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里海牙传

阿里海牙,畏兀儿族人,聪敏,有胆识谋略。家中贫寒,以种田为业,曾抚锄叹息说“:大丈夫当立功朝廷,为何作为小民而耕田种地。”后弃耕求学,有人把他推荐给世祖。

世祖即位后日渐擢用,由左右司郎中升参议中书省事。至元二年(1265)建立各路行中书省,晋升阿里海牙为佥河南行省事。

至元五年,阿里海牙与元帅阿术、刘整攻取襄阳,围城五年未下。九年三月,只攻下樊城外城。阿里海牙认为襄阳与樊城唇齿相依,宜先攻下樊城,襄阳可不攻而得。十年正月,蒙军用炮猛攻樊城,阿里海牙发水军焚毁襄樊浮桥,使襄军不能援助樊城,樊城被攻下。樊城既下,襄阳孤立无援,知府吕文焕不得已而开城投降。世祖授吕文焕为昭勇大将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襄汉大都督;以阿里海牙主持荆湖等路枢密院事,镇守襄阳。阿里海牙奏请大军乘胜顺流长驱,继续进军。世祖采纳,命伯颜、阿术统帅征南大军,阿里海牙晋升行省右丞。

十一年九月,元军会师襄阳,随后破郢州、沙洋、新城。十二月出沙芜口,阿里海牙麾兵攻武矶堡,宋制置夏贵败走庐州,都统程鹏飞败于江中,宣抚朱祀孙逃往江陵,鄂州张晏然开城投降,程鹏飞亦率其军降元。伯颜遣阿里海牙戍守鄂州。阿里海牙在鄂州宣扬皇上恩德,禁将士掳掠。遣军攻取寿昌、信阳、德安,进军江陵。十二年三月,他与宋安抚使高世杰战于巴陵,世杰败走。又攻克岳州。四月以火攻沙市,立破,宣抚朱祀孙、制置高达惊恐不已,均降。以后郢、归、峡、常德、澧、随、辰、沅、靖、复、均、房、施、荆门相继归顺。世祖闻捷大喜,对近臣说:“伯颜征东,阿里海牙孤军戍鄂,朕不放心,如今平定荆南,东征之师无后患矣。”命廉希宪守江陵,促阿里海牙迅速返鄂州。

阿里海牙招降潭州守臣李芾,不降,便移兵长沙,夺取湘阴。十月,元军至潭州,再招李芾投降,又不降。于是攻城,连攻七十天,大小数十战,阿里海牙虽受重创,仍奋力督战,十三年正月攻下潭州。宋转运使钟蜚英、都统陈义皆自杀,守将刘孝忠降。诸将要进行屠杀,阿里海牙制止说:“该州人民数百万,若尽杀戮,是违背皇上指示伯颜效曹彬不杀人之初衷。”还开仓发粮与饥民。又遣人占领彬、全、道、桂阳、永、衡、武冈、宝庆、袁、韶、南雄诸郡,这些地方的百姓都称颂阿里海牙秉承皇帝好生之德,不杀掳,所过秋毫无犯。只有静江守臣、宋经略使马..不降。河里海牙多次派人去说服,使者都被马..杀害,阿里海牙只得挥兵进攻,十一月城破。阿里海牙认为,静江民易叛,不同于潭州,不用重刑则广西诸州不服,因将城中百姓尽坑杀,斩马..于市。接着分遣万户脱温不花夺占宾、融、柳、钦、横、邕、庆远等地,齐荣祖夺占郁林、贵、廉、象,脱邻夺占浔、容、藤、梧等地。特磨王侬士贵、南丹州牧莫大秀,也都奉表归附。又派兵戍守静江、昭、贺、梧、邕、融诸地,自己回到潭州坐镇。

宋益王赵曰正、广王赵籨相继在海岛中称帝,雷州、琼州、金州、永州及潭州属县人民文才喻、周隆、张虎、罗飞都起兵响应,舒、黄、蕲等地人民也相继而起,大者众数万人,小者不下数千。阿里海牙先平定文才喻等,再至雷州,使人去琼州招降赵舆珞。赵舆珞不听。阿里海牙亲率兵航海五百里,捕杀赵与珞、冉安国、黄之纪,平定琼州之南宁、万安、吉阳。降八蕃罗甸的蛮族,置宣慰司以镇抚八蕃罗甸、卧龙、罗蕃、大龙、遏蛮、卢蕃、小龙、石蕃、方蕃、洪蕃、程蕃。

十八年,奏请迁行省治所于鄂州。所平定之荆南、淮西、江西、海南、广西共五十八州,西南各民族之地不可胜计。大多是劝降,未曾专行杀戮。对新归降地方的百姓,轻徭薄赋,人民感激,立祠纪念。

至元二十三年回朝,加光禄大夫、湖广行省左丞相。年六十而卒。赠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封楚国公,谥“武定”。至正八年(1348)进封江陵王。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十七 四夷·房玄龄
  ●卷一百五十七·徐梦莘
  第十三回 嗣蜀主淫昏失德 唐监军谏阻称尊·蔡东藩
  卷十四史十·何良俊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二十五·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二·佚名
  卷之三百六十九·佚名
  卷之二·佚名
  后集卷五·宋名臣言行录
  前集原序·宋名臣言行录
  南唐书卷十八·陆游
  源师传·李延寿
  卷三十一·佚名
  卷二十四·徐一夔
  奏谳书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伊川击壤集卷之八·邵雍

