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经学变古时代
经学自唐以至宋初,已陵夷衰微矣。然笃守古义,无取新奇;各承师传,不凭胸臆,犹汉、唐注疏之遗也。宋王旦作试官,题为“当仁不让于师”,不取贾边解师为众之新说,可见宋初笃实之风。乃不久而风气遂变。《困学纪闻》云:“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七经小传》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经义》行,视汉儒之学若土梗。”据王应麟说,是经学自汉至宋初未尝大变,至庆历始一大变也。《七经小传》,刘敞作,《三经新义》,王安石作,或谓《新义》多剿敞说。元祐诸公,排斥王学;而伊川《易传》专明义理,东坡《书传》横生议论,虽皆传世,亦各标新。司马光《论风俗劄子》曰:“新进后生,口传耳剽,读《易》未识卦爻,已谓《十翼》非孔子之言;读《礼》未知篇数,已谓《周官》为战国之书,读《诗》未尽《周南》、《召南》,已谓毛、郑为章句之学;读《春秋》未知十二公,已谓《三传》可束之高阁。”陆游曰:“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案宋儒拨弃传注,遂不难于议经。排《系辞》谓欧阳修,毁《周礼》谓修与苏轼、苏辙,疑《孟子》谓李觏、司马光,讥《书》谓苏轼,黜《诗序》谓晁说之。此皆庆历及庆历稍后人,可见其时风气实然,亦不独咎刘敞、王安石矣。
孔子以《易》授商瞿,五传而至田何,又三传为施雠、孟喜、梁丘贺,此《易》之正传也。京房受《易》于焦延寿,讬之孟氏,不相与同,多言卦气占验,此《易》之别传也。郑注言爻辰,虞注言纳甲,不过各明一义,本旨不尽在此。郑与荀爽皆费氏《易》;惟虞翻言家传孟氏,而注引《参同契》,又言梦道士使吞三爻,则间本于道家。王弼亦费氏《易》,而旨近老氏,则亦涉道家矣。然诸儒虽近道家,或用术数,犹未尝驾其说于孔子之上也。宋道士陈搏乃本太乙下行九宫之法,作先天后天之图,讬伏羲、文王之说而加之孔子之上。三传得邵子,百其说益昌。邵子精数学,亦《易》之别传,非必得于《河》、《洛》。程子不信邵子之数,其识甚卓。《易传》言理,比王弼之近老氏者,为最纯正。朱子以程子不言数,乃取《河》、《洛》九图冠于所作《本义》之首。于是宋、元、明言《易》者,开卷即说先天后天。不知图是点画,书是文字;故汉人以《河图》为八卦、《洛书》为九畴。宋人所传《河图》、《洛书》,皆黑白点子,是止可称图,不可称书。而乾南坤北之位,是乾为君,而北面朝其臣。此皆百喙不能解者。是以先天后天说《易》者,皆无足观。
《尚书》传自伏生,今存《大传》;而《洪范五行传》专言祥异,则《书》之别传也。太史公当武帝立欧阳《尚书》之时,所引《尚书》,必欧阳说,与伏传多吻合。大小夏侯出,始小异。古文说出,乃大不同。今考《五经异义》引《古尚书说》,《五经疏》引马、郑遗说,如六卿、六宗、广地万里、服十二章之类,多援《周礼》以解唐、虞。夫《周礼》即属周公手定之书,亦不可强尧、舜下从成周之制,是古文说已不可信矣。伪孔《传》出,王肃杂采今古,与马、郑互有得失。诸儒去古未远,虽间易其制度,未尝变乱其事实也。至宋儒乃以义理悬断数千年以前之事实,谓文王不称王;戡黎是武王;武王但伐纣,不观兵;周公惟摄政,未代王;无解于“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子封”之文,乃以为武王封康叔;《君奭》是周公留召公;王命周公后是留后治洛;并与古说不合。考之《诗》、《书》,皆言文王受命。