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李东阳传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军籍身分居住京城。他四岁能够写一尺见方的大字,明景帝召见了李东阳,并且当面测试,景帝非常高兴,将东阳抱着放在自己的膝上,赐给他水果和纸币。后来景帝又两次召东阳讲解《尚书》要义,很合景帝的心意,命他进入京学。天顺八年(1464),李东阳十八岁,考中进士,被推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职位。逐渐升为侍讲学士,担任东宫讲官。

弘治四年(1491),《宪宗实录》编纂完毕,李东阳由左庶子兼侍讲学士,提升为太常少卿,仍旧兼任着以前的官职。五年,因发生旱灾朝廷广开言路。东阳一条条摘录《孟子》七篇的要义,附上对时政得失的看法,共计数千字,呈送皇帝,明孝宗很赞赏。内阁大臣徐溥等因为皇帝的文告命令繁多,请求仿照先朝王直旧例设官专门负责。于是提升东阳为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进入内阁专门主管诏书命令。八年以现任职务进入文渊阁,参预机要事务,与谢迁同一天到位。过了一段时间,进升为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弘治十七年(1504),阙里庙重新建成,东阳奉命前去祭祀。返回后上疏说:“臣奉使命急速上路,正遇上极为严重的旱灾。天津一带,夏麦已经枯死,秋稻还未下种,纤夫衣不遮体,扛锄的农人一副饥饿的面容,盗贼四处横行,其中青州尤为严重。南方来的人说,江南、浙东的道路上挤满了流亡的人,地方户口减少,军队人员空虚,仓库里无十天的积储,做官的短缺好几年的俸禄。东南是国家财赋重地,一年的大荒已经到如此地步,北方人苟且懒惰,向来没有积蓄,如果今年秋天再歉收,民众如何承受得了?事情的变数,恐怕是难以预测的事。臣虽然长期在官署,天天接触奏章奏议,但如果不是经过这地方,仍然不可能了解这些情况,何况陛下深处皇宫之中呢?

“臣在路上察访,都说吃白饭的闲散人太多,国家的费用没有常规,差使劳役频繁,苛捐杂税重叠。京城大兴土木,使服劳役的军士财力竭尽,每逢遇到操练,宁死不去。世家豪族所占的田地面积跨越郡县,还不断向上伸手要求再赐。亲王前往封地,供应十万至二三十万两。游手好闲的人,以皇亲仆从为名往往在关口、渡口及都会城市大开市场、店铺,来收取商税。国家建都在北方,供应依赖东南,商人都害怕地跑了,这远不是什么小事情。再有织造内官放纵手下人骚扰,守闸官吏没有不惊骇而跑的,当地穷困小商小贩没有不骚动的。这又是臣所亲眼看见的事。

“民间的情况,郡县官府不了解,郡县的情况,朝廷不知道,朝廷的情况,深宫也不知道。起初为容忍遮盖,最后发展到蒙蔽。容忍的事端还小,蒙蔽的祸患就很深。臣在山东听说陛下由于灾害异常现象屡次出现,下命令要群臣不要忌讳把话都说出来,然而诏书频频下达,群臣在奏章奏议中都已把自己的见解陈述。但是事关内廷、贵戚的事,一动就受到牵制,经过好几年,拖了很长时间,最后都杳无音信。我的确担心今天所说的那些话又成为虚文。请求取出以前朝廷内外条奏,仔细地加以选择,当机立断予以实施。”孝宗表示赞许,全部条奏交给所主管官署。

这时,孝宗几次召内阁大臣当面议政。李东阳与首辅刘健等尽心献言,对于有关时政的过失必定尽言极谏。东阳擅长古文,阁中奏议大多是他写的。奏议发出,天下传阅吟诵。第二年孝宗去世,东阳与刘健、谢迁一同接受顾命,辅助太子。

武宗即位,又连续加封东阳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刘瑾进入司礼监,东阳与刘健、谢迁当天就要求辞去官位,皇帝御旨去掉刘健、谢迁的官职,而独个留住东阳。东阳感到耻辱,第二次呈上奏章恳请辞位,皇帝不允许。当初,刘健、谢迁坚持要诛杀刘瑾,言辞非常严厉,只有李东阳语调稍微缓和,因此被独留。刘健、谢迁临行时,东阳在路上设的饯行宴上流下眼泪,刘健严肃地说:“为什么流泪?假如那天你也力争诛杀刘瑾,那就与我们一起离去了。”东阳无话可说。

