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爲學第二卷

  1、濂溪先生曰: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伊尹、顔淵,大賢也。伊尹恥其君不爲堯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撻於市。顔淵"不遷怒,不貳過","三月不違仁"。志伊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過則聖,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於令名。

  2、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爲德行,行之爲事業。彼以文辭而已者陋?矣!

  3、或問:"聖人之門,其徒三千,獨稱顔子爲好學。夫詩書六藝,三千子非不習而通也,然則顔子所獨好者,何學也?"伊川先生曰:"學以至聖人之道也。"

  "聖人可學而至與?"曰:"然。"

  "學之道如何?"曰:"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秀者爲人。其本也真而靜,其未發也五性具焉,曰仁義禮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觸其形而動其中矣。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樂愛惡欲。情既熾而益蕩,其性鑿矣。是故覺者約其情,使合於中,正其心,養其性。愚者則不知制之,縱其情而至於邪僻,梏其性而亡之。然學之道,必先明諸心,知所往,然後力行以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誠之之道,在乎通道篤。通道篤則行之果,行之果則守之固。仁義忠信,不離乎心。'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出處語默必於是。久而弗失,則居之安。動容周旋中禮,而邪僻之心無自生矣。故顔子所事,則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仲尼稱之,則曰:'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曰:'不遷怒,不貳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也。'此其好之篤,學之道也。然聖人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顔子則必思而得,必勉而後中。其與聖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以其好學之心,假之以年,則不日而化矣。後人不達,以謂聖本生知,非學可至,而爲學之道遂失。不求諸己而求諸外,以博聞強記巧文麗辭爲工,榮華其言,鮮有至於道者。則今之學與顔子所好異矣。"

  4、橫渠先生問于明道先生曰:定性未能不動,猶累於外物,何如?

  明道先生曰: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苟以外物爲外,牽己而從之,是以己性爲有內外也。且以性爲隨物於外,則當其在外時,何者爲在內?是有意於絕外誘而不知性之無內外也。既以內外爲二本,則又烏可遽語定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易》曰:"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苟規規於外誘之除,將見滅於東而生於西也,非惟日之不足,顧其端無窮,不可得而除也。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適道,大率患在於自私而用智。自私則不能以有爲爲應迹,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爲自然。今以惡外物之心,而求照無物之地,是反鑒而索照也。《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孟氏亦曰:"所惡于智者,爲其鑿也。"與其非外而是內,不若內外之兩忘也,兩忘則澄然無事矣。無事則定,定則明,明則尚何應物之爲累哉?聖人之喜,以物之當喜。聖人之怒,以物之當怒。是聖人之喜怒,不系於心,而系於物也。是則聖人豈不應於物哉?烏得以從外者爲非,而更求在內者爲是也?今以自私用智之喜怒,而視聖人喜怒之正爲如何哉?夫人之情易發而難制者,惟怒爲甚。第能于怒時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亦可見外誘之不足惡,而於道亦思過半矣。

  5、伊川先生答朱長文書曰:聖賢之言不得已也。蓋有是言則是理明,無是言則天性之理有闕焉。如彼耒耜陶冶之器,一不制則生人之道有不足矣。聖賢之言,雖欲已,得乎?然其包涵盡天下之理,亦甚約也。後之人始執卷則以文章爲先,平生所爲動多於聖人。然有之無所補,無之靡所闕,乃無用之贅言也。不止贅而已,既不得其要,則離真失正,反害於道必矣。來書所謂欲使後人見其不忘乎善,此乃世人之私心也。夫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者,疾沒身無善可稱雲爾,非謂疾無名也。名者可以厲中人,君子所存,非所汲汲。

  6、內積忠信,所以進德也。擇言篤志,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致知也。求知所至而後至之,知之在先,故可與幾。所謂"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知終,終之力行也。既知所終,則力進而終之。守之在後,故可與存義。所謂"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此學之始終也。

  7、君子主敬以直所內,守義以方其外。敬立而直內,義形而外方。義形於外,非在外也。敬義既立,其德盛矣,不期大而大矣,德不孤也。無所用而不周,無所施而不利,孰爲疑乎?

