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孙丕扬传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的进士,授职为行人,升任御史。历任京郊、淮、扬地区巡按,纠正过失雷厉风行。隆庆年间,升任大理丞。因为曾经弹劾高拱,高拱的门生给事中程文诬陷并弹劾孙丕扬,他被罢官等候审查。高拱被罢免后,事情弄明白了,他又官复原职。

万历元年(1573)他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各府。因为严格治政,属官都惴惴不安。巡视关隘,增设了三百多所敌楼,修筑了一万多丈的边防墙。论功绩,历任右副都御史。宦官冯保的家在京城,张居正吩咐替他修建住宅,孙丕扬拒不理睬。知道冯、张两人会发怒,万历五年春天他称病回乡了。

当年冬天考核京官,言官们迎合张居正而弹劾他。诏令他起用官职时,调至南京听用。巡按陕西的御史,知道冯保等人不满,暗中示意西安知府罗织他的罪名。知府派小吏答复御史,不料小吏被老虎吃了,等到再做答复,而张居正已经死亡,事情才作罢。他出任应天府尹。受任为大理寺卿,升任户部右侍郎。

万历十五年(1587),河北发生大饥荒。孙丕扬的家乡和邻县蒲城、同官的人采石为食。孙丕扬很伤感,送了几升石头给皇上,趁势劝谏:“现在全国困于加派,穷困的并非只有吃石粉的百姓。应该放宽赋税节俭开支,罢除额外的征派和诸类不急的事务,损害官方而有益于下民,培育苍生的性命。”神宗被他的话感动,很有些减裁、罢除。

不久,他由左侍郎升任南京右都御史,称病回乡,又召回任命为刑部尚书。孙丕扬认为监狱中滞留囚徒过多,是因为公文传递的牵制。提议在刑部、大理寺各设簿籍,凡是狱案上报刑部,第二天就详细报告大理寺,大理寺审核批准后的次日就反馈到刑部,从此囚徒就没有长期被关押的了。不久他上奏:“五年一次的刑事抚恤刚完,恐怕有冤狱没有地方投诉。请敕令全国的巡抚巡按官,在春气暖和时令监司巡视州县,审查囚徒,按察使则审查省会的囚徒。对死罪有疑以及流徙之下可以赦免的人,由抚按官送交朝廷,希望不要超过夏天。罪轻的人马上遣送,罪重的人仍然听候刑部裁决,每年如此。”神宗答复同意,以后,他逐条陈述了减少刑罚的三十二件事。皇帝称好,下优诏褒奖,从此刑狱大为减少。有宫中小内臣杀了人,逃避到皇宫。孙丕扬上奏要求逮捕,终于将其发配边关。后改任左都御史,他陈述三条台规,请求专管印玺、重视巡查、长期巡城,定为命令。而后,他又称:“乡里百姓的疾苦只有郡邑官员才能解决,郡邑的吏治只有抚按监司才能清正。抚安监司的风化,只有部院能够整治。请求订立条约颁布全国,奖励清廉抑制贪赃,共同遵循官箴。”神宗都下优诏答复可行。

万历二十二年(1594)他担任吏部尚书。孙丕扬刚直不屈,众官不敢徇私,只忧虑显贵的太监的拜访。于是他创立抽签法,大选特选官吏,全部听凭他们自己抽签,请托属意之事无法施行,一时间选拔的人盛赞他无私,选官之事从此大变。

万历二十三年(1595)全面考核京城之外的官吏。九江知府沈铁曾经担任衡州同知,揭发巡抚秦耀的罪行,江西提学佥事马犹龙任刑部主事时,判定御史祝大舟收受贿赂,于是庇护祝的人憎恨。考功郎蒋时馨罢黜了他,孙丕扬没有察觉。等到蒋时馨被赵文炳弹劾,孙丕扬极力替他辩解。称此是丁此吕的罪过,丁此吕遭逮捕。孙丕扬又极力抨击沈思孝,因此沈思孝和员外郎岳元声接连上奏攻击孙丕扬。孙丕扬极力恳请离去。当年冬天,神宗因为军政事务,贬责了两京三十多名言官。孙丕扬仍在休假,就与九卿极力劝谏,神宗没接纳。不久,神宗厌恶大学士陈于陛进行救助,将各位言官贬到边关。孙丕扬等人又上奏劝谏,神宗因此更加恼怒,将他们全部除名。