刘瑾得志之后,大力打击抑制朝官。而新调入阁的焦芳助长了刘瑾的残暴,老臣、忠直人士几乎被放逐干净。东阳愁闷不安很不得志,也小心谨慎地躲避祸患。焦芳嫉妒东阳位居自己之上,一天到晚在刘瑾面前说李东阳的坏话。此前,东阳奉命编纂《通鉴纂要》,完成之后,刘瑾命人挑出笔画小毛病,免除誊录官好几名,企图借此祸及东阳。东阳大为窘迫,请焦芳与张彩进行调解,才了结此事。

刘瑾凶恶残暴一天比一天厉害,对大臣无不进行诋毁,态度怠慢,但对东阳表面上还算尊敬。凡是刘瑾扰乱政事所搞的乱子,东阳左右调适,于政事也多有补救。尚宝卿崔..、副使姚祥、郎中张玮因为违反礼制乘轿,随从非法索取驿站马匹,给事中安奎、御史张..由于核实边饷不对刘瑾意愿,都被戴上沉重的刑具差一点死了。东阳全力营救,崔..等被罚守边,安奎、张..被释放、削职为民。正德三年(1508)六月二十六日,退朝后,有人将匿名奏章放置在御道上,信中一一列举刘瑾罪行,武宗下诏书要文武百官全部跪在奉天门外。不久,拘捕三百多名官员关进皇家监狱。第二天,东阳等尽力解救,时逢刘瑾也查访到匿名奏章是太监所投放的,众官员才获得释放。后来过了几天,东阳上奏章请求宽免抚恤等几件事,奏章下达到有关部门。不久户部又上奏章,说粮草亏损,自有专门负责的官员,巡抚官掌管大政,应该从轻减罪。刘瑾大怒,矫造几百字的圣旨责问,朝廷内外都为之震惊叹息。刘瑾担心盗贼越来越厉害,想派兵看守盗贼家属并邻里以及为他窝藏财物的人家。有人自称抓获盗贼七十人,所管部门要用新例处理,东阳说,如果这样,那么百年的案子都可以追究,这才免除了。刘健、谢迁、刘大夏、杨一清以及平江伯陈熊一类人几乎遭到危险,都依赖东阳而得到化解。东阳用隐蔽的手法默默地保全善良之辈,天下人暗中受到他的庇护,然而气节之士大多责怪他。侍郎罗王已写信给东阳,劝他早日退职,以至于到请求削除自己的门生身分。东阳看到信,低头长叹罢了。

焦芳已经与宦官串通一气,王鏊虽然保持正派,但不能与刘瑾抗衡,李东阳就援引杨廷和共同处理政事,勉强配合依靠以此自立。不久,王鏊辞去官位,接替的人刘宇、曹元都是刘瑾的党羽,东阳更加孤立。东阳以前已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职位,后来刘瑾想给焦芳加官,下诏书让东阳享受正一品俸禄。正德四年(1509)五月,《孝宗实录》编纂完毕,凡参加编纂诸臣应当按次序提升官职,所管部门引用编纂《会典》的先例,提升诸臣官职。诏书下达,借刘健等以前纂修《会典》多有浪费,全部取消所升职位,东阳也被降低俸禄。过了几天,才以编纂《实录》的功劳恢复被降俸禄。

正德五年(1510)春,久旱无雨,皇帝下达诏书减免囚犯的刑法处置。东阳等人趁机提出几条诏书上未有的内容,明武宗完全同意如此办理。而法律部门害怕刘瑾,减免死罪的只有二人。这年秋天,刘瑾被诛杀,东阳于是呈上奏章自行陈述说“:臣在靠近皇帝所居的翰林院官署凑数,与刘瑾主管的事有关联。凡是调皇帝的诏书或撰写敕令,有的被刘瑾再三驳斥,有的被刘瑾擅自篡改,有的被刘瑾拿回自己的住所,借他人之手写成,有的他传递出来借要人用黄纸誊写之机,逼令诏书之意符合他的意图,这样就真假混淆,无法辨别,臣虽然曲折辗转纠正扶持,希望有所补救,然而因循守旧隐忍克制,所带来的损失也多,理应罢免。”武宗宽慰挽留他。

蜫钅番之乱平定,加封李东阳特进、左柱国,荫庇一子为尚宝司丞,为御史张芹所弹劾。武宗发怒,削去张芹的俸禄。东阳也请求退休,辞去荫子的官职,武宗不答应。这时焦芳、曹元已经罢免,而是刘忠、梁储任职,政事一新。但是张永、魏彬、马永成、谷大用等仍然在位,武宗仍和过去一样醉心游玩。皇子未生,武宗大多居宿在外,又主张大兴豹房的工程,在皇宫建寺庙道观。东阳等很担忧,前后上奏章直言极谏,得不到答复。正德七年(1512)因为京师以及山西、陕西、云南、福建相继发生地震,而武宗不开办经筵讲座,久不上朝,对宗社祭祀也不关心,出入皇宫大门不讲法度,谷大用仍然开西厂,东阳等人屡次上疏极力劝谏,武宗终究听不进去。

