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十二相品第九

於是宝女问世尊曰:唯然大圣。今所可谓如来至真三十有二大人之相。前世宿命行何功德。而致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在体。佛告宝女。吾往古世行无量德合集众行。如来由是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于体。今粗举要。如来之相。足安平立大人之相者,乃往古世坚固劝助而不退转。未曾覆蔽他人功故。如来手足而有法轮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兴设若干种种施故。如来至真指纤长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则说经义救护众生令无患故。如来手足生网幔理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未曾破坏他人眷属故。如来手足柔软微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而以惠施若干种衣细软服故。如来而有七合充满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广设众施供诸乏故。如来之膝平正无节?尃肠如鹿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受经典不违失故。如来之身其阴马藏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谨慎己身远欲法故。如来之身颊车充满犹如师子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广修净业修行备故。如来至真常於胸前自然卍字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蠲除秽浊不善行故。如来肢体具足成就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施以无畏安慰人故。如来手臂长出於膝大人相者,乃往古世人有所作佐助劝故。如来身净而无瑕玼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行十善无厌足故。如来脑户充满弘备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其有病者,苦干种药瞻视疗故。如来师子步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殖众德本具足备故。如来四十齿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志性等仁於众生故。如来牙齿无有间疏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设人诤斗令合和故。如来颔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则以微妙可意之物而兴施故。如来清白美好发眉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善自护己身口心故。如来广长舌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所言至诚护口之过故。如来亹大人相者,以无量福供养究竟。心行仁和与众生愿使得覆盖。如来梵声哀鸾之音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言语柔和。与众人言护口节辞。无央数人闻其所语无不悦故。如来瞳子绀青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常以慈目察众人故。如来之眼如月初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无粗暴志心性和顺故。如来眉间白毫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咨嗟歌诵闲居之德众人行故。如来顶上肉髻自然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敬奉贤圣礼尊长故。如来肌体柔软妙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心念念集法品藏故。如来身形紫磨金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多施衣服卧具床故。如来之体一一毛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离於集会众闹之故。如来之毛上向右旋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尊敬於师受善友教稽首从故。如来头发绀青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愍伤群黎。不以刀杖而加害故。如来之身平正方圆无有阿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己身众生。劝化安之令定意故。如来之脊如大钩锁普有威曜巍巍之德大人相者,乃往古世为诸正觉。兴立形像缮修坏寺。其离散者劝使和合。施无畏惧。其诤讼者化令相顺故。女欲知之。吾往世时。行於无量不可计会众德之本。如来宿世奉行如斯。乃能致此三十有二大人之相。

尔时宝女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天。如来往古所造德本诚不可及。而分别说诸佛之法。佛告宝女。如是如是如汝所言:如来则为分别解说诸佛之法。若有菩萨逮得闻此如来往古所殖德本诸佛所讲,则获善利无极之庆。即当归趣於真谛行。咸能具足诸佛之法。佛说於斯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及三十二大人之相法门品时。十方世界六反震动。甚大光明普照佛土。不可计量众生之类。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二万五千菩萨得不起法忍。天於虚空百千之众。而雨天华鼓天上乐。琴笛箫瑟举声叹曰:其有众人。逮得闻此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三十二大人之相。功德具足无有罪咎。信乐不疑行如上教,则於大众天上世间天人之前演师子吼,犹如今日如来至真等正觉矣。天人之前而师子吼。所以者何。斯正典者终不归趣下劣少信。处於小乘众人之首。当归清净遵修法者,其人得此经典之要。爱敬可意欣悦踊跃。

猜你喜欢
  雪關禪師語錄卷之十·雪关智訚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一·澄观
  卷二十二·赜藏主
  卷第二十八·居顶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全文·佚名
  显扬圣教论 第九卷·无著
  卷第二·佚名
  卷四百六十五·佚名
  卷第三十四·呆翁行悦
  唯识三十论颂·世亲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九卷·一行
  恶友品第六·佚名
  第三品 空 品·佚名
  卷第四·佚名
  密宗道次序·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清代,敬业堂诗集钦定四库全书敬业堂诗集卷四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遄归集【起壬戌五月尽癸亥九月】客杨中丞幕下且三年德尹以壬戌正月北游余在黔闻之遂束装遄返与季弟润木局促里居甫周一岁不及待仲归又将出

  • 卷四·吴雯

    钦定四库全书莲洋诗钞卷四蒲州吴雯撰七律霁公次壁刻金释重公韵索和即荅年华忽忽髩丝秋下泽常思马少游高咏喜闻清似鹤好山惊见翠如虬名心难遣千年妄世事谁为第一流今日追陪龙象後髻珠可许付裴休魏惟度留饮即赠汴柳当门