    访南园张氏昆仲因而留宿中秋天桥随宜好,来访南园会隐家(张氏园名)。贪饮不知归去晚,水精宫里宿烟霞。和王安之少卿同游龙门生平有癖好寻幽,一岁龙山四五游。或往或还都不计,盖无荣利可稽留。数朝从款看伊流,夜卜香山宿石楼。

  • 卷九·王十朋

    钦定四库全书 东坡诗集注卷九 宋 王十朋 撰 贻赠 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倬超然台在密州】 昔饮雩泉别常山天寒岁在龙蛇间【演後汉郑玄传玄梦见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岁在辰来年岁在已既悟以?合之知命当终注引北齐刘书

  • 提要·丁复

    桧亭集 元 丁复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五 桧亭集 别集类四 元 提要 (臣)等谨案桧亭集九卷元丁复撰复字仲容天台人延佑初被荐不就放情诗酒浪迹江淮间遂家金陵平生所作不下数千篇脱藁即弃去故散佚不少其婿饶介之及门人李谨之

  • 卷十一 十国一·佚名

    全唐诗续补遗卷十一 十国一杨溥 【后主】  以下吴渡江 【《十国春秋》三。前四句引《江表志》,后四句引《五国故事》。吴任臣按:《南唐书》此李后主诗也,后人误以为吴睿帝作】【《全唐诗》八作南唐后主李煜诗,题下注云: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一百十九·乾隆

      附眀唐桂二王本末【桂王二】  我  大清  世祖章皇帝顺治五年春正月总兵金声桓叛以江西附于  桂王由榔  声桓本左良玉部将  王师南征声桓自九江率众归附令与降将王体忠合营规取江右声桓计杀体忠以其党

  • 读礼通考卷五十二·徐乾学

    丧仪节十三丧毕吉祭诗序鸟祀高宗也【笺祀当为祫祫合也高宗殷王武丁中宗孙之孙也有雊雉之异又惧而修德殷道复兴故亦表显之号为高宗云崩而始同祭于契之庙歌是诗焉古者君薨三年既毕禘于其庙而后祫祭于太祖明年春禘于

  • 提要·杨陆荣

    ●三藩纪事本末凡四卷,杨陆荣撰。陆荣字采南,江苏青浦人;阅历待考。书记南明福、唐、桂三王事,共二十二篇。卷一,有三藩僭号、四镇、两案、马阮之奸四篇;卷二,有王师平南浙、王师平闽、金王收江右、李成栋收粤东、鲁藩据浙东

  • 卷十三·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十三       宋 苏辙 撰陈世家第六陈胡公满者虞舜之后也舜为庶人娶尧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姓妫氏有虞阏父者为周武王陶正武王赖其利器用与神明之后也封其子妫满于陈太昊之虚妻之以元女大姬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纪昀

    职官畧 【一】(臣)等谨按郑志职官畧本杜典而删润之以唐六典为准溯前古三代秦汉以来设官之制存其累代相因者而于后世所不置者则 阙焉粤惟帝王设官分职因时制宜不相沿袭自云鸟纪官五鸠九扈之职因事更名虞之四岳九官夏之道

  • 刘善明传·李延寿

    刘善明,是刘怀珍的族弟。父亲刘怀人,在宋朝做官为齐、北海二郡太守。元嘉末年,青州发生饥荒,人与人彼此相食。刘善明家里有积存的谷子,自己只吃稠粥,开仓救灾,乡民有很多获得了活命和救助,百姓们都把他家的田地称为续命田。刘

  • 唐纪十六 起旃蒙单瘀十月,尽玄勣阉茂七月,凡六年有奇·司马光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下永徽六年(乙卯,公元六五五年) 冬,十月,己酉,下诏称:“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许敬宗奏:“故特进赠司空王仁祐告身尚存,使逆乱馀孽犹得为廕,并请除削。”从之。

  • 述而篇·孔子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子曰:&ldquo

  • 爲學第二卷·朱熹

      1、濂溪先生曰: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伊尹、顔淵,大賢也。伊尹恥其君不爲堯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撻於市。顔淵"不遷怒,不貳過","三月不違仁"。志伊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過則聖,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於令名。   2、聖人之道,

  • 孟子精义卷五·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 孟子精义卷五 宋 朱子 撰 滕文公章句上 滕文公为世子章 或问人性本明因何得有蔽伊川先生曰此须索理会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虽荀扬亦不知性孟子所以独出诸儒者以能明性也性无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是

  • 卷二百五十·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六十九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舌界清净。舌界清净故大空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舌界清净。若大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清净。味

  • 第二十六則 百丈奇特事·胡兰成

    第二十六則百丈奇特事舉:僧問百丈禪師:如何是奇特事?丈云:獨坐大雄拳。僧禮拜,丈便打。連禮拜也挨打,真是峻高得難近。表姊讀了笑道:這不是像商鞅了?商鞍變法,國人說壞說好一概都不許。然而似則似,是則未是。我道:不如說禪僧像名

  • 摩邓女经·佚名

    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为此女说眼鼻口耳声步不净而证果,摩登伽经第一品异出

  •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佚名

    梵名Suh=r!l -lekha ,西藏名Bs/es-pah!i spr=in%-yig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此系龙树训诫南印度国王之书函。乃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之偈颂,共一二六颂半。其中初三颂说明撰述之意,次四十一颂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