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周延儒传

周延儒,字玉绳,宜兴人。万历四十一年(1413)他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被授予修撰,当时他才二十来岁。他美丽自喜,与同年生员冯铨相友善。天启年间,他升为左中允,掌司经局事务。不久他以少詹事之衔掌南京翰林院事务。

庄烈帝即位后,把他召回任礼部右侍郎。延儒性格警敏,善于揣测皇上意旨。崇祯元年(1628)冬,锦州部队哗变,督师袁崇焕请拨给粮饷。皇上御临文华殿,诏各位大臣来问计,他们都请求发给内府钱物。延儒揣度皇上心意,独自建议道“:关门原来是防敌的,现在却是用来防自己的军队。宁远哗变,就给他们粮饷,锦州哗变,又要给他们粮饷,这样做各边镇将会纷纷效尤。”皇上说“:卿认为应该怎么办?”延儒说:“事情紧迫,不得不发。但应当求得长久之策。”皇上点了点头,颁旨责备群臣。几天后,皇上又召问大臣,延儒说:“军饷莫如粮食重要,山海关不缺粮食,缺银而已。为什么哗变?一定另有隐情。怎么知道这不是因为骄横的武弁煽动士卒胁迫袁崇焕呢?”皇上正怀疑边防将领要挟,听延儒这一说非常高兴,从此属意延儒。

十一月,大学士刘鸿训被罢免,皇上命廷臣公推继任人选,廷臣因为延儒名望轻而没有选他而将成基命、钱谦益、郑以伟、李腾芳、孙慎行、何如宠、薛三省、盛以弘、罗喻义、王永光、曹于汴十一人的名字列上。皇上因延儒不在其中,非常怀疑。后来温体仁攻击钱谦益,延儒帮助他。皇上于是更加愤怒,黜退钱谦益,将廷臣公推的那些人全部罢去不用。二年三月,皇上在文华殿召延儒来谈话,漏下几十刻后他才出来。这次谈话很秘密,无法得知。御史黄宗昌弹劾延儒的生平秽行,御史李长春论奏他独自与皇上谈话之非。延儒请求罢免,皇上不许。南京给事中钱允鲸说“:延儒与冯铨关系很深,现在延儒掌权,肯定要为逆党翻案。”延儒上疏辩解,皇上优诏褒扬他。这一年十二月,京师有警报,皇上特旨任延儒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第二年二月他加封为太子太保,改任文渊阁大学士。六月,温体仁也入阁。九月,成基命退休,延儒于是成了首辅。不久他被加封为少保,改任武英殿大学士。

温体仁一同拜相后,专务谄媚,皇上心意逐渐转向了他。而温体仁表面上曲意谨慎地取媚延儒,暗地里却想夺他的位置,而延儒还不知道。温体仁和吏部尚书王永光图谋起用逆案名单中的王之臣、吕纯如等人。有人对延儒说:“他们将要翻逆案了,而人们却归咎于您。”延儒愕然。正好皇上问到王之臣,延儒说:“如用王之臣,那也可以为崔呈秀平反了。”皇上醒悟了,停止了这一计划。温体仁更想排挤延儒。四年(1631)春,延儒的姻亲陈于泰获廷对第一名,受到任用的大同巡抚张廷拱、登莱巡抚孙元化也都与他有私交,当时人们议论纷纷。他的子弟家人都横行于乡邑,其家乡的百姓烧了他的家,挖掘其祖先坟墓,他因此被言官弹劾。他的哥哥素儒冒锦衣卫名籍,被授以千户,他还用家人周文郁为副总兵,这更为言官诋毁。

五年(1632)正月,叛将李九成等攻陷登州,囚禁孙元化。侍郎刘宇烈指挥军队无功,言官都指责延儒庇护刘宇烈。于是给事中孙三杰、冯元飙,御史余应桂、卫景瑗、尹明翼、路振飞、吴执御、王道纯、王象云等人,屡次弹劾延儒。余应桂还说延儒收巨盗神一魁的贿赂。而监视宦官邓希诏和总督曹文衡上奏相互攻击,词语连及延儒。给事中李春旺也论延儒应该解职。延儒多次上疏辩解,皇上虽想慰留他,但这些情况也使他不得不心动。过后延儒令陈于泰上书陈述四项时政,宣府太监王坤承温体仁的旨意,径直弹劾延儒庇护陈于泰。给事中傅朝佑说宦官不应当弹劾首辅,轻视朝廷,他怀疑有奸邪之人与王坤勾结,副都御史王志道也这么说。皇上大怒,将王志道除名,延儒都无法救他。温体仁又唆使给事中陈赞化弹劾延儒“亲近武弁李元功等人,招摇撞骗。陛下特恩停止用刑,而李元功以为是延儒的作用,向囚犯索要贿赂酬谢。而延儒甚至视陛下为羲皇上人,出语悖逆。”皇上怒,将李元功投进诏狱,并究问陈赞化这些话是从哪儿得到的。陈赞化说是从上林苑典簿姚孙渠、给事中李世祺处得到的,而副使张凤翼也道出延儒所说的话。皇上更加愤怒。锦衣卫统帅王世盛拷打李元功,但他什么也没承认。案情上呈后,王世盛被降五级,令他究治这件事。延儒希望温体仁帮助他,但温体仁没有答应,反而暗中将与延儒交好的人撤掉,延儒于是处境大困。六年六月他称病请求回乡,皇上赐给白金、彩缎,派行人官为他护行。温体仁便成了首辅了。

