙古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雍正五年裁漢軍郎中員外郎至吏部主事順治元年設漢軍四人康熙五十八年增設蒙古一人四司主事滿漢各一人雍正五年增設考功司漢主事一人堂主事滿洲四人漢軍一人初制滿洲蒙古漢軍司屬六部皆統為員額不分專曹悉聽堂官調撥後始分司定缺其漢人司屬則順治元年即隨曹置額凡吏禮二部漢缺郎中員外郎主事皆以由科甲出身者注授 司務廳司務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出納文移稽察胥吏凡司務職掌並同後不悉載 筆帖式滿洲五十七人蒙古四人漢軍十二人掌繙譯清漢章奏文籍初天聰五年令六部辦事筆帖式各酌量補授吏部滿洲初設六十五人後省八人蒙古初設二人後增二人漢軍初設十六人後省四人

△戶部【尚書 侍郎 十四司郎中 員外郎 主事 堂主事 司務 筆帖式 內倉監督 管理三庫事務大臣 三庫郎中 員外郎 堂主事 大使 司庫 筆帖式 庫使 督理錢法侍郎 寶泉局監督 大使 監鑄官 總督倉場侍郎 坐糧廳 大通橋監督 京通各倉監督 倉場筆帖式】

戶部尚書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天下土田戶口錢穀之政平準出納以均邦賦所屬有山東山西河南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廣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有四司 左右侍郎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審計國用以貳尚書滿漢右侍郎兼管理錢法堂事務初制增減不一順治時更定滿漢左右各一人 山東清吏司郎中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員外郎滿洲三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山東布政使司及奉天民賦收支奏冊青州德州駐防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所屬兵糈出納並參票畜稅之事兼覈長蘆等處鹽課請引疏銷 山西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蒙古漢人各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山西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兼覈游牧察哈爾地畝土默特地糧喀爾喀四部定邊左副將軍辦事官屬張家口賽爾烏蘇臺站官兵俸餉及烏里雅蘇台科布多屯田官兵番換之事 河南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河南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兼覈河南城守尉游牧察哈爾官兵俸餉勾檢各省採買事彙而奏之江南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三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江寧蘇州安徽三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兼覈江寧蘇州織造支銷奏冊江寧京口駐防官兵俸餉 江西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江西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 福建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五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蒙古漢人各一人掌稽直隸福建二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兼覈東西陵及熱河密雲駐防等處官吏兵丁俸餉與乳牛馬牧之政令文武鄉會試支供五城賑粟皆屬焉浙江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浙江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兼覈杭州織造支銷奏冊杭州乍浦駐防官兵俸餉 湖廣清吏司郎中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湖北湖南二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兼覈荊州駐防官兵俸餉凡各省耗羨之數合其籍帳以時奏之 陝西清吏司郎中滿洲蒙古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三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西安甘肅二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并行銷鹽引兼覈伊犁烏嚕木齊屯田支銷奏冊在京漢官俸廩外藩俸幣及巡捕五營俸餉各衙門經費 四川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四川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兼覈兩金川等處新疆屯務本省關稅在京入官戶口贜罰銀兩各部院衙門紙硃支費察直省郡縣之豐歉水旱歲具其數而上之 廣東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三人滿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廣東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兼覈八旗斷嗣歸宗更正戶口及壽民孝子節婦之受旌者給以坊直諸倉諸局諸關差之滿歲者則以期請代焉 廣西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四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廣西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差覈京省錢局運銅鼓鑄及內倉支放供應芻豆 雲南清吏司郎中滿洲二人漢人一人 員外郎滿洲三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雲南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兼覈山東河南江南江西浙江湖廣等省歲運漕糧京通倉儲及江寧水次六倉收支考核 貴州清吏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三人漢人一人 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貴州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冊兼覈太平二十有四關征收稅課 堂主事直南檔房者滿洲二人掌八旗編審直北檔房者滿洲二人漢軍二人掌酌撥餉銀校勘奏章戶部初設滿洲郎中十八人蒙古郎中四人漢軍郎中二人滿洲員外郎三十八人蒙古員外郎五人漢軍員外郎六人康熙三十八年裁蒙古漢軍郎中員外郎五十七年復設蒙古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至十四司主事初設滿洲十四人蒙古一人康熙五十七年增設蒙古一人漢主事缺自順治元年即隨司定額十四司事三人十一年裁漢人主事各司一人康熙六年又裁江南浙江江西湖廣福建河南陝西廣西四川貴州司各一人三十八年又裁山東山西廣東雲南司各一人今漢主事各司一人堂主事滿洲四人漢軍二人 司務廳司務滿洲漢人各一人 筆帖式滿洲百人蒙古四人漢軍十有六人戶部滿洲初設九十有九人後增至一百三十有五人續改定員額百人蒙古初設二人後增二人漢軍初設十有六人後增至三十二人續裁定員額如初 戶部自十四司外其別領者有三曰井田科掌覈八旗土田內府莊戶凡入官房宅地畝及歲租斂給之數悉以咨之雍正十二年置曰俸餉處掌覈八旗官兵俸餉庫銀丁冊視所由牒請畫一而給受之曰現審處掌治八旗戶口田房之訟會刑部以聽其成皆鑄給關防乾隆十三年置堂官遴司屬分治其政令無定員內倉監督滿洲二人 【 內倉本明內官監倉順治十年改今名專隸本部】 掌供內府奉祭祀待外藩屬國朝貢之饔餼教習官役之廩粟牧馬之豆咸貯焉監督應時而給之初屬之廣西滿漢司員康熙三十二年定於應除小差之滿洲蒙古漢軍年久司員內次除一人管理雍正元年定於本部滿洲司員內委用二年而代管理三庫大臣無定員於大臣內簡用掌綜理三庫之政令稽其財用出入之數月有要歲有會皆覈實以聞雍正元年始置特鑄管理三庫銀印以授之 銀庫郎中一人 員外郎二人 司庫一人 大使二人皆滿洲員額掌銀貨解納收支之政凡直省田賦及關市鹽茶之稅課咸入焉歲有常數本部覈數無闕乃移庫準部定權衡受之知啟櫝驗封有作弊及數不實者論 【 初順治元年止設後庫置滿洲郎中四人員外郎二人司庫六人十三年分建三庫置理事官二人以總其事增司庫二人康熙二十五年定制三庫各置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司庫二人雍正二年三庫各增員外郎一人置大使各一人省銀庫司庫一人乾隆三年增銀庫大使一人凡郎中員外郎缺各部院於所屬諸司遴選賢能者送部引

