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丽江土司传

丽江,南诏的蒙氏在此设置丽水节度。宋朝,么些蛮人蒙醋占领了该地。元朝初年,在此设置茶罕章宣慰司。至元中年,朝廷将茶罕章宣慰司改设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后来又改为宣抚司。

洪武十五年(1382)朝廷在此设置丽江府。十六年,蛮族酋长木德前来京城朝觐,向皇帝进献贡马。朝廷任命木德为知府,罗克为兰州的知州。十八年,巨津的土著酋长阿奴聪叛乱,抢劫石门关,千户浦泉战死。吉安侯陆仲亨率指挥李荣、郑祥前去讨伐,叛贼战败后逃进山谷,官军将他们捕获后诛杀了。此时木德跟随陆仲亨出征讨伐阿奴聪,后又跟随西平侯沐英征讨景东、定边,都立有功劳,朝廷允许他的官职可以世袭。二十四年,木德死亡,他的儿子木初继承其父的官职。木初原先守卫在巨津州的石门关,与西番的地境接壤。木初承袭其父亲的职位后,沐英便请求朝廷任命木初的弟弟木亏为千夫长,代理木初守卫石门,皇帝同意了。

二十六年(1393)十月,西平侯沐春上奏说,丽江的百姓每年向朝廷输送白金七百六十两,这些白金都是么些洞出产的,当地百姓拿马去换白金,不知道辨别真假,受骗上当了也不知道,所以请求朝廷允许当地百姓直接以马匹输送朝廷。皇帝同意。三十年朝廷听从沐春的请求,将丽江府改为丽江军民府。永乐十六年(1418),检校庞文郁上奏说,本军民府与宝山、巨津、通安、兰州四个州归顺朝廷接受中原的风声教化已经很久了,请求朝廷在这些地方建立学校。皇帝也同意了。

宣德五年(1430),丽江府上奏说澜沧江寨子里的蛮族人者保聚集众人进行抢劫。黔国公沐晟委派官员前去招抚劝谕他们,他们不听,兵部讨论后让他们再去招抚。不久,兰州的土官罗牙等人上奏,说者保拒绝听从朝廷的命令,请求发兵讨伐他们。皇帝命令黔国公和云南的三司相机行事,不要因一点小小的缘故造成蛮族人大批造反。正统五年(1440),皇帝对知府木森颁发封官的诏令,因他征讨麓川有功另外授予他大中大夫资治少尹的官衔。成化十一年(1475),知府木风山钦上奏,说鹤庆的千夫长赵贤屡次纠集一大群贼人越过地界前来杀人抢劫,请求朝廷调遣旁边卫所的官军来擒拿进剿他们。朝廷命令将该奏章移交给当地的守卫大臣去计划。嘉靖三十九年(1560),知府木高向朝廷进献助殿的工银二千八百两,皇帝下诏给他加赐文职三品官的官服,颁发诰命。四十年木高又向朝廷进献卖树木的银子二千八百两,皇帝下诏再给他进升一级官阶,授予他亚中大夫的官衔,颁发诰命给他。

万历三十一年(1603),巡按御史宋兴祖上奏说“:税使内监杨荣想责成丽江土官退出土地,听凭官府的分封。我私下里认为丽江自从明太祖让木氏在此世代为官以来,他们守卫石门关断绝了西域人的侵扰,守卫铁桥隔断了吐蕃人的掠夺,滇南全靠他们的守卫作为安全的屏障。现在让他们退出土地听凭官府的分封,必然会丧失边远地区蛮人对朝廷的忠心。退出土地之后,即使他们听从朝廷的指令,国家每年都要防备吐蕃的侵扰,倘或不听朝廷的指令,则不仅仅是对国体的一种损害了。”这个奏章上交朝廷后,退地之事就不再提了。

三十八年(1610),知府木增因向征讨蛮族的官军支助饷银二万多两,向朝廷请求按北胜土舍高光裕的例子,给他加封官级。兵部答复赏赐给他三品官的官服。巡按御史弹劾他,说他有违越朝廷成命的行为,请求取消对他三品官官服的赏赐,朝廷同意了。四十七年,木增又向朝廷输送银子一万两,支助戍守辽阳的官军购买粮饷。泰昌元年(1620),朝廷记录下木增的功劳,给他赏赐白金制的表里,还给他的儿子木懿和手下的舍目各按等级差别赏赐银币。天启二年(1622),木增因病向朝廷告老,朝廷给他加授左参政的官衔后准许他辞官在家。五年,皇帝特地给木增颁布诰命,以表扬他对朝廷的忠心。有人说云南各土官中,既懂诗书又好守礼义的,以丽江木氏为第一位。

猜你喜欢
  卷四十一·黄以周
  1926──中華民國十五年丙寅·郭廷以
  平定三逆方略卷八·佚名
  法军侵台档(一)·佚名
  ●卷十五·陈康祺
  帝王经世图谱卷十四·唐仲友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六十四·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二十九·佚名
  卷之九百二十二·佚名
  卷之四百三十二·佚名
  四九三 军机大臣奏遵旨查明一至三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阿哥总裁等交部察议片·佚名
  卷六·司马贞
   十一、我的春园①·林语堂
  张衡传·魏徵
  卷之三·努尔哈赤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黄昇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黄昇(生卒年不详)字叔旸,号玉林,又号花庵词客,晋江(今属福建)人。辑有《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各十卷。淳祐九年(1249)胡德芳序云:“玉林早弃科举,雅意读书,间以吟咏自适。阁学受斋游公(九功)尝称其诗