伏《传》、《史记》皆言文王称王,以戡黎为文王事,非武王事。武王既可伐纣,何以必不可观兵。伏《传》言周公居摄;《史记》言周公践位。又言武王时,康叔幼,未得封;《左氏传》祝鮀明言周公封康叔,鮀以卫人说卫事,岂犹有误!《史记》言《君奭》作于周公居摄时,非留召公。又言周公老于丰,薨于丰,未尝留后治洛。唐置节度留后,古无此官名。皆变乱事实之甚者,孔《传》尚无此说,故孔《传》虽伪,犹愈于蔡《传》也。疑孔《传》始于宋吴棫。朱子继之,谓“某尝疑孔安国书是假,《书序》是魏、晋间人作。《书》凡易读者皆古文,伏生所传皆难读,如何偏记其所难而易者全不能记。”朱子所疑,真千古卓识。蔡《传》不从师说,殆因其序以传心为说;传心出虞廷十六字,不敢明著其伪乎!阎若璩作《古文疏证》,攻伪《书》、伪《传》;毛奇龄为古文作《冤词》。人多是阎非毛,实亦未可概论。阎攻伪《书》、伪《传》极精,而据蔡《传》则误。毛不信宋儒所造事实,而一从孔传,此则毛是而阎非者,学者当分别观之。
《诗》,鲁、齐、韩三家,《艺文志》以为鲁最近之。《齐诗》五际六情,独传异义,则《诗》之别传也。《韩诗》,唐时尚存,惜无传人而亡。《毛传》孤行,郑《笺》间采鲁、韩。自汉以后,说《诗》皆宗毛、郑。宋欧阳修《本义》始辨毛、郑之失,而断以己意。苏辙《诗传》始以毛《序》不可尽信,止存其首句,而删去其余。南宋郑樵《诗传辨妄》始专攻毛、郑,而极诋《小序》。当时周孚已反攻郑樵。朱子早年说《诗》,亦主毛、郑;吕祖谦《读诗记》引朱氏曰,即朱子早年之说也。后见郑樵之书,乃将《大小序》别为一编而辨之,名《诗序辨说》。其《集传》亦不主毛、郑,以《郑》、《卫》为淫诗,且为淫人自言。同时陈傅良已疑之,谓:以城阙为偷期之所,彤管为淫奔之具,窃所未安。马端临《文献通考》辨之尤详,谓:夫子尝删《诗》,取《关雎》乐而不淫;今以文公《诗传》考之,其为男女淫泆而自作者,凡二十有四,何夫子犹存之不删!又引郑六卿饯韩宣子所赋诗,皆文公所斥以为淫奔之人所作,而不闻被讥。乃知当如序者之说,不当如文公之说也。是朱子《诗集传》,宋人已疑之。而朱子作《白鹿洞赋》,引《青衿》伤学校语,门人疑之而问,朱子答以序亦不可废。是朱子作《集传》,不过自成一家之言,非欲后人尽废古说而从之也。王柏乃用其说而删《诗》,岂朱子之意哉!
《春秋公羊》、《榖梁》,汉后已成绝学。《左氏》传事不传义,后人专习《左氏》,于《春秋》一经,多不得其解。王安石以《春秋》为断烂朝报而废之,后世以此诟病安石。安石答韩求仁问《春秋》曰:“此经比他经尤难,盖《三传》不足信也。”尹和靖云:“介甫不解《春秋》,以其难之也,废《春秋》非其意。”据尹氏说,安石本不欲废《春秋》者,然不信《三传》,则《春秋》已废矣。若以《春秋》为断烂朝报,则非特安石有是言,专执《左氏》为《春秋》者皆不免有此意。信《左氏》家经承旧史、史承赴告之说,是《春秋》如朝报矣;不信《公》、《榖》家日月褒贬之例,而概以为阙文,是《春秋》如朝报之断烂者矣。宋人治《春秋》者多,而不治颛门,皆沿唐人啖、赵、陆一派。如孙复、孙觉、刘敞、崔子方、叶梦得、吕本中、胡安国、高闶、吕祖谦、程公说、张洽、吕大圭、家铉翁,皆其著者,以刘敞为最优,胡安国为最显。元、明用胡《传》取士,推之太高;近人又诋之太过,而胡《传》卒废。平心而论,胡氏《春秋》大义本孟子,一字褒贬本《公》、《榖》,皆不得谓其非。而求之过深,务出《公》、《榖》两家之外;锻炼太刻,多存讬讽时事之心。其书奏御经筵,原可藉以纳约。但尊王攘夷,虽《春秋》大义;而王非唯诺趋伏之可尊,夷非一身两臂之可攘。胡《传》首戒权臣,习艺祖惩艾黄袍之非,启高宗猜疑诸将之意。王夫之谓岳侯之死,其说先中于庸主之心。此其立言之大失,由解经之不明也。崔子方《春秋本例》,以日月为本,在宋儒中,独能推明《公》、《榖》;而所作《经解》并纠《三传》,未能专主一家。朱子云:“《春秋》义例……不能自信于心,故未尝敢措一辞。”此朱子矜慎之处,亦由未能专信《公》、《榖》,故义例无所依据也。
