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杨时乔传

杨时乔,字宜迁,上饶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进士。授职为工部主事。在杭州征专卖税,命令商人自己报告收入,向有司交税,不做干预。隆庆元年(1567)冬天,上奏时政的要务,称:“有三件事应当慎重:每天勤于朝讲是培养品德的要务,亲自裁决奏章是发出指令的要务,听取劝谏能够做出判断是谋划事情的要务。有九大弊端:对国体的治理松弛懈怠,多次变更法令,赏罚没有规章,开支浩繁,滥卖官职、庄田,骚扰百姓,习俗侈靡,士气低落软弱,议论空虚。三种现象趋于严重:宦官、寺庙难以控制,宗族的俸禄难以继续,边防难以振兴。”奏疏呈入,朝廷褒扬并采纳了,朝廷内外传诵一时。

他升任礼部员外郎,调任南京尚宝丞。万历初年,他以安葬亲人而离职。丧服解除,出任南京太仆丞,又调任尚宝司,称病回乡。杨时乔一向无意荣升,一再起用一再告退。过了十七年才被推荐担任尚宝卿,四次调任后升南京太常卿。上奏请求讨论建文帝的谥号,祭祀去世的有气节的大臣。调任通政使。任期满后,他接连上奏请求退休,神宗不允许。

万历三十一年(1603),他被召见委任为吏部左侍郎。当时李戴已经辞官,杨时乔上任就负责部中事务。杜绝拜访,推辞交游,住宿在办公地,行贿者到不了他的门庭。等到全面考核京官、朝官时,首辅沈一贯想庇护他的私交,顾忌杨时乔清正,准备指派兵部尚书萧大亨主持,次辅沈鲤不赞同就终止了。杨时乔与都御史温纯积极清除内阁的亲信,像给事中钱梦皋;御史张似渠、于永清等人,都在纠察之列,又以年例的名义将给事中钟兆斗调出京城。沈一贯很恼恨,暗中劝说神宗,扣留了考核的奏章不下发。钱梦皋也借助楚王的事情再度攻击郭正域,称主持考核的人受郭正域驱使。皇帝果然心动,特意留用钱梦皋;此后,将被纠察的科道全部留用,并且下严旨责备杨时乔等人。杨时乔等人惶恐地上奏辩解,请求罢免,神宗不予追究。钱梦皋被留用,就与钟兆斗多次上奏攻击温纯,并且触及杨时乔,杨时乔请求离去。不久员外郎贺灿然请求贬斥被纠察的科道,也抨击温纯擅权争斗,唯独称赞杨时乔。又称“陛下亲自处事英明果断,不是内阁大臣能暗中愚弄的”,意思大概是为沈一贯解脱。杨时乔因为与温纯共事,又上奏请求贬官,神宗没有答复。等到温纯离去,钱梦皋、钟兆斗也引退了。神宗又降旨责备,称“先祖也时常留用被纠察的科道,为什么现在怀疑君主,诬蔑辅臣”。趁机责备各位大臣结帮入伙,命令杨时乔尽心尽职,将贺灿然和刘元珍、庞时雍等人全部贬职。杨时乔叹息道:“主持纠察的人被驱逐,提议纠察的也如鼠窜,还有脸面在此吗?”他多次上奏称病,最终未获批准。当时朝廷内外空缺很多,官职还没有补充人,而且大臣们探亲养病请假,以及劝谏而被连累遭遣送的人,遍布乡间,都得不到召见。杨时乔就开列了三百多人的名单,多次上奏请求录用。三十四年,皇长孙出世,神宗下诏起用罢官的人,杨时乔又列举受降职的邹元标等九十六人,被剥夺官籍的范俊等一百一十人,神宗最终没有理会。

第二年全面考核京城外的官吏。杨时乔已经与副都御史詹沂接受任务,过了几天,神宗忽然命令户部尚书赵世卿代替杨时乔,于是中途放弃。大概去年冬天所批复的考核报告,现在误发了。辅臣朱赓称不成体统,马上告诉了神宗。皇帝也发觉了错误,当天收回报告。杨时乔坚决推辞不肯上任,吏科陈治则弹劾他有怨愤不合大臣的礼仪。神宗下旨责备,杨时乔才又负责事务。永年伯王栋去世,他的儿子王明辅请求世袭。杨时乔认为外戚不应当传承封爵,坚持争辩,皇帝不听。当时沈一贯已经被罢免,言路争相攻击他的党羽。但是李廷机是沈一贯教导的门生,内阁大臣空缺,众人都推举他,只有给事中曹子汴、宋一韩,御史陈宗契坚持不同意。杨时乔最终遵从了众人的意见。不久,又推举黄汝良、全天叙担任侍郎,那些攻击沈一贯的人更加不高兴。给事中王元翰、胡忻便接连弹劾杨时乔,杨时乔上奏辩解,极力请求罢职。