  8、動以天爲無妄,動以人欲則妄矣。無妄之意大矣哉!雖無邪心,苟不合正理,則妄也,乃邪心也。既已無妄,不宜有往,往則妄也。故無妄之彖曰:"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9、人之蘊蓄,由學而大。在多聞前古聖賢之言與行。考迹以觀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識而得之,以蓄成其德。

  10、鹹之象曰:"君子以虛受人。"傳曰:"中無私主,則無感不通。以量而容之,擇合而受之,非聖人有感必通之道也。"其九四曰:"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傳曰:"感者,人之動也。故鹹皆就人身取象,四當心位而不言鹹其心,感乃心也。感之道無所不通。有所私系,則害於感通,所謂悔也。聖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暘無不通無不應者,亦貞而已矣。貞者,虛中無我之謂也。若往來憧憧然,用其私心以感物,則心之所及者,有能感而動,所不及者不能感也。以有系之私心,既主於一隅一事,豈能廓然無所不通乎?"

  11、君子之遇艱阻,必自省於身,有失而致之乎?有所未善則改之,無歉於心則加勉,乃自修其德也。

  12、非明則動無所之,非動則明無所用。

  13、習,重習也。時複思繹,浹洽於中,則說也。以善及人而信從者衆,故可樂也。雖樂於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

  14、古之學者爲己,欲得之於己也。今之學者爲人,欲見之於人也。

  15、伊川先生謂方道輔曰:聖人之道,坦如大路,學者病不得其門耳。得其門,無

  遠之不到也。求入其門,不由於經乎?今之治經者亦衆矣,然而買匵還珠之蔽,人人皆是。經所以載道也,誦其言辭,解其訓詁,而不及道,乃無用之糟粕耳。覬足下由經以求道,勉之又勉,異日見卓爾有立於前,然後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不加勉而不能自止矣。

  16、明道先生曰:修辭立其誠,不可不子細理會。言能修省言辭,便是要立誠。若只是修飾言辭爲心,只是爲僞也。若修其言辭,正爲立己之誠意,乃是體當自家"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之實事。道之浩浩,何處下手?惟立誠才有可居之處。有可居之處,則可以修業也。終日乾乾,大小大事,卻只是忠信所以進德,爲實下手處。修辭立其誠,爲實修業處。

  17、伊川先生曰:志道懇切,固是誠意。若迫切不中理,則反爲不誠。蓋實理中自有緩急,不容如是之迫。觀天地之化乃可知。

  18、孟子才高,學之無可依據。學者當學顔子,入聖人爲近,有用力之處。

  又曰:學者要學得不錯,須是學顔子。

  19、明道先生曰:且省外事,但明乎善,惟進誠心。其文章雖不中,不遠矣。所守不約,泛濫無功。

  20、學者識得仁體,實有諸己,只要義理栽培。如求經義,皆栽培之意。

  21、昔受學于周茂叔,每令尋顔子、仲尼樂處,所樂何事。

  22、所見所期,不可不遠且大,然行之亦須量力有漸。志大心勞,力小任重,恐終敗事。

  23、朋友講習,更莫如"相觀而善"工夫多。

  24、須是大其心,使開闊。譬如爲九層之台,須大做腳始得。

  25、明道先生曰:自"舜發於畎畝之中",至"百里奚舉於市"。若要熟,也須從這裏過。

  26、參也,竟以魯得之。

  27、明道先生以記誦博識爲"玩物喪志"。

  28、禮樂只在進反之間,便得性情之正。

  29、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安得天分,不有私心,則行一不義,殺一不辜,有所不爲。有分毫私,便不是王者事。

  30、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二之則不是。

  31、論學便要明理,論治便須識體。

  32、曾點、漆雕開已見大意,故聖人與之。

  33、根本須是先培壅,然後可立趨向也。趨向既正,所造淺深,則由勉與不勉也。

  34、敬義夾持,直上達天德,自此。

  35、懈意一生,便是自棄自暴。

  36、不學便老而衰。

  37、人之學不進,只是不勇。

  38、學者爲氣所勝,習所奪,只可責志。

  39、內重則可以勝外之輕,得深則可以見誘之小。

  40、董仲舒謂:"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孫思邈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41、大抵學不言而自得者,乃自得也。有安排佈置者,皆非自得也。