見補用閱三年更選以代司庫大使亦如之】  縀疋庫郎中一人 員外郎二人 司庫二人 大使一人皆滿洲員缺掌幣物解納收支之政令凡歲用縑帛紗穀咸入焉由織造市絲民閒織染輸部本部移庫受之所需財用皆給公帑具冊達部以待稽覈有造作不如法者論 顏料庫郎中一人 員外郎二人 司庫二人 大使一人皆滿洲員額掌雜物解納收支之政令凡器用所需百物之良若銅錫鉛鐵丹青赭綠香楮茶蠟之屬咸入焉直省有司各以其土產歲支正賦市自民閒大者疏聞下部小者以冊達部覈其數移庫受之採擇不精良者論 三庫堂主事一人滿洲員額掌三庫文案凡財賄之受藏於庫及取用於庫者皆書其數歲終乃執其總會三庫羣吏之籍而參考之以待奏銷雍正二年置 三庫筆帖式十有五人 庫使二十有六人皆滿洲員額分隸三庫各佐其長以行遣文書稽考出納 【 筆帖式初置十人順治十二年增置二人康熙二十五年定置二十二人雍正二年省九人庫使初置三十二年雍正二年增顏料庫一人省銀庫六人縀疋庫一人】

(臣)等謹按明之內府十庫雖稱隸於有司其實皆以中官司其出納葢即如前代之內藏庫而太倉銀庫主之戶部則如前代之左右藏庫也但太倉祗貯銀兩而縀疋在承運庫顏料在甲字庫仍與右藏之專受縑帛者其制相等