当时,神宗授予杨时乔选拔官吏的权力,又不设置右侍郎,他一个人单独负责吏部事务,选官很公允。然而朝廷的阻格,官吏闲置,事情荒废,一天胜过一天,而且朝廷议论纷纷,动不动就受牵制。杨时乔官职不显赫,又自温纯离去后,很久不设置都御史,更不能镇住僚属。因此上下欺凌,纲纪一天天紊乱,言路掌握了权力,杨时乔也多有屈从,议论的人谅解他的苦衷,不多追究他。负责选官五年,最后起用以前的尚书孙丕扬,没有到任,杨时乔已经去世。箱中只有一件破旧的毛皮衣,同僚们募捐收殓了他。诏令封赠吏部尚书,谥号端洁。

杨时乔受业于永丰吕怀,最不喜欢王守仁的学说,力加排斥,尤其厌恶罗汝芳。在任职通政使司时,他上疏斥责说:“佛氏之学,起初并不与儒学相混,是罗汝芳借圣贤仁义心性之说,倡导为见性成佛的宗教,说我的学说简省快捷,不待清修。于是传疏注释为琐碎,以经书为糟粕,以躬行实践为迂腐,以纲纪法度为束缚。超越礼法,败坏道德,没有比这更严重了。望敕令主管官员明示禁止,以彰明纲常名教。”神宗下诏同意了他的意见。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五 厍狄峙 杨荐 赵刚 王庆 赵昶 王悦 赵文表·令狐德棻
  读礼通考卷六十五·徐乾学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六·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三·佚名
  卷之二十七·佚名
  通志卷十八·郑樵
  卷二十 越语上·左丘明
  十国春秋卷八十七·吴任臣
  崔谦传·令狐德棻
  薛道衡传·李延寿
  来調传·欧阳修
  张弘略传·宋濂
  五·沈从文
  卷四十·佚名
  李松涛·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九十五·彭定求

        卷295_1 【送司空曙之苏州】苗发   盘门吴旧地,蝉尽草秋时。归国人皆久,移家君独迟。   广陵经水宿,建邺有僧期。若到西霞寺,应看江总碑。   卷295_2 【送孙德谕罢官往黔州(孙父曾牧此州,因寄家也)】苗发  

  • 卷四十·阮阅

      ●卷四十·诙谐门上  太宗赐钱思公以下《孝经诗》,令次韵和进。晁文元迥首出四句云:“舍后信标名,风篁自有声。温柔敦厚教,仙果子难生。”思公即便对晁公:“今日须了。”晁大笑:“诸

  • 卷十·应劭

      ○山泽《孝经》曰:"圣不独立,王不独治。神不过天地,同灵造虚,由立五岳,设三台。"传曰:"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其余或伯或子男,大小为差。"《尚书》:"咸秩无文。"王者报功以次秩之,无有文也。《易》称:"山泽通气。"《礼》:"名

  • 卷八十四 晉紀六·司马光

      起重光作噩(辛酉),盡玄黓閹茂(壬戌),凡二年。   孝惠皇帝永寧元年(辛酉、三O一年)   春,正月,以散騎常侍安定張軌為涼州刺史。軌以時方多難,陰有保據河西之志,故求為涼州。時州境盜賊縱橫,鮮卑為寇;軌至,以宋配、氾瑗為謀主,悉

  • 卷十三 后赵録三·崔鸿

    石勒下 赵王元年春二月勒遣左长史王修主簿刘茂献捷于汉刘曜遣兼司徒郭汜等持节署勒太宰领大将军进爵赵王増封七郡并前二十三郡加殊礼出入警跸冕十有二旒乗金根车驾六马如魏武辅汉故事夫人为王

