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观周第十一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敬叔孟僖子子也老聃老子博古知今而好道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矣。”对曰:“谨受命。”遂言于鲁君曰:“臣受先臣之命,先臣僖子云孔子圣人之后也,圣人殷汤灭于宋,孔子之先去宋奔鲁故曰灭于宋也其祖弗父何,始有国而授厉公,弗父何缗公世子厉公兄也让国以受厉公春秋传曰以有宋而授厉公宜始始也始有宋也及正考父佐戴武宣,正考父何之曾孙也戴武宜三公也三命兹益恭。考父士一命其大夫再命卿三命是也故其鼎铭曰:‘臣有功德君命铭之于其宗庙之鼎也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伛恭于偻俯恭于伛循墙而走,言恭之甚亦莫余敢侮,余我也我考父也以其恭如此故人亦莫之侮饘于是,粥于是,以餬其口,饘糜也为糜粥于此鼎言至俭也其恭俭也,若此。’”臧孙纥有言:“圣人之后,若不当世,纥臧武仲弗父何殷汤之后而不继世为宋君则必有明君而达者焉,孔子少而好礼,其将在矣。”将在孔子属臣曰:“汝必师之,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资之,臣请与?。”公曰:“诺。”与孔子车一乘,马二疋,坚其侍御。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弘周大夫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则法察庙朝之度。宗庙朝廷之法度也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身父母有之也无以恶己为人臣者。”言听则仕不用则退保身全行臣之节也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世之博学者谓周公便履天子之位失之远矣也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之所以盛也。夫明镜所以察形,?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所以危亡,是犹未有以异于却走而欲求及前人也,岂不惑哉。”

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 ,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虽处安乐必警戒也无所行悔。言当详而后行所悔之事不可复行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喟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绵绵微细若不绝则有成罗网者也毫末不札,将寻斧柯。如毫之末言至微也札拔也寻用者也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踰之。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或之,我独不徙。或之东西转移之貌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谁能于此。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水阴长右江海虽在于其左而能为百川长以其能下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孔子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人识之,音志此言实而中,情而信。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恐也兢兢戒也恐坠也恐陷也行身如此,岂以口过患哉?”孔子见老聃而问焉,曰:“甚矣道之于今难行也,吾比执道,而今委质以求当世之君而弗受也,道于今难行也。”老子曰:“夫说者流于辩,流犹过也失也听者乱于辞,如此二者,则道不可以忘也。”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七十一·刘昫
  卷二百七·志第一百六十·艺文六·脱脱
  卷五十·志第三上·五行一·宋濂
  前汉孝元皇帝纪卷第二十一·荀悦
  ●卷二·陈康祺
  ●卷四·姚元之
  清高宗实录选辑一·佚名
  一九一 安徽巡抚裴宗锡奏从前给还不解各书及现在确查缘由折·佚名
  附录二·吴大廷
  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附録·章冲
  卫伯玉传·刘昫
  杨简传·脱脱
  王继忠传·脱脱
  卷三 殷本纪第三·司马迁
  卷之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司马迁

    吴王濞者,高帝兄刘仲之子也。高帝已定天下七年,立刘仲为代王。而匈奴攻代,刘仲不能坚守,弃国亡,间行走雒阳,自归天子。天子为骨肉故,不忍致法,废以为郃阳侯。高帝十一年秋,淮南王英布反,东并荆地,劫其国兵,西度淮,击楚,高帝自将往诛

  • 卷九十四 晉紀十六·司马光

      起著雍困敦(戊子),盡重光單閼(辛卯),凡四年。   顯宗成皇帝咸和三年(戊子、三二八年)   春,正月,溫嶠入救建康,軍于尋陽。   韓晃襲司馬流於慈湖;流素懦怯,將戰,食炙不知口處,兵敗而死。   丁未,蘇峻帥祖渙、許柳等衆二萬

  • 卷三·程俱

    选任 国初既已削平僭乱,海?为一,于是圣主思与天下涵泳休息,崇儒论道,以享太平之功。时三馆之士固已异于常僚,其后简用益高,故恩礼益异,以至治平、熙宁之间,公卿侍从莫不由此涂出。至元丰改官制,易崇文院为秘书省,自正字以上虽同

  • 第二卷 物产二·缪荃孙

    品 名 二徐 州 府品属 品名及产区并附注 稻谷 稻:产萧县。白米山泉灌溉者尤佳,有水、旱二种。 秫秫:有红、黄二种。一名高梁,用以酿酒。其茎秆作柴供炊,名曰秫秸,亦可编篱。