九年(1514)官职期满,兼领大学士的俸禄。河南贼平定,荫庇李东阳的儿子世袭锦衣千户。东阳二次上疏尽力推辞,改荫六品文官。这年冬天,武宗想调宣府军队三千人保卫皇宫,而以京师军队替换去守边。东阳等坚决反对,大臣、台谏都帮东阳说话,宦官交错索取诏书草稿,武宗坐在乾清宫门催促,东阳等始终拒绝起草所需敕令。第二天竟然降下内诏施行,于是江彬等率领边兵进入豹房。东阳以年老有病要求退休,前后上了好几道奏章,到这时才获允准。赐东阳敕书、供给粮食、仆人如同旧例。又过了四年,李东阳去世,享年七十,追封太师,谥号文正。

东阳对父亲很孝顺。当初任翰林官时,常常在外饮酒到深夜,他父亲就不睡觉,忍着寒冷等待东阳回来,从这之后,东阳终生晚上再也不在外饮酒。他的文章典雅洒脱,朝廷里的大部头的著作大多出自李东阳之手。并擅长篆书、隶书,他的书法诗文流传到周边国家。东阳勉励后进,推荐扶植有才学的人,出于他门下的文人、士大夫都有辉煌的成就。自明建国以来,宰相、大臣以文章领导百官的,杨士奇过后就只有李东阳了。东阳立身朝廷五十年,高洁情操不改变。退休在家,来求他的诗文、篆字的人多得堵塞了门槛,这为东阳家庭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资助。一天,夫人正拿来纸张笔墨,东阳露出疲劳的面容,夫人笑着说:“今天要招待客人,难道能使桌上没有鱼菜吗?”东阳才欣然提笔,过了一个时辰才罢手,这就是李东阳的风度操守。

猜你喜欢
  第十九回 郭从谦突门弑主 李嗣源据国登基·蔡东藩
  第一百二十九回 争鲁案外交失败 攻梁阁内哄开场·蔡东藩
  谷山笔麈卷之六  勋戚·于慎行
  第四四三诉呈光绪十年二月八日一二二二六--一·佚名
  三四九 江西巡抚海成奏续获应毁书籍板片折·佚名
  三三九 谕内阁着朱世德在四库全书誊录上行走·佚名
  儒林宗派卷十二·万斯同
  ●续吴先贤赞卷之七·刘凤
  世家卷第二十 高丽史二十·郑麟趾
  《靖海志》及《海上见闻录》合校记·彭孙贻
  ·禀抚军徐中丞树人·丁曰健
  卷五·欧阳昱
  张耀传·李百药
  卷一百五十七·佚名
  礼三○·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初编·卷九·沈瘦东

    山谷最讲句法,尝云:"字中有笔,犹禅家句中有眼。"当时西江社中人,皆祖其说。陈后山云:"句里宗风却饱参"即谓此也。如"小邦王事略,虫鸟声无人"、"王甥解鞍马,夜雨鸡唤晨"、"司马寒如灰,礼乐卯金刀"、"何为陈师道,白发三径草",此皆

  • 第五出 忤奸 (北仙吕调鱼模韵)·丁耀亢

    【北点绛唇】(外蟒玉持笏扮夏上)一统皇图,边庭多故。文和武,谁佐讦谟?元宰尸君禄。大明疆宇镇关东,三辅兵连四塞中。一自阴山归朔漠,至今犹自恨和戎。老夫夏言,官拜内阁大学士。与闻机秘,忝朝廷心膂之臣;位冠百僚,

  • 七言巻七十三·洪迈

      七言  戏题诸判官㕔壁     包㓜正  六十老翁无所取二三君子不相遗愿留今日交欢意直到隳官谢病时  朝拜元陵  宫前石马对中峰云里金铺斗几重不见露盘迎晓日唯闻木斧扣寒松  观壁画九想图  一世荣

  • 卷一百六十七·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六十七砧杵类五言古夜聼衣        【晋】曹 毘寒兴御纨素佳人治衣襟冬夜清且永皓月照堂隂纎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碪清风流繁节廻飚洒防吟嗟此嘉运速悼彼幽滞心二物感余懐