起初,神宗虽然很想任用孙丕扬,但不甚信任。有所举荐,都录用了列在第二位的候选者。多次请求启用罢官的人,都宣告作罢。孙丕扬因为不得志,已经有了离去的打算,因此闭门不出达半年。十三次上奏,都没有答复。到了四月,神宗下温诏勉励、挽留,他才又开始办事。主事赵学仕是大学士赵志皋的族弟,因为犯事而面临降职,文选郎唐伯元将他定为饶州通判。不久赵学仕又因为以前的事遭攻击,给事中刘道亨弹劾吏部趋炎附势,言辞触犯了孙丕扬。博士周献臣的陈述,也对他颇有触犯。孙丕扬怀疑刘道亨受同僚周孔教的指使,周献臣又是周孔教的同宗,更加怀疑,又多次上奏请求退休。最后写信给大学士张位,恳求他起草旨令同意放他回乡。张位照他的话办了。孙丕扬听说了,又大为愤恨,称张位排挤自己,上奏极力抨击张位和刘道亨、周孔教、周献臣、沈思孝。神宗得到奏疏,认为孙丕扬不正直。张位也上奏辩解,请求告退,神宗又下诏安慰、挽留,而且张位的同僚陈于陛、沈一贯也替张位开脱。孙丕扬再度被责备,批准他乘驿车离去。

此后很久,他被委任为南京吏部尚书,推辞不上任。等到吏部尚书李戴被免职,神宗为代替的人发愁,让侍郎杨时乔负责。杨时乔多次请求选拔尚书。神宗最终思念孙丕扬廉洁、正直,万历三十六年(1608)九月召用他担任原职。他屡屡推辞,神宗不同意。第二年四月才进京,他已经七十八岁。三十八年考核京城之外的官吏,罢免与提拔都很恰当。又上奏举荐廉吏布政使汪可受、王佐、张亻思等二十多人,诏令全部录用。

在此之前,南北两京的言官都攻击李三才、王元翰,牵连到居住家乡的顾宪成,称为东林党。祭酒汤宾尹和谕德顾天浚各自召门徒,干预时政,称为宣党、昆党;因为汤宾尹是宣城人,顾天浚是昆山人。御史徐兆魁、乔应甲、刘国缙、郑继芳、刘光复、房壮丽,给事中王绍徽、朱一桂、姚宗人、徐绍吉、周永春等人,极力排斥东林党人,与汤宾尹、顾天浚相互声援,大臣大都畏惧,回避他们。到此时,郑继芳巡按浙江时,有人以他的名义伪造信函抨击王绍徽、刘国缙。信中说:“欲除去福清,先要除去富平;欲除去富平,先要除去耀州兄弟。”又称:“秦脉被斩断后,我们可以实现抱负。”福清指叶向高,耀州指王国、王图,富平就是孙丕扬。王国当时是保定巡抚,王图任吏部侍郎负责翰林院,与孙丕扬都是秦地人,所以称“秦脉”。大概是小人所设计的挑逗语言,陷害郑继芳等人,该信送到孙丕扬的住所,孙丕扬并不介意。遇上御史金明时为官不称职,顾虑京官考核中受斥责,先上奏极力攻击王图并抨击御史史记事、徐缙芳,称他们是王图的心腹。等到王图、徐缙芳上奏辩解,金明时再度弹劾他们,并提到伪造的郑继芳的信。刘国缙怀疑信出自徐缙芳和李邦华、李炳恭、徐良彦、周起元之手,因此称他们为“五鬼”;当时五个人都当选御史待命。当时,人们每天攻击,议论纷纷,神宗从没过问,他们更是培植党羽以求取胜,朝廷上热闹得很。