本朝順治初祇設後庫十三年分為三庫銀庫在部署內即後庫故地縀疋庫在東華門外即舊裏新庫顏料庫在西安門內即舊甲字庫而承運庫分貯紙張乙字庫分貯布麻諸物以及供用庫之承造香蠟者並屬焉故附於戶部之後戶部督理京省錢法右侍郎滿洲漢人各一人凡京師鼓鑄統設二局隸戶部者曰寶泉局歲鑄錢六十一卯 【 以萬二千四百八十緡為卯】 遇閏則加增四卯滿漢右侍郎掌其局之政令 【 初止漢人右侍郎一人康熙十八年令滿洲右侍郎一人公同督理十九年以給事中御史稽察錢局雍正二年停遣乾隆二十六年戶部錢法堂置掌稿司官滿洲漢人各一人於各司屬中選委】  戶部寶泉局監督滿洲漢人各一人 大使滿洲五人掌鑄造緡錢收納銅課以裕國儲以利民用其監督無專員由六部司員遴選保舉引見簡用二年而代大使由筆帖式選委咨吏部註冊五年而代稱職者以應陞官用 【 大使初設漢人一人雍正四年以寶泉局分設四廠增置漢人大使四人七年改漢大使俱為滿大使】 各省錢局監鑄官十有八人 【 凡天下鼓鑄緡錢者十有四省新疆則開鑪伊犁如各之制皆隨其地之宜作之泉布以交易流通前民利用以布政使總其成而受□式於戶部各置監鑄官以判局事直隸寶直局一人以保定府同知充山西寶晉局一人陝西寶陝局一人江蘇寶蘇局二人俱以佐貳官選充浙江寶浙局二人以同知通判選充福建寶福局一人亦以佐貳官選充江西寶昌局一人以南昌府同知充湖南寶南局一人以長沙府同知充湖北寶武局一人以武昌府同知充廣東寶廣局一人四川寶川局一人俱以同知通判選充廣西寶桂局一人布政使于所屬官內任便選充雲南寶雲局一人以雲南府知府充東川局一人以東川府知府充貴州寶黔局一人以貴陽府知府貴筑縣知縣或通判縣丞選充伊犁寶伊局一人以伊犁同知充】 總督倉場戶部右侍郎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總稽歲漕之入以均廩祿以儲軍餉凡南北漕艘京通倉庾悉隸焉 【 順治元年初設漢倉場侍郎一人九年設滿洲漢軍倉場侍郎各一人尋裁漢軍員額康熙七年復裁漢人員額止設滿洲侍郎一人八年定制設滿洲漢人侍郎各一人又有總理滿洲侍郎一人順治四年置與總漕同理漕務八年裁十二年復置十八年仍裁】  坐糧廳滿洲漢人各一人以給事中御史各部郎中員外郎掄選簡充二年而代掌北河濬淺修築堤岸牐壩催趲漕艘抵壩回空督令經紀車戶轉運輸倉兼司通濟庫銀出納及抽收通州稅課之事所屬有通濟庫大使一人通流慶牐官各一人 【 順治元年通州坐糧廳止差戶部漢人司官一人康熙二年添差戶部滿洲司官一人二十六年定制依各關差例以各部院官員通行差遣又初制有坐糧廳筆帖式一人尋裁】  大通橋監督滿洲漢人各一人以各倉監督掄選調充凡石壩運到漕白二糧抽驗斛面督催車戶分運京倉及隨糧松板收支之事屬焉 【 初差戶部漢人司官一人康熙二年改設滿洲漢人監督各一人尋省四十七年以通州大通橋會清河相隔甚遠事難兼辦仍設滿洲漢人監督各一人管理】 京通各倉監督滿洲漢人各一人在京倉十有三曰祿米倉曰南新倉曰舊太倉曰富新倉曰興平倉曰海運倉曰北新倉曰太平倉 【 以上八倉均國初建】 曰本裕倉 【 康熙四十五年建】 曰萬安倉 【 雍正七年建】 曰儲濟倉曰裕豐倉 【 俱雍正六年建】 曰豐益倉 【 雍正七年建】 凡八旗三營兵食官軍牧馬豆貯焉通州倉二曰西倉曰中倉 【 均國初因明制建舊有南倉乾隆十八年省】 凡王公百官俸廩米貯焉其十五倉監督以內閣中書部院監寺屬官掄選引見注其名於冊籍有闕員則戶部掣籤以授三年而代掌漕白二糧交納上倉及收貯支放之事 【 初制差戶部滿洲漢人司官管理諸倉或一人或二人增損不一康熙五十年始定每倉置滿洲漢人監督二人五十七年令九卿各舉其屬以待

簡用雍正元年選部曹之候補者充其任二年置副監督以預監督選者於應代先一年為之稱職則如期交替不及者罷免四年復以滿洲各部筆帖式及漢人之候補道府同知知州者掄選充補勤職者擢用之尋改定如今制又各倉原設筆帖式一人後俱省】  倉場筆帖式滿洲四人掌受遣文書之事

(臣)等謹案今定制稽察倉儲京倉以都統副都統通倉以通永道通州副將專司其事若倉有滲漏米有盜竊者移倉場之滿漢御史則每倉歲差一人通稽一歲內收漕發米釐剔弊端以重天庾儲備葢即唐監倉明巡倉之職而立法周詳視前代益昭嚴慎云

皇朝通典卷之二十四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七 沈君理 王瑒 陆缮·姚思廉
  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五·柯劭忞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十·杨仲良
  东都事略卷八十·王称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三·佚名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五·佚名
  卷之八·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纪昀
  一○七七 署理两江总督闵鹗元奏覆搜缴《通鉴纲目续编》情形并进呈刷印样本折·佚名
  六八二 武英殿总裁王杰奏请增提调收掌以专责成折·佚名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十五·杜大珪
  卷七十九·鄂尔泰
  郝和尚拔都传·宋濂
  七七、申不害考·钱穆
  卷五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赵汝迕·唐圭璋

      汝迕字叔午,一作叔鲁,号寒泉,乐清人。商王元份七世孙。登嘉定七年(1214)进士,佥判雷州,谪官而卒。   清平乐   初莺细雨。杨柳低愁缕。烟浦花桥如梦里。犹记倚楼别语。   小屏依旧围香。恨抛薄醉残妆。判却寸心双