当初延儒乡居时,颇与东林党人交往,与姚希孟、罗喻义交好。他陷害钱谦益后,遂仇视东林党。到他主持会试时,所选的张溥、马世奇等人才,又都是东林党了。这时他回乡,因为失势,内心很羞愧。而温体仁更加骄横,过了五年才离去。他去后张至发、薛国观相继当国,他俩与杨嗣昌等人都以嫉妒闻名。一时间像郑三俊、刘宗周等正人,都得了罪。张溥等人很忧虑,劝延儒说:“您如果再出来做宰相,改易前辙,可重新获得贤名之声望。”延儒以为然。张溥的朋友吴昌时为此去结交皇上近身宦官,冯铨又助他策划。正好皇上也很想念延儒,而薛国观也正好败了,十四年(1641)二月皇上遂下诏起用延儒。九月,延儒到达京师,重任首辅。不久他加封为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升为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延儒被召回后,张溥等人以几件事要挟他。延儒感慨说道:“我当锐意去做,以答谢诸公。”入朝后,他全部反温体仁之辈所实行的弊政。他首先请释放欠漕粮和白粮的农户,免去民间拖欠的赋税,凡遭战乱破坏和岁荒之地,减免当年应交的两税;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等府发大水,允许以明年的夏麦代替漕粮交纳;宽宥犯戍边罪以下的人,让他们都得回家;恢复被连累的举人的资格,增加取士名额,以及召回因提意见而被贬职的李清等人。皇上都欣然听从了。延儒又说:“老成名德之士,不可轻易弃掉。”于是郑三俊任吏部尚书,刘宗周掌都察院,范景文任工部尚书,倪元璐佐理兵部,这些人都是从废籍中被起用。其他如李邦华、张国维、徐石麒、张玮、金光辰等人,都布列于九卿。释放关在狱中的傅宗龙等人,给已故的文震孟、姚希孟等人赠官。中外人士一致向他致贺。一次闲暇时侍奉皇上,皇上谈到黄道周,当时黄道周正贬戍辰州,延儒说:“道周气质稍有点偏狭,但他的学识和操守都还可用。”蒋德瞡请将黄道周移到近地戍守。延儒说:“皇上想用就马上用他,何必移戍?”皇上即日就恢复了黄道周的官衔。他因事开释的做法,多像这样。

皇上给延儒的礼仪特重,他曾在岁首之日面向东对延儒作揖,说:“朕将天下之事托付给先生。”随后还对其他阁臣作揖。但延儒实是匹庸驽,没有才略,而且还贪婪。当边境丧师,李自成残掠河南,张献忠攻破湖北、四川,天下大乱之时,延儒没能做出任何筹划。他用侯恂、范志完督师,但都败事,延儒毫无忧色。而他的门下客盛顺、董廷献借他的权势,因缘为奸。他还信用文选司郎中吴昌时和给事中曹良直、廖国遴、杨枝起、曾应遴之辈。

吴昌时,嘉兴人。有才干,颇为东林党效力奔走。但他为人沉默而高傲,交通厂卫,把持朝官,同朝的人都恨他。行人司副熊开元在朝廷上弹劾延儒纳贿的情状,触怒了皇上,他与给事中姜采都被廷杖,投进诏狱。左都御史刘宗周、佥都御史金光辰因为救熊开元、姜采而被罢免,尚书徐石麒又因救刘宗周等人被罢免。延儒都不救,朝臣的议论都归咎于他。正值吴昌时借年例将十余名言路官员出为外官,言路大哗。掌科给事中吴麟、掌道御史祁彪佳弹劾吴昌时挟势弄权,延儒很不安。