  42、視聽思慮動作,皆天也。人但於其中要識得真與妄爾。

  43、明道先生曰:學只要鞭辟近裏,著己而已。故"切問而近思,則仁在其中矣"。"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只此是學質美者明得盡,查滓便渾化,卻與天地同體。其次惟莊敬持養,及其至則一也。

  44、"忠信所以進德,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者,乾道也。"敬以直內,義以方外"者,坤道也。

  45、凡人才學,便須知著力處。既學,便須知得力處。

  46、有人治園圃,役知力甚勞。先生曰:蠱之象:"君子以振民育德"。君子之事,惟有此二者,餘無他焉。二者爲己爲人之道也。

  47、"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何以言"仁在其中矣"?學者要思得之。了此便是徹上徹下之道。

  48、弘而不毅,則難立。毅而不弘,則無以居之。

  49、伊川先生曰:古之學者,優柔厭飫,有先後次序。今之學者,卻只做一場話說,務高而已。常愛杜元凱語:"若江海之浸,膏澤之潤,渙然冰釋,怡然理順,然後爲得也。"今之學者,往往以遊夏爲小,不足學。然遊夏一言一事,卻總是實。後之學者好高,如人遊心於千里之外,然自身卻只在此。

  50、修養之所以引年,國祚之所以祈天永命,常人之至於聖賢,皆工夫到這裏則有此應。

  51、忠恕所以公平。造德則自忠恕,其致則公平。

  52、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將公便喚做仁。公而以人體之故爲仁。只爲公則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愛。恕則仁之施,愛則仁之用也。

  53、今之爲學者,如登山麓。方其迤邐,莫不闊步,及到峻處便止。須是要剛決果敢以進。

  54、人謂要力行,亦只是淺近語。人既能知,見一切事皆所當爲,不必待著意。才著意便是有個私心。這一點意氣,能得幾時了?

  55、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古人此個學,是終身事。果能顛沛造次必於是,豈有不得道理?

  56、古之學者一,今之學者三,異端不與焉。一曰文章之學,二曰訓詁之學,三曰儒者之學。欲趨道,舍儒者之學不可。

  57、問:作文害道否?曰:害也。凡爲文不專意則不工,若專意則志局於此,又安能與天地同其大也?《書》曰:"玩物喪志。"爲文亦玩物也。呂與叔有詩雲:"學如元凱方成癖,文似相如殆類俳。獨立孔門無一事,只輸顔氏得心齋。"此詩甚好。古之學者,惟務養情性,其他則不學。今爲文者,專務章句悅人耳目。既務悅人,非俳優而何?

  曰:古學者爲文否?曰:人見《六經》,便以謂聖人亦作文,不知聖人亦攄發胸中所蘊,自成文耳,所謂"有德者必有言"也。

  曰:遊夏稱文學,何也?曰:遊夏亦何嘗秉筆學爲詞章也?且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豈詞章之文也?

  58、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

  59、莫說道將第一等讓與別人,且做第二等。才如此說,便是自棄。雖與不能居仁由義者差等不同,其自小一也。言學便以道爲志,言人便以聖爲志。

  60、問:"必有事焉",當用敬否?曰:敬是涵養一事。"必有事焉",須用集義。只知用敬,不知集義,卻是都無事也。

  又問:義莫是中理否?曰:中理在事,義在心。

  61、問:敬、義何別?曰:敬只是持己之道,義便知有是有非。順理而行,是爲義也。若只守一個敬,不知集義,卻是都無事也。且如欲爲孝,不成只守著一個孝字?須是知所以爲孝之道,所以侍奉當如何,溫凊當如何,然後能盡孝道也。

  62、學者須是務實,不要近名方是。有意近名,則是僞也。大本已失,更學何事?爲名與爲利,清濁雖不同,然其利心則一也。

  63、"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只是無纖毫私意。有少私意便是不仁。

  64、"仁者先難而後獲。"有爲而作,皆先獲也。古人惟知爲仁而已,今人皆先獲也。

  65、有求爲聖人之志,然後可與共學。學而善思,然後可與適道。思而有所得,則可與立。立而化之,則可與權。

  66、古之學者爲己,其終至於成物。今之學者爲物,其終至於喪己。

  67、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進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惟聖人之道,無所進退,以其所造者極也。