  • 消息·徐志摩

    雷雨暂时收敛了;双龙似的双虹,显现在雾霭中,夭矫,鲜艳,生动,——好兆!明天准是好天了。什么!又是一阵打雷,——在云外,在天外,又是一片暗淡,不见了鲜虹彩,——希望,不曾站稳,又毁了。

  • 卷二十七·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二十七明 高棅 编七言古诗三正宗【二】李白【下】送羽林陶将军将军出使拥楼船江上旌旗拂紫烟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防剑舞龙泉莫道词人无胆气临行将赠绕朝鞭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安西

  • 卷一百一十五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司马迁

    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属燕。燕王卢绾反,入匈奴,满亡命,聚党千馀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

  • 列传第四 宋宗室及诸王下·李延寿

    宋文帝诸子 孝武诸子 孝明诸子文帝十九男:元皇后生元凶劭,潘淑妃生始兴王浚,路淑媛生孝武帝,吴淑仪生南平穆王铄,高修仪生庐陵昭王绍,殷修华生竟陵王诞,曹婕妤生建平宣简王宏,陈修容生东海王袆,谢容华生晋熙王昶,江修容生武昌王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二十一·杨仲良

      徽宗皇帝   禁元祐党人上元符附   崇宁元年五月乙丑,臣僚上言:『臣闻天下之罪,其名不正,则天下之善,无自而明。神考在位凡十有九年,所作法度,皆本先王。元祐党臣秉政,紊乱殆尽,朋奸罔上,更唱迭和,气焰薰炙,不可向迩者,皆神

  • 卷第一百五十一·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梁纪七〔起柔兆敦牂(尽强圉协洽(丁未),凡二年。

  • 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一·陈邦瞻

    道学崇诎高宗绍兴元年秋七月丁亥诏赠程颐直龙图阁制词畧曰周衰圣人之道不得其传世之学者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説孰从而求之亦孰从而听之尔颐濳心大业高明自得之学可信而不疑而浮伪之徒自学问文采不足表见于世乃窃借名以自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三·佚名

    万历四年八月辛酉朔狭西抚按董世彦等以司库贮税契路引等杂项银共五万四千四百五十余两留抵四镇应发年例先尽固原次及延宁甘肃仍著为令下户部覆可令姑留司库俟请发然后奏给 上然之○以修完野猪沟一带边工赏抚臣杨彩参

  • 卷之一千三百六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百八十九·佚名

    光绪十六年。庚寅。九月。戊辰。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丙申皆如之。起居注○谕军机大臣等、电寄李鸿章、朝鲜告讣使。节录谕旨。电其本国。并无改易字句之处。袁世凯遽以不符

  • 黄干传·脱脱

    黄干,字直卿,福州闽县人。父亲黄王禹,在高宗的时候担任监察御史,以行为诚实、正直守道而闻名。黄王禹死后,黄干去见清江县刘清之,刘清之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说:“你是将来会成大器的人,现时的学问并不适合于你。”因此,令他去朱

  • 卷七十五·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七十五明 杨士奇等 撰内治宋神宗熙宁元年殿中侍御史里行钱顗上奏曰臣伏以历代圣明之君临御四海之初必有甚美之事以顺人情必竭至诚之心以感天意

  • 论语集注考证卷一·金履祥

    學而學之為言效也【此張宣公語四聲取訓於義為切又古文學通作斆易傳曰比而效之之謂體則效者體倣之謂也王文憲曰學之為言效也此字義正訓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此原其所當學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指學者之方也明善復初則學之

  • 卷十·高士奇

    <经部,春秋类,春秋地名考略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地名攷畧卷十詹事府詹事髙士竒撰宋国于商丘【微子启纣庶兄知纣必亡告父师少师而遯于荒野商书微子篇云我其出狂我家耄逊于荒是也后归周武王封之于宋乐记云武王克殷既

  • 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中·道宣

      诸大德是九十波逸提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初故妄语戒 佛在释翅瘦。释子象力善能谈论。与外道论议不如。时便反前语。若僧中问复违反语。梵志讥无正法。比丘举过白佛。因制此戒。  若比丘知 谓见闻触知及

  • 卷第十·佚名

    嘉兴大藏经 百痴禅师语录 百痴禅师语录卷第十 嗣法门人超宣等编 松江超果禅寺语录 师于顺治丁酉春受请。四月初四日入院。至山门云。不劳弹指。楼阁门开。是汝诸人止可暂时经过。若要到大休歇之场。前头犹有活路在

  • 大清报律·佚名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正式颁布的较为完备的新闻法。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1908年1月)由清政府颁布。由商部、民政部、法部共同起草,经宪政编查馆议复后,奉旨颁行。是在此前的《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