三《礼》本是实学,非可空言;故南北学分,而三《礼》皆从郑注;皇、熊说异,而皆在郑注范围之中。宋时三礼之学,讲习亦盛。王安石以《周礼》取士。后有王昭禹、易袚、叶时,皆可观。《仪礼》有李如圭《集释》、《释宫》,张淳《识误》,并实事求是之学。《礼记》,卫湜《集说》一百六十卷,采摭宏富,可比李鼎祚之集《周易》。而陈祥道之《礼书》一百五十卷,贯通经传,晁公武、陈振孙服其精博。窃谓祥道之书,博则有之,精则未也。宋人治经,务反汉人之说。以礼而论,如谓郊禘是一,有五人帝,无五天帝,魏王肃之说也。禘是以祖配祖,非以祖配天,唐赵匡之说也。此等处,前人已有疑义,宋人遂据以诋汉儒。三代之礼久亡,汉人去古未远,其说必有所受。古时宫室制度,至汉当有存者。如周之灵台,汉时犹在,非后人臆说所能夺也。若古礼之不宜于今者:郊禘一岁屡行,天子难于亲出;宗庙四代选毁,人情必疑不安。后世天则每岁一郊,祖则同堂异室,此皆不必强摹古礼,亦不必以古礼为非,宋人尽反先儒,一切武断;改古人之事实,以就我之义理;变三代之典礼,以合今之制度;是皆未敢附和以为必然者也。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以十七篇为主,取大、小戴及他书传所载系于礼者附之,仅成家、乡、邦国、王朝礼,丧、祭二礼未就而朱子殁,黄榦续成之。其书甚便学者,为江永《礼经纲目》、秦蕙田《五礼通考》所自出。
宋人不信注疏,驯至疑经;疑经不己,遂至改经、删经、移易经文以就己说,此不可为训者也。世讥郑康成好改字;不知郑《笺》改毛,多本鲁、韩之说;寻其依据,犹可征验。注《礼记》用卢、马之本,当如卢植所云“发起纰缪”;注云“某当为某”,亦必确有凭依。《周礼》故书,不同《仪礼》;今古文异,一从一改,即以《齐》、《古》考《鲁论》之意。《仪礼》之《丧服传》,《礼记》之《玉藻》、《乐记》,虽明知为错简,但存其说于注,而不易其正文。先儒之说经,如此其慎,岂有擅改经字者乎!唐魏征作《类礼》,改易《礼记》次序,张说駮之,不行,犹得谨严之意。乃至宋而风气大变。朱子注《论语》,不删重出之章;“与其进也”三句,不钩转其文,但存其说于注。注《诗》“爰其适归”,云《家语》作奚,而不改为奚;据古本“上帝甚蹈”,云《国语》作神,而不改为神;体例犹未失也。独于《大学》,移其文,又补其传;《孝经》分经传,又删经文;未免宋人习气。而移《大学》先有二程子,删《孝经》云本胡侍郎、汪端明,则未可尽为朱子咎。若王柏作《书疑》,将《尚书》任意增删;《诗疑》删《郑》、《卫》,《风雅颂》亦任意改易;可谓无忌惮矣。《四库提要》斥之曰:“柏何人斯,敢奋笔以进退孔子哉!”经学至斯,可云一厄。他如俞廷椿《复古编》,割裂五官,以补冬官;吴澄《礼记纂言》,将四十九篇颠倒割裂,私窜古籍,使无完肤。宋、元、明人说经之书,若此者多,而实宋人为之俑始。
猜你喜欢 卷四十五 论语二十七·黎靖德 卷一五○·邱濬 治政篇 第十三 凡二十二条·范立本 卷三十·陆陇其 卷二十九·李明复 卷十二·赵汸 尚书句解卷二·朱祖义 卷三十二·王道焜 卷二·吴廷华 卷五·方苞 卷十四·佚名 南闽十年之梦影·李叔同 佛学之简明意义·太虚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十·佚名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