  68、明道先生曰:行靜者可以爲學。

  69、弘而不毅則無規矩,毅而不弘則隘陋。

  70、知性善以忠信爲本,此"先立其大者"。

  71、伊川先生曰:人安重則學堅固。

  72、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73、張思叔請問,其論或太高,伊川不答。良久,曰:累高必自下。

  74、明道先生曰:人之爲學,忌先立標準。若迴圈不已,自有所至矣。

  75、尹彥明見伊川後,半年方得《大學》、《西銘》看。

  76、有人說無心。伊川曰:無心便不是,只當雲無私心。

  77、謝顯道見伊川,伊川曰:近日事如何?對曰:"天下何思何慮?"伊川曰:是則是有此理,賢卻發得太早。

  在伊川直是會鍛煉得人,說了又道:恰好著工夫也。

  78、謝顯道雲:昔伯淳教誨,只管著他言語。伯淳曰:與賢說話,卻似扶醉漢。救得一邊,倒了一邊。只怕人執著一邊。

  79、橫渠先生曰:"精義入神。"事豫吾內,求利吾外也。"利用安身。"素利吾外,致養吾內也。"窮神知化。"乃養盛自至,非思勉之能強。故崇德而外,君子未或致知也。

  80、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81、德不勝氣,性命於氣。德勝其氣,性命於德。窮理盡性,則性天德,命天理。氣之不可一變者獨死生修夭而已。

  82、莫非天也。陽明勝則德性用,陰濁勝則物欲行。"領惡而全好"者,其必由學乎!

  83、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爲有外。世人之心,止於見聞之狹。聖人盡性,不以見聞梏其心,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以此。天大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

  84、仲尼絕四,自始學至成德,竭兩端之教也。意,有思也。必,有待也。固,不化也。我,有方也。四者有一焉,則與天地爲不相似矣。

  85、上達反天理,下達徇人欲者歟!

  86、知崇,天也,形而上也。通晝夜而知,其知崇矣。知及之而不以禮性之,非己有也。故知禮成性而道義出,如天地位而易行。

  87、困之進人也,爲德辨,爲感速。孟子謂"人有德慧術智者,常存乎疢疾",以此。

  88、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爲,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

  89、橫渠先生作《訂頑》曰: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煢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于時保之,予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不愧屋漏爲無忝,存心養性爲匪懈。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潁封人之賜類。不弛勞而厎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於從而順令者,伯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又作《砭愚》曰:戲言出於思也,戲動作於謀也。發於聲,見乎四支,謂非己心,不明也。欲人無己疑,不能也。過言非心也,過動非誠也。失于聲,繆迷其四體,謂己當然,自誣也。欲他人己從,誣人也。或謂出於心者,歸咎爲己戲。失於思者,自誣爲己誠。不知戒其出汝者,歸咎其不出汝者。長傲且遂非,不智孰甚焉!

  90、將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厚重知學,德乃進而不固矣。忠信進德,惟尚友而急賢。欲勝己者親,無如改過之不吝。

  91、橫渠先生謂范巽之曰:吾輩不及古人,病源何在?巽之請問,先生曰:此非難悟。設此語者,蓋欲學者存意之不忘,庶遊心浸熟,有一日脫然如大寐之得醒耳。

  92、未知立心,惡思多之致疑。既知所立,惡講治之不精。講治之思,莫非術內。雖勤而何厭!所以急於可欲者,求立吾心於不疑之地。然後若決江河以利吾往。"遜此志,務時敏,厥修乃來。"雖仲尼之才之美,然且敏以求之。今持不逮之資,而欲徐徐以聽其自適,非所聞也。

  93、明善爲本。固執之乃立,擴充之乃大,易視之則小。在人能弘之而已。

  94、今且只將尊德性而道問學爲心,日自求于問學者有所背否?於德性有所懈否?此義亦是博文約禮,下學上達。以此警策一年,安得不長?每日須求多少爲益。知所亡,改得少不善。此德性上之益。讀書求義理。編書須理會有所歸著,勿徒寫過。又多識前言往行。此問學上益也。勿使有俄頃間度。逐日似此,三年,庶幾有進。

  95、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道,爲去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96、載所以使學者先學禮者,只爲學禮則便除去了世俗一副當。習熟纏繞,譬之延蔓之物,解纏繞即上去。苟能除去了一副當,世習便自然脫灑也。又學禮則可以守得定。

  97、須放心寬快,公平以求之,乃可見道。況德性自廣大。易曰:"窮神知化,德之盛也。"豈淺心可得?