当初,延儒上奏罢去厂卫的缉事人员,京都人民非常高兴。不肖的朝士因为通贿赂,而厂卫因为失权,都怨延儒。他又因轻视同官陈演,陈演恨之入骨。执掌锦衣卫的骆养性,本是延儒所推荐,骆养性狡猾阴狠背叛了延儒,与宦官勾结,刺探延儒的阴事。十六年(1643)四月,大清兵抢掠山东,回军时到达近畿,皇上很忧虑。大学士吴生生正奉命处理流寇,延儒不得已自请督师。皇上很高兴,颁下手敕,奖给他召虎、裴度,赐给章服、白金、文绮、上驷,还给他金帛赏给部队。延儒驻扎在通州,不敢交战,只与幕帐下的宾客饮酒娱乐,而每天传书奏捷,皇上便赐给玺书褒奖和鼓励他。他侦察到大清兵离去,便说敌人退走了,请求让兵部讨论给将吏定功过。回朝后,他缴上敕谕,皇上即令他收藏,以记载他的勋劳。论功,加封他为太师,庇荫儿子为中书舍人,赐给银币、蟒服。延儒辞去太师,皇上答应了。几天之后,骆养性和宦官全部揭发了他们刺探到的军中之事。皇上于是大怒,谕告府部诸臣责备延儒蒙蔽圣上,推诿职守。他的事皇上多不忍说,只令公正检查。陈演等人一同上书救他,延儒坐在草席上待罪,自请戍边。皇上还颁下温旨,说他“尽心报国,始终不渝”,让他乘驿车回去,赐给路费一百金,以表彰他保全优礼之意。到大臣们的建议上呈后,皇上又传谕说延儒功多罪少,下令免议。延儒遂回了家。

延儒走后,给事中郝纟同上疏请除奸,这指的是延儒。皇上不听。山东佥事雷演祚弹劾范志完,也牵涉到延儒。随后御史蒋拱宸弹劾吴昌时有数万赃私,大抵也牵连到延儒,而主要是说吴昌时交通宦官李端、王裕民,泄露机密,以重贿着手,常预先拿着温旨去告人。给事中曹良直也弹劾延儒十大罪。皇上非常愤怒,御临中左门,亲自审问吴昌时,折断了他的胫骨,但吴昌时什么也没承认,皇上更怒不可解。蒋拱宸当面揭发他交通宦官,皇上也察出他的行迹,于是将他下狱,判了死罪。皇上这才有意要诛杀延儒。当时,薛国观被赐死,说是吴昌时害他,他的门人魏藻德刚入阁,受到皇上宠爱,很恨吴昌时,便与陈演共同排挤延儒,而骆养性又散布蜚语。皇上于是命全部削夺延儒的官职,派缇骑逮捕他入京。当时原辅臣王应熊被召回,延儒知道皇上十分愤怒,便在中途停宿,等王应熊先入京,希望他为自己求情。皇上知道了,王应熊刚抵京,便命他回去。延儒到京后,被安置在正阳门外的古庙中,他上疏请求怜悯,皇上不许。法司请将他遣去戍边,同僚也申救,皇上都不许。这年冬十二月,吴昌时被押到市场处死,暴尸街头,勒令延儒自尽,并将他抄家。

猜你喜欢
  观周第十一·王肃
  第八十回 议宪法致生内哄 办外交惹起暗潮·蔡东藩
  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二·陈邦瞻
  卷之一千二百七十七·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十四·佚名
  第四十九卷清道光(二)·缪荃孙
  四三 谕内阁传令各督抚予限半年迅速购访遗书·佚名
  金佗稡编卷二十三·岳珂
   第十七章 瑜珈與煉丹·林语堂
  一九一 拾遗乙·周作人
  王奂传·李延寿
  卷五·吴师道
  卷八十九·杨士奇
  卷一百四十七·雍正
  卷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九十一·彭定求

        卷191_1 【有所思】韦应物   借问堤上柳,青青为谁春。空游昨日地,不见昨日人。   缭绕万家井,往来车马尘。莫道无相识,要非心所亲。   卷191_2 【暮相思】韦应物   朝出自不还,暮归花尽发。岂无终日会,惜

  • 第四回 傅总管托访名姝 黎素娘甘守侧室·萧晶玉

    且说素娘见父亲这一次犯的利害,饮食少进,面容消瘦,还有些昏沉模样,不免心中害怕,守在身旁,总是流泪。老秀才也自觉沉重,对素娘说道:“生死乃一定之数,我儿不必伤心。你去把你周伯父请来,我有要紧话说。”索娘说:“大

  • 第三折·郑廷玉

    (小末扮贾长寿领兴儿上,诗云)一生衣饭不曾愁,赢得人称贾半州。何事老亲能善病,教人终日皱眉头。自家贾长寿便是。父亲是贾老员外,叫做贾仁。母亲亡化已过。靠着祖宗福德,有泼天也似的家缘家计。俺父亲则生的我一个,人口顺都