到了第二年三月全面考核京官,孙丕扬与侍郎萧云举、副都御史许弘纲负责此事,考功郎中王宗贤、吏科都给事中曹于汴、河南道御史汤兆京、协理御史乔允升做助手。前任御史康丕扬、徐大化,前任给事中钟兆斗、陈治则、宋一韩、姚文尉,主事郑振先、张嘉言和汤宾尹、顾天浚、刘国缙都被纠察,又以年例的名义将王绍徽、乔应甲调出京城。群情得以收敛,但是诸位不得志的人很恼恨。在考核之初的举荐时,汤兆京称金明时即将上奏要挟,以刺激孙丕扬。孙丕扬果然恼怒,先制止金明时到吏部考察,特意上奏弹劾他。神宗下旨追究罪过,金明时的辩解又触犯神宗的避讳。神宗恼怒,剥夺了他的官职。他的党徒大为哗然。称金明时不曾要挟汤兆京,只有弹劾王图是事实,遭到王图的报复。因此刑部主事秦聚奎极力攻击孙丕扬,替汤宾尹、徐大化、刘国缙、王绍徽、乔应甲、张嘉言辩护。当时部院的考核报告还没有下达,孙丕扬上奏催促,趁机揭发秦聚奎以前在绩溪、吴江知县任上贪婪、残暴的罪状。神宗倾向孙丕扬,将秦聚奎的官职也剥夺了。因此他的党羽们更加愤怒,称孙丕扬果真利用伪书故意贬斥王绍徽、刘国缙,况且两人与乔应甲曾经攻击过李三才、王元翰,所以代他们报复,议论纷纷。许弘纲听说后感到畏惧,多次请求下发考核的报告,也认为孙丕扬处理过分。秦的党羽们借助他的话,更加想打倒孙丕扬。礼部主事丁元荐刚进入朝廷,顾虑考核报告最后搁置,上奏指责许弘纲,趁势详尽揭发了昆、宣两党的阴谋。因此朱一桂、郑继芳、周永春、徐兆魁、姚宗文争相攻击丁元荐,替金明时等人诉讼冤屈。幸亏叶向高调解,到五月才下发考核报告。给事中彭惟成、南京给事中高节,御史王万祚、曾成易仍然不断攻击。孙丕扬认为人们议论不断,也屡次上奏请求离去,神宗下优诏挽留。在此之前,杨时乔负责考核,贬斥了科道钱梦皋等十人,神宗下特旨留用他们。此时孙丕扬也上奏罢免他们,群情大快。

孙丕扬以白首之躯回朝视事,不举荐贤明无以报效国家。先后推举隐居的贤人,像沈鲤、吕坤、郭正域、丘度、蔡悉、顾宪成、赵南、邹元标、冯从吾、于玉立、高攀龙、刘元珍、庞时雍、姜士昌、范涞、欧阳东风等人。神宗一向不录用旧臣,全部没有批复。孙丕扬又请求起用前任御史钱一本等十三人,前任给事中钟羽正等十五人,也答复作罢。孙丕扬虽然年迈,神宗看重他老练清廉,对他眷念更深。然而孙丕扬不断请求离去,上奏二十多次,得不到批准,就在第二年二月上奏之后径直回乡。叶向高听说了,急忙上奏神宗。神宗下诏令他乘驿车,并派有司问候。不久孙丕扬上奏答谢,趁势陈述四件时政,神宗又下优诏答复他。他在家居住两年后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赠封为太保。天启初年,追赠谥号恭介。

猜你喜欢
  卷一百六十四·志第一百一十七·职官四·脱脱
  卷五十一·志第三十二·选举一·脱脱
  卷三十五 淳化五年(甲午,994)·李焘
  卷十六·黄以周
  1917──中華民國六年丁巳·郭廷以
  卷之三百五十五·佚名
  卷之九十八·佚名
  卷之四百三·佚名
  第三二九验充名单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九日一二二○二--六·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三·纪昀
  卷十二·傅恒
  史记集解卷一百二十七·裴骃
  松潘土司传·张廷玉
  金兴旺传·张廷玉
  纲鉴易知录卷六七·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之一二·魏庆之

      品藻古今人物古今诗人虽各有评,而总论诸贤,不容类析者,复萃于此。   韩 诗   周诗三百篇,雅丽理训诰。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到!五言出汉时,苏李首更号。东都渐弥漫,泒别百川导。建安能者七,卓荦变风操。逶迤晋宋间,气象

  • 卷一七一 陳紀五·司马光

      起玄黓執徐(壬辰),盡閼逢敦牂(甲午),凡三年。   高宗宣皇帝太建四年(壬辰,公元五七二年)   春,正月,丙午,以尚書僕射徐陵為左僕射,中書監王勱為右僕射。   己巳,齊主祀南郊。   庚午,上享太廟。   辛未,齊主贈琅邪王儼

  • 卷之一百六十六·佚名

    洪武十七年冬十月乙丑朔享太庙○丙寅册广武卫指挥佥事李杰女为淑妃册曰妃嫔之立所以助皇后奉宗庙理内治也非淑德贤行曷膺兹选朕自后崩之后欲得贤淑之女助朕奉祀宗庙乃卜诸功臣之家惟尔李氏最贞特册尔为淑妃助朕以奉宗