  • 止斋集补钞·管庭芬

    止斋集补钞陈传良癸丑冬车驾过宫留相还朝一声警跸接天齐,驰道无尘马不嘶。月御顺行随日毂,乾端和气币坤倪。三槐相继归公衮,细柳还须听将鼙。老矣尚能歌二圣,不应专美在浯溪。冬夕书怀冬夜苦难晓,短景复易夕。安得户牖光,不

  • ●卷二·陶宗仪

      ◎圣聪至元六年二月二十五日,上御玉德殿,命史臣榻前草诏,黜谪太师伯颜。诏文有云:&ldquo;其各领所部,诏书到日,悉还本卫。&rdquo;上曰:&ldquo;自蚤至暮,皆一日也。可改日字作时字。&rdquo;时伯颜以飞放为名,挟持皇太子在柳

  • 稽古录卷十六·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臣光拜手稽首曰臣闻商书曰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终始慎厥与惟明明后周书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歴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慎厥徳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

  • 卷七·黄震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纪要卷七宋 黄震 撰北朝魏自刘元海首祸五胡乱华百有余年徃徃迭兴迭亡不过一二世而止至拓防氏承慕容之衰取幽并明元大武继之东兼青兖南包荆豫北逾大汉之子孙百有七十一载与晋

  • 通志卷一百六十一·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七十四隋于仲文【从弟宣道宣敏】宇文忻【弟恺】豆卢勣【子毓】杨文恩【弟纪】杨雄【子綝弟达】史祥 王世积 李彻 侯莫陈頴李子雄 尔朱敞 慕容三蔵 窦荣定 梁士彦

  • 陈·陶菊隐

    欧战时,德国金融紊乱,马克狂跌,银行限制本国人,仅能以外币易马克,不许以马克易外币,并规定兑换时间极为短促。如时而往者,往往以万头攒动,不能排众而入,废然而返。是时不独以马克易外币难,即以外币易马克亦不易办。投机者设摊肆

  • 天下合纵使魏加·佚名

    【提要】 运用比喻是战国策士们常用的论说战术。善于运用比喻,会胜过许多抽象的论证,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 【原文】 天下合从。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

  •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林语堂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

  •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1)·戴圣

    ——音乐可以察知世事人心【原文】凡人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2),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3),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4);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注释](1)

  • 第十章 抱一·林语堂

    载营魄抱一 (2 ),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3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4 )?明白四达,能无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语译]你能摄持躯体,专一心志,使精神和形体合一,永

  • 卷五百三十一·佚名

    △第三分妙相品第二十八之四尔时善现便白佛言:诸菩萨摩诃萨岂亦能得一切相智。佛告善现,如是如是,诸菩萨摩诃萨亦有能得一切相智。具寿善现复白佛言:若菩萨摩诃萨亦有能得一切相智。与诸如来有何差别。佛告善现,亦有差别。

  • 江城名迹记·陈宏绪

    名胜志。明末清初陈弘绪撰。二卷,末一卷。弘绪字士业,号石庄,新建(今属江西南昌)人。在明官经历、知县,入清不仕。著有《恒山存稿》等。是记成于清顺治末,记事止于顺治十一年(1654)。凡五万余字。卷上为考古,含江城(

  • 三水小牍·皇甫枚

    传奇小说集。唐皇甫枚撰。原三卷,今本二卷。枚字遵美,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人。曾于懿宗、僖宗两朝任官,咸通末任汝州鲁山令。僖宗出奔梁州,赴调行在,后梁开平四年(910)旅居汾、晋撰此书。三水为安定属邑,故以名书。《

  • 火车上的威风·老舍

    独幕话剧。副题作“改编旧作《马裤先生》”。初载1979年《剧本》2月号。收入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全集》第3卷。现收入《老舍文集》第12卷。剧本写马先生在某列火车发车前短短一段时间里对茶房颐指气使

  • 宋论·王夫之

    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晚年撰,共十五卷,以代划分;是对宋代历史的评论,包括了北宋、南宋。书中的观点多不同于前人,敢于批评。早年王夫之即有“陋宋”之说,其《黄书·宰制》言:“圣人坚揽定趾以救天地之祸,非大反孤秦、陋宋之为不

  • 南海寄归内法传·义净

    凡四卷。全称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略称南海寄归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唐朝义净于咸亨二年(671)自广州至印度留学,学成归国途中于南海尸利佛逝国撰写本书,并录大唐西域高僧传二卷及杂经论等十卷,托大律禅师赍送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