  • 卷二百四十四·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四十四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翠防南征録【三】华岳后溪蓬窗夜雨短长梦啼鸟唤人新旧愁万里论文一樽酒醉和明月上扁舟泉声恰似世情恶山色不如归兴浓自恨十围无处着何如瘦作束腰蜂

  • 红荷之魂·闻一多

    序 盆莲饮雨初放,折了几枝,供在案头,又听侄辈读周茂叔底《爱莲说》,便不得不联想及于三千里外《荷花池畔》底诗人。赋此寄呈实秋,兼上景超及其他在西山的诸友。太华玉井底神裔啊! 不必在污泥里久恋了。 这玉胆瓶里的寒浆有

  • 《冬夜》评论·闻一多

    一他们喊道:“诗坛空气太沉寂了!”于是《冬夜》,《草儿》,《湖畔》,《蕙的风》,《雪朝》继踵而出;深寂的空气果然变热闹了。唉!他们终于是凑热闹啊!热闹是个最易传染的症,所以这时难得是坐在一边,虚心下气地就正于理智

  • 卷之三百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四十五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吕思勉

    蒙古是野蛮的侵略民族所建立的最大的帝国,他是适直幸运而成功的。蒙古所征服之地,几于包括整个亚洲,而且还跨有欧洲的一部分。其中最重要的,自然还是西域。葱岭以西,亚历山大东征后,安息、大夏,对立为两个大国。其后则变为

  •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佚名

    第一条 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第二条 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第三条 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第四条 皇位继承顺序,于宪法规定之第五条 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之第六条 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第七条 上院议员,由

  • 春秋大全卷五·胡广

    明 胡广等 撰桓公中【甲桓王十戌三年】五年【齐僖二十四晋小子二衞宣十二蔡桓八郑庄三十七曹桓五十陈桓三十八卒杞武四十四宋庄二秦宁九楚武三十四】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左传再赴也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太子免而

  • 卷二·梁益

    钦定四库全书诗传旁通卷二      元 梁益 撰国风邶邶鄘不详始封史记本纪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张守节正义曰汉地理志云河内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

  • 卷六·刘瑾

    钦定四库全书诗传通释卷六元 刘瑾 撰诗朱子集传唐一之什唐国名本帝尧旧都在禹贡冀州之域太行恒山之西大原大岳之野【郑氏曰今大原晋阳是尧始居比后乃迁河东平阳】周成王以封弟叔虞为唐侯【孔氏曰晋世家云成王与叔虞

  • 原序·姚舜牧

    重订诗经疑问原序 尝读三经三纬之说窃有疑焉三经风雅颂是已而三纬曰赋曰比曰兴盖通融取义谓所赋之有比有兴耳非截然谓此为赋此为比此为兴也唯截然分而为三于是求之不得其说则将谓赋而兴又比也赋而比又兴也而寖失其义

  • 论语正义卷一·刘宝楠

    学而第一正义曰:《释文》及皇、《邢疏》本皆有此题。《邢疏》云:“自此至《尧曰》是《鲁论语》二十篇之名及第次也。当弟子论撰之时,以论语爲此书之大名,《学而》以下,爲当篇之小目也。第,顺次也;一,数之始也。言此篇于

  • 三十二相品第九·佚名

    於是宝女问世尊曰:唯然大圣。今所可谓如来至真三十有二大人之相。前世宿命行何功德。而致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在体。佛告宝女。吾往古世行无量德合集众行。如来由是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于体。今粗举要。如

  •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窥基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论。喻有二种。述曰。自下第三示喻之相。文段有三。一标举。二列名。三随释。此初也。梵云达利瑟致案多。达利瑟致云见。案多云边。由此比况。令宗成立究竟名边。他智解起。照此宗极名之为见。故无著

  • 卷第六·佚名

    嘉兴大藏经 大藏一览大藏一览卷第六宁德优婆塞陈 实谨编明秀水居士姚舜渔重缉第五门姚昌谟校天堂延以少欢  地狱待其剧苦贤劫品○过去庄严已曾坏  ○迨今贤劫复将成起世经云。云何世间。坏已复成。谓过去世界磨

  • 湖山类稿·汪元量

    诗词别集。一作《增订湖山类稿》。五卷。宋汪元量撰。《湖山类稿》乃元量自编,其名亦自定。宋、元之际,有刘辰翁选本,所收作品止于汪南归之初。中华书局影印《永乐大典》所引汪氏诗,皆出《湖山类稿》,其中有入蜀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