  • 卷一百五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三李华李华字遐叔赞皇人开元中第进士擢宏词科累官监察御史右补阙以受安禄山伪署贬杭州司户上元中召为左补阙司封员外郎华称疾不拜李岘领选江南表置幕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苦风痹去官客

  • 第十一回 刘盆子乞怜让位 宋司空守义拒婚·蔡东藩

      却说光武帝即位以后,曾授大将军吴汉为大司马,使率朱鄗岑彭贾复坚谭等十一将军,往攻洛阳。洛阳为朱鲔所守,拚死拒战,数月不下。光武帝自鄗城出至河阳,招谕远近。刘玄部将廪邱王田立请降。前高密令卓茂,爱民如子,归老南阳,

  • 卷之三百二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五二三 谕钟音承办缮写四库全书所用纸张着加恩赴部支领·佚名

    五二三 谕钟音承办缮写四库全书所用纸张着加恩赴部支领乾隆四十三年七月初五日乾隆四十三年七月初五日奉旨:钟音承办缮写之四库全书所有应用纸张,着加恩准其赴部支领。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 鲁迅与范爱农·周作人

    鲁迅与范爱农—这两个人的缘分真是很奇特的。他们是同乡留日学生,在日本住上好几年,只在同乡会上见过面,主张虽同而说话不投,互相瞪眼而别。这在《朝花夕拾》末篇《范爱农》中说的很是具体,时为光绪丁未即一九〇七年,阴历五

  • ·修造台澎提学道署再记·丁曰健

    台受天子渐摩之化,垂二百年;文物声明,渐臻醲懿,而潜萑伏莽不免蘖芽其间。观察是邦者兼督学、陈臬之权,教以育其才,刑以诘其慝,其任重且繁;则其治事所,亦不容以苟且迁就。同治癸亥岁,朝廷以戴逆稽诛,师久无功,欲更张

  • 增补卷·李贽

    〔凡十三篇〕〔增补一〕  ● 答李如真  弟学佛人也,异端者流,圣门之所深辟。弟是以于孔氏之徒不敢轻易请教者,非一日矣。非恐其辟已也,谓其志不在于性命,恐其术业不同,未必能开我之眼,愈我之疾。我年衰老,又未敢泛泛然为

  • 卷五·李光坡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述注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述注卷五安溪 李光坡 撰乡射礼苐五郑目録云州长春秋以礼防民而射于州序之礼谓之乡者州乡之属乡大夫或在焉不改其礼○疏曰周礼五州为郷是州属乡也云乡大夫或在焉者一乡

  • 杨朱第七·列子

    【原文】 杨朱游于鲁①,舍于孟氏。孟氏问曰:“人而已矣,奚以名为?”曰:“以名者为富。”“既富矣,奚不已焉?”曰:“为贵。”“既贵矣,奚不已焉?”曰:“为死。”“既死矣,奚为焉?”曰:“为子孙。”“茎奚益于子孙?”曰:“名乃苦其身,■

  • 卷之四十·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四十智君臣之智晏殊七岁能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真宗召入,与进士并试,殊神色不摄,援笔成文。帝嘉赏之。每访以政事,率用方纸,小书己答,并药封上。帝重其慎密有智,擢知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生平善能

  • 威德·慎到

    原文:威德天有明。不忧人之暗也。地有财。不忧人之贫也。圣人有德。不忧人之危也。天虽不忧人之暗。辟户牖必取己明焉。则天无事也。地虽不忧人之贫。伐木刈草必取己富焉。则地无事也。圣人虽不忧人之危。百姓准上而比

  • 告国内佛学同志书·太虚

    国内诸善知识均鉴:太虚誓施舍身心以弘佛法,十余年来,对于一切艰难毁谤皆所不顾,想诸公中亦不乏深知者。比年熟察中国之事变,皆从世界各国而来,非世界有力诸国,对于佛法有相当之信解,则中国之佛教,亦必常有摇动不安之形势。故甘

  • 佛本行经车匿品第十二·佚名

    菩萨以普慈,目睫绀青色。眼雨泪且言,尽心晓车匿。金鞘明珠靶,拔剑如抽虺。自以剃其头,天敬接发去。解宝璎珞付车匿,遥跪敬意嘱及曰:以此宝珠拜上王,执慈意启唯莫忧。畏死怀惧甚苦剧,乃令父王失所侥。未还膝下之报养,乃令慈母宿

  • 广宁县志·范勋

    辽宁地方志。清张文治等修,范勋纂。八卷。文治, 山西介休人。康熙进士。康熙十四年(1675)任广宁(今辽宁北镇)知县。十六年,会同府派主纂范勋(参见《锦州府志》条)为编纂《盛京通志》而修此志。十八年完成初稿。明年成