  • 列传第十四 长孙肥 尉古真·魏收

    长孙肥,代人也。昭成时,年十三,以选内侍。少有雅度,果毅少言。太祖之在独孤及贺兰部,肥常侍从,御侮左右,太祖深信仗之。登国初,与莫题等俱为大将,从征刘显,自濡源击库莫奚,讨贺兰部,并有战功。太祖征蠕蠕,大破之,肥降其主匹候跋,事具

  • 读礼通考卷十九·徐乾学

    丧期十九国恤二天子服母后晋书礼志泰始四年皇太后崩有司奏前代故事倚庐中施白缣帐蓐素牀以布巾裹革轺辇版轝细犊车皆施缣裹诏不听但令以布衣车而已其余居丧之制不改礼文有司又奏大行皇太后当以四月二十五日安厝故事虞

  • 卷之一千二百六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一五一红禀光绪十四年四月十六日一一三二三—八·佚名

    新竹城绅士林汝梅等五人,禀请新竹县转详,宽免站兵吴瑞启就地正法具佥禀绅士林汝梅、郑如兰、李联萼、高廷琛、陈浚芝,为罪实应得,情有可矜,佥乞据情转详,以超蚁命事。缘有北右兵丁吴瑞启,因此本月初一日

  • 周莘仲广文遭难记·吴德功

    周老师名长庚,莘仲其号,少熟五经,及吕东莱博义。年十五,应童子试,始习八比时文数十首。翌年,入闽县学,联捷中秋榜。自是益讲究古文四六,福省凡寿文碑记论序,皆出先生手。犹精工书法,朝元方家澍以师事之。光绪十三年,实任彰化县教

  • 南唐书卷七·陆游

    宋 陆游 撰徐高钟常史沈三陈江毛列传第四徐玠字蕴圭彭城人事帅崔洪为军吏洪避朱全忠南奔遣玠先见呉武王因得事呉累居右职师出江西为粮料使江西平授吉州刺史玠初为小校以干敏称及治郡贪猥不治烈祖辅政罢之而义祖悦

  • 卷二百三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八经籍考【二十八】集【总集】练音集补七卷国朝练音集十二卷王辅铭编辅铭字翊思嘉定人【臣】等谨按明翟校以嘉定代有作者而诗篇多散逸遂采宋天圣以迄明弘治合为一编嘉定本古之练祁

  • 刘子遗书卷一·刘宗周

    (明)刘宗周撰○圣学宗要孔孟既没越千余载有宋诸大儒起而承之使孔孟之道焕然复明于世厥功伟焉三百余年而得阳眀子其杰者也夫周子其再生之仲尼乎明道不让颜子横渠紫阳亦曽思之亚而阳明见力直追孟子自有天地以来前有五子后

  • 第2章·老子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1)。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3)。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

  • 智慧的要点是冷静·梁漱溟

    人类顶大的长处是智慧;但什么是智慧呢?智慧有一个要点,就是要冷静。譬如:正在计算数目,思索道理的时候,如果心里气恼,或喜乐、或悲伤,必致错误或简直不能进行。这是大家都明白的事。却是一般人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偏不明此理。他

  • 修行观十二因缘第十七·佚名

    已说诸对治及所治。愚痴对治。是应分别。一切诸佛所设缘起。灭除痴冥生如实智。有甚深微妙随顺功德。今当略说。令诸修行功德增益。灭除愚痴观察缘起。远离断常二边诸想。知因缘和合有为法生。亦能降伏迷醉外道牵令随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十·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爾時給孤獨長者於逝多林施多衣物已告諸大衆曰.但是世尊弟子於戒定慧解脫   解脫知見得圓滿者應合禮敬尊重供養無上福田堪銷物利者於我施物隨意受之.   時漏盡人咸作是說我復何能爲

  • 感山云卧纪谈叙·晓莹

    始予出自南闽。远归江表。分甘与艹木俱腐。诛茅城山。以尚书孙公仲益所书云卧庵字而揭焉。公又以诗见寄。有身世两相违。云闲卧不飞之句。盖其知予者也。山顶高寒。非老者所宜。八见青黄。病随日生。繇是徙居曲江之感

  • 卷三·野竹福慧

    嘉兴大藏经 益州嵩山野竹禅师后录益州嵩山野竹禅师后录卷三住鸡足应宗堂嗣法门人广睿编再住云南府嵩山禅院语录上堂小春朔日枫林揭赤乍暖乍寒载霜载雪一枕岩阿的喜杀龙山一杖云月的相伴寒拾饶你吸尽西江打倒东壁万

  • 公债委员·张资平

    《公债委员》属于恋爱小说,主要写的是公债委员陈仲章和阿欢的婚恋生活。小说开头描写一个已经退职的公债委员(陈仲章)伙同一个革了职的排长,携短枪到某村假托发行公债票的名义勒索乡村富绅,最终事情败露,陈仲章被捕。内层故

  • 礼说·惠士奇

    十四卷。清惠士奇(1672-1741)撰。惠士奇字天牧、仲儒,晚号半农居士,人称红豆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康熙间进士,康、雍、乾间历仕。早年兼治经史,晚年尤邃经学。任广东学正,倡导经学,除着《礼说》外,还有《易说》、《诗

  • 四品学法经·佚名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又称四品学法、四品觉法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叙说受持戒学之上、中、下、外等四品学法之义。(一)戒行备具,多知经法且能化度他人,称为真学,即上品。(二)纯行五戒,称为承法,即中品。(三)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