  • 乌古论元忠传·脱脱

    乌古论元忠本名叫讹里也,他的祖先是上京独拔古人。他的父亲叫讹论,娶的是金太祖的女儿毕国公主。元忠幼年时候秀美出众,世宗即位前在自己的府邸把长女许配给元忠为妻,后来世宗的长女被封为鲁国大长公主。正隆末年(1160),元

  • 卷第五十五·佚名

    宰相五进拜五文彦博进昭文相制皇祐元年八月壬戌国家钦遇宰衡。登进髦杰。上则顺导时令。以代虖天工。下则绥和政纲。以经虖王业。畴克用乂。我得其人。推忠协谋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

  • 乐论第二十·荀况

    [题解]本篇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及其社会作用,批判了墨子反对音乐的主张。荀子认为,音乐是人情的一种必然需要,它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但可以表现人的感情,从而得到娱乐,而且具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强大

  • 提要·王道焜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左传杜林合注     春秋类提要【臣】等谨案左传杜林合注五十卷明王道焜赵如源同编案朱尊经义考载宋林尧叟春秋左传句解四十卷引郑玥之言曰尧叟字唐翁崇祯中杭州书坊取其书合杜注行

  • 林间录卷上·惠洪

      杭州兴教小寿禅师。初随天台韶国师。普请。闻堕薪而悟。作偈曰。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国师颔之而已。及开法。衲子争师尊之。御史中丞王公随出镇钱塘。往候寿。至湖上。去驺从。独步

  •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二·圆悟克勤

    小参五住云居山结夏小参。云居千百众如无。只缘内外绝消息。个中空洞等虚空。杀活全承此恩力。所以道。护生须是杀。杀尽始安居。要论个中意。铁船水上浮。算来直得铁船水上浮也有什么奇特。只如护生须是杀。且道。杀

  • 维摩义记卷第一(末)·慧远

    次明法宝。法中有二。一摧邪法。二三转下明化正法。摧邪法中以无心意无受行者自无所著。以谓由也。由无心意无受行等便能灭邪故说为以。言无心意无忘心体。此言略少。若具应言无心意识。心意识等有何差别。依如毗昙。

  • 苏悉地羯罗经卷下·佚名

        唐天竺三藏输波迦罗译  分别悉地时分品第三十三  复次我今解说吉祥成就时节。行者知已。寻求悉地。谓时节者。八月腊月正月二月四月。此等五月白十五日。应作上成就。其四月时。必有雨难。其二月时。必有

  • 卷第十二·佚名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十二  尊者胜友集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与欲已更遮学处第五十三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邬波难陀。大众为作舍置羯磨。难陀知已向余苾刍。作如是言。我先与欲是不善与。由与欲

  • 六道集卷四·弘赞

    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弘赞在犙辑畜生道畜生者。梵语。帝利耶瞿榆泥。此云旁行。又曰旁生。由其形傍。故行亦傍。皆负天而行。又其受果报傍。故名傍生。由先其造作增上愚痴身语意十恶行。往彼生彼。禀性暗钝。不能自立。

  • 父师善诱法·唐彪

    清代唐彪著,是一部专论教法、兼谈学法的语文教学著作。书中认为读书除益于作文外,还益于身心:“不读经史古文,则腹内空虚,文必浅陋。且经史之益,更在身心,读之其用又不止于作文已也。”建议“欲读一书,宜问有学者”,教师就应起

  • 太上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经·佚名

    中国早期道教五斗米道的主要戒律,后成为道教授受传承的大戒之一。又名“老君百八十戒”、“长存要律百八十戒”,简称老君百八十戒、百八十戒。《太上老君经律》、《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五、《云笈七签》卷三十九均收有

  • 岁寒居词话·胡薇元

    一卷。清胡薇元(1850—1920?)撰。胡薇元字孝博,号诗林,别署玉津居士。,河北顺天大兴(今北京)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清末曾历官广西、四川、陕西等地。民国后成为清室遗老,卒于1920年以后。工诗,擅词曲,著有《铁笛词》一

  • 因师集贤录·佚名

    全称《高峰龙泉院因师集贤语录》。佛教文集。元如瑛编。十五卷。因师,即高峰龙泉院十一代住持德因,宋末元初僧人,生卒年无考。此书为德因的诗文集,分十四门,即:入坛叙时景门、入坛佛事门、音声佛事门、歌扬赞佛门、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