  98、人多以老成則不肯下問,故終身不知。又爲人以道義先覺處之,不可複謂有所不知,故亦不肯下問。從不肯問,遂生百端欺妄人我,寧終身不知。

  99、多聞不足以盡天下之故。苟以多聞而待天下之變,則道足以酬其所嘗知。若劫之不測,則遂窮矣。

  100、爲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不爾,皆爲人之弊,卒無所發明,不得見聖人之奧。

  101、文要密察,心要洪放。

  102、不知疑者,只是不便實作。既實作則須有疑。必有不行處,是疑也。

  103、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

  104、人雖有功,不及於學,心亦不宜忘。心苟不忘,則雖接人事即是實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則終身由之,則是俗事。

  105、合內外,平物我,此見道之大端。

  106、既學而先有以功業爲意者,於學便相害。既有意,必穿鑿創意作起事端也。德未成而先以功業爲事,是代大匠斫,希不傷手也。

  107、竊嘗病孔孟既沒,諸儒囂然,不知反約窮源,勇於苟作。持不逮之資,而急知後世。明者一覽,如見肺肝然。多見其不知量也。方且創艾其弊,默養吾誠。顧所患日力不足,而未果他爲也。

  108、學未至而好語變者,必知終有患。蓋變不可輕議。若驟然語變,則知操術已不正。

  109、凡事蔽蓋不見底,只是不求益。有人不肯言其道義,所得所至不得見底。又非於"無言無所不說"。

  110、耳目役於外。攬外事者,其實是自墮,不肯自治。只言短長,不能反躬者也。

  111、學者大小不宜志小氣輕。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氣輕則以未知爲已知,未學爲已學。

猜你喜欢
  春秋辨义卷一·卓尔康
  第十四章 45·辜鸿铭
  第八章 18·辜鸿铭
  卷三十二·冯复京
  卷九·柯尚迁
  《论 语》·佚名
  力耕第二·桓宽
  法句譬喻经述佛品第二十二·佚名
  卷上·佚名
  楞严经卷第二文句·智旭
  首楞严经玄义卷上(并序)·智旭
  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太虚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佚名
  卷第十六·佚名
  称赞大乘功德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一出 请封·李渔

    〖北粉蝶儿〗(净扮琉球王,引众上)海灏天寥,占据了海灏天寥,莽乾坤别开声号。蓬壶近咫尺员峤。护彤云,披瑞霭,旭轮扶照。驾南溟落漈星桥,尽容咱一声长啸!建帜洋洋大海东,天都一屿傍蛟宫。不知中国谁为主?浪静波恬少飓风。—&

  • 泪雨·闻一多

    他在那生命的阳春时节, 曾流着号饥号寒的眼泪; 那原是舒生解冰的春霖, 却也兆征了生命的哀悲。他少年的泪是连绵的阴雨, 暗中浇熟了酸苦的黄梅; 如今黑云密布,雷电交加, 他的泪像夏雨一般的滂沛。中途的怅惘,老大的蹉跎, 他知

  • 雍熈乐府卷之十八·郭勋

    杂曲朝天子二十关㱕●汪元亨作新诗吟兴浓香醪量洪好花挿乌纱重百年世事苦匆匆莫把眉头縦鸥鹭新盟云山清兴逺红尘俗事冗假石崇运通使范丹命穷总一枕南柯梦长歌咏楚词细赓和杜诗闲临写羲之字乱云堆●结茅茨无意居朝市珠

  • 雍熈乐府卷之十五·郭勋

    前集大石调摧拍子      杨妃明皇且休催芲栁束舞衣特差时候艶阳晴昼出世间未夏至春㱕宫内巳绿肥红痩锦围依旧施逞尽窈窕驰骋妖娆醖酿凨流倘遅他后若存谨意降人贻福厚但举别心折人阳夀若思胡种向蒙宠爱始信私情不