  • 后汉书补逸卷十六·姚之骃

    谢沈后汉书第一郑敬隐居敬闲居不修人伦新迁都尉逼为功曹防事前树时有清汁以为甘露敬曰明府政未能致甘露此青木汁耳辞病去隐处精学蛾陂中隂就虞延竝辟不行同郡邓敬因折茇为坐以荷荐肉瓠瓢盈酒言谈弥日蓬庐荜门琴书自娱

  • 卷二十七·沈德符

      ○释道【释教盛衰】后魏道武帝,用崔浩之言,尽诛缁流,毁梵宇,可谓备极惨毒。而太子不遵其命,多所洪护。至胡太后而其教愈盛,遂冠古今。唐武宗亦用李德裕之谋,沙汰僧尼,犯者立死。未几,嗣位者为宣宗,旋兴复之。盖授受之间,不能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二·佚名

    正统五年冬十月庚午朔享 太庙○下元节遣官祭 长陵献陵 景陵○遣中官祭司井之神○是日狭西兰县庄浪空中有声如雷地震○辛未复除监察御史高瑢郭原陈恕罗绮房威俱行在瑢原以亲丧服阕恕等以汰省回至是召用故也○壬申书复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第二十册 天聪三年十二月·佚名

    第二十册 天聪三年十二月十二月初一日,大军起行,西起良乡,行猎南苑。遂渡浑河,至良乡城东山冈驻营。是夜,招城主知县降,不从。初二日卯刻,正蓝旗光登,即克其城。尽诛军士。收养之生员六人。是日,遣石廷柱、龙什,招降房山县知县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一 氏族略一·纪昀

    氏族略 【一】总叙辽○总叙(臣)等谨按氏族分合古今不同三代而上姓合而氏分男子称氏女子系姓故姬姓一也而周之子孙氏凡百数周官小史辨昭穆奠 系世瞽蒙诵诗并诵系氏以诏于王侯国亦有国史掌其系牒良以姓氏分而难稽其制不得

  • 八三七 军机大臣进呈《永乐大典》总裁等人员记过次数清单·佚名

    八三七 军机大臣进呈《永乐大典》总裁等人员记过次数清单乾隆四十六年翰林院、四库馆于本年七月分三次寄围进呈过《永乐大典》第一分,正本十四种,共计一百四十本。今将总裁、分校记过次数,分晰开列于后。《周官总义》卷

  • 侯刚传·魏收

    侯刚,字乾之,河南洛陽人,他的祖先是代国人。侯刚本来出身贫寒微贱,年轻时擅长于烹调,在宫中从事烹饪工作。久后,被授予中散之职,接连升任冗从仆射、尝食典御等官。世宗因为他性格质朴刚直,给他赐名为刚。不久又迁升为奉车都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一·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一 洪武二十七年春正月辛丑朔,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宴群臣于奉天、华盖二殿。 云南麓川平缅宣慰使司宣慰使思伦发及元江府土官知府那荣、因远罗必甸长官司长官白文玉等五十处土官来朝,各贡马

  • 明会典序·佚名

    明会典序朕惟自古帝王君临天下必有一代之典以成四海之治虽其间损益沿革未免或异要之不越乎一天理之所寓也纯乎天理则垂之万世而无弊杂以人为虽施之一时而有违盖有不可易焉者唐虞之时尧舜至圣始因事制法凡仪文数度之间

  • 近思録集注卷三·江永

    【朱子曰此卷格物穷理】伊川先生答朱长文书曰心通乎道然后能辨是非如持权衡以较轻重孟子所谓知言是也心不通于道而较古人之是非犹不持权衡而酌轻重竭其目力劳其心智虽使时中亦古人所谓亿则屡中君子不贵也【永按此言心

  • ●八、经学变古时代·皮锡瑞

    经学自唐以至宋初,已陵夷衰微矣。然笃守古义,无取新奇;各承师传,不凭胸臆,犹汉、唐注疏之遗也。宋王旦作试官,题为“当仁不让于师”,不取贾边解师为众之新说,可见宋初笃实之风。乃不久而风气遂变。《困学纪闻》云:&l

  • 洞真八景玉箓晨图隐符·佚名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4《灵宝中盟经目》著录《上清高上太上道君洞真金玄八景玉箓》,为六朝符箓。本文盖其中一部分。述佩符诵经以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