  • 第十一回 周社稷八百年三十七世·黄士衡

    诗曰:成败兴亡古至今,飞云去鸟入销沉。荒郊废冢伤心处,不待田文听鼓琴。却说平王迁洛之事,已于第七回之末序明。其即位迁洛之后,不思申侯杀父之仇,反怀申侯全己之功,遣畿内之民,戌申及许,以防戎患。又不能自强于政治,晚年失道滋

  • 卷之二百四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十九 列传十九·纪昀

    列传唐 【十九】○唐十九王义方 员半千 韩思彦【琬】苏安恒 辥登王求礼柳泽【范奭】 冯元常【元淑】 蒋钦绪 【沇清】王义方员半千韩思彦苏安恒辥登王求礼柳泽冯元常蒋钦绪△王义方王义方泗州涟水人客于魏孤且窭

  • 一四六一 安徽巡抚朱珪奏本年换缴《通鉴纲目续编》二部折·佚名

    一四六一 安徽巡抚朱珪奏本年换缴《通鉴纲目续编》二部折乾隆五十七年十一月初六日安徽巡抚臣朱珪跪奏,为换缴《通鉴纲目续编》数目,遵旨汇奏事。窃照《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应行抽改之处,乾隆四十八年四月内钦奉上谕:各

  • 卷之四十六  三朝聖諭錄中(明)楊士奇 撰·邓士龙

    (三朝聖諭錄,三卷,明楊士奇撰。楊士奇,名寓,以字行,號東里。早孤力學,授徒自給。建文初以薦入翰林,與編纂太祖實錄。成祖即位,入內閣典機務。仁宗時擢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未幾,命為兵部尚書。修太宗實錄,為總裁之一。宣宗即位

  • 卷十九·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十九旗分志十九八旗佐领十九【正白旗蒙古佐领 正红旗蒙古佐领】正白旗蒙古佐领正白旗蒙古都统所属左右参领各一右参领下佐领十五左参领下佐领十四右

  • 卷十二·纪昀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钦定四库全书钦定歴代职官表卷十二兵部表<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十二<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十二<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

  • 晋叔向问齐国若何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第十七·晏婴

    晏子聘于晋,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对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田氏乎!”叔向曰:“何谓也?”晏子曰:“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齐旧四量:豆、区、釡、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釡,釡十则钟;田氏三量,皆登一焉,钟

  • 佛说箭喻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彼时尊者摩罗鸠摩罗。独在静处。有是念生。谓世尊弃邪见除邪见。不记说。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命是身命异身异。有如此命终。无有命终

  • 卷第五·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五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释论中分别根品之四为不如此耶。是因于他生有分皆是无常。由此言此无为法唯不遮为能故立为因。此义已拨。于余经中说所缘境不说不能遮为因。于经中无为法因义不成。

  • 神食·威尔斯

    《神食》讲述的是两位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营养品“神食”,这种营养品能让食用者生长加速且变得巨大:鸡吃了后大得能食人,黄蜂和老鼠吃了后也能大得攻击人,婴儿吃了后则很快长成巨婴乃至巨人。然而就在读者眼看着故事中的

  • 春渚纪闻·何薳

    宋代笔记。10卷。何薳著。此书前5卷为“杂记”,卷6为“东坡事实”,卷7为“诗词事略”,卷8为“杂书琴事(墨说附)”,卷9为“记砚”,卷10为“记丹药”。“杂记”中多引仙鬼报应,兼及谈谐琐事,或资谈助,而可取者不多。后代著录题

  • 侣山堂类辩·张志聪

    《侣山堂类辩 》是张志聪集同学友生及诸门弟子数十人, 在侣山堂讲学, 探讨医理, 讲论方药, 钻研中医学术之专题论文集。书中充分反映了张志聪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张志聪主张:先难后易,苦志力学,主张反循序渐进法,以

  • 梁园寓稿·王翰

    九卷。明王翰撰。王翰,字时举,夏县 (今属山西)人。生卒年不详,元季隐居中条山。洪武初,以明经辟为夏县训导,后擢为周王长史。周王素骄,有异志。王翰屡谏不纳,断指佯狂而去。后周王败,得不坐。其事附见《明史·周王传

  • 诸佛集会陀罗尼经·佚名

    梵名Sarva -buddha^n%gavati^-dha^ran!i^ 。全一卷。又称诸佛集会经。唐代提云般若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记述佛陀怜悯众生怖惧生死,而于恒伽河畔集十方诸佛,共说息灾延命之咒及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