  • 皇王大纪卷十四·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成王元年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师毕公为太傅六月塟王于毕諡曰武王周公以太师位冢宰曰昔大禹恶防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逺用集大命于厥躬今予小子旦朂辅冲人

  • 四三 谕内阁传令各督抚予限半年迅速购访遗书·佚名

    四三 谕内阁传令各督抚予限半年迅速购访遗书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内阁奉上谕:前经降旨,令各该督抚等访求遗书,汇登册府。近允廷臣所议,以翰林院旧藏《永乐大典》,详加别择校勘,其世不经见之书

  • 卷六十一·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録卷六十一镶白旗有名位希姓尼格勒氏阿尔瓜准齐氏瑚丕理翁尼理氏阿山朱尔克氏内图肯通阿拉氏白克图穆尔德氏讷尔赫吴札尔瑚氏西图纳特济氏雅亲塔坦氏陶托理猷格理氏吴巴泰哈尔吉氏哈克

  • ●序·佚名

    孔北海云: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也至。人生一世,真如駃騠驰隙也然。大抵安乐之时少、忧患之时多,岂惟忠臣孝子剖心泣血,即保身明哲,其于平夷境会遇之能几?余视少年时犹昨耳,殷忧多故,曾亦屡更。及今老大徒悲,黯然神往;悠

  • 孝景本纪第十一·司马迁

    解惠全 白晓红 译注【说明】这篇本纪以大事记的形式,简略地记录了汉景帝在位十六年间所发生的要事。作者对景帝的功绩基本上是肯定的。本纪虽然记载简略,但从中仍可看出景帝在基本国策上对文帝的继承

  • 节义传序·李延寿

    《易》说:“立身的途径,称作仁和义。”大概士人成就美名,就在这两个方面。所以,古人把天下之事视为大事,而对自身则看得轻;生存是重要的,但和义相比较就轻了。这样说的话,有的死比泰山还重,贵在其理全备;有的生比鸿毛还轻,重在其

  • 陆树声传·张廷玉

    陆树声,字与吉,松江华亭人。最初冒用林姓,当官后才恢复陆姓。家人世代务农。陆树声少年时躬耕田亩,闲暇就读书。嘉靖二十年(1541)会试,他考取第一名。挑选任庶吉士,授职为编修。三十一年,遭遇父亲的丧事,请求立即回乡。很久之

  • 卷二百八十五·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八十五明 杨士奇等 撰礼臣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朞年而士不至於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见者桓公曰九九何足以见乎鄙人对曰臣非以九九为足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朞年而士不

  • 备内·韩非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上,此世所以有劫君杀主也。为人主而大信其子,则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故李兑传赵王而饿主

  • 卷上·佚名

    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时有摩诃比丘僧万二千人。皆净洁一种类。皆阿罗汉。贤者邻。贤者拔智致。贤者摩诃那弥。贤者合尸。贤者须满日。贤者维末坻。贤者不乃。贤者为拔坻。贤者忧为迦叶。贤者那履迦叶。贤者那翼迦叶

  • 卷第十五·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十五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十四(已下仪轨) 金刚顶经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二卷) (南优北亦)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深妙秘密金

  • 宗镜录卷第五十四·延寿

    夫意言分别。万有俱空。则名义无性。一切众生。于见闻中。应不成颠倒。以名中无义。义中无名。俱是客故。答。万法本空。熏习成有。于本空中。起诸情执颠倒。宝性论云。问。名中无义。义中无名。二俱客者。若人执名异

  • 波外乐章·乔曾劬

    民国词人乔大壮被喻为"词坛飞将",其词受生平遭际及性情气质影响颇大。早期所作,以深婉密丽、闲雅多致的风格为主;中年以后,国事飘摇、家庭多故,词作多幽咽吞吐、沉郁蕴藉之音。而因其孤高狷介、至情至性的精神气质,其词

  • 不空罥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佚名

    南谟啰哆那怛啰夜耶 南谟阿唎耶 阿弭哆婆耶 怛他孽多耶 南谟阿唎耶 跋嚧吉帝 失筏啰耶 菩地萨埵耶 摩诃萨埵耶 摩诃迦嚧尼迦耶 怛跌他 唵阿慕伽 钵啰底喝多[合*牛][合*牛][口*半